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写人记事散文单元教学设计 从《记念刘和珍君》学春秋笔法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446206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55.55KB
高一语文 写人记事散文单元教学设计 从《记念刘和珍君》学春秋笔法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一语文 写人记事散文单元教学设计 从《记念刘和珍君》学春秋笔法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 写人记事散文单元教学设计 从《记念刘和珍君》学春秋笔法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读写结合方面说还要仿写句子,记住词语、句式以便在作文时化而用之。
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可以熟读全文,背诵若干文段,但首先要把文中的一些难句读懂,不可囫囵吞枣飘忽而过,在此基础上,则可以着重赏析一些精警语句,还可以仿写句子;
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可以朗读几遍课文,寻找对梁实秋的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的感觉,并对文中一些精彩描写的语句和一些简练生动的文言语句进行重点赏析。
情意
现状
差异
目标
设定
知识
技能
1、学习个性化的语言
体会这几篇散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记念刘和珍君》多运用警策语言,哲理深刻,起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小狗包弟》语言质朴深沉,蕴涵作者内心诚挚深沉的情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言简练传神、幽默而蕴藉。
2、领悟独特的情味
写人记事散文不惟叙事,还重在抒情,把握整篇文章的情感线索。
情味不仅局限于情感,还包括情趣、情味等。
《记念刘和珍君》有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无比沉痛的悼念,有对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的愤怒控诉,有对”沉睡在铁屋子”里的国民的呐喊。
《小狗包弟》通过对小狗包弟悲惨命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深歉意和对”文革”罪行的有力控诉。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通过对梁任公先生演讲时喜怒哀乐的神态、语言等的生动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景仰之情、欣赏之情和赞美之情。
3、掌握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本单元记叙的人物个性鲜明、作者的情感真挚浓烈,是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很好范本。
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表达交流”第三单元”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学会观察,掌握写出人物个性的方法,学会在叙事过程中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方法工具(规则)
独立(理解)阅读
导学案
鉴赏阅读
课堂发言
探究(研究)阅读
课后小论文
教学策略设计
单元
安排
课时
主要教学活动内容
授课教师
第一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第二
记念刘和珍君
第三
从《记念刘和珍君》学春秋笔法
重点
难点
教学
重点
散文以”散”名世,形式活泼,章法自由,那么与此相应的文章线索必不可少,散文的线索大致有三条:
情的线索,理的线索,事的线索。
《记念刘和珍君》全然顺着作者感情构造章法,处处洋溢着作者的激情,议论、抒情随处可见,而有关刘和珍的行事散见于全文各处,并无完整的成片成线的叙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金岳霖先生》是作者凭着对所写人物的记忆线索,并按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建构章法的,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议论。
学习
难点
课程
资源
开发
学科
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
借助教材、导学案、平板电脑
学生借助教材、导学案、互联网自主学习,并于课上交流成果
媒体
资源
工具手段
方式
方法
1、要把握散文的基本要素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
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篇这类文章,对这六个要素都务必写明,在有的文章中,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非写出来。
也就是说:
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文章中也已经具备了。
阅读这类文章,把握记叙的基本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
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宗旨。
(1)把握时间和地点要素。
(2)把握人物要素。
一般的散文,内容比较单一,人物要素容易把握。
但在复杂的散文中,作者着墨较多的往往不止一个。
分析人物要素就显得比较困难。
其方法是:
①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
②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3)把握事件要素。
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但是,仅仅了解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并不能说是把握住了事件这个基本要素。
真正地把握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
具体方法是:
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
也就是,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这件事表现了什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而是写了多件事。
对于这类文章可采用:
光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然后事事相连,看看总体上写了那些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总之,散文的各个要素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彼此间又有着密切联系。
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它。
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记叙要素应当同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2、要理清文章脉络
(1)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
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有一条写作线索,同时要对文章的谋篇布局上要有主次、先后、详略的安排。
