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孔孟论学习》二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474738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0.81KB
北师大版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孔孟论学习》二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北师大版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孔孟论学习》二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孔孟论学习》二课时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n踱duó
棹zhà
o归省xǐng行há
ng辈撺掇cuānduō
凫fú
水撮cuō桕jiù
楫jí
旺相xià
ng
3、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进行全班交流)
三、研讨结构,把握情节:
1.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复述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
十年间两次看京戏的回忆。
(1)第一次看京戏的情形。
(至“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2)第二次看京戏的情形。
(至“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
第二部分:
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热情、好客)和关系(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三部分:
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四部分:
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研讨课文第一、二部分:
1.文章的重点是写看“社戏”,为什么用很大篇幅写在北京戏园里看京戏的情景?
是否是多余之笔?
(1)找出两次看京戏时的场面和人物描写的句子。
(2)这些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意在用看京戏的令人生厌反衬社戏的令人神往。
欲扬先抑,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比如:
戏院里的场面是那样的嘈杂、混乱、龌龊,这恰好与看社戏时和谐、清新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
“我”在戏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这恰好又与看社戏时小朋友们的互相友爱形成鲜明的对照;
看京戏和看社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乡生活的不同,显然,作者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
2.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讨论。
(1)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自由快乐的天堂。
“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小伙伴们对“我”体贴照顾的无微不至,在“看社戏”一节中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
(2)也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
(3)更加重要的是,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
因此,“我”对这样的“乐土”、这样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现在”,也念念不忘。
五、小结。
1.教师再次强调有关鲁迅的重点介绍、课文的结构安排意图。
2.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提出质疑。
六、布置作业:
1.抄词(见《词语手册》)各三遍。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句子(至少三句),并分别说说美在哪里。
3.思考课后“阅读练习·
探究”三、四题。
第二课时
一、研讨课文第三、四部分:
讲析上节课的作业第2题,在学生分组探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
(一)找出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1.景美:
(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此外,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
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情美:
(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
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
“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
……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
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
(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二)指导朗读几个重点段落,进一步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如:
1.情感美——开船出发:
“一出门,……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
2.景物美——月夜行船: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3.故事美——月下偷豆: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学情处理)
二、自读课文,讨论疑难。
(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相互讨论,为下节课作准备。
三、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阅读练习·
探究”一、二题。
2.摘抄文中所有表现景美、情美、故事美的好词佳句。
第三课时
一、复习前课内容,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大家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由同学们解答,不能解决的,由教师解答。
然后,引导大家集中讨论以下问题。
二、问题讨论。
1.作者既然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平桥村的情况介绍”部分?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
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
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
深化了主题
5.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
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
(另外一个说法是:
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品味词句,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后“词句品味·
积累”第1题,加着重号的词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课后“词句品味·
积累”第3题,你有过类似经历吗?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四、引导归纳中心: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布置作业
1.细读文章,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
(提示:
可从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谈。
2.熟读、背诵文中的体现景美、情美、故事美、情感美的段落。
3.作文:
《我最的一个人》
提示:
(1)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词,如:
“欣赏”、“难忘”、“喜欢”、“讨厌”等,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题目。
(2)用具体的事例和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
12桃花源记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一、导入新课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
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和《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
三、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
然后全班齐读。
豁(huò
)然开朗俨(yǎn)然诣(yì
)太守垂髫(tiá
o)
刘子骥(jì
)阡(qiān)陌交通便要(yāo)还家
(二)熟悉课文:
1.疏通字词。
为业:
靠……谋生。
缘:
沿。
夹岸:
夹着溪流两岸。
杂:
别的。
鲜美:
鲜艳美丽。
异:
诧异。
穷:
穷尽。
舍:
舍弃,放弃。
豁然:
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
开阔明亮。
平旷:
平坦开阔。
属:
类。
悉:
全。
怡然自乐:
喜悦,心满意足。
咸:
都。
所从来:
从哪儿来。
问讯:
打听消息。
先世:
祖先。
妻子:
妻子儿女。
邑人:
同乡人。
不复出焉:
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
于之,从这里。
间隔:
断绝了往来。
皆:
叹惋:
感叹,惋惜。
延:
请。
语云:
告诉(他)说。
不足:
不值得。
既:
已经。
志:
做记号。
如此:
像这样。
遣:
派。
欣然:
高兴地。
2.自我尝试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地方在翻译的时候有困难的可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如不能解决,可向老师提出来。
3.课件出示练习,检查掌握情况:
缘:
缤纷:
仿佛:
豁然开朗:
俨然:
阡陌:
交通:
具:
要:
绝境:
无论:
向:
及:
诣:
遂:
规:
寻:
妻子:
(三)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别写了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再寻桃花源的情形。
分组讨论,明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
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四、全班齐读课文,尝试着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能初步背诵课文。
2.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2、3两自然段。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当堂小测,抽查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
二、研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思考:
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用几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美丽、神秘、幸福(大意对即可)。
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
教师归纳:
桃林美;
土地美;
屋舍美;
田池美;
桑竹美;
阡陌美。
相应的语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2.教师小结:
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桃林神秘: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
“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林中人神秘: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
“不复得路”、“未果”
(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三)感受桃花源的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1)黄发垂髻:
“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住民:
“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小结:
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四、主题探讨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
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可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自由辩论)
六、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归纳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3.摘抄文中出现的成语。
4.预习《桃源与沅州》。
比较·
探究
桃源与沅州
1.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沈从文散文的基本特点。
3.试着比较《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的写作方法。
1.把握沈从文散文的特点。
2.从写作方法角度来比较阅读《桃花源记》与《桃源与沅州》。
1课时。
【媒体准备】
多媒体设备。
1.搜集资料:
了解陶渊明生平,收集与“桃源”有关的诗词名句。
2.课外选读沈从文的一些作品。
一、导入新课:
(播放蒋大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引发学生对桃花、桃源的暇思。
本单元第二篇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作品描绘的是一片什么样的净土乐土?
