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成语诗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459210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0.07KB
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成语诗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
《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成语诗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成语诗词解释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作者简介】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
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
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
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
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
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擎:
举,向上托。
(擎雨盖:
喻指荷叶)
(2)傲霜:
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
一作“正”(4)君:
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
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萧萧:
风声。
②客情:
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
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
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
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1.秋高气爽:
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秋高气爽,蓝蓝的天像擦拭得一尘不染的玻璃,绵绵的云朵雪白雪白,如奶汁一般。
2.一叶知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看到这黄叶掉下来大家都知道秋天来了,真的是一叶知秋啊。
3.五谷丰登:
登:
成熟。
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送走了五谷丰登的秋天,雪花飞舞的冬天终于来临了。
4.天高云淡:
天气晴朗,天空云少而高、轻薄而淡。
指秋天的天空。
1.今天天高云淡,真是个好天气。
2.秋天里,找一个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的日子一起去爬山吧!
5.金桂飘香:
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
秋天到了,金桂飘香,人们都纷纷去公园赏花.
6.果实累累:
(指积累很多)比喻巨大的成绩或者荣誉。
(累累,形容积累很多。
指结的大的果实特别多。
也比喻取得的优异成绩相当多。
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来了。
7.秋风习习:
和煦的秋风暖暖地,慢慢的吹动的样子。
用于晚秋的景色。
当蝴蝶般的叶子被卷下树梢的时候,秋风习习,那是它们的思念.
8.层林尽染:
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好像染过颜色一样。
秋天,往山野眺望,一片金黄,层林尽染。
9.春华秋实: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多用于比喻)。
1.春华秋实,没有那浩荡的春风,又哪里会有这满野秋色和大好的收成呢?
2.门前的古松见证了多少春华秋实,如今却依然青翠。
"
春华秋实"
有三种意思:
1.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华"
同"
花"
。
春天开花,秋天结实。
引申为先挥汗耕耘、适时播种,后才有丰收的喜悦,这是比较多见的。
2.比喻文采与德行。
多指因学识渊博,而明于修身律己,品行高洁。
(相反,若"
习近不肖,礼贤不足"
,则离"
远矣)。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邢颙传》:
(君侯)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3.此词现也用作指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
相当于"
春去秋来"
,这种用法在当代诸多文学作品中已有应用,《穆斯林的葬礼》第十章月情:
春华秋实,廊子前的石榴熟了。
这棵石榴树,结果特别密,长得特别大......
日积月累
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
体现了因果联系的道理。
拨"
是因,亮是"
果"
;
辨"
是因,"
明"
是果。
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理服人,用理性解决着冲突。
有理才能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心存理解,处处为别人所想,遇到无理争三分者,更多的是用理税服此人,我想:
无理取闹者也无颜面在继续争三分了。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的意思是短时间的强弱在于力气大小,长时间的胜负在于道理。
靠力气只能取得一时的胜利,凭正理才能取得长久的胜利,意在强调理是不能违背的。
类似成语
1.百发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
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出自】:
《战国策·
西周策》: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
回见子牙,叩头在地:
“丞相妙计,~。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六回
【语法】:
联合式;
作谓语、定语、补语;
形容射击技术高明,办事有把握
【近义词】:
弹无虚发、策无遗算、弦无虚发、百无一失、矢无虚发、百下百全、百步穿杨、箭不虚发
【反义词】:
百不一存、无的放矢
2.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
形容所向无敌。
《孙子·
谋攻》: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而轻用其锋。
◎宋·
苏轼《留侯论》
作谓语、定语;
形容善于作战,所向无敌
【近义词】百战不殆、战无不胜、无坚不摧、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立于不败之地、节节胜利、旗开得胜、攻无不克、屡战屡捷、所向无敌、不败之地、八攻八克
【反义词】一触即溃、屡战屡败、溃不成军、一败如水、望风披靡、节节败退、畏缩不前
---------------------------------------------------------------------
3.百依百顺:
:
依、顺:
顺从。
什么都依从。
形容一切都顺从别人。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三卷:
“做爷娘的百依百顺,没一事违拗了他。
这安公子是那女孩儿一般~的人。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作谓语、状语;
形容无原则的迁就别人
【近义词】三从四德、唯命是从、百依百从、低眉顺眼、俯首贴耳、言听计从、千随百顺、唯命是听
【反义词】我行我素、针锋相对、不恤人言、桀骜不驯、刚愎自用、依然故我
4.四面八方:
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
“忽遇四面八方怎么生?
