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撰写样张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483613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07.52KB
09中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撰写样张Word文档格式.docx
《09中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撰写样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中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撰写样张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报告会在概述中作出说明;
⏹测试内容、测试材料、测试形式请见说明三,吃透涵义;
⏹试卷以“套”为量词指称,如“选取XX套中考试卷……”;
与省市连用的时用“XX卷”。
如,北京卷,河北卷……
⏹赋分:
指卷面上分配给某个题目的分值;
得分:
指这个题目学生可以得到的分数;
⏹行文客观化,不要出现“笔者认为”、“我认为”等表述方式;
避免口语化;
⏹分清“纵观”和“综观”:
“纵观”是从历时角度看,“综观”是横向角度看;
⏹……
说明五:
报告编写各级标题样式及具体格式要求
第二部分“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试题分析
重要的作家、作品是文学史中的里程碑,名句名篇是汉语言艺术的精华所在。
中学生积累一些相关知识,既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也是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此,各地仍继承了往年传统,将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列为考查的内容之一。
500-800字概述09年中考本部分的试卷结构方面的总体特点及试题本身体现出来的总体特点。
让读者一看就知道今年的基本情况是怎么样的。
一、文学常识试题分析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文学常识题无论是测试内容、测试材料还是测试形式,都在不断地变化;
每年不同省市的试卷也各具特色。
下面从试题基本情况、测试内容、测试材料和测试形式四个方面,对2008年中考语文试题文学常识部分进行分析。
该部分呈现的是47套试卷的基本特点与状况。
教育部颁布的2008年《考试大纲》关于此方面的表述,在具体的措辞上主要体现为一条——“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
今年高考卷中,出现文学常识题目的有8套试卷,各卷的题量及分值分布见表2-1所示。
(二)数据分析
1.赋分比例
自各地陆续自主命题以来,该部分在各地试卷中所占的分值并不一致,2008年仍然如此。
8套设置文学常识试题的试卷中,文学常识部分分值最少为1分,最多则为10分。
具体分布见表2-1。
表2-12008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试题分值及题量一览表
卷别
文学常识分值
占总分比例
文学常识题量
福建卷
10
6.7%
1
北京卷
3
2.0%
江西卷
2
1.3%
浙江卷
上海卷
0.6%
湖北卷
重庆卷
天津卷
1
从表2-1可以看出,各地试卷对于文学常识部分的重视程度有一定差异,仍然只有部分试卷设置了题目,数量由去年的9套减为今年的8套。
从分值上来看,福建卷最高,为10分,其余的试卷则为1-3分,只占试卷总分的1%—2%,比例较小。
这部分的数据分析不到位,可参阅08年度中考报告的语言积累部分。
2.题量分析
如表2-1所示,该部分的分值以及具体的题目设计形式决定了题量的多少,因此,各卷在题目数量上也有一定差异。
表2-1对小题题量进行了简单统计,采用了选做题的试卷,表中也一并注明。
由于分值的限制,文学常识的题量较少,多是采用一题选择或者两道填空。
总的来说,各地试卷中该部分的题量,以及所占分值,大体保持在去年的水平,没有太大变化。
3.题型分布
文学常识题题型比较多样,有填空题,也有选择题和简答题。
具体的题目设计,各卷也各有特色,尤其是福建卷的名著阅读题目。
4.试题位置
文学常识题所处的位置则比较灵活,比如,重庆、江西等省市的试卷中,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同属一大题;
福建卷和去年一样,在名句名篇题之后独立考查该部分;
而北京卷、浙江卷的文学常识题,则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语文知识选择题部分;
上海卷则是在诗歌鉴赏部分设置了一题。
命题者这样的安排,显然是综合考虑测试目的以及测试形式的结果。
1.测试目标及考查知识点
《考试大纲》中该部分的测试目标有两个:
“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从能力要求的层次来看,绝大部分题目的能力层级可以明确地归为简单识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部分题目就简单。
因为涉及的范围很广,所以总体的识记量还是比较大的。
从试题所涉及的具体知识点来看,各卷在测试内容的选择上都基本遵循了《考试大纲》的要求。
尽管不同的命题者列出的重要作家、作品名单可能有所不同,不过统而观之,进入考题的作家无不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都达到一定高度,并具有深远的影响。
文学常识能够考查的内容很多,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仍按照通常的分法,将文学常识分为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外国文学常识三个部分。
今年各地试卷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知识点及其分布情况,见表2-2和图2-1。
表2-22008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试题考查知识点一览表
考查范围
数量
考查点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13
白居易
曹植
辛弃疾
司马迁
《三国演义》
王实甫
明清传奇
