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论文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449848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53
- 大小:115.53KB
心理学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论文Word格式.docx
《心理学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论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论文Word格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论文属于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摘要
本研究采用了质的研究方法探究基层警察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心理压力的现状,通过深入细致的了解每一个应激个案,分析影响该群体心身压力的有关因素。
研究始终遵循让被访者充分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尽量从被访者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眼中的工作压力,然而警察系统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包括各种警种和工作岗位,每一个岗位的特征也是不尽相同的,本研究所探讨的仅仅是基层民警的职业压力,不能不加区别地适用于所有的警察岗位。
同时,本研究也是心身压力研究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的一次探索。
在对9个在职警察的半结构化访谈和观察的资料进行整理之后,通过不断比较的方法,将相同和相近的资料结合在一起,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重复进行了3次这样的归类和分析,45个编码先后产生了18个类属,10个下级结构,3个结构以及两个主题——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在分析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两个主题结合起来最终产生了一个统一整个研究资料的主题:
人——环境匹配。
其中个体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经济方面的压力以及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方面包括五个方面:
组织压力、工作本身的压力、社会环境、执法环境和社会支持。
通过对研究资料进行解释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基层警察的工作压力模式中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并不是独立静止的两部分,而是处于不断影响的互动状态之中:
警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警察个体要适应职业的发展;
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决定了警察不但要作为国家机构的代表,也要作为人民的公仆,从而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民素质以及制度的不完善等现状,又要求警察能够正确而有效地处理压力;
当然作为一个合格的警察,还必须能够符合大众对于警察这样一个特殊社会角色的的要求。
从研究的结果看,虽然警察在职业生涯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热情减退,但他们对工作的意义却并没有怀疑过,这其实是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质有关的。
警察担当着为广大群众服务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肩负着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定团结,保护人民切身利益的光荣职责,这种特殊的使命感一直影响着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认同。
最后,作者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认为应根据警察的实际工作情况,从社会、组织(警察管理部门)、警察个体三个角度预防和降低压力水平。
为维护警察的职业健康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基层警察质的研究心理压力人—环境匹配
Abstract
Inthisstudy,weexplorethepresentsituationofpsychologicalpressureofpoliceinbaseunitsusingqualitativeresearchmethod,andanalysissomeaspectswhichinfluencephysicalandmentalpressureofpoliceofficersthroughknowingofeverycaseaboutstressdeeply.Weletintervieweesexpresstheirideasandfeelingsfully,understandingtheirpsychologicalpressurefromtheviewofinterviewees.Butthepolicesystemistoohugeandcomplex,includingallkindsofpoliceandjobpositions.Sointhisstudy,weonlyexplorepsychologystressproblemsofthepoliceinbaseunits.AndthisstudyisanexplorationaboutphysicalandmentalpressureresearchunderthebackgroundofChineseculture.
Aftercollectingmaterialsfromsemi-structuredinterviewswith9policemeninbaseunitsandobservation.Theconstantcomparativemethodwasthespecifictechniqueusedtocodeandunderstandthesedata.Overthreesuccessivephasesofanalysesthesequoteswereclusteredintointernallyhomogeneousandexternallyheterogeneousgroups.18categories,10sub-constructs,3constructsand2themes——individualfactorandenvironmentfactorweregeneratedthrough45coding.Finally,thesetwothemeswerecombinedtoproducetheoverarchingconcept:
personalityandenvironmentfit.Individualfactorincludedpsychologicalpressurefromfamilyfactorandeconomicfactor,andinfluenceonphysicalhealth.Environmentfactorincludedorganizationalstress,jobstress,socialenvironment,law-enforcingenvironmentandsocialsupport.
Thisresearchemployedtheinterpretativeanalysistounderstandthedata,whichshowedtheindividualfactorandenvironmentfactorarenotisolatedstatic,butinadynamicprocess.Theparticularityofpolicecareerdetermineseverypolicemanshouldadapttothedevelopmentofcareer;
thedevelopmentofsocialenvironmentdeterminespolicearerepresentativesofstateorganandpublicservant;
thesituationofpeople’qualityandnon-perfectsystemdeterminepolicedealwithpsychologicalpressurecorrectlyandeffectively;
asqualifiedpolice,theycanmeettheneedofpeopletothisspecialsocialrole.
