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图形的缩放.docx
- 文档编号:1944845
- 上传时间:2022-10-2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2.30KB
教学案例图形的缩放.docx
《教学案例图形的缩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例图形的缩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案例图形的缩放
[片段一]
出示例2:
先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放大后的图形长、宽各是几格?
缩小后的图形呢?
学生画图。
师:
把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生1:
放大后图形的长是原来长的3倍,宽也是原来的3倍。
生2:
放大后图形的长、宽与原来图形长、宽的比是3:
1。
师:
(指着缩小的图形)还有什么发现呢?
生:
放大后图形的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比是9∶1。
师:
(有点出乎意料)这个结论你是怎样得出的?
生:
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12格,宽是6格,所以面积就是12×6=72;原来图形的长是4格,宽是2格,面积就是4×2=8。
72∶8=9∶1。
师:
不简单!
生:
缩小后图形的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比是(1×2)∶(4×2)=1∶4。
师:
好,你能举一反三,也不简单。
生:
老师,我还发现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面积与原来面积的比值,正好是原来比值的平方。
师:
那么,说明放大、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
面积大小变了。
师:
面积大小变了,什么没有变呀?
生:
面积的大小虽然变了,但形状没变。
【分析】
在前两个学生说出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后,教师原想引导学生说出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关系,可学生却跳出教师的预设,直接指出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换言之,原来本环节的教学目标,仅仅是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图形放大和缩小后“面积大小变了,形状不变”。
至于面积变化的具体规律,则是在本单元最后安排的“实践与综合应用”中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片段二]
出示:
“试一试”:
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在教师投影展示一种正确的画法后)
生:
老师,我的画法与他不一样(如下图)。
师:
这种画法对吗?
生:
(多数学生异口同声)不对!
师:
谁愿意来把他的画法修正一下。
一个学生改成下图:
师:
为什么这样修改?
说说你的看法。
生:
刚才只是把底放大了2倍,高也应该放大2倍,这样面积才是原来的4倍。
师:
(略有所悟)哦,是这个原因。
生:
我的画法与他们都不一样。
师:
你怎么想到这样画?
说说你的理由。
生:
我没有把底放大,把底放大的这2倍给了高,高就放大4倍,这样面积还是原来的4倍。
师:
(果真如此)同学们,想一想,他们这样画,符合我们刚才所讲的图形放大的要求吗?
生:
不符合。
它们的形状已经改变了。
【分析】
本以为,有了例1的认识以及平移和旋转的画图基础,“试一试”的画图应该百分之百没问题。
但是学生之所以画成那样,是有“道理”的,它的面积也都是原图形面积的4倍。
很显然,学生仅仅抓住了图形放大时“面积大小变了”这一规律,却丢掉了与此不可分割的另一本质特征“形状不变”,从而错误地认为图形放大只要“等积变形”。
这样看来,这些错误的产生,与片段一中的“精彩生成”──“放大或缩小后的面积与原来面积的比值,正好是原来比值的平方”不无关系。
【反思】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那么在“对话”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倾向的差异,必然有一部分学生能发现别人所未能发现的现象或结果,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精彩生成。
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关注精彩生成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对于一些精彩生成如果处理不当,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在为精彩生成喝彩的同时,也要冷静面对精彩生成。
第一,要考虑精彩生成对全体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是否有负面影响。
在教学“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首先要避免与个别尖子生面对面的“高端访谈”,而使其他多数学生成为可有可无的看客;其次要避免课堂教学被少数尖子生的所谓精彩生成牵着鼻子走,从而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要考虑精彩生成对学生后继学习是否有负面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所学容的本质特征,避免非本质特征的干扰。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精彩生成,教师要考虑后续的教学,做出前瞻性的价值判断。
特别要考虑,这样的精彩生成是否适合现在利用和开发?
对后续的教学是否会有某种程度上的消极影响?
也就是说,教师对精彩生成的适度利用和开发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警惕对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学习容所带来的一些“副作用”。
对一些不适合在当前教学环境下引入的精彩生成,教师要舍得放弃,敢于放弃。
当然,教师也可以运用一定的教学机智和智慧──“这里的奥秘留到后面的学习中继续探讨”,从而避免由此所带来的一些可能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的互动过程中,教师不能“缺位”。
对于那些偏离了本课教学容和教学目标的所谓精彩生成,教师应该担当起“引导者”的角色,该引导的就大胆地引导,该纠偏的就主动地纠偏,追求最优化的教学。
1、感知图形的放大、缩小的整体性变化
⑴出示一幅学生的绘画作品
师:
这是一位学生画的作品,画的漂亮吧?
后面的同学能看得清吗?
这样会不会好点?
(点击图片,慢慢放大)
师:
像这样由小变大的过程就是放大。
追问:
刚才放大的时候,前后两幅图片相比,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问:
现在这样呢?
(点击图片,慢慢缩小)
师:
像这样由大变小的过程就是缩小。
追问:
刚才缩小的时候,前后两幅图片相比,什么变了?
什么没变?
⑵猜想放大、缩小
出示画3图片(第一幅按2∶1放大、第二幅不成比例、第三幅按1∶2缩小)
师:
这里有3图片,你觉得哪一是放大后的图片?
哪一是缩小后的图片?