作主语、宾语、定语、补语;
形容范围广
【近义词】五洲四海五湖四海大街小巷
【反义词】弹丸之地一步之遥
5.四通八达:
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
形容交通极便利。
也形容通向各方。
《子华子·
晏子问党》:
“其途之所出,四通而八达,游士之所凑也。
滑台~,非帝王之所居。
◎《晋书·
慕容德载记》
【近义词】
畅行无阻、
六通四达
、七通八达
【反义词】
风雨不透
、水泄不通
、穷途末路
-------------------------------------------------------------------
6.四平八稳:
原形容身体各部位匀称、结实。
后常形容说话做事稳当。
也形容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四回:
“戴宗、杨林看裴宣时,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稳,心中暗喜。
总而言之,现在倘再发那些~的“救救孩子”似的议论,连我自己听去,也觉得空空洞洞了。
◎鲁迅《而已集·
答有恒先生》
含贬义
老成持重
面面俱到
二满三平
稳扎稳打
三平二满
四亭八当
操之过急
颤颤巍巍
轻举妄动
想入非非
踉踉跄跄
如饥似渴
7.七上八下:
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六回:
“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他就感觉得~,心里老不自在。
◎沙汀《烦恼》
作谓语、定语、状语;
形容心里慌乱不安
忐忑不安
忐忑不定
心神不定
惴惴不安
心安理得
若无其事
从容不迫
--------------------------------------------------------------------
8.七嘴八舌:
形容人多口杂。
清·
袁枚《牍外余言》:
“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嘲,皆由于心之大公也。
形容人
众说纷纭、
人多口杂
、多嘴多舌、
人多嘴杂、
议论纷纷
、
沸沸扬扬
、七言八语
、七张八嘴
沉默寡言
众口一词
鸦雀无声
9.七手八脚:
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
“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众人~将他扛抬了出来。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作状语;
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手忙脚乱
、手足无措
有条不紊
、从容不迫
1.人心齐,泰山移。
形容只要人们的心往一处,共同努力,就能移动泰山。
比喻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出自《古今贤文合作篇》
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利:
锋利;
断:
砍断,折断。
两个人同心合意,其锋利程度能把金属切开。
这里用的是比喻。
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
出处《周易·
系辞上》: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xiu)如兰。
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一个文化术语。
指的是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
另一种说法:
皮匠"
实际上是"
裨将"
的谐音,"
在古代指"
副将"
,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
同义词为:
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
故事简介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
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分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
那宝塔要求非常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两千多公斤重。
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红耳赤。
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
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
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
丑皮匠"
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聚在一起商议。
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
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
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
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
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
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
实际是"
在古代是第"
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
说成了"
另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来自于小学语文课本一篇名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文章。
文章中写到诸葛亮带兵过江,江水湍急,而且里面多是突出水面的礁石。
普通竹筏和船只很难过去,打头阵的船只都被水冲走触礁沉没,诸葛亮一筹莫展,也想不出好办法,入夜来了3个做牛皮活的皮匠献策。
告诉诸葛亮买牛,然后把牛从肚皮下整张剥下来,封好切口后让士兵往里吹气,做成牛皮筏子,这样的筏子不怕撞,诸葛亮按此方法尝试并顺利过江。
之后"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句民间谚语广为流传。
4.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个人的能力是很单薄的,但是如果有大家的帮忙就能办得更好。
所以,我们要团结一致。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
1.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江南通志》记云:
“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
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
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
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
劈开,断开。
5.至此:
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6.回:
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
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8.出:
突出,出现。
9.日边来:
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1.潋滟:
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2.方好:
正显得美。
3.空濛:
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4.亦:
也。
5.奇:
奇妙。
6.欲:
可以;
如果。
7.西子:
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8.总相宜:
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
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
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
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1.洞庭湖:
湖名,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
湖面的波光。
3.两:
指湖光和秋月。
4.和(hé
):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5.潭面:
指湖面。
6.镜未磨:
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7.白银盘:
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8.青螺:
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洞庭山。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会用自己的话说下面两句诗的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⑴发:
启程。
白帝城:
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杨齐贤注:
“白帝城,公孙述所筑。
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
”王琦注:
“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
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⑵朝:
早晨。
辞:
告别。
彩云间:
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⑶江陵:
今湖北荆州市。
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
郦道元《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啭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还:
归;
返回。
⑷猿:
猿猴。
啼:
鸣、叫。
住:
停息。
⑸万重山:
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①罗裙:
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
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
指荷花。
④乱入:
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
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
听到歌声。
⑦始觉:
才知道。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1.目瞪口呆: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2.
元·
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
“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3.
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版 三年级 上册 语文 成语 诗词 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