(学生回答)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作品中的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而桃源这个地方却是真真切切的。
当地的山水风物,在当地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而外乡人读来可能口角余香。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桃源与沅州》,看看是否在作者的笔下,还残存着陶渊明作品中的流风遗韵?
二、整体感知:
(一)作品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出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
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
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
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
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八骏图》、《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西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
1.落实生字词听说:
结合“词语手册”的内容当堂解释、掌握。
2.概括文章大意。
请学生复述,补充,教师点评。
三、课文研讨:
1.沈从文把桃源当时的玉器、鸡蛋、茶叶等土特产介绍得有声有色,是如何来刻画的呢?
——明确:
写实手法。
2.文中是如何写桃源伐子的?
——写了船工,写他们的生活习惯等……
3.文中出现了几类生活在沅水一带的人?
他们身上有各具有什么特点?
作者想借由写人表现什么?
——表现人性,表现对湘西人们的赞美,对湘西民风的讴歌……
4.为何要在选文的末段讲述城门上的那一片触目黑色的来历?
在这个故事中,姓唐的青年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一个牺牲者。
算得上是一个敢于反抗压迫的进步青年。
体现民族的自爱自尊自强,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下有其价值和作用,而他最终壮烈牺牲,折射出了作者在民族自强不息背后隐藏的悲剧意识。
四、拓展探究:
1.讨论:
有人说,在沈从文的笔下,常常能看到“以‘悲悯者’的挚爱,忧患民生疾苦”。
例如:
桃源伐子上的小水手,随时面临葬身激流的危险,即使死了,大不了顾主为死者,烧几百钱而已。
对此,你如何理解?
湘西地方的蛮荒落后,人民精神的日渐堕落,生活的苦痛,水手的危难,等等,作者并不仅仅为此愤懑不平,而是引导读者由现实社会的忧患去感受生命是处于怎样的时代压制之下,让读者与自己一起,从历史的角度探究这种人生和生存状态的险恶。
2.湘西散文是叙事的,意境化的叙事,作者描述湘西的山山水水,自然风物使其具有“画”的文化品格。
文中哪一处表现最为明显?
第六小节。
司马长风说,“沈从文以屈原来加浓沅江风物的重量和华贵,同时又以沅江的兰芷来衬托屈原的风概和文采,使人物和山川,芳草与诗心,历史和现代,交溶在一起吐露芬芳。
”这种追求和境界注定了沈从文具备了大家风范。
五、比较阅读:
《桃花源记》中有几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给我们描绘出了一片,隔世断尘的好去处。
但凡读书人也罢,俗人也好,大多寻思着如此过把神瘾,挥霍大把的时间和闲愁,沉迷于游山玩水,消志在闲情逸致中,然后谓之雅事。
莫非如此?
究竟是悠哉亦或清淡,更或是寂寞使然?
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两篇散文。
1.主旨:
《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向往和平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对和平与与世无争的意境和黑暗社会的鲜明对比。
《桃花源记》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源与沅州》中沈从文则是弘扬乡村人生和人性的美和善。
人民的淳朴,人民对劳动的重视,这些美好精神,值得歌颂。
2.写作方法:
《桃花源记》:
文言散文,叙事;
《桃源与沅州》:
现代文。
(1)带有“野性”的个性语言表达方式
作品中出现的一些“土腔”,民俗化语言的渗透让文中水手们“相互辱骂祖宗”、“各种古怪希奇字眼儿……长大时再用它来辱骂旁人”。
这样写人物,真实、自然、质朴、亲切、传神。
(2)借助典型的意象。
专载各类客人的“桃源划子”,船身轻,速度快,又不会出事,在平潭中游刃有余,注定了是沅水流域的交通利器。
桃源的小船,本可以作为引人进入“桃源洞”大同世界的象征性器物来认识,但在这里沈从文揭力渲染的却是小船的作用。
在大的沅水体系中,小船像一只过河的卒子,小与弱只是表象,当它容于水的体系中,含而化之,它却是水中最安全无事的在水中游刃有余的王子,其中的哲学人生之道是值得玩味的。
(3)传统传记的叙事方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沈从文在描绘沅水船只的过程中,时有对产生于沅水河畔的时尚名人进行穿插式的介绍,实践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物”的传统传记叙事方式。
采用典型的方式介绍最早见于记载的桃源伐子上的屈原,还采用对比的方式把为反抗压迫壮烈牺牲的姓唐的学生与终日混日子的本地人进行了对比。
六、课后延伸:
1.下面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桃源”的诗句:
梦幻中的桃源,似乎永远与桃花源联为一体。
那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一个人间仙境,那也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
一直以来,桃源有古代诗人的吟咏,有近代文人的描绘。
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是一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避世之地,是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陶醉在“采菊东篱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孟论学习 北师大 标语 年级 上册 孔孟论 学习 课时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