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470076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47
- 大小:67.44KB
唐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唐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东坡志林》说:
“味摩诘(王维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请
根据这一评论,重点赏析这首山水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200字左右)
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选取了最能表现鹿柴山林景象的两个细节来刻画景物特征。
前两句写空山人语,用了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
愈见空山之寂;
后两句写深林夕照,突出了它的清幽,充满着恬静和空灵的诗趣。
夕阳的火红与青苔的绿色,色彩鲜明,相映成趣。
诗中形象具体,把鹿柴的景物描绘得有声有色,如鸣耳际,如在眼前。
这不是一般的画,而是“有声画”,显示出王维画家的才能。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将这首七绝断读为一首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借问酒家:
‘何处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还有人甚至将其删成一首五绝:
“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请你鉴赏评价原作、改词、改诗三者意境的高下。
杜牧诗原作意境优美,状景有声有色,写人形神兼备。
江南春季多雨,清明这一天常常下雨。
诗中色彩鲜艳明媚的春景,几乎尽被“纷纷”细雨遮住,思亲的行人怎不“欲断魂”?
而且“纷纷”既是形容春雨,也是形容‘行人”的情绪。
第三句乍看平淡,但与第四句联系起来,情趣顿生。
它仿佛让人看到:
绵绵春雨中,牧童骑在牛背上,手指远方:
“瞧,那不就是杏花村么!
”改成词后,借问的对象和内容都变了,‘行人”闻讯而喜,喜而赶路,以及他那急匆匆的样子都浮现不出来了。
改成五绝,虽然保留了原来的意境,却减少了诗人向牧童问路的画面,情节趣味明显淡薄,与原作相比大为逊色。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①谢朓北楼:
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严羽《沧浪诗话》云:
“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请结合这首诗简要谈谈你对严羽这句话的理解。
.结合诗的五、六两句谈谈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严羽的话能很好地揭示出李白这首诗开门见山的特点。
诗的开头两句,把诗人登览时所见的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
诗的中间四句是具体描写,都是由“望”字生发出来的,其中三、四句写“江城如画”,五、六句写“山晚晴空”。
.这首诗借“临风怀谢公”抒发了作者四处漂泊、无人能解的寂寞、苦闷之情。
诗的五、六两句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用一“寒”、一“老”写出了秋天傍晚的缕缕炊烟、深碧橘柚、枯黄梧桐,呈现出一片苍寒的秋景,透露出无限的秋意,而这正是作者登楼时抑郁、感伤、寂寞和苦闷心绪的写照。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尽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本诗刻画了江村、的特点,反映了钓者的生活情趣。
.本诗选材、构思别具一格,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宁静、优美(幽谧、美好);
悠闲自在。
.我同意此看法。
这首诗在选材上以小见大,在构思上,作者并没有像一般诗歌那样铺写村景江色,而是通过江上钓鱼者的一个细小动作及心理活动写出一个真切恬美的意境,反映江村生活的悠闲自在。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
.“独出门前望野田”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试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作者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反映了作者由开始孤独寂寞到最后惊喜愉悦的心理状态。
.这句诗在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一是描写对象的过渡,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
二是情感的过渡,它收束了前两句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明朗画面,诗人情感在此突转,由孤寂转向愉悦。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你认为第三句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
请指出并分析其妙处。
.若把第四句中的“星火”换成张继《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渔火”好不好呢?
为什么?
答案:
.第三句中“斜”字最妙。
首先它生动地描绘出天边月残西沉之景,暗寓诗人
无限愁思;
同时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
另外,这“斜”字还与上句“一宿”
呼应,清楚地告诉我们行人那一宿羁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从而使三句和二句自然地沟通。
诗人用笔轻灵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显得浑成无迹。
.不好。
因为张继《枫
桥夜泊》中的“江枫渔火”句写的是近景,看得清,故能确定是“渔火”;
而本诗“两三星
火”是远景,看不分明,只见星星点点,如何知是“渔火”还是“灯光”?
正因如此,用“星
火”反更能让人想象。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迷津欲有问”出自《论语》孔子叫子路问津的典故,你认为诗人欲问什么津?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欲问的是回乡之路。
从全诗来看,诗人移居外地,时时不忘家乡,“乡泪客中尽”
便是直接抒发思乡之情。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诗人搬家前对故乡一草一木的依恋难舍之情,通过拟人化的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你认为体现这一传神描写的词是哪个?
结合全诗进行鉴赏。
传神描写的词是第二句中的“系”字,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着衣襟,不让主人离去,难舍难分。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日暮
牛羊下来久,各已闹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评价说“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你认为诗人含蓄蕴藉之笔是哪一句?