《游褒禅山记》
汤显祖《牡丹亭》
《春望》
《虞美人》
《蜀道难》
《雨霖铃》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
7
《子夜》
《围城》
巴金《家》
史铁生
《阿Q正传》
《沙扬娜拉》
《致橡树》
外国文学常识
6
《欧也妮·
葛朗台》
《复活》
雨果《巴黎圣母院》
人间喜剧
加西亚•马尔克斯
华兹华斯
图2-12008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试题考查知识点分布比例图
图2-22005年-2008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试题考查知识点分布图
文学常识知识点的整体分布大体均衡,不过,由于所占分值过低,偏重某部分的情况常常难以避免。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直观地看出:
考查最多的仍然是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占据了一半的比例;
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和外国文学常识比例则差别不大。
参照图2-2中往年的知识点分布,我们可以发现:
2005年和2006年,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部分明显比其它两个部分多;
而2007年,由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常识部分和外国文学常识部分的显著增长,整个格局较为均衡;
今年的变化主要是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有所增加。
仔细分析表2-2,可以发现,该部分的增长,主要来自北京卷和天津卷中的文学常识题,这两卷因为题型的限制,只能偏重于考查古代文学常识。
如果排除这个因素,整个格局也是大体均衡的。
事实上,多数试卷在设置文学常识题时,一般都要考虑到知识点的代表性,如表2-2中考查知识点较多的福建卷和浙江卷,其试题内容在文学常识的三个部分都有涉及。
从内容效度的角度来说,测试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覆盖面。
2.测试内容的不同取向
尽管文学常识题数量不多,从各卷题目之间的差异中,还是能够发现不同试卷在测试内容方面的不同取向。
依据题目考查的侧重点不同,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种主要倾向:
一是要求考生识记作家、作品的表层信息。
换言之,考生只需要准确识记作家的流派、代表作、时代等信息即可。
这也可以看作文学常识题目的传统,2005年-2006年内试题的测试内容大都可以归入这种类型。
今年重庆卷中的题目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示例2-1】
《孤独的收割人》的作者,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作家。
[参考答案]华兹华斯
(重庆卷,第N题)
考生只需要记得该诗是华兹华斯所写即可,如果由作品名称不能想到作者,能够记得英国“湖畔派”诗人的代表,也差不多能答出此题。
二是要求考生识记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主要内容。
福建卷就是比较明显的代表。
该卷的测试题目连续两年都与中外文学名著的内容相关,简单识记作家的代表作品显然无法应对考试。
以今年的题目为例:
【示例2-2】
(1)下面是鸣凤跳湖前的心理活动,其中的“一堵墙”可以有哪些理解?
周围是那样地静寂,一切人间的声音都死灭了。
她静静地倾听着,她希望再听见同样的叫声,可是许久,许久,都没有一点儿动静。
她完全明白了。
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
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
[参考答案]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是横亘在鸣凤与觉慧之间的一道高墙。
鸣凤的丫环地位与觉慧的少爷地位也是阻隔他们思想、情感交流的一堵墙。
(可以有其它理解,如:
当鸣凤决定离开人间时,她与觉慧又产生了死者与生者之间的一堵墙。
三项答对二项即可)
(福建卷,第N题)
考生必须对《家》的主题、人物关系、主要故事情节等内容有比较丰富的认识,否则很难完成该题。
显而易见,这与文学常识测试内容的传统取向存在差异。
福建省教育部门颁布的《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指出:
“文学名著阅读必须通读原著,不能以读‘架子书’(导读、梗概等)来代替原著的阅读,更不能用识记‘作家作品’来敷衍名著阅读。
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旨在促进中学生坚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确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福建卷的创新不仅为课外阅读的考查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其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丰富了“文学常识”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引发了命题者对“文学常识”的重新认识。
这两种不同的取向实际上也显示了命题者不同的考虑。
传统的取向饱受质疑,这大概也是有些试卷始终不考文学常识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个质疑的背景下,那些设置文学常识的试卷也在悄悄变化,比如浙江卷也开始有意考查作品的内容。
福建卷的做法可能更符合多数人关于文学教育的设想,不过,从测试难度的角度而言,需要考虑的是这个要求对于考生是否过高。
事实上,比较一下福建卷去年和今年的题目,不难看出命题者也考虑到考生的实际水平,有降低难度的表现。
去年的试题是简答,并且每题要求用100字左右对名著的主要内容作出概括。
例如:
【示例2-3】
《家》中觉慧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
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
他最后是如何为自己争幸福的?
