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医学哲学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473821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275.62KB
第一章中医学哲学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章中医学哲学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中医学哲学基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寰宇茫茫,生物吐纳,有一种有形无形而存在的东西,中国古代哲学称之为气。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宇宙又称天地、天下、太虚、寰宇、乾坤、宇空等等。
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气”是世界的物质本原。
东汉·
王充谓“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
自然》。
北宋·
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正蒙·
太和》。
气是一种肉眼难以相及的至精至微的物质。
气和物是统一的,故曰:
“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
气交变大论》。
气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宇宙的元初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摁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日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问·
天元纪大论》引《太始天元册》语。
《内经》称宇宙为太虚,在广阔无垠的宇宙虚空中,充满着无穷无尽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
元气即具有本原意义之气敷布宇空,统摄大地,天道以资始,地道以资生。
一切有形之体皆赖元气生化而生成。
元气是宇宙的始基,是世界万物的渊源和归宿。
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始物质,气本为一,分为阴阳,气是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天气”是自然界的清阳之气,“地气”是自然界的浊阴之气。
阴气浊重,降而凝聚成为有形的物体,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大地;
阳气清轻,升而化散为无形的太虚,形成了苍莽的天宇。
天地阴阳之气上升下降,彼此交感而形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
本乎地者,地之气也。
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
至真要大论》。
总之,气是物质性的实体,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最基本元素。
人类是整个世界的特殊组成部分,是自然的产物。
人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哲学史上,周、秦以前称“天”或“天地”为自然,从《淮南子》始方有宇宙的观念,“往来古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淮南子·
齐俗训》。
宇宙便是物质世界,便是自然界,宇宙观即世界观。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内经》时代哲学领域激烈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
中医学从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的天人统一性出发,用气范畴论述了天地自然和生命的运动变化规律。
中医学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要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气也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
故曰: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
宝命全形论》,“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
八难》,“人类伊始,气化之也。
两间指天地间——作者注既有人类,先由气化,继而形化,父精母血,子孳孙生”《景景室医稿杂存》。
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
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
“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
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医权初编》。
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这种“气”相对于天地之气而言,是人体之气,故又称“人气”。
人类只要认识人气的运动变化规律,就能够认识生命的运动规律,故曰:
“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素问‘气交变大论》。
血、精、津液等亦为生命的基本物质,但它们皆由气所化生,故称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之有生,一气而已……气以成性,而内焉则为人之心,外焉则为人之体。
体者气之充,而心者气之灵”吴廷翰《古斋漫录》。
人的形体和人的思想精神都是气的产物。
中医学在古代哲学气论的基础上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认为“人之生死由乎气”,“惟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医门法律》,即人的形体是由气构成的,而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是由物质机体产生的一种气的活动,故曰:
“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
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位,气纳神存”《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
天元纪大论》,“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
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
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二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
清浊,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
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内经》称气的运动为“变”、“化”,“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素问·
天元纪大论》。
“物之生,从乎化;
物之极,由乎变。
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素问·
六微旨大论》。
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不论是动植物的生育繁衍,还是无生命物体的生化聚散,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更、凋亡,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
“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素问·
气有胜复作用,即气本身具有克制与反克制的能力。
气这种胜与复、克制与反克制的作用,是气自身运动的根源。
气分阴阳,阴阳相错,而变由生。
阴阳相错,又称阴阳交错、阴阳交感,即阴阳的相互作用。
阴阳相错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
换言之,阴阳的对立统一是气运动变化的根源和宇宙总规律,故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
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表现为天地上下、升降、出入、动静、聚散、清浊的相互交感,这是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
《内经》以“升降出入”四字概之,故曰:
“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
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
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
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
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
气充塞于太虚之中,·
一切有形之物的生成和变化乃至消亡,无不由于气的气化作用。
所谓“气始而生化,……气终而象变”《素问·
五常政大论》。
《内经》不仅在气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和形相互转化的思想,而且用阴阳学说阐明形气转化的根源。
“阳化气,阴成形’’《素问·
阳动而散则化气,阴静而凝则成形。
阴阳动静的相互作用,是气化成形和形散为气两种方向相反的运动过程的根本原因。
气至大无外,至细无内。
大者,有形之物与太虚之气之间;
小者,每一有形之物内部都存在着形化为气和气化为形的气化作用。
