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XX市基层法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docx
- 文档编号:1945108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50KB
工作研究XX市基层法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docx
《工作研究XX市基层法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研究XX市基层法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作研究XX市基层法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XX市基层法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郡县治,则天下安”,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点,是实现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础,基层法治建设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保障,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
因此,基层法治建设不仅是检验法治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更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的集中体现。
2013年底,XX市大力推进“德治、法治、自治”建设,以“三治”融合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探索出“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实践经验,“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被写入十九大报告,得到了中央的肯定。
其中,基层法治建设作为“自治”、“德治”的保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加以深化和完善。
根据第53期县处班的安排,“XX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研究”课题组,围绕XX市基层法治建设实践,分赴嘉善县委政法委、桐乡高桥越丰村、市综治办等开展了调研,并就进一步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的途径作初浅探索。
一、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基层法治建设是规范农村市场秩序的重要保障
XX市自20世纪90年代三次“许村会议”后,体制创新与制度创新成功地激发了各种经济主体的发展活力,以个体、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成为XX市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农村市场经济成熟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随之而来的是农民的观念得以改变,农民的主体意识及权利意识得到增强,对法治的要求亦逐渐增强。
在这样背景下,就要求基层法治建设要迅速补位,对农村各市场主体给与充分的法律保障,引导乡村农村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在法律规则框架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兼顾农业结构发展转变方向和现代化农业特点,因地制宜的推动基层法治建设。
(二)基层法治建设是调整农村社会关系的根本性举措
随着XX市民营经济特别是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社会人员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已经不是从事农业的单一农民阶层,既包括个体劳动者、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主等,又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农村社会人员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
因此,这使得农村社会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交往方式变化的过程中,容易增加社会矛盾,这又造成仅仅依靠传统的道德伦理以及基层自治等方式处理新情况、新问题显得力不从心。
法治相对于其他治理方式,更具有基础性、规范性和稳定性,对于多元化主体调节、处理矛盾纠纷更具有针对性,是调整新的农村社会关系及维护新的农村秩序首选。
(三)基层法治建设是解决基层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变迁以及改革任务的推进,基层社会矛盾和利益纠纷依然呈多发态势,需要发挥法治在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的作用。
首先,法治能够更好地统筹社会力量,让基层群众能够通过合法的渠道、自治的方式有序有效地参与公共生活,实现自治权利的回归,形成依法依规管理村务、社务的合力。
其次,法治可以更好地平衡社会利益,法治的核心是公平,法治的手段是规则化和确定性,用法治的规则和方式调整基层利益关系,保障村民自治的实现,及时整合各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以良法对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进行有效引导和协调。
再次,法治能够更好的解决基层矛盾,针对“自治”、“德治”不能解决的矛盾纠纷,特别是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矛盾纠纷,可以把矛盾纠纷引入司法程序、法治轨道,通过法律法规和法定程序来化解矛盾和纠纷。
二、XX市基层法治建设实践情况
XX市基层法治建设注重与“自治”、“德治”融合,一体推进,通过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提升法律服务、深化法治宣传等方式,深入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各项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轨道,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为切入点,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制度化
1.全面推动落实普法责任制度,在市级层面建立市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半小时学法制度,大力推进各级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意识和法治思维的能力,以领导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推动基层法治建设。
2.加大部门间协作力度。
XX市成立“民主法治村(社区)”活动领导小组,出台《进一步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意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组织、宣传、综治、民政等部门共同指导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个,其中,5个村(社区)新入围2017年度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公式名单;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16个,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数量、质量、占比位居浙江省前列。
3.建章立制推动创建。
以基层法治建设为导向,出台《关于开展XX市“民主法治村(社区)”达标活动实施意见》《“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管理办法》,明确组织领导、考核命名流程、创建工作机制、创建工作制度,进一步强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实现创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同时,大力推广实施村级重大事项“五议两公开”制度,即村级重大事项必须通过“两委”负责人建议、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等程序。
通过建立村级议事的规范制度,切实提升村级法治建设水平。
4.强化考核激励机制。
XX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
市政府把“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作为重点督办工作之一,实现三个纳入,纳入“平安XX”建设考核内容,纳入“法治XX”建设考核内容,纳入建设现代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考核内容。
