中考语文模拟集锦题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492388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32KB
中考语文模拟集锦题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Word格式.docx
《中考语文模拟集锦题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模拟集锦题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年留客足鸡豚”中“鸡豚”是指鸡肉、鱼肉,“足鸡豚”的正确语序应是“鸡豚足”。
B.颔联描写诗人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道出了世间事物此消彼长的哲理。
C.尾联塑造了一个轻叩柴扉、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依恋。
D.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显得游兴十足。
2.诗中说“古风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1.A
2.具体指村民保有吹箫打鼓,在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民俗活动;
保有穿着简朴,热情好客,淳朴的品性。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豚”是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所以A项中所说的“鸡豚是指鸡肉、鱼肉”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A。
2.试题分析:
考查诗文内容的理解。
诗中说“古风存”是指“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和“衣冠简朴”。
即:
在立春后,村民保有吹箫打鼓祭祀土地神的民俗活动以及村民们穿着简朴,热情好客,淳朴的品性。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北山①
[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③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释)①北山:
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隐居。
②陂(bei):
池塘。
③堑:
这里指水渠。
(1)请赏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
(2)诗的三、四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1)“输”字用了拟人(化静为动)的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春水涨满陂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
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春天的生机盎然,抒发了作者对北山春光的喜爱之情。
(2)写诗人流连于自然的美景之中,不忍归去,从而表达了诗人闲适散淡的心境。
(1)本题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在这里,“输”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池塘,春水涨满池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2)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心境的感悟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这首诗是写王安石的闲适生活。
开头说,北山把它的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于是涨满了陂堤;
不管是直的堑沟,曲的塘岸,都呈现一片滟滟的波光。
两句概括了眼前的景色。
下面转一笔就写自己:
由于心情悠闲,一坐下来就是半天;
也因为心情悠闲,看见树上的残花一瓣两瓣飘落地上,索性便一二三四地计数着,看看这会子功夫到底落了多少瓣。
待他感到坐倦了,于是站起来,缓缓向家走去。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写出诗人留连于自然的美景中,不忍归去,从而表达了诗人闲适散淡的心绪。
4.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潭上作
(唐)张养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
青山。
1.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描绘了一幅静美幽静的画面。
长满竹子的岛屿上,残阳映照着微微的翠绿。
雪白色的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
2.后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1.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一定要把“残阳映翠”“禽过碧潭”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作者细致描绘了长满竹子的岛屿上,残阳映照着微微的翠绿。
雪白色的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等景象,展现了一幅静美幽静的画面,为抒发诗人对幽静环境的喜爱、渴望归隐做了铺垫。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基础。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两句的意思是:
在俗世没有关切自身的事情,每次到渔家就不想回来。
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俗世生活的厌倦,留恋渔家幽静的生活环境,透露了诗人对渔家的喜爱,表达了绝尘归隐的情感。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5.下面对《过零丁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A.一二句写诗人回顾身世、追述战斗生涯,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
B.三四句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诗人巧妙的运用了地名与心情的双关语,寓意深刻,富有情味。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答案】A
试题分析:
诗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是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抓住了两件大事:
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起兵勤王。
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
所以A项中的“暗示其对现在艰难困苦生活的不满”的理解是错误的。
6.诗词赏析。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后,国事家事,交织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末句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B.“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俗子胸襟谁识我?
”国难当头,凡夫俗子众多,词人意欲出国留学、报效国家。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
1.C
2.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理解。
C“俗子胸襟谁识我?
