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489357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48.12KB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个比相等)
这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用等号将这两个比连接起来。
(板书:
2.4∶1.6=60∶40)
指着这组相等的比说: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把定义补充完整)。
这就是“比例的意义”(把课题板书完整)请同学们齐读。
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
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
等式;
有两个相等的比)
(教师再强调:
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2、寻找国旗中的其他比例
师:
你还能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
教师点击课件)
3、介绍比例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师:
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
怎么写?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
4、强调比例的计算单位要统一
出示课件,提出问题,学生判断。
小结:
在比例的计算中,单位要统一。
任务二:
说说比和比例的区别和联系。
师:
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
(小组交流:
你觉得比和比例有哪些区别?
形式不同:
比由两个数组成;
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意义不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三、检测导结
目标检测
1.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
(1)6:
10和9:
15
(2)20:
5和1:
4
(3)
:
和6:
4(4)0.6:
0.2和
和
2.用图中的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见课本40页图)
3.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反馈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呢?
教具
学具
板书
设计
反
思
比例的基本性质
2
1.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探索并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并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对数学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应用。
1.通过自学课本41页,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2.观察,计算,比较,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完成课本41页的做一做
2.课本43页的第2题
3.根据“2×
9=3×
6”写出比例,你能写出多少个呢?
4.
(1)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是18,其中一个内项是2,另一个内项是(
)。
(2)成年人的头长与身长比是1:
7,小华在画画时,画的头长为3厘米,要想保持比例,身长应画(
)厘米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要宣布一个好消息,不知道大家要不要听(声音洪亮点)这个消息就是: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你们最熟悉的朋友,想看看吗?
6:
4
认识吗?
叫什么?
(板书比)你能求出它的比值吗?
像这样比值是1.5的比你能再写一些吗?
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的发现很了不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
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应是3:
2,也就是说比值必须是1.5。
制作大小不同的国旗时,应依比例放大或缩小,国旗的样式不得随意改变,这是有法律规定的。
把这两个比值相等的比连起来,还是比吗?
对加一个字。
比例。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民主导学
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1、自学课本41页,说说你都知道了比例的哪些名称。
2、写出一个比例,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自主学习:
先独立学习。
小组交流:
比中只有两个数叫前项后项,在比例中,有四个数,如:
组成比的四个数“6、4、3、2”叫做这个比例的项。
两边两项“6和2”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两项“4和3”叫做比例的内项。
3、猜数:
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4:
□=□:
6,内项看不清了。
想一想:
这两个内项可能是哪两个数?
这样的式子写得完吗?
任务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想:
这么多的比例,每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存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
2.验证: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规律呢?
有什么办法?
你觉得应该怎样举例?
①任意写一个简单的比例;
自己验证是否符合刚才的规律。
3.通过举例,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先独立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小结并板书:
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追问:
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
a:
b=c:
d,那么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
(2)老师这里有一个比例,0:
0=0:
0,可以吗?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怎么验证这一性质?
1.完成课本41页的做一做
反思小结
这节课,你又什么收获?
解比例
3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够应用解比例的知识解决生活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生活性,感受获取成功的乐趣。
1.探究解比例的方法。
2.应用
1.会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2.解比例的应用练习
1.做一做课本42页
2.
(1)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项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2)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乘积是最小的质数,已知一个外项是2,另一个外项多少
一、激情导课
1.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能说说它的具体内容吗?
2.请你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且说明理由。
5:
7和8:
13
1/2:
1/3和1/4:
1/6
3、
想一想,括号里该填几:
14:
(
)=35:
5
):
5=4:
10
3.我们知道比例中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解比例的方法,大家对自己有信心吗?
会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任务呈现:
1.出示例题2,读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上述问题中数量间有怎样的关系?
如果设这座模型高X
米,你能列出怎样一个式子?
3.怎样才能求出x
先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展示交流:
汇报解答情况。
解:
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
X:
320=1:
10X=320×
1
(问:
根据什么?
)
X=32
或:
小结。
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解比例练习
出示例3,自己独立完成。
(1)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汇报解题过程:
2.4x=1.5*6
=
正比例
1.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正比例的关系量,认识正比例图像,并能根据图像回答问题。
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并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1.理解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2.认识正比例图像
初步感受正比例的意义,
在比较中强化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任务三:
识别认识正比例图像,
1、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把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年龄/岁
6
7
8
9
10
11
爸爸的年龄/岁
32
33
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
你怎么想的?
2、在《数青蛙》儿歌中找找成正比例的量。
3、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
在学生熟悉的儿歌中引入正比例的量:
播放《数青蛙》儿歌。
学生接着往下唱。
问:
你在唱得时候有什么规律吗?
像二歌中腿和嘴这样有关系的两个量,我们在数学中叫做正比例关系。
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正比例》。
看着课题,你都有哪些数学问题?
1.任务呈现:
初步感受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出示材料:
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
数量(米)
5
…
总价(元)
3.5
10.5
14
17.5
21
24.5
28
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总价是怎样随著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3)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
比值是多少?