同时,各级政府把“民主法治村(社区)”专项补助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极大地提升了村(社区)建设高水平民主法治村(社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以“提升法律服务”为落脚点,维护基层群众合法权益
1.公共法律服务体系“XX样本”进一步完善。
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体系、标准体系、社会参与体系、制度体系和多元化产品体系建设等“五大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
推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完善便民法律服务机制,实现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和专网、专线、塔群三大网络平台建设全覆盖,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推广普及“XX普法”等微信公众号发挥新媒体优势,实现指尖上的普法学法,通过广泛、持久、深入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切实增强法治意识。
2.村(社区)法律顾问作用有效发挥。
法治的本质是权利,是保护百姓权益,目前创新成立的“三官一师”组织、法律工作站、百姓法律咨询网站等制度,出发点是维护基层群众利益,目前全市村(社区)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出台《关于加强全市农村法律顾问工作的意见》和《XX市村级法律顾问工作操作和管理规程(试行)》,明确法律顾问参与村重大事务决策、提供法律体检、开展法治宣传、参与化解重大矛盾纠纷等职能,增强法治在基层的生命力。
同时,主动发挥村级法律顾问的专业优势和职能作用,服务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期,从选举前的法律咨询、法律审查,到选举中的法律监督,直至选举后的法律知识培训等,为村和社区换届选举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切实保障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开展,提升基层法治建设。
3.矛盾纠纷化解水平有力提升。
不断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提升人民调解员工作水平,打造一批优秀人民调解组织和“老娘舅”、“和阿姨”等特色调解品牌。
把矛盾纠纷调处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筑牢人民调解这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截止2018年初,XX市共有人民调解组织1784个,人民调解员7469名。
共调解各类民间纠纷35670件,调解成功35346件,调解成功率为99.09%。
平湖市构建市、镇、村三级党员干部一对一联系党员先锋服务站,充分整合全市资源解决基层问题,414个党员先锋接待站已收集各类问题6000余件,办结率达到92.5%。
(三)以“深化法治宣传”为关键点,营造良好基层法治建设氛围
1.开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等各类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完善村(社区)学法体系,建立村(社区)干部群众学法常态化机制,明确村(社区)干部每年集中学法不少于4次,村(居)民代表每年集中学法不少于2次。
重点抓好村级组织两委干部、村(居)民代表等学法用法工作,结合村(居)两委会和村民小组长、居民楼栋长、村(居)民代表会等村(社区)集体议事、民主决策工作会,实行常态化的“会前学法”制度,基层会前学法现已成为惯例。
以法律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为载体,组织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以及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开展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等活动,帮助村(居)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涉法问题,引导村(居)民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打造基层普法品牌。
依托农村文化礼堂等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定期举办全民阅读、法治讲座、法治文艺演出、法治公益电影展播等,通过讲座剖析、展板展示、普法读本、节目演绎、故事传播等形式,全面提升基层干部群众法治素养。
秀洲区结合当地特色,做大做强“法治农民画”品牌,并不断创新升级,推出连环画系列和以“法治农民画”为主题的系列产品。
海盐县按照统筹兼顾法、重点突破法、底线思维法和一抓到底法的“四方法”打造基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盐邑说法”“三毛学法”“万人庭审旁听”和“百场文艺”的“说、学、听、演”的县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品牌。
海宁市以“紫薇说法”品牌为创新思路,注重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借助新兴媒体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3.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
以提升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覆盖面为目标,阵地前移、层层推进,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推进到村(社区)一级,形成法治文化楼宇、法治文化工地、法治文化农家乐、法治文化茶馆等特色法治文化阵地,将法治文化融入百姓的生产生活之中。
不断丰富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形式,将法治元素融入“报、屏、廊、亭、墙、栏、堂、场”立体法治文化宣传阵地。
大力推进法治宣传长廊、法治公园、法治广场建设和法治文化进文化礼堂工作。
目前,XX市已实现村(社区)法治宣传栏全覆盖,法治宣传户外广告牌257个,法治文化公园83个,法治文化广场77个,法治长廊1475个,有效推动了基层法制建设。
三、XX市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短板
XX市基层法治建设以“三治”融合为载体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面对基层社会关系日益多元化的现状,仍存在一些短板。
表现在:
(一)基层法治建设队伍法律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基层法治建设需要人力资源的巨大投入,充足的人力资源是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人才保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区工作者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较低,很难吸引专业人才的加入,甚至存在有些乡镇分管政法的党委副书记也缺乏相应政法工作经验的情况。
部分领导干部对法治建设在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地社会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缺乏足够认识,认为法治建设费时、费力、费事,相对经济工作,见效慢,没把法治建设工作摆上应有位置,对待普法宣传工作不够充分和到位,普法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普法形式单一,从而使普法宣传的效果大打折扣,有法不依、滥用权力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影响基层社会法治建设的成效。
(二)基层民众法治意识参差不齐
XX市经过数年的基层社会法治建设,基层民众群众的法律素质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大部分群众仍处于法治意识的简单启蒙阶段,对于具体法律理解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程度上,法律的观念也没有彻底改变,不能自觉、有效的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相当一部分群众咨询、学习法律往往持着“临时抱佛脚”的实用心态,知法守法用法等法律意识淡薄;也有少部分人有“法为我用”的工具心理倾向,表现在权利义务的关系中只注重“权利”而忽视“义务”,对法律的敬畏、对原则的坚守、对自身义务的自觉履行等法治精神还不具备,法律还没有成为指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第一准则”,守法用法的良好环境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基层法治建设载体多样性不足
通过丰富的载体推动基层法治建设是XX的特色,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XX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作 研究 XX 基层 法治 建设 现状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