并简要说说自己的理由。
⑶组织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形成共识:
第一幅、第三幅与原来的相比虽然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
2、自主研究,执果索因
⑴激发研究兴趣
师:
刚才同学们得到的结论,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自己的视觉,能不能用数学里的一些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呢?
这里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研究的数据。
⑵学生4人小组研究
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可适当提示:
两幅图片的长有什么关系?
宽呢?
⑶全班汇报交流,形成概念
师:
你们小组通过研究,有什么成果?
学生小组汇报。
可能会出现:
A.用倍数来表达;
B.用比或比值来表达;
C.现原来长与宽的比值和现在长与宽的比值来比较。
①建立放大概念
师:
你为什么说第一幅是放大后的图片?
放大后与原来的长的比是?
放大后与原来的宽的比是?
追问:
你有什么发现?
(比是相同的,比值相等)
小结: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放大。
师:
这里的2∶1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强调:
相应边长的比)
(如果出现“面积”,可以拖动图片比较,但不做解释)
(指名几人具体说说后板书:
放大后与原来的相应边长的比是2∶1)
你是怎样理解“相应边长”这个词的?
追问:
第一幅图和原来的画相比,是把这个长方形画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出示)
比的前项表示的是……?
(放大后的边长)
比的后项表示的是……?
(原来的边长)
②建立缩小概念
师:
你为什么第三幅是缩小后的图片?
缩小后的长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宽呢?
用比来表示就是1∶2,这里的1∶2表示什么意思呢?
(指名几人具体说说后板书:
缩小后与原来的相应边长的比是1∶2)
小结:
把图形的每条边缩小到原来的,就是把图形按1∶2缩小。
追问:
第三幅图片和原来的画比,是把这个长方形画按怎样的比缩小了?
(出示)
比的前项表示的是……?
比的后项表示的是……?
③完善放大、缩小概念
师:
第三幅图不也变大了吗?
为什么大家都不觉得它是放大后的图片呢?
现在的长和原来的长的比是多少?
宽呢?
是同一个比吗?
说明:
这是“拉伸”。
问:
今天我们研究的放大和缩小,必须得有什么条件?
小结:
今天我们所研究的放大与缩小,是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
按一定的比变化后的图形,虽然大小不同,但形状相同。
(板书:
按一定的比)
3、概念延伸发展
⑴学生阅读书本P38页,并对关键词句作出标记。
师:
你觉得那些词或句子对你很重要?
⑵做练习九第1题
师:
你是怎样想的?
追问:
2号和4号为什么不选?
⑶对比提升
师:
刚才大家伙儿研究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也做了想应的练习。
能谈谈你对图形放大或缩小的认识吗?
问: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
不管图形是放大还是缩小都是按一定的比进行的;比的前项表示缩放后的图形的边长,比的后项表示原来图形的边长。
(板书:
缩放后原来)
问:
比较黑板上的两个比还有练习中的两个比的前项和后项,想一想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小结:
如果比的前项大于后项,图形是放大的;如果比的前项小于后项,图形是缩小的。
(比值大于1是图形是放大的,比值小于1是图形是缩小的)
追问:
如果这样的比是1∶1呢?
三、动手操作,应用概念
1、进一步体验图形变换的含义
出示例2
师:
如果让你自己根据比画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你会吗?
放大后的图形长和宽各是几格?
学生独立完成。
师:
长是怎么算的?
宽呢?
展示学生作业,
问:
你是怎样进行放大和缩小操作的?
追问:
你觉得在进行放大或缩小操作的时候最关键的是什么?
小结:
关键是确定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相应边的长度。
师:
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
大小变了,但是形状没有变;图形各部分的长度都是按一定的比变化的;相应边的长度比或比值是不变的。
2、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
师:
你是怎么操作的?
不是要把图形的每一条边都放大吗?
为什么你们只算了两条直角边?
那斜边是不是也按2:
1放大呢?
量一量,三角形斜边的长是原来的2倍吗?
追问:
为什么三角形斜边的长是原来的2倍呢?
小结:
这说明只要找到能决定三角形形状的边,进行放大就可以了。
四、综合运用,拓展迁移
1、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
展示学生作业,并说理。
问:
你操作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再次出示学生的画
⑴师:
学校准备出一环保知识的手抄报,要将这幅画复印出来放在手抄报上。
(出示手抄报及相应数据)该怎么复印呢?
学生独立思考。
得出:
按1∶2的比缩小复印。
⑵师:
可是复印机上没有比,只有百分之几,怎么办啊?
(出示操作区图片)
这里的100%是什么意思啊?
要想按1∶2的比缩小复印,应该调到百分之多少呢?
50%是什么意思?
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⑶师:
美术老师想将这幅画放大后放在橱窗里展览,(出示橱窗图片及相应数据)他该调到百分之多少来复印呢?
200%又是什么意思啊?
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小结全课
3、师:
通过今天的学生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缩放后原来
放大后与原来的相应边长的比是2∶1
按一定的比
缩小后与原来的相应边长的比是1∶2
一、教学导入
1.(课件)演示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的过程。
师:
图形在平移与旋转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板书:
位置 形状 大小
总结:
图形在平移与旋转的过程中,位置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形状与大小没有变化。
2.(课件)拖动鼠标,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
师:
在刚才的活动中,图形是怎样变化的?
强调:
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
(学生说出变大也可以)
(课件)拖动鼠标,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
师:
在刚才的活动中,图形又是怎样变化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案例 图形 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