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采用顺序的写法;
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采用倒叙;
也可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运用插叙。
阅读写人记事类的散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写作线索和顺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①分析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
仔细读课文,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
如果有,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方式。
②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文章选择哪种记叙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和写作意图。
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思考:
这种叙述方式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就是说,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这种思考的途径在于联系文中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关系,比较其它记叙的方式,看看文中选取的叙述方式的特点,并始终与文章主题的表现相联系。
(2)要明确写作线索。
散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散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
3、要对佳句进行欣赏品析
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
这些语句的出现,使得散文不再单调,而使得文章文情并茂,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事件细致生动,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
阅读散文,要注意作者怎样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描写、议论和抒情。
(1)描写:
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
刻画讲求的是逼真,我们常说”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描绘讲求的是生动,我们常说”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描写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
不管是那种描写,其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形象鲜明的印象。
一篇散文如果不加区别地处处都开展描写,读者的印象反而模糊了,所以,描写是有侧重点的。
文章描写的重点,总是那些最能表现作品思想感情的地方,起着烘托中心思想的作用。
我们在阅读时,不能只着意于作者的用词和技巧,还必须通过这些描写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感情。
(2)议论和抒情。
议论:
针对事例或现象发表见解,常用以点明主旨。
常见的有摆事实、讲道理等。
抒情:
表达内心感受、情感。
常见的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议论和抒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散文中,我这旺旺不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周密的论述,而针对大量的生动典型的记叙材料,发表精辟简赅的评论。
同时又是议论在叙述千米那,这种议论祈祷提示文章内容和点名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
散文中的抒情,可以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寄情于景等,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有时候作者直接抒情,引起读者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所有这些,在阅读中要时时留意,把握两点:
议论和抒情是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是对积记叙的材料意蕴的概括和情感的升华,是水到渠成之笔而不是空穴来风;
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渗透着作者的写作意图。
因此,阅读时认真领会作者的议论、抒情部分,是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一条途径。
(3)赏析佳句的同时还需品味语言。
由于文章题材、作者个性气质及语言习惯不同等因素就决定了作品不同的语言风格。
有点文采,是需要的。
赏析佳句,品味语言,就可以揣摩这些句子是怎么表达一个意思,怎样的措辞,怎样的造句,怎样的修辞,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美感。
方式
整体构思
本单元的课文描写的是一个个人物的一个个片段故事,教学这些课文首先要分析人物,要分析人物就得分析这些小片段,要分析这些小片段就要抓细节描写,抓细节就要抓作品中人物的外貌描写、言行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及与人物相关的社会事件和社会环境描写。
如鲁迅对刘和珍平日保持温和的神情、与老师交往注重礼节的描写,既证明受害者是一群纯正的青年学生,也证明段祺瑞执政府的疯狂无理和反动文人造谣的阴险无耻。
写人记事散文固然重在记叙,但抒情必不可少,作者在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的同时,还表达作者对人物、对社会的情感判断,作者的个性气质、情感襟怀都在文章中充分显现出来。
这些课文篇篇都有作者的真”我”,我们能从中看到悲伤愤怒的鲁迅、伤心悔恨的巴金。
阅读散文就要注意品情味,情味不局限于情感,还包括情趣、趣味等,情感、情趣和趣味是散文中的灵魂、核心。
【主要内容】
什么是春秋笔法?
【评价反馈】
课前发放导学文献资料、导学案,学生自学回答。
1.“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
”
“救世主”具体指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2.“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
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
这句话记叙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
3.“惩恶而劝善”,杜预在《春秋左氏传》中解释:
不仅记叙,还进行主观评价,使善者名垂青史,恶者遗臭万年。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作者提到了哪些群体?
对他们分别有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小组讨论交流成果
拓展练习:
二选一
1.左丘明的《烛之武退秦师》是怎样体现春秋笔法的?
2.有哪些新闻报道中运用了春秋笔法,请予以解读?
形成周记文章,学生小组交流,教师批改
教学过程设计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写法,被后人总结发掘并延续至今,而凡读历史散文或一些现当代散文,难免会遇到这一概念。
那到底什么是”春秋笔法”呢?