中医学的形气转化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气是阴阳矛盾统一体。
阴阳为固有的两种对立要素,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即“阴阳有定性而无定质’’《张子正蒙注·
卷一》。
阴阳矛盾对立形成了气的永恒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
动静统一是气的运动性质。
气化运动是动与静的统一,聚散统一则是气的存在形式。
散而归于太虚,是气的无形本体;
聚而为庶物之生,是气的有形作用。
聚暂而散久,聚散在质和量上均统一于气,聚散统一揭示了宇宙万物气的统一性。
阴阳统一揭示了气的内在性质,动静统一描述了气的存在状况,而聚散统一则规定着气的存在形式。
三气是万物之间的中介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人性、渗透性和感应性。
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
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
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
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有差异就有统一,有异同就有感应。
“以万物本一,故一能合异,以其能合异,故谓之感。
……阴阳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
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正蒙·
乾称》。
相互感应和普遍联系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
“感之道不一,或以同而感”,“或以异相应”,“或以相悦而感,或以相畏而感”,“又如磁石引针,相应而感也”,“感如影响,无复先后,有动必藏,咸感而应,故曰咸速也”《横渠易说·
下经·
咸》。
阴阳二气的相互感应产生了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使物质世界不断地运动变化。
这种阴阳二气相互感应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把人与自然、社会视为一个具有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中医学基于气的相互感应思想,认为自然界和人类,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人体的五脏六腑与生理功能,以及生命物质与精神活动之间,虽然千差万别,但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密切联系的,在差异中具有统一性,遵循共同的规律,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人与天地相参”《灵枢·
经水》。
“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
三、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将气一元论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精辟地论述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回答了生命科学的基本问题。
如果说,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气一元论之上的,并不为过。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
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
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形气转化过程,包括了气、精、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转化、利用和排泄过程。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
六节脏象论》,是说人体必须不断地从周围环境摄取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否则,生命就无法维持。
“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灵枢·
平人绝谷》。
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这类气化运动,并从中获取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而排出无用或有害的代谢产物。
人体的气化运动是永恒的,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
由此可见,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其本质就是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
人体内气的运动称之为“气机”。
而气化运动的升降出入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来实现的,故又有脏腑气机升降之说。
人体通过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把摄人体内的空气和水谷转化为气、血、津、液、精等,完成“味归形,形归气;
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
化生精,气生形”的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过程。
这种气元气、精水谷精微、味营养物质、形形体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建筑在物质气运动转换的基础之上的。
脏腑气化功能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方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活动,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地新陈代谢,保证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不断自我更新。
气在于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故气的生理,贵在乎“和”。
“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
六节脏象论》。
元气充盛,则能宣发周身,推动气血之运行,主宰人体脏腑各种功能活动,使精气血津液生化不息。
脏腑经络之气机旺盛,从而维持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间活动的相对平衡以及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
由此可见,人体的生理功能根源于气,故曰:
“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类经·
摄生类》。
二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五脏六腑皆赖气为之用。
气贵于和,又喜宣通。
“气血以流,腠理以密”《素问·
生气通天论》,“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灵枢·
脉度》,“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金匮钩玄·
卷一·
六郁》。
凡疾病之表里虚实,顺逆缓急,无不因气所致,所谓“百病生于气也”{素问·
举痛论》。
故“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病变,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足以尽之。
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景岳全书·
诸气》。
因此,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生成和运行失常有关。
三指导诊断和治疗
1.诊断方面:
中医诊断学中,四诊无一不与气密切相关。
“有诸内者形诸外”《丹溪心法》,审察五脏之病形,可知真气之虚实。
因此,正气的盛衰可以从面色、形态、声音、神志、脉象等方面表现出来。
其中以神志和脉象尤为重要。
神气的存亡是生命活动的标志,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
“神者,正气也”《四诊抉微》。
“神气者,元气也。
元气完固,则精神昌盛无待言也。
若元气微虚,则神气微去;
元气大虚,则神气全去,神去则机息矣”《景岳全书·
传忠录·
虚实篇》。
故望气色又可知内脏之盛衰、气血之虚实、邪气之浅深。
“寸口者,脉之大会”《难经·
一难》,“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素问·
经脉别论》。
故气之盛衰可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人之元气为脉之根本,故曰:
“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难经·
十四难》。
中医在诊断中,审查“胃气”如何,是决定疾病顺逆、生死的关键。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2.治疗方面: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取决于邪气和正气双方的矛盾斗争,正气在发病上居主导地位。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因此,治疗的基则不外乎扶正和祛邪。
祛邪为了扶正,扶正即所以祛邪。
“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
》。
治疗的目的旨在疏其血气,令其和平。
气得其和为正气,失其和为邪气。
治气贵在于“调”,这里的“调”,是调和之意,不仅仅是用理气药来调畅气机,而是指通过各种治疗方法来调整脏腑的阴阳失调,使机体重新建立阴阳气血升降出人的动态平衡,即“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可见气一元论对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判断疾病的预后