Asforresearchresult,enthusiasmofthepoliceincareerisletdowntoacertainextent,buttheyneverdoubtthemeaningofworking,whichisrelatedtospecialpropertiesofpolicecareer.Thepolicemustservantforthepeople,maintainstatesovereigntyandthelaborrelation,andprotectvitalinterestsofthepeople,whichinfluencetheiridentificationwithpolicecareer.
Finally,weofferfeasiblesuggestionsaboutthepolice’physicalandmentalhealth:
weshouldpreventanddecreasethelevelofpsychologicalpressureofpolicefromthesociety,organization,andpoliceaccordingtotheiractualsituation.
Keywords:
policeinbaseunits;
qualitativeresearch;
psychologicalpressure;
personalityandenvironmentfit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I
引言
1前言部分
1.1本研究的意义2
1.2本研究的目的2
1.3研究特点3
2文献综述
2.1应激理论综述5
2.2职业应激的研究9
2.3国外职业应激的研究模式12
2.4国内职业应激的研究14
2.5国外警察职业应激的研究14
3方法部分
3.1研究方法的选择18
3.2抽样方法20
3.3收集资料的方法22
3.4资料分析24
3.5研究结果的检验26
4结果与讨论部分
4.1组织因素29
4.2社会因素39
4.3个体因素46
4.4整合:
人——环境拟合模式51
4.5对警察工作的几点建议56
5局限与展望61
致谢………………………………………………………………………61
参考文献63
附录一开放式问卷67
附录二半结构化访谈68
附录三同意书69
附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机关警种设置71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治安形势日趋复杂,而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没有稳定就没有和谐。
公安机关是国家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警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其身心缺陷是国家公共安全的潜在威胁。
针对新时期的新任务,面对执法观念的大转变,许多警察未能及时自我调节,从而产生压抑和自卑的心理,引发高血压、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等,这些都会影响警察的战斗力,进而影响国家安全。
如何防范压力对警察队伍的侵蚀,是新时期警察建设的现实要求。
此外,工作的繁重对警察的家庭生活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警察的工作是全天候性质的,经常加班加点,不能与家人生活步调一致,聚少离多,因此常常遭受父母、妻儿的埋怨和误解,导致家庭不和。
正如外国学者Hart(1999)[1]所提到的那样,警察职业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对许多警察来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本研究的前期资料准备、信息收集及实际的调查过程中,绝大多数警察都突出反映一个问题,就是普遍感到“工作压力大”。
在当代中国,警察承载了全社会很高的期望,又是和平时期为公众利益牺牲最多的一个群体。
毫无疑问,警察在日益繁重的工作压力之下,属于高应激、高倦怠群体,但公众对警察的评价颇有微词,警民关系呈紧张之势。
那么,警察的工作压力现状如何?
引起警察工作压力的原因是什么?
压力所引发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变化会有什么负面影响?
