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456991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58.91KB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文档格式.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烛之武退秦师》)
(3)鄙( )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北蛮夷之鄙( )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荆轲刺秦王》)
(5)孔子鄙( )其小器。
(《训俭示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边邑;
(2)以……为边邑;
(3)鄙陋、见识短浅;
(4)粗俗、未开化;
(5)轻视、看不起。
“鄙”本义是“边邑”,“边邑”之人大多是“粗俗、未开化”之人;
既然是“未开化”,肯定是“见识短浅”之人,“见识短浅之人”一般要被人“轻视,看不起”。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
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今义专指“足”。
(4)词义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代表示的语义较弱。
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代表示的语义增强。
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
今义是“迎合”,贬义。
3.试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
(2)驱中国之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
(4)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 )
(5)将军战河北(《鸿门宴》)( )
(6)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
【答案】
(1)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2)“中国”指“中原”;
“江湖”指“长江、洞庭湖”;
(3)父母兄弟等亲属;
(4)崤山以东;
(5)黄河以北;
(6)求学的人。
偏义复词
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中的“舟楫”,只有“舟”的意义,而没有“楫”的意义。
再如“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 并序》)中的“去来”,只有“去”的意义,却没有“来”的意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B.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兰亭集序》)
C.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D.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指南录(《石壕吏》)
B [A项,“存亡”,义在“亡”,“存”是衬字。
B项,“左右”指四周、旁边,不是偏义复词。
C项,“利害”,义在“害”,“利”是衬字。
D项,“出入”,义在“出”,“入”是衬字。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的特殊用法。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
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等。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云、响、景:
像云彩、像回声、像影子一样)②而相如廷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廷:
在朝廷上)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日:
每天)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用法。
①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籍:
登记)②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王:
称王)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水:
游泳)
(3)名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生死而肉骨。
(《左传·
襄公二十二年》)(肉:
使……长肉)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①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宾客:
把……当作宾客)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鉴:
以……为鉴)
5.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状语的词语并释义。
(1)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
(2)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赤壁赋》)( )
(4)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5)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陈情表》)( )
(6)则刘病日笃(《陈情表》)( )
(7)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
【答案】
(1)夜:
在夜晚
(2)翼:
像翅膀一样 (3)南:
向南 (4)廷:
在朝堂上 (5)犬马:
像犬马一样 (6)日:
每天,一天天 (7)辇:
坐辇车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亡”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出、入:
产出、收入的东西)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活:
使……活命)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斗:
使……争斗)
(3)动词的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死国可乎”一句中的“死”意思是“为……而死”)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哀:
为……哀叹)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B.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C.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D.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
A [A项为动词活用作名词;
其余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坚:
坚固的铠甲;
锐:
锐利的兵器)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过秦论》)(固:
险要的地势)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有时候形容词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①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穷:
走到尽头)②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白居易《卖炭翁》)(高:
升高)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绿:
使……变绿)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弱:
使……削弱)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①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尽心上》)(小:
认为……小)②予怪而问之。
(刘基《卖柑者言》)(怪:
认为……怪)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B.后世必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D.而耻学于师(《师说》)
D [A、B、C三项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D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语境定义法
Ⅱ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5大方法
除了平时注意积累,加强对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的识记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思。
2016年山东卷中“下之疾其上甚矣”一句,“疾”有多个义项:
“疾病”“生病”“毛病、缺点”“痛苦”“痛恨”“迅速”等。
根据上下文晏子所述情况来看:
景公“好治宫室”“好游玩”“好兴师”,已经让百姓疲困,财物用尽,身临死境(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了,这种情况下百姓对统治者会十分痛恨,由此可知此处的“疾”为“痛恨”的意思。
1.(2016·
全国卷Ⅰ,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患:
____________
(2)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利:
(3)尝有使客亡橐中物亡:
(4)与盗物民家有间矣间:
(5)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比:
【解析】
(1)结合语境看,“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所以会“担心”镜湖的水泛滥。
(2)语境中上文曾公亮设立了闸门挡水,且将湖水排到曹娥江,这一做法肯定有好处,据此,“利”应理解为“好处、利益”。
(3)结合本句后面的语境:
使者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公亮回答说境内没有盗贼,并且怀疑为同行人所为,果然从同行人那里搜查到东西,由此可知上文“亡橐中物”中的“亡”应该为“丢失”的意思。
(4)结合语境:
曾公亮认为偷取银子的做法与到百姓家盗取财物是有区别的,以此来为偷取银子之人开脱罪责,并且下文中也证实了曾公亮的说法正确,故此处的“间”,应该是“差别”的意思。
(5)结合语境来分析,针对偷取银子一事,皇帝让手下人讨论,如何裁决,最终强盗没有被处死。
“比”若依“比照”之意,则可能有“强盗被处死”的过重处理,只有“按照”法律处理,强盗才得以不死。
【答案】
(1)担心
(2)好处,利益 (3)丢失 (4)差别,不同 (5)依照,按照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是泉州晋江人。
考中进士甲科,做了会稽县的县令。
百姓的农田在镜湖旁,常常担心湖水泛溢。
公亮立起闸门,将水排入曹娥江,百姓受益。