新版《辞海》”春秋笔法”条这样解释:
古代学者以为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史记·
孔子世家》),”以一字为褒贬”(杜预《左传序》),含有”微言大义”(《汉书·
艺文志》),后因称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
”《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鲁迅的散文向来以思想深邃,感情饱满著称,殊不知对于”春秋筆法”的运用也确是切实代表。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的唯一重点——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春秋笔法”成为学习本文的关键。
【设计意图】
1.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全文也就2000多字,但大多数老师一般都会花上3个课时来分析,其中分量可见一斑。
作为本课的唯一重点——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春秋笔法”成为学习本文的关键。
2.如果通过对春秋笔法的阐释并与原文对照,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会圆满地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导学】
1.解释”微而显”——杜预在《春秋左氏传》中解释:
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
鲁迅的文章以循环用反语著称,这是春秋笔法的显要特征。
2.教师示范解读: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就算时间是永远流逝的,那街市也肯定不是太平的。
在经历了”三一八”惨案后不到两周的时间,群众可能快要忘却那次杀戮,而有革命志向者又迫于刀枪棍棒的威胁和数百人的死伤,不得不暂时停止一切反抗活动,看似平静实则不安,内心早已波涛汹涌,怒火冲天。
”无恶意的闲人”则是指不明真相的,无反抗意识的,一向逆来顺受的千万群众。
鲁迅先生为其感到悲哀和同情,他们内心对自由民主早已失去了初心或者从未有过动心,蒙蔽着双眼浑浑噩噩地过着被压迫、被欺凌的生活。
”有恶意的闲人”是指被日军控制的背弃宗族、背叛家国的执政府官员。
他们实则无权,是傀儡,是把枪,而这把枪的枪口指着的正是千千万万的有志之士和无辜群众。
鲁迅先生为这些人感到愤怒,他们是走狗,是畜生,是为千夫所指的罪不可赦的中华民族的罪人。
这一句看似平静的话语背后隐藏着何等激愤昂扬,当然是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
在课堂上可以据此对应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意在让学生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阅读文章,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学生自读】
1.解释”志而晦”——杜预在《春秋左氏传》中解释:
文字简约,含义隐晦。
2.学生自主分析: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
生1:
”救世主”是一种讽刺的说法,是为人民忘记哀痛、忘记惨痛找的借口,但是很隐晦不容易被发现。
表面上鲁迅先生只用了这三个字来为自己需要写点什么增加理由,实际上这个”忘却的救世主”时常伴随在那时的国人左右。
他们不是忘记,而是选择忘记,选择默默无闻,选择逆来顺受。
把”忘却”当作”救世主”为自己撇清责任,这种麻木让人感到可怜可恨。
生2:
鲁迅先生也两次提到”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他的恶意推测除了执政府的无能官员,还有麻木不仁的群众,这也是他说”忘却的救世主降临”的一个重要原因。
”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当一个人或一个国家受到屈辱的时候,有时会因为怯弱和无知选择沉默;
当屈辱积压到一定程度超出了他的忍受范围,他会在凌辱和爆发中作出选择;
如果他仍然没有勇气意识去爆发,在心志上和行动上他已经趋于灭亡。
为什么这句话会流传至今,让人每每读来都精神抖擞,倍感鼓舞?
因为在那样一个时代,大家都选择了沉默,而沉默是为了什么我们无从所知。
而当鲁迅吼出这句话的时候,沉默的人也会有所触动:
”我到底要灭亡还是爆发?
”这就是这句话铿锵有力最有力量的证实。
它给人一种无法估量的勇气和不可描述的未来。
虽然简约,却是真切的、撕心裂肺的、鼓舞人心的,在无形中申述出自己内心的期望和情感。
这一总结有助于学生完成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把握文中含蓄语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关键语句的能力。
【合作探究】
“尽而不污”,杜预在《春秋左氏传》中解释:
客观详尽的记录,不偏离,歪曲,隐瞒。
阅读历史散文,当然要了解一些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领会到作者写作的意图,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对应至原文有,”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
”这句话交待出事情发生的详细时间,以及事情发展之快超乎”我”的预料。
”上午请愿,下午开枪”,这说明执政府根本没有听请愿者述说,一定是卫兵看到请愿者上门立即请示上级,上级立即下令压制,无论用什么手段必须清走这些人,于是发生了后面的”卫队开枪,死伤数百”。
鲁迅先生用了”居然”一词表明他万万没想到卫队会开枪,他觉得不过是请愿,大家没有带武器,也没有使用暴力,甚至游行、静坐等活动还没举行,执政府就这样急不可耐地开枪杀人,这跟暴徒专政有什么区别?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扑”,从背部入表明偷袭,屠杀,其一是手枪表明有军官参与,是有组织,有预谋的。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的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这表明执政府出动了军队,而且并不只是镇压,还有杀戮和赶尽杀绝。
他们对这些手无寸铁的请愿者无论身份、年纪、性别通通要枪毙。
文字记录没有一点装饰,平淡无奇,却字字戳心,虽是事实却让人痛心疾首。