请简述。
[参考答案]略
(2007年福建卷,第N题)
这样的题目不仅要求考生仔细阅读名著,还对考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难度可想而知。
今年改用选择题来考查名著情节,显然意在降低难度。
虽然仍然保留了简答题的形式,但是问题的角度显然要微观一些,对考生概括和表达的要求也更低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从测试内容的角度来看,简答题的这种转变也蕴含着另一层意义:
文学名著考查从识记到理解、鉴赏的转变。
这种转变和命题者力图实现的阅读导向有紧密的关系。
简述名著情节的考查方式显然无助于解决读“架子书”的问题。
如果想要学生沉浸于名著之中,试卷中的问题必须微观而有深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考查《家》的主题及情节,让考生去理解“一堵墙”的内涵,显然要比笼统地问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要好一些。
即使单纯从测试的方面来考虑,这种转变也是有意义的。
有学者认为:
“‘解读’也是一种创造,是二度创造,是个人的诠释或体验,显示的是识记力、理解力和感受力、评论力。
识记力、理解力是基础,感受力、评论力是深化,从重要性来看,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前者要考,后者更要考。
但是,以往我们考的主要是前者,在‘考什么’上就有偏颇。
以后重心应该转移到考后者,因为,考察感受力和评论力也涵盖了考察识记力、理解力。
能够深刻地感受、评论,就表明了能够正确地识记、理解。
反之亦然。
这表明,能力是有层次的,是互相涵盖的,不一定面面俱到、巨细不遗,更不能舍本逐末,要选择基本的、重要的方面来考察。
”如果名著阅读题按照这个方向发展,无疑带给我们一个启示:
只有打破传统的“识记文学常识”的思维框架,才能解放这部分内容的测试。
事实上,在新课标《考试大纲》中,我们也难觅“文学常识”的踪影,这与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
《课程标准》也指出: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其重心是落在分析和理解作品上的,简单的识记显然意义不大。
从语文教育的目的来说,文学作品教学的指向不是知识性的,而是一种素养的提升: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各卷文学常识测试所选择的材料在形式以及内容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
事实上,测试材料是与测试题型以及测试的知识点密切相关的,题型设计及测试内容不同,其测试材料也必然随之有所变化。
今年的文学常识测试材料主要有以下两种:
1.关于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的简要陈述
在选择题中,各个选项多是以陈述语句的形式呈现,主要是对作家及其作品的介绍性语句。
比如上述浙江卷试题中的材料: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这种材料的呈现方式也是前些年试题中常用的,近似于百科全书中的词条。
今年福建卷选择题所设计的选项也是类似的陈述语句,不过其内容主要是关于作品情节的。
在填空题中,命题者主要采用的也是这一类材料,不同的是语句中会空缺作品名称等主要信息。
还有一类是关于文学现象的判断。
这种类型的材料可以看作是前一种材料的变形,仍以上述浙江卷题目为例,题中D选项为:
诗人经营意象往往匠心独运,徐志摩用“凉风”下的“水莲花”比喻姑娘的娇羞,而舒婷则用“木棉”“红硕的花朵”象征现代女性的独立。
这种材料不再是百科全书中词条类的表述,而是关于文学现象的一般性判断,其表达方式更为多样化,内容也更为丰富。
同题的C项也是这种类型。
2.文学作品或者文学评论