应用气一元论,从形气关系来判断疾病的轻重顺逆和预后,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
形以寓气,气以充形,“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素问·
玉机真脏论》。
若“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素问·
三部九候论》。
所以,元气是疾病顺逆的根本。
中医学根据“形神合一”的观点,强调望神色以决死生。
“血气者,人之神”《素问·
八正冲明论》,“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以合于神明也”,“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素问·
移精变气论》。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
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脉气主要是胃气,是判断预后的主要依据。
“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
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
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素问·
方盛衰论》。
说明了脉有胃气的。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
1.阴阳的哲学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
气一物两体,分为阴阳。
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
阴阳类》。
阴和阳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
阴阳不仅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而且与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具体学科相结合,—并成为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
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与矛盾的区别:
阴阳虽然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但是它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有着根本的区别。
这种区别表现为:
1阴阳范畴的局限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对立都是矛盾。
矛盾范畴,对于各对立面的性质,除了指出其对立统一外,不加任何其他限定。
对立统一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因此,矛盾范畴适用于一切领域,是事物和现象最抽象最一般的概括。
而阴阳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而且又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规定,属于一类具体的矛盾。
阴阳是标志事物一定的趋向和性态特征的关系范畴。
所以,阴阳尽管包罗万象,具有普遍性,但在无限的宇宙中,阴阳毕竟是一种有限的具体的矛盾形式,其内涵和外延比矛盾范围小很多,其适用范围有;
定的限度,仅能对宇宙的事物和现象作一定程度的说明和概括,更不能用以说明社会现象。
另外对于唯物辩证法来说,具体矛盾的双方,如有主有从,何者为主,何者为从,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但阴阳学说认为,在相互依存的阴阳矛盾中,一般情况下阳为主导而阴为从属,即阳主阴从。
在人体内部阴阳之中,强调以阳为本,阳气既固,阴必从之。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素问·
生气通天论》。
阳气是生命的主导,若失常不固,人就折寿夭亡。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主张、“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
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乏上”《医宗必读·
水火阴阳论》。
总之,阴阳学说对矛盾双方的性态作了具体限定,一方属阴,一方属阳,阳为主,阴为从。
一般说来,这种主从关系是固定的,这也表现出阴阳学说的特殊性和局限性。
2阴阳范畴的直观性: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建立在高度科学抽象的基础之上的,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而阴阳范畴,由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使阴阳范畴还不可能超出直观的观察的广度和深度,不可能具有严格科学的表现形式,往往有一定的推测的成分。
2.阴阳的医学含义
阴阳范畴引入医学领域,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成为基本的医学概念。
在中医学中,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标示事物内在本质属性和性态特征的范踌,既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如明与暗、表与里、寒与热等等,又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如动与静、上与下、内与外、迟与数等等。
总之,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方面的阴阳属性,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由其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所决定的。
阴阳是抽象的属性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实体概念,也是一对关系范畴,它表示各种物质特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所以说: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
阴阳系日月》。
二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从宇宙间天地的回旋到万物的产生和消失.都是阴阳作用的结果。
凡属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的内部,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如天与地、动与静、水与火、出与入等。
2.阴阳的相对性:
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也就是说,随著肘间的推移或所运用范围的不同,事物的性质或对立面改变了,则其阴阳属性也就要随之而改变。
所以说“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而言,所指无定在”《局方发挥》。
阴阳这种相对性表现为:
1相互转化性:
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如寒证和热证的转化,病变的寒热性质变了,其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在人体气化运动过程中,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之间,物质属阴,功能属阳。
二者在生理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质可以转化为功能,功能也可以转化为物质。
如果没有这种物质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生命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2无限可分性:
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不断地一分为二,以至无穷。
如,昼为阳,夜为阴。
而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则为阳中之阴;
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则为阴中之阳。
随着对立面的改变,阴阳之中又可以再分阴阳。
自然界任何相互关联的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
事物这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无穷无尽的。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
阴阳离合论》。
这种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不但说明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律性、复杂性,而且也说明了阴阳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广泛性,即每一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阴阳,都是一分为二的。
3.阴阳的关联性:
阴阳的关联性指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即相关的基础之上的。
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构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中医学 哲学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