“惩恶而劝善”,杜预在《春秋左氏传》中解释:
比如,”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鲁迅先生向来是爱憎分明,他对那一时期中国的政府及官员早已深恶痛绝,写文章想让所有的国人记住他们有着伪善的丑恶的嘴脸和绝情的残忍的手段。
他常常说自己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而当局者、流言家的凶残下劣竟远远超过他的现有意识,这是让人始料未及的。
“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类似的话语还有许多,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总而言之,鲁迅从来不忌讳主观评价,为死者歌,为生者颂,意在唤醒世人沉睡的双眼,来看清那个污秽的世界。
1.阅读历史散文,当然要了解一些时代背景,让学生通过对平凡语句的细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领会到作者写作的意图,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对”惩恶而劝善”部分内容的总结,不仅可以达到颂革命先烈的目的,还呼吁学生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追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和勇于为国家牺牲的精神,这也是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春秋三传”之一的《左传》,是春秋笔法最典型的印证。
试结合分析如下语句的深义。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3.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4.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举一反山,强化课堂重点知识的理解运用
2.检测课堂学习效果
《记念刘和珍君》中春秋笔法的运用,使我们不仅知道了当时三一八惨案发生的客观情况,也知道了当时执政府的凶恶嘴脸,更是知道了当时以刘和珍为代表的中国女子的伟大,这就是春秋笔法的魅力所在。
不仅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春秋笔法”,而且更加清晰的理解了文本内涵,完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散文类的文本要求,即培养学生鉴赏作品的浓厚兴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
[4]所以,作为高中语文必修课文中的一篇,我们可尝试以春秋笔法这一定义为线索展開对全文的探究,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对这一笔法的学习不仅可以理解课文,完成学习目标,还可以把这种笔法融入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学会活用,提高写作水平,达到更高层次的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
教学评价与反思
【优点与特色】
有些人认为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距当今时代较远且文字深奥,很难为当今学生接受,不如不学,但是我认为在物质经济发展的今天,学习这篇课文正好可以对学生进行一次德育教育。
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提高直面挫折、挑战厄运的能力,而且也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更加明确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这堂课是建立基础积累、理清写作思路等问题已解决的基础上的,所以再分析刘和珍君形象、理解作者感情发展脉络就较为顺理成章。
总体来看,本节课有一些特点:
第一:
取舍得当。
一篇文章可学内容很多,特别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结构、选材、语言都可以自成一家,深挖探索。
如果面面俱到的话,老师费时费力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吸收,到不到好的教学的效果,所以本节课只选取了春秋笔法在原文如何体现这个角度。
第二:
问题的设置比较合理。
学生能够很快明确答题方向,提高了课堂效率。
拓展部分对《烛之武退秦师》的理解,我认为也是一个亮点,既能够加深对本文主旨的理解也能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在交流展示环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同时积极踊跃答题;
在写作交流环节,学生饱含感情,一腔热血。
【问题与建议】
给学生归纳总结的机会太少,像写作特色、拓展延伸部分都可以大胆放给学生去做。
1.
2.
N.
2.
3.
4.
5.
【主要问题反思】
【改进的方向与措施】
【课例研究的主要结论】
附件3.
“罗外杯”教学比赛评价参照标准
评价维度
具体指标
等级(在相应等级格内画√)
很好
A=10
好
B=8
一般
C=5
较差
D=3
差
E=1
教学设计
1.理解教材深刻,把握教材全面,目标明确具体,符合课标要求,教材取舍呈现合理。
2.流程设计合理,教法选择恰当,教学策略适切,符合学情实际,学习内容选择适当。
实施
3.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方式科学,媒体技术恰当,教学手段创新,数字资源有效利用。
4.学习积极性高,课堂参与面广,思维引导精巧,生成过程自然,师生关系平等融洽。
5.教学流程清晰,探究过程有序,问题反馈及时,体现学法指导,展示评价有效得当。
教学效果
6.重点理解透彻,难点有效突破,疑点化解全面,思维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记念刘和珍君 高一语文 写人记事散文单元教学设计 从记念刘和珍君学春秋笔法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 记事 散文 单元 教学 设计 记念刘 春秋笔法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9446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