既然是文学常识试题,文学作品、文学评论作为文学常识最主要的载体,自然是测试材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如果将这一类的文字利用起来,必然会使得文学常识的测试更为精彩。
今年的北京卷试题是典型的代表。
【示例2-4】
下列语句画线处所指的文学家,依次是()
①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②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③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④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
A.李清照李白苏轼欧阳修
B.白居易曹植辛弃疾司马迁
C.白居易李白辛弃疾欧阳修
D.李清照曹植苏轼司马迁
[参考答案]B
(北京卷,第N题)
题中选项有诗句,有杂剧中的唱词,这些选项的共同点是都与著名的文学家有关。
与百科全书词条式的材料相比,显然这种测试材料的文学意味要更强,材料承载的文学常识也更丰富多样和富有内涵。
除了诗词,文学名著选段也是今年出现的一种材料方式。
福建卷今年的名著阅读题采用了这种测试材料,命题者选择了《巴黎圣母院》和《家》中的两段文字。
仔细考察这两段材料,不难发现,它们都是描写作品中主要人物心理的段落,这些关于人物心理的描写,与作品主题及主要情节又都有紧密的联系。
考生如果对作品没有较为丰富的认知,理解这两个关键段落并据此来回答问题,还是存在困难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只读“架子书”的不良倾向。
与阅读试题中的材料相比,这些材料比较短小,其作用更像是一个引子,命题者以这个材料为桥梁引入对名著主要思想内容的考查。
根据测试形式的不同,各卷的文学常识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单独设题、综合设题。
1.单独设题
单独设题是指该题只考查文学常识,一般的题型是选择、填空,有些试卷也采用简答等其他题型。
(1)填空题
今年湖北、江西、重庆等卷的文学常识题采用了填空的形式。
这些题目采用陈述语句,在语句中空缺若干信息,要求补充完整。
【示例2-5】
《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的一篇自传性散文名作。
巴尔扎克用总标题为《》的一系列小说,反映了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法国生活。
[参考答案]史铁生人间喜剧
(湖北卷,第N题)
【示例2-6】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其中元杂剧代表作《西厢记》的作者是。
[参考答案]明清传奇王实甫
(江西卷,第N题)
填空题是语文试卷中考查识记能力的常用方式之一,题干表述清楚明了,知识点指向很明确,这些都适合文学常识部分在能力、知识等方面的考查要求。
还有,由于名句名篇都是采用填空题的方式,文学常识也采用这种题型有利于将两者合为一个部分。
不过,填空题的限制也很明显,因为其答案必须简明并具有唯一性,因此,文学常识填空题需要填充的内容一般只能是作家姓名、作品名称、文学样式、文学流派等简单信息。
(2)选择题
今年采用了选择题的有:
福建卷、浙江卷和北京卷。
此类题目的表述方式随考查内容侧重不同,而有所不同。
【示例2-7】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A.关羽身在曹营心怀故主,当他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就决意要离开曹操,曹操设法挽留他,但关羽去意已定,把曹操送给他的金银财宝和汉寿亭侯的官印一并送还。
这就是“封金挂印”的故事。
(《三国演义》)
B.吴荪甫和同道成立了一个银行,并收购了几个工厂。
由于战事频繁,企业发展受扼制,吴荪甫面临困境。
尽管如此,此时的他还是为自己打气:
“不!
我还是要干下去!