针对当前维护稳定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怎么预防警察压力的产生?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本研究要关注的内容。
1.1本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丰富职业心理应激的研究,同时也拓宽警察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2)填补国内警察心理应激研究方法的空白。
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不是应用理论去肢解或套用每一个应激个案,而是通过深入细致地了解个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来分析资料并建构一个关于心理应激的理论。
2)实践意义:
(1)在了解某地区基层警察心理健康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基层警察心理压力的来源、承受压力程度和心理压力的反应;
(2)根据研究的结果,为有关部门及基层的警察提供客观、恰当的建设性意见,提高警察的应对压力的能力,维护警察的身心健康。
1.2本研究的目的
在笔者检索的文献中,国外对警察心理应激的探讨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70年代后达到高峰。
特别是1985年以来,出版了众多警察心理压力方面的专著,是国外警察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警察职业应激源,并且主要集中于考察来自组织管理不当的应激源(Alexander,Walker,Innes,&
Irving,1993;
[2]Biggam,Power,MacDonald,Carcary,&
Moodie,1997;
[3]Brown&
Campbell,1990[4];
Crowe&
Stradling,1993[5];
Davidson&
Veno,1980[6])。
但在过去30年的研究当中所得到的结论和信息显得相当有限(Band&
Manuelle,1987[7],Cacioppe&
Mock,1985[8];
Davidson&
Veno,1980[6];
Kroes,Margolis&
Hurrell,1974[9];
Lawrence,1984[10];
Sewell,1983[11];
Violanti,Marshall&
Howe,1985[12];
White&
Marion,1983[13]),使得我们对于警察应激的程度不甚了解,并且对于哪些因素对警察个体的应激起了主要作用我们也仍然知之有限。
对个体特征和职业特征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警察个体的心理反应研究不够。
国内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对国外研究理论的介绍和应用,一是定性的研究,关注的是警察心理压力并对其现象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
二是定量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在方法上比较简单,只做了简单的相关分析和T检验。
虽然有些研究提出了心理压力干预的策略,但也是根据国外的研究理论得出的应用型理论。
大多数的研究都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结合目前的心理压力干预理论做出的策略研究,而且是要得出一个可以适用于大多数应激情况下的普遍性的指导性结论,这些理论很少深入地了解个体的心理压力。
本研究不是应用理论去肢解或套用每一个应激个案,而是通过深入细致地了解个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14]来分析资料并建构一个关于心理应激的理论。
本次探索性研究的目的是:
(1)细致的呈现警察个体的心理压力的发生过程,关注个体的心理体验。
可以让人们更清楚、生动地看到一个动态的压力发展画面。
(2)弥补国内关于警察工作心理压力研究的一个空白,做一个探索性的研究。
不是去应用国外的有关职业应激的理论,而是通过对个案的深度访谈和研究,挖掘出他们的工作压力的根源,是什么样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他们出现心理压力,建构一个扎根的理论。
1.3研究特点
当前关于我国警察工作应激的研究主要停留在问卷测验技术的基础之上。
不可否认,问卷测验技术是研究中一个最主要的测验技术。
它有着许多其他测验技术所没有的优点:
可以不受局限地用以评估人的各方面的心理现象与特质;
节约人力、物力经费,可以在集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资料;
可以通过建立常模来进行比较,获取客观化、标准化的推论,等等。
但是其准确性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置疑。
如Shweder和DAndrade提出的“系统歪曲假设”,认为问卷测验技术测到的是一种观念而不是行为。
Lamiell等认为被试在回答问题时,可能是按照“社会赞许”的标准来回答,而不是按主试的要求回答,等等。
[15]
杨国枢提出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做心理测验时,有着不可忽视的与西方人不同的反应心向:
一是社会赞许心向,不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而是按照社会的期望作答;
二是默许心向,答“是”或“赞成”的倾向比答“否”或“不赞成”的倾向要强;
三是中庸心向,由于受“中庸之道”的影响,中国人往往倾向于选择折衷的、中间的答案;
四是避免反应,能不回答的则尽量不回答。
这些都会影响到测验结果的准确性。
[18]因此,仅仅使用问卷测验技术,难以真实而又客观地了解警察个体的工作应激状况以及对同一应激源引发的不同应激效应难以深入探讨。