”表达的感情是:
拥有的俗人眼光是不可能认识我的,虽然我现在没有出息,但我把这当着磨练。
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故选C。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意思是“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典故,表达作者知音难觅的苦闷和对前途的忧虑。
据此作答。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
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
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重山·
端午①
舒頔(dí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②。
空惆怅③,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释:
①《小重山·
端午》是元曲作家、诗人、词人舒頔的作品,作于明朝建立(1368年)之后的一个端午节。
舒頔生平处于元明之际,《新元史》称他"
遭逢乱世"
,"
尝避寇岩谷,被执,頔正色叱贼(指朱元璋等起义军),贼感而释之"
。
他忠于元朝,入明不仕。
②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
长命线"
一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
③惆怅:
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楚辞·
九辩》:
"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
惆怅兮,而私自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
全词从"
碧艾香蒲"
入笔,"
处处忙"
“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
B.作者"
空惆怅"
是因无人解,"
无人解"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C.上阕的最后两句"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
D.此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深沉、有力。
2.该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B
2.作者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
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1.B错误,“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
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无人解”等诗句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8.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
㶚上①秋居
马戴
㶚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㶚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致此身:
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画面。
2.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
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
请简要概述。
1.秋夜一片寂静,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似在低声哭泣,寒夜已至,漂泊的诗人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2.例一:
重读“空”,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
例二:
重读“滴”,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声响来衬托秋夜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
3.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落叶”“树”“寒灯”“夜”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选择重读的字,合理阐述选择重读字的理由即可。
如,重读“孤”,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此诗写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
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
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
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
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9.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台城①
(唐)韦庄
江雨霏霏②江草齐,六朝③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城:
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
②霏霏:
细雨纷纷状。
③六朝:
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1)《咸阳城东楼》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台城》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
(2)两首诗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请做分析。
(1)秋天春天
(2)《咸阳城东楼》通过蒹葭杨柳、溪云,夕阳,风雨,风声,杂草,鸣蝉,秦苑汉宫,抒发了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担忧(或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无限担忧;
或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台城》通过江雨、江草、鸟、杨柳、烟雾,抒发了诗人对唐王朝即将覆亡(或衰败的状况)的无限担忧。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由“蝉鸣黄叶汉宫秋”可知是秋天;
由“江雨霏霏江草齐”“台城柳”可知是春天。
(2)本题考查对表达手法的分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结合诗作说明描写了怎样的具体景象,如《咸阳城东楼》中“蒹葭杨柳、溪云、杂草,鸣蝉”等景象,《台城》中“江雨、江草、鸟”等景象;
接着要展开联想阐明诗作表达的情感;
《咸阳城东楼》中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担忧,《台城》中诗人对唐王朝即将覆亡的忧虑之情。
10.阅读下面诗词,回答下列小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乐府诗。
B.“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通过对卖炭翁肖像的描写,突出其劳动的艰辛。
C.“翩翩”二字形象的写出了黄衣使者白衫儿的英俊潇洒之态。
D.这首诗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达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谈谈你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的理解。
2.作者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
把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
1.C错误,翩翩:
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这里表现了宫使装模作样,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形象,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2.考查对诗句的鉴赏与理解。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
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
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
1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丹阳送韦参军①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②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①丹阳:
地名。
唐天宝年间以京口(今江苏镇江)为丹阳郡,曲阿为丹阳县(今属江苏镇江)。
二者地理位置相近。
参军:
古代官名。
②心知:
犹知心。
指好友。
1.作者本次送别友人从________________(出发地)前往________________(目的地)。
2.简析“一别心知两地秋”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丹阳(郭)江北
2.“秋”字既交代了送别的时令,更烘托了人的离情别绪。
此外,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秋”道明愁绪。
3.全诗表达作者不舍(依依惜别)之情:
伤感孤寂之情。
1.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
“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2.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
“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
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
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日晚”指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
“寒鸦”句是望中所见,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或寓情于景),表达作者的悠悠的思念之情。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指泰山。
B.“割”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颈联对仗工整,描绘层云变幻,归鸟翱翔。
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D.前六句写诗人仰望泰山,表现其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写登上泰山顶峰后的内心感慨。
2.诗的结尾两句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写出这两句诗后来衍生的意义。
1.D
2.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志向远大等,意思对即可)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BC三项正确。
D项错误。
诗歌最后两句不是写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而是希望有朝一日,一定要登顶,俯视天下。
2.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意思为“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故可以衍生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志向远大等意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模拟 集锦 古诗词 鉴赏 详细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