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含蓄蕴藉之笔是“何须花烬繁”。
整首诗表现了山村寂静的景色,景色冷淡。
最后一句诗人嗔怪灯花闪动,一切美好景色、恬静的氛围仿佛与己无关。
“江山非故园”“头白灯明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衰老感及怀念故园的愁绪。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绣障
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评价说:
“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就是说不直接描写作画的细节,全用衬托取胜,你认为沈德潜是针对哪句诗而言?
请结合全诗进行鉴赏。
沈德潜是针对“引得黄莺下柳条’而言。
全诗主要描写一群绣工绣成屏风后,放
到园子里。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绣工们如何刺绣,而是说屏风绣成后,简直能以假乱真,让柳条上的黄莺纷纷下枝飞向画屏,想象丰富,情趣盎然。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
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
,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注]①戍:
堡楼。
②汉阳渡:
长江古渡口,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有人认为这首诗写在秋风怒号的江边送别友人,是悲壮的场面,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去兮不复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谈谈你的看法。
这种说法欠妥。
因为送友人东归,虽见荒废的古堡,飘零的落叶,但友人心志高
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
诗人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①,穷巷②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③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④。
[注]①墟落:
村落。
②穷巷:
偏僻的里巷。
③雉雊(gò
u):
野鸡啼。
④《式微》:
式,发
语词。
微,衰落。
式微:
天将暮。
《诗·
邶风·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
.诗中描绘了田家晚归的祥和图景,请解说诗的立意。
.试从语言的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特点。
.这是一幅田家晚归图,安恬而祥和。
整个画面围绕一个“归”字展开。
“闲逸”的晚归氛围,不禁唤起诗人回归的意识。
诗人描绘田家晚归,也是描绘他心灵的回归。
.诗的语言朴实而自然。
全诗全用白描,不事雕琢。
诗中的“斜光”“墟落”“穷巷”“牛羊”“野老”“牧童”“柴扉”“雉雊”“麦苗”“眠蚕”“桑叶”“田夫”……一连串农村常见词语所表达的意象共同营造了一个清新而纯朴的和谐意境。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①。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①丝绦:
丝带。
这首诗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早春二月柳树新发的活力,请就此作具体说明。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初春柳枝绽芽的清新景象。
诗的首句,诗
人别出心裁,把柳树比作碧玉般的美女,第二句把随风飘动的柳枝柔条比作美女腰间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第三、四句把春风比作剪刀,还拟人化地用了一个“裁”字,说不知哪位巧手裁出这优美的柳条的细叶。
想象新奇别致,很有表现力。
2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马诗(其五)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①,快走踏清秋。
[注]①金络脑:
金饰的马笼头。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展示出边地壮阔的自然景象,用的是比喻,三、四句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呢?
请根据诗意作简要分析。
.末句“快走踏清秋”的动词“踏”字生动传神,请作赏析。
.诗的主旨在三、四两句,表达战马渴望战斗,希望驰骋于清秋原野之上,表
达效命于万里疆场的强烈愿望。
这是诗人借马以抒怀。
从构思的角度来说,这是设喻。
.“踏”
使人仿佛听到马蹄踏地奔腾的节奏,看到战马风驰电掣的雄姿,感到它一往无前的气势和领略到战士驾驭战马冲锋陷阵的豪情。
2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种柳戏题
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①,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②。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③,惭无惠化④传。
[注]①柳刺史:
柳宗元自称。
②颔联的意思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会把姓柳的刺
史在柳江边种柳这件事,作为谈笑的话题。
③思人树:
因树而思人。
④惠化:
好的政治教化,
政绩。
这首诗的题是“戏”字,说说你对诗人“戏”的理解。
戏为“自嘲”。
一是自嘲这次植树活动:
首联两句,一连用了四个‘柳”字记其
事,显得诙谐幽默。
二是自嘲当柳树“吐阴榭地”“耸千参天”的时候,这次植树活动会成为人们谈笑话题。
三是自嘲任期政绩不多,只好植柳留给后人以之自慰,表达了柳宗元希望多施惠于民的愿望,表现了他的积极进取精神。
2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①棹(zhà
o)歌:
渔民的船歌。
兰溪在浙江兰溪县西南。
.这首“棹歌”模仿民歌情韵,画面清新而情趣纯朴。
描写有动有静,景情相谐,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试从表达手法的角度,赏析“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两句。
.一、二两句写诗人眼中的兰溪:
凉月挂柳、水中山色,是静态的景。
三、四
两句写动态的景:
桃花雨、鱼抢滩。
有静有动,充满生机。
然而在这盎然生机之中,似乎让人呼吸到其中浓烈的情:
诗人欣喜之情、渔民欢乐之情。
景情相谐,将兰溪山水的可爱,表达得极为感人。
.两句写的是诗人的视觉感受。
首句写仰望,次句写俯察,一俯一仰,景象清新。
“凉月如眉”“山色镜中”都是比喻,一明喻初月之形,一暗喻溪水明净。
“挂”是比拟,“看”字则更点明人在景色之中。
山光、水色有了人的活动则更显灵动,更显生机,给人以兰溪胜似仙境之感。
2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人若耶溪
王籍
船艟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颜氏家训·
文章篇》说:
“王籍《人若耶溪》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江南以为文外独绝,物无异议。
”“绝”在何处?