有关警察工作应激的研究论文大多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量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几乎没有。
量的研究适合宏观的、大范围的调查以及对某一点的静止状态的研究。
质的研究适合对微观的、小范围的、过程的深入研究。
质的研究更适合于研究人的心理的深层次的东西。
本研究尝试采用质的方法,弥补量的研究只能对事物表层、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却不能获得具体细节内容等缺点。
陈向明(2000)在总结各种文献和个人理解的基础上,对质的研究定义是:
“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16]
在质的研究中,重要的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是针对现象本身再现现象本身的“质”。
因此,本研究旨在理解参加者关于所谈话题的信念观点,因为没有一个指导性的理论命题,所以采用阐释性的质的分析途径。
在阐释性的质的分析中,因素、种类、模式和属性之间的关系是从材料分析中而来的,而非研究者事先确定的[17]。
阐释性质的分析与扎根理论的质的分析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没有事先假设,并且两者都在数据分析阶段使用了不断比较的方法(ConstantComparativeMethod,CCM)。
然而,在扎根理论的质的分析中,CCM是用于建构一个理论,而在阐释性质的分析中,CCM是用于发现数据中的模式而非理论。
质的分析方法避免了先设的种类,并提供了研究者充分的灵活性。
Patton[18]表示,当研究者需要详细的深层的信息,或研究的焦点是特定个体的独特品质时,采用质的研究是恰当的。
2.1应激理论综述
2.1.1应激的含义
在20世纪初,著名的匈牙利学者法兰西斯(FrancisVolagyesi)博士警告说:
“除非我们改变我们的生活形态,否则下一个世纪将会是个‘神经紧张’的世纪。
”现在我们惊讶的发现,20世纪文明的本质的确与法兰西斯博士的预言相类似。
我们的时代已经是一个“紧张焦虑的时代”、“压力的时代”。
压力也称应激,是由英文“stress”一词翻译而来,也有许多学者将其译为“紧张”或“紧张状态”。
最早对于应激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医学领域,原因是过去许多少见的文明病,例如:
消化性溃疡、冠状动脉心脏病、高血压等,后来却普遍发生。
由于应激对身体的伤害很大,且应激的来源和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心理学家也开始对应激展开研究。
但真正把应激研究作为一独立主题的,乃是加拿大生理学家被称为“应激研究之父”的HansSelye(汉斯.塞利),[19]因为它不仅第一次提出了应激的心理学概念,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每一本有关应激的专著都会引用的GAS模型。
正是这一开创性的研究,引发了不同领域学者对于应激的多方位探索。
纵观当代科学文献,人们对应激实质的看法由生理至心理社会层面,涵盖甚广。
应激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三大类,实质上体现了三种理论:
(1)强调生理上的变化与反应
这种观点是Selye在1956年提出的,[20]他认为应激是一种一般适应性综合症(GAS),是有机体对环境或压力事件作出的非特异性生理反应模式。
有机体在给定的时间,会以相同生理作出反应,不随环境而变化。
Seley将“一般适应性综合症”(GAS)分为三个阶段:
警戒期,抵抗或适应阶段,衰竭阶段。
这种模式可以说是一种建构在生理学基础上的观点,但相对低估了心理因素[21]。
而现代的应激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开展起来的。
(2)强调心理上的变化与反应
应激是“一种主观反映”[22]。
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面临威胁或不利事件时,需要人做出较大努力去适应时的紧张状态。
负性事件可以产生应激反应,正性事件同样也可以产生应激反应。
无论他是采用消极的防御机制或积极的方式来克服应激,心理上的冲突都会消耗个人的时间与精力,长此以往,就会导致精疲力尽的一种倦怠或耗竭状态。
也有人认为应激是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这个意义上的应激对人们来说是外部的。
这些刺激情景可以使大多数人感到沉重的压力,导致像溃疡和心脏病之类的躯体疾病以及抑郁、焦虑、酗酒甚至死亡。
(3)强调认知和评价的作用
Lazarus提出的CPT理论模型,即认知-现象学-交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心理学模型[20]。
(Cognitive-Phenomenological-TransactionalModel,CPT)它与早期源自物理学的应激刺激模型以及来源于生理学的生物唤醒应激反应模式不同,它更多地涉及到应激中的心理和行为过程。
认为心理应激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
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是:
当人们遭受压力时,首先对压力做出评定,然后根据评定做情绪或行为上的反应。
应激被定义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环境中的应激源作用于人体,人体产生对其适应或应付的需要,当自身的应付能力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即可产生应激反应。
CPT这种模型提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论文 心理学 研究 方法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