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汇编附165道辨析题及全答案.docx
- 文档编号:1948938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77.71KB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汇编附165道辨析题及全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汇编附165道辨析题及全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汇编附165道辨析题及全答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汇编附165道辨析题及全答案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汇编附165道辨析题及全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题型
单选每题2分共16题占32分
多选每题3分共6题占18分
简答每题10分共2题占20分(答关键句即可,无需解释)
论述每题15分共1题占15分(在简答基础上需要解释和总结,写多点)
材料分析每题15分共1题占15分(结合材料利用原理分析现象解决问题)
(绪论)第一二三四章出大题;五七章不出大题
正文题目答案处的()指可写可不写,灵活处理。
●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
绪论部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简答;论述);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论述或简答);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它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①社会根源:
19世纪40年代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同时也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
首先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饱受资本家的剥削;贫富差距急剧拉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剧。
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②阶级基础:
19世纪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这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因此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解放斗争。
③思想渊源: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综上,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西欧19世纪的产物。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3、马克思主义主要的思想来源(三种直接思想来源)(选择;见上题);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论述)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根源,是它的基本特征,也是它最鲜明的特征。
①马克思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其科学性表现在:
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马克思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其革命性表现在:
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论与辩证法】
1、哲学的基本问题(选择);
①两大类现象、活动——总结出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②恩格斯总结和概括,第一次明确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唯物与唯心);思维能否认识世界(可知与不可知)
2、物质概念的经典定义及其意义(论述);
马克思对物质的概念解释是物质的经典定义:
“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它指出了物质的最本质规定,客观实在性,指明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不可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认识的对象,未知世界和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3、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简答;论述);
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即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人们正是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社会,进而有了复杂的社会生活。
)
②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与进步。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答;论述;材分)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也源于他人的直接经验。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很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人们以及社会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不断进步。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2、认识的实质及两条认识路线;(选择)
认识的实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①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同属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二者之间又有本质的区别: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所以又称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将认识过程简单化、凝固化和片面化。
而辩证唯物主义把认识看成一个实践基础上的由潜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能全面地揭示认识的辩证性质。
②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3、认识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材分;简答;论述)
认识不但来源于实践,而且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
①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深化加工,这样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
该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另一方面,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③从实践再到认识,认识运动不断重复和无限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们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过程也是无穷的。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就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4、
(1)真理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真理与谬误;(选择;论述;材分)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休谟认为真理是“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贝克莱认为真理“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康德“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一致”;客观唯心主义:
柏拉图“真理是某种超验的、永恒的理念”,黑格尔“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现”;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不同之处在于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
(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但形式是主观的,通过人的思维表现出来,如经验、表象、概念等;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只有一个。
)
(2)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一是任何真正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人们能够正确认识无和接近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
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的绝对性是无条件绝对的,但真理的相对性的有条件,有范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具有斗争性;然而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并可以相互转化,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中,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4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思维、认识能力矛盾本性,是人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表现。
总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绝对主义:
静止的、如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
运动的、如散播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不可知论和诡辩论)
(3)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1真理与谬误是相互对立的。
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复习资料 汇编 165 辨析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