思考: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数量在不断的变化,总价也在不断的变化,而且总价和数量的比值都是3.5.像这样总价和数量的关系就是正比例关系。
可以用这样的式子俩表示:
总价/数量=单价
任务二、在比较中辨析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
1、出示材料:
边长/cm
面积/cm2
下面是边长与周长,边长与面积的变化情况,把表填写完整。
周长/cm
2、四人小组活动:
哪一张表格的变化情况和前面的变化规律一样?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读书45页,同桌互相说说)
正比例关系的核心要点是?
(有两种量,而且是相关联的量,这两个量的比值不变。
才是成正比例关系。
任务三、比较图像,再次感受正比例
指导看图,根据图像回答问题:
1.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并和上面的图像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
3.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买9米彩带,总价是多少?
49元能买几米彩带?
4、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
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各小组汇报交流,小结,像这样的图像就是正比例图像,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
反比例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1初步感受反比例意义
2.能判断两种量是不是反比例关系
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受反比例关系
应用练习,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总产量一定,每公顷的产量和公顷数。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总人数一定,每行的人数和行数。
学生人数一定,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
长方体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高。
2.下题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反比例?
为什么?
一根铁丝,剪成每段2米,可以剪成5段;
如果剪成4段,平均每段x米。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
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
(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3.说一说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4.引入新课。
如果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
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关系。
(板书课题)
关于反比例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
带着我们的问一起走进本课。
二、民主导学:
1.出示例2,观察上表,回答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自主学习:
按照问题提示完成问题学习,自主按照学习正比例的方法,尝试概括反比例意义。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从上表中看出,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它们的变化是相反的。
但无论怎么变,它们的乘积不变。
都是300.所以用式子表示:
底面积*高度=体积
2.完成做一做,说说你又有什么发现。
跟例题相比较。
有哪些共同点,概括反比例的意义和字母表示。
像例2,做一做里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提问:
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那么上面这种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板书:
x×
y=k(一定)】指出:
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乘积k是一定的。
这时就说x和y成反比例关系。
所以,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我们就用x×
y=k(一定)来表示。
1.说说,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关键要点是?
2.完成课后习题8题,11题。
3.回顾,总结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结果。
说说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区别。
反思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
用怎样的式子表示x和y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
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当周长一定时,π和直径成不成么比例?
比例尺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的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知含义,会计算
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比例尺的计算
1、判断
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
200米()
比例尺20:
1表示实际距离20厘米相当于图上距离1厘米()
2、计算比例尺
完成课本53页做一做。
出示一幅美丽的学校图片。
谈话:
学校的建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最初设计师要根据学校需求把新校园绘制到图纸上,建筑队和施工队在根据图纸上意图一砖一瓦的把学校建起来。
这个过程离不了一个数学知识:
板书“比例尺”,看到比例尺你想知道什么?
说到比例尺,其实大家有意无意的用过,不信试试看,
在纸上表示出一条5米的线段来,有办法吗?
独立学习:
学生自己试着画。
你们是怎么做的?
学生展示各自的意见:
如:
一种画了5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5米。
另一种画了2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5米。
5厘米、2厘米是我们画在纸上的可以叫图上距离,5米呢?
(实际距离)你们能用比表示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吗?
动手写出来。
展示学生写的过程,引导学生规范过程。
像这样的比1:
100就是比例尺,谁来说什么是比例尺?
得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看到这个比例尺1:
100你能知道什么?
(学生:
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00厘米......)
知道了比例尺的意义,试着求出下面题的比例尺。
1、一栋教学楼东西方向长40米,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一个零件长5毫米,画在纸上长5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学生做的过程
预设:
第一道题
(1)40米=4000厘米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50/4000
(2)40米=4000厘米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50/4000=1/80
(3)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50/40
(4)40米=4000厘米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50/4000=1/80米
对比:
两个比例尺有什么发现?
为了方便,比例尺的前项或者后项通常是1.前项是1时是将实际距离缩小了,后项是1时是将实际距离扩大了。
什么时候要将实际距离缩小呢?
什么时候要将实际距离扩大呢?
像这样前项是1和后项是1的比例尺都是数值比例尺,还有一种比例尺是线段比例尺,出示一个线段比例尺:
表示什么意思?
能转化成数值比例尺吗?
学生试做解决。
完成课本53页做一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解决了课前的问题了吗?
都有哪些收获呢?
比例尺的应用
1.进一步认识比例尺,能熟练地求出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会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合作探究,运用方程解决比例尺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会解决用比例尺的问题
能画出平面图
任务一,根据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任务二.根据比例尺画平面图。
1.P55做一做,引导学生说一说绘制平面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绘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再完成本题。
2.P575.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需要注意的地方
3.P578.填写后,说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4.P579.
⑴什么是比例尺?
关于比例尺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从对比例尺意义的认识,对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认识等方面回答)
⑵说一说下列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引导学生说一说各种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①比例尺1:
250000
②比例尺80:
③比例尺0∣__∣20∣__∣40km
回顾完上节课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学习新的知识。
老师板书课题:
比例尺的应用。
任务一,根据比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六年级 下册 第四 单元 比例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