说说你的理解。
.“空水共悠悠”的“共”字展现的是怎样的意境?
.这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喧闹中是注意不到蝉噪鸟鸣的,只有在蝉之噪鸟
之鸣中才更显周围环境的幽静。
这是运用反衬手法的绝妙之处,是对环境特点的深刻体察的形象表达。
.这里的“空水共悠悠”的‘共”展现的就是水映蓝天的壮阔空明的意境。
3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仗复何铭?
古人写诗很讲究诗歌意象的塑造,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诗中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诗中的诗人是一个备受打击,但仍然抗争不屈的形象,诗人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人积极参加政治革命,后产生过退隐念头,但从蜂、鹤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并以蜂、鹤自砺,表明要像蜂那样勤劳能干勇敢,像鹤那样志趣高尚,进德修身,心存社稷,诗人有着崇高的生活目标和美好的情趣。
在被排挤出朝廷之后,饮酒调节精神,抚琴陶冶性灵,寄托高洁情怀。
表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作的精神。
面对不平的现实,诗人对朝廷的“有士不用”也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之气。
3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军行从军行
陈羽王昌龄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琵琶起舞换新声④,
梧桐叶落枝梢折。
总是关山⑤旧别情。
横笛②闻声不见人,撩乱边愁听不尽,
红旗直上天山③雪。
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①海:
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②横笛:
笛子。
③天山:
山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
④新声:
新的乐曲。
⑤关山:
山川关隘。
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其效果如何?
(1)陈诗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
王诗中征人都是背井离乡,所以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
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3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
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________。
(2)有人说:
“‘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愁意。
”试从艺
术手法上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七言绝句
(2)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之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
(3)表达了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仁途遭到的不平与忧郁。
3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有人评论这首诗时认为“云自无心水自闲”是全诗的佳句,句中两个“自”字独具匠心,非常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请结合全诗谈谈自己的感受。
同意。
句中连用两个“自”字,描绘白云自在地在天上飘荡,泉水自在地流淌,一切都是那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诗人寓情于景,景中寓情,准确地表现了自己恬淡和闲适的心情。
(讲到云和水的自在形态和诗人闲逸心情这两层意思即可)
3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嗷嗷夜猿鸣。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眼?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从表现手法看,这首诗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案:
(1)荒烟不是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断”“平”二字写出了夜色的沉重,缕缕荒烟和参差古木原是孤征途中的一丝安慰,却也要被夜色吞没,突出诗人乡愁的越发沉重,这两个动词看似平凡,实为精巧。
(2)这首诗寓情于景,笔法细腻,《登幽州台歌》直抒胸臆,笔法粗犷。
3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萍。
[注]此诗后三句,均出自梁代柳恽的《江南曲》。
其诗为:
“汀洲采白萍,落日江南春。
洞庭有客归,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难。
(1)诗中的“飞鸟没何处”句,其含义是什么?
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这首送别诗以愁苦为感情基调。
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作者是用哪些表现手法表达情感的?
(1)“飞鸟没何处”含意是:
友人远行,烟水迷茫,前程难卜,何处才是友人的归宿之地。
这一句寄予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关注和忧虑。
(2)诗人表现这种“愁苦”之情所用的表现手法:
一是以景衬情,用具体的景物“飞鸟”、“青山”等表现对友人的忧虑和关注;
二是化用前人诗句点化作者悠然不尽的情思。
3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古人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
这首诗在情景交融上做得怎样?
说说你的看法。
本诗情景交融做得很好。
“东泉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两句已透漏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高风送秋,黄叶飘落,夕阳西沉,余晖渐息,这正是触发诗人失意归隐后彷徨苦闷的心境的媒介;
而牧人驱犊、猎马带禽的田园景致,又逗起了诗人归隐之后于恬淡悠闲的生活情趣中产生的淡淡的愉悦;
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诗人登山临水之际不能不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又不能不缘情写景,因此中间两联所写之景就必然是以诗人所怀之情为胚胎的。
最后两句“相顾元相识,长歌怀采薇”,诉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能追怀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表示自己在隋唐易代之际,怀有伯夷、叔齐那样的心情。
总之,诗人苦闷与愉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因山野晚秋景致的点染得到了加深,而山野晚秋的景致也因诗人的这种复杂感情的注入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合二为一的。
40.阅读下面唐诗,完成
(1)
(2)题。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
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1)BE(“迥临飞鸟上”一句写诗人登上鹳雀楼同向下俯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