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学类阅读大招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461557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0.41KB
语文文学类阅读大招文档格式.docx
《语文文学类阅读大招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文学类阅读大招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4、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5、衬托(烘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
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前后)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
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
强化论点。
●散文:
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
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9、虚实结合: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10、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
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
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以静衬动:
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17、以动衬静:
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8、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19、白描:
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
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20、开门见山:
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1、点面结合: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22、以小见大: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23、悬念:
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24、伏笔:
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附:
意象:
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
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3、修辞方法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
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象征比拟、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针等。
其中比喻可分为:
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
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
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
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拈连(又称:
顺捏)。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亲切可感
(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
增强气势,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简洁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8)设问的作用是:
提醒注意、引起思考,引出要表达的内容。
(9)反问的作用是:
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0)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
(1)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2)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3)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甲(本体)如(喻词:
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甲是(喻词:
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
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二、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
三、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三千丈"
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
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
出来"
与后一事物"
下火"
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四、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五、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六、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
七、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
用具体代抽象;
用特征代本体;
用专名代通称等。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
代抽象的"
平均主义"
)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
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八、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九、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
说反话"
--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
友邦人士"
从此可以不必"
惊诧莫名"
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十、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装在套子里的人》)
十一、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这七人端的是谁?
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十二、引用
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
十三、双关
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十四、联想与想象(常于夸张连用)
看到某事物,从而联想到一些事物,也就是想象。
例如:
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着了火。
十五、互文(照应)
十六、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
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
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
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十七、用典
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
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十八、呼告
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
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常用的如下:
四、描写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
(一)人物描写
1.肖像描写:
分为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1)外貌描写:
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2)神态描写:
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动作描写:
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
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
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二)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
是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
它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写出了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和对人们美好,温馨生活的向往。
2.社会环境描写
一般指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
写出当时社会的不同背景,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铺下铺垫。
也可分为风景描写、静态物与动态物体的描写
景物描写包括:
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三)按叙述人的表现手法分类
可以将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3.场面描写,是对许多人参加的大型的社会活动或生活、战斗、劳动、娱乐的场景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面貌和生活的各种侧面,反映出宏观的自然现象。
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
4.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内在或外在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
第二部分实战
阅读大原则:
总的方面上注意看【人】【景】【物】【事】【手法】
需要关注: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观共鸣】【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社会意义】
(记忆:
结构语言套路死,人景物事找共鸣,综合全文得社义)
学会:
根据看过的文章积累主题,“语感”
分题型研究:
情节线索题出题类型
(一)考纲要求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二)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
(三)题型
1.词句含义题
例如:
1.作者使用了“……”一词,好在哪里?
2.这样写有何好处?
3.请赏析某句话
·
答题方向
含义:
字面义+语境义+主旨+情感
表现力:
手法+结合文章内容+效果(如果没有,可不写)
2.情节类题
,文中写了xx情节(或场面等)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
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
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小说以"
xx"
为线索,为什么?
有什么好处?
1.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
请依此加以概括
3.分析某个情节或细节的作用等
概括情节题:
概括出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情节作用题:
从内容+结构方面作答
1.内容上的作用(突出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思想情感等)
2.结构上的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
2)推动情节发展
3)设置悬念,
4)承上启下
5)突出强调
6)留下思考空间,回味空间
结构的形式以及对应作用:
一波三折式(结构上):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首尾呼应式(开头结尾):
使结构紧密,完整。
倒叙式(开头):
制造悬念,引发读者兴趣
戛然而止式(结尾):
留下悬念,给读者以回味空间
3.段落赏析题
提问方式:
1.某段话(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文章某段能否删去?
为什么?
【答题方向】
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感情,使用艺术手法方面作答
不同位置上的常规作用:
开头句子作用:
1.点题(照应标题…),开门见山,过渡到下文…的内容,为…作铺垫,奠定…的感情基调,渲染…的气氛,留下伏笔,造成悬念,和结尾…内容呼应,使结构紧凑。
中间句子作用:
承上…的内容,启下…的内容,承上启下。
结尾句子作用:
总结上文(全文)…内容,照应上文(开头)…内容,再次点…题。
4.环境描写种类及作用:
A.自然环境:
表现环境…特点,烘托…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突出人物,,,形象
为下文有关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B.社会环境:
突出…时代背景或社会现实,为故事发生提供背景
刻画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做铺垫或为后文…形成反衬
5.人物形象题
人物形象=外在特征+内在特征
外在特征:
人物的外貌,衣着,职业,生活习惯等
内在特征:
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命运变迁等
答题方向
1.描写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
2.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句)
3.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从外在肖像特点到内在心理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6.主旨题
1.概括文章内容
2.刻画人物……形象
3.表达了……情感
4.赞颂或批判了……社会现象
7.标题作用题
1.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是小说的线索
4.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
5.一语双关
5.推动情节发展或推动情节转折
6升华主题
(特例)散文
散文答题时注意联系主题,情感。
(特例)小说
小说的情节的安排特点
①全文:
有一波三折式。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开头、结尾:
有首尾呼应式。
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开头:
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
)作用:
制造悬念。
④结尾:
戛然而止,留下空白,•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
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第三部分常用小结归纳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
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
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
引用;
强调;
特定称谓;
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
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
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强调了+对象+特性
3;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文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