”(《子夜》)
C.方鸿渐与孙柔嘉订婚后,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双双与赵辛楣等人一道前往三闾大学任教。
他们一行受到了校长高松年的热情接待和真诚欢迎。
(《围城》)
D.德·
蓬风先生去世后,作为妻子的欧也妮虽然每年有八十万法郎的收入,但生活仍和做姑娘时一样。
她根本不把金子放在心上,一心只向往天国,并不停地暗中帮助那些受苦的人。
(《欧也妮·
葛朗台》)
E.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便鼓起勇气当面向她忏悔,并表示愿意娶她以赎罪;
玛丝洛娃宽恕了他,并请求他向法院疏通减刑。
(《复活》)
[参考答案]CE
相对于填空题而言,选择题涉及的内容要更丰富,可以考查的知识点也比较多。
上面浙江卷的例题就是比较典型的文学常识选择题,题干中宽泛地表述为“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这种设计方式能为选项的内容提供最大的范围。
除此之外,有些试题题干的指向会更为具体,比如福建卷(示例2-7)明确指向了小说的情节。
北京卷(示例2-4)比较特殊,可以看作是将匹配题变化为选择。
这种方式指向明确,不过适用面较窄。
(3)简答题
简答题的代表仍然是福建卷。
卷中设计了两道题,考生从两题中任选一题即可。
上文举的例子(示例2-2)是有关《家》的一道题,还有一道有关《巴黎圣母院》的,具体表述如下:
【示例2-8】
请你谈谈下面画横线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这时,加西莫多重新抬起眼睛去望埃及姑娘,看见她的身子吊在绞刑架上,远远地在她的白衣服里作临死的痛苦的颤抖。
随后他低下头去看看直挺挺躺在钟塔下面的摔得不像人样的副主教,他从心底里发出了一声呜咽:
“啊!
都是我爱过的人呀!
”(雨果《巴黎圣母院》)
[参考答案]加西莫多对克洛德,由原先的感恩到认清他丑恶的灵魂,并把他推下钟塔。
这声呜咽表现了加西莫多分清善恶之后由爱转恨的复杂情感。
而对爱斯梅拉达,这声呜咽则包含着加西莫多深深的爱和对她死去的悲恸之情。
简答题对考生的要求相对要高一些,虽然一般考查的内容范围并不广,但是可以有一定的深度,因而回答的难度也会比较大。
这种设题方式,对相关材料的选择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从目前的设题来看,因为目的是考查名著阅读,所以题中材料都是来自名著原文。
用简答题的方式来考查文学常识,对文学常识的要求已经不是简单的识记了,也表明测试内容发生了转变。
关于这一点,前文在测试内容的分析部分有所讨论,此处不再赘述。
2.综合设题
(1)结合名句名篇设题
采用这种方式命题的是天津卷,去年该卷也采用了这种方式。
由于是与名句名篇结合,所以在题型上也采用的是填空,类似于提出名句,问该句出自何处或者作者是谁。
【示例2-9】
李白在《》诗中写道:
“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柳永在《》词中写到: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参考答案]蜀道难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天津卷,第N题)
(2)结合阅读理解设题
上海卷仍然采用了这种方式。
在去年的阅读理解题中,有一篇内容提到了鲁迅,于是命题者要求写出一个鲁迅小说的篇名。
今年是结合了卷中的诗词鉴赏题,方式大致相同。
【示例2-10】
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
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
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篇名)。
[参考答案]《游褒禅山记》
(上海卷,第N题)
从当前测试内容的结构来说,《考试大纲》中是将文学常识独立出来的,因此,命题者一般会着意安排专门的题目来测试。
从例题可见,虽然它们在形式上有综合的影子,但实际上这些题目中的文学常识部分还是相对独立的。
不同的综合形式,也各有利弊。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结合的测试方式是不错的选择。
因为两者的考查能力要求同样是识记,在内容上也有不少关联。
当前天津卷的考查内容还比较简单,只是涉及篇目,其实还可以在其它内容上有所探索。
上海卷在阅读理解题目中穿插文学常识,固然比较巧妙,但是这个题目往往与其他题目的测试内容差异较大,显得有些生硬,也容易游离于阅读材料之外,仍然有改进的必要。
(五)特色试题点评该部分参阅08年中考研究报告的古诗与说明文部分的特色试题点评。
1.北京卷——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相结合
北京卷的考题(示例2-4)将文化典故、文学常识结合在一起考查,增添了试题的文化含量。
题目中的“司马”指白居易,他被贬为“江州司马”,所以在《琵琶行》一诗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句子。
题目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出自《长亭送别》,王实甫正是用了白居易的这个典故。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是《将进酒》中的名句,“陈王”指“三曹”之一的曹植。
这几篇都是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题目中关于辛弃疾与司马迁的评论所涉及的也都是耳熟能详的文化典故。
这就在考查诗文默写的同时考查了文化常识的体认与再现。
试题将文化常识与文学常识相结合,打通了古诗文背诵与文化常识积累的关系,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9 中高 语文试题 分析 报告 撰写 样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