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管理郑州,治政有能干的名声,盗贼都流窜到外地,以至百姓都夜不闭户。
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下公文追问盗贼,公亮上报:
“我们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概是随从之人偷藏的。
”(对随从)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公亮清楚熟习公文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制度,位居首位的宰相韩琦常常咨询他。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储君,与公亮等一起共商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将其当强盗论处。
公亮说:
“这是禁物,获得它虽是强行盗取,却与盗窃民家有所不同了。
”坚持争论,于是(皇帝)交付给有司讨论,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盗贼得以不死。
联想印证法
方 法
示 例
课本联想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
2015年山东卷中“军皆定次,将乃就舍”一句,若判断“次”的意思,可联系课文《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意为“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
双音联想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
2016年天津卷中“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一句,若要判断“罹”的含义,可以联想到双音节词“罹难”(遇灾、遇险而死),解释为“遭遇、遭受”。
成语联想
不少成语保留了词语的古义,可以借助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2015年福建卷中“会合不可以期”一句中的“期”,可以联想到成语“不期而遇”,解释为“约定”。
2.(2015·
广东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导学号:
35900038】
卢象昇,宜兴人。
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
(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
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
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
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
贼骇走,相戒曰:
“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
(1)善射,娴将略 娴:
(2)象昇击却之却:
(3)逐贼危崖危:
(4)象昇提刀战益疾益:
(5)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犯:
【解析】
(1)“娴”可联想到现代汉语中词语“娴熟”与《屈原列传》中的“娴于辞令”来判断,此处的“娴”应为“熟习”。
(2)“却”可联想到课文《过秦论》中的语句“却匈奴七百余里”中的“却”,意为“击退”。
(3)“危”可联想到李白的诗句“危楼高百尺”,推断为“高峻”之意。
(4)“益”可联想到课文《师说》中的语句“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益”,意为“更加”;
还可联想到成语“多多益善”“精益求精”中的“益”均为“更加”之意。
(5)“犯”可联想到词语“进犯”“来犯之敌”“秋毫无犯”中的“犯”,解释为“侵犯”。
【答案】
(1)熟习
(2)击退 (3)高峻 (4)更加
(5)侵犯
象昇虽然是一个文人,但善于射箭,熟习用兵的谋略。
(崇祯)六年,贼兵涌入京师郊区,占领了西山,象昇击退了他们的进攻。
贼兵逃回西山,包围了冷水村,象昇设下埋伏,大败贼兵。
象昇每次上战场,都身先士卒,跟贼兵搏斗,(贼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顾,失去战马就步行作战。
有一次他在高峻的山崖边追赶贼寇,一名贼兵从山顶上放箭射中了象昇的额头,象昇提刀更加勇猛地作战。
贼兵吓得逃走了,相互告诫说:
“卢廉使这个人,谁撞上谁死,不可碰他。
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的词性、词义。
2015年湖北卷中“则千金有所必割”“则锥刀有所必算”两句为相同句式,句中的“割”和“算(算计)”处于同一位置,在词性上相同,由意义相反的角度可推知“割”解释为“舍弃”。
3.(2013·
安徽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
……因问陆生曰:
“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
”陆生曰:
“王似贤。
”复问:
“我孰与皇帝贤?
”陆曰:
“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区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
”尉佗大笑曰: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
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节选自《说苑·
奉使》)
(1)讨暴秦,诛强楚 暴:
(2)为天下兴利除害利:
(3)人众车舆,万物殷富舆:
【解析】
(1)
(2)(3)中“暴”“利”“舆”皆可根据文言中句式整齐的方法,依前面或后面相同或相反的意义来推断。
【答案】
(1)暴虐的
(2)有利的事情 (3)众多
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人们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
等到高祖时期,高祖刚把中原平定,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
高祖让陆贾为使者赐给尉佗大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
……(尉佗)接着问陆贾:
“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
”陆贾说:
“您似乎比他们贤能。
”尉佗又问:
“那我和皇帝相比呢?
“皇帝从丰、沛之地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天下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辖治理整个中原,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
而现在您的人口不过几十万,都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又处在这地势不平的荒远偏僻之处,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能同汉王相比!
”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
“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
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尉佗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
语法推断法
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式,考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2015年重庆卷中“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一句中的“容”,解释为“容纳”。
分析语句“以为容”即“以(之)为容”,“把它作为……”,据此推断“容”为名词,作宾语。
若解释为“容纳”,文句不通顺,结合上下文,“容”在此处应解释为“表象”。
4.(2015·
湖南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35900039】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
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
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
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
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
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1)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 训:
(2)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知:
(3)相时度力,敝者葺之相:
(4)即为苟禄,获罪于天禄:
【解析】
(1)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训”的前面为代词“是(这样)”,“是训”共同构成“有”的宾语,“训”应当解释为名词“训诫”。
(2)本句主语为前面的“事”,句中的“知”虽为动词,但不能作谓语,只能和“所”构成名词性短语共同作宾语,故解释为“知道”。
(3)本句主语为承前省略的“牧民之长”,句中的“相”与“度”均为动词,后面分别带有宾语“时”与“力”,故作谓语,不能当作名词来看待,应解释为“观察、察看”。
(4)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为”是动词,译为“是”,“禄”为名词,若作宾语,可译为“就是苟且俸禄”,语意不通,那么“禄”只能解释为“享受俸禄”。
【答案】
(1)名词,教导、训诫
(2)动词,知道 (3)动词,观察 (4)享受俸禄
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的教导。
作为一个家庭主事的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
有不知道的情况,就不能治理好(这个)家庭。
何况治理百姓的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的工作太多了。
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的要修理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所没有的要谋划它。
如果说:
“他们自己不去整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过去,自找苦吃干什么?
”这样的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
前辈说:
“公家的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的惩罚。
通假推断法
文言实词中当遇到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
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
2016年山东卷中“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一句,“说”若按照“陈述、诉说”“说法、主张”“劝说”等意思解释,显然文意不通,由“众说”的搭配,可以从通假角度考虑,根据音同音近、字形相近的特点推断“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 届高三 一轮 复习 讲义 文言文 阅读 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