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445087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9.77KB
感恩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
《感恩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恩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即:
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引出了对感恩教育价值的研究。
刘冰在《大学生感恩教
育浅析》一文中认为:
感恩对于个体本身而言是一种意识,对于社会和他人而言则是一
种行为规范和基本道德。
而感恩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动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围
绕感恩展开的一种人文教育。
其二,对于感恩教育作用的研究。
兰军瑞在《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及对策》中指出:
高校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并促进其
自身发展,又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信誉度。
刘家桂在《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的
感恩教育》中指出:
感恩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
感恩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苏州大学赵红丽在《试论当代大学生感
恩教育的价值》中指出:
构建和谐社会和弘扬中华文化需要感恩教育的支撑。
,
其三,关于感恩教育内容的研究。
黄丽的《浅谈感恩教育》阐述了感恩教育的内容,
即:
从理想教育、学会关爱、树立正确的感恩观三个角度出发,挖掘感恩教育的丰富内
容。
陈惠芬在《渗透‘感恩教育’内化学生的品质》中则主要通过目前感恩意识和行为
缺失的现状引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论述了感恩教育
的内容和形式。
目前高校感恩教育的问题体
现为:
时间短、形式单一化和范围涉及面较小的缺陷。
同时对目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
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高校感恩教育主要应该是三个层面,即:
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和
实践层面。
蔡景华的《当代大学生感恩情怀培养探析》一文剖析目前感恩意识普遍缺失
的原因在于:
一是对于独生子女的娇惯;
二是教育目标和取向上的偏差。
在对大学生感恩教育意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感恩教育
的对策:
在实效性上:
加强情景教育法的综合运用;
在宣传和指导上:
采用专题活动的
模式;
在实践上:
积极推行实践锻炼法;
在情感上:
加强感恩教育的生活化实施。
李志
强、方兰在《高校感恩教育探讨》中针对高校感恩教育中的问题,提出了在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实施过程中积极开展感恩教育的模式。
郭素红在《大学生感恩教育面临的挑战和
对策》中指出,感恩品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作用,认为加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应该做
到:
加强中国传统感恩文化的灌输、树立科学的“三观”、感恩教育要“以情感人”、感
恩教育要注重实践、还要建立“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
邓永超在《高校感恩教育
之我见》中认为,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关键在于帮助大学生形成高尚的感恩品质,强化
感恩情感,开展灵活、丰富、多样的感恩实践活动。
总之,目前学术界对高校感恩教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
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问题、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后来的研
究者和德育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但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缺陷,主
要体现为:
对高校感恩教育理论部分的研究不充分,过多倾向于对高校感恩教育实践部
分的研究。
然而,对于高校感恩教育实践部分研究的具体可操作性并不强,一些具体的
实施措施并不具备全面性和系统性。
因此,对目前高校感恩教育缺乏实际的指导作用。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高校感恩教育中的具体问题,在理论和实
践两个方面对高校感恩教育的现实状况进行剖析,提出高校感恩教育的新途径,达到增
强高校感恩教育实效性的目的,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感恩是一种内在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人性中“善”的外在体现。
感恩必须是一
种真实的内在情感的展现,是情于内,发于外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为了得到某种利益或
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的刻意迎合。
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恩就不是真实
的感恩,是一种“伪善”的感恩。
同时,感恩是在这种真实情感的驱动下,做出的对施
恩者进行回报的意思表示和行为,能让人产生满足的心理感受。
感恩的过程是人性中善
良、美好之情的展现。
其次,感恩的行为是人的本性的影射。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
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人的本性不是其自
然属性,而是其社会属性。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和他人独立的存在于世。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不仅仅为了他自己。
因为在每个独立的个体背后
都隐藏着庞大的社会关系网,单独的个体都只是这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网上的节点。
这种
状况决定了每个独立的个体都不得不为其身后庞大的社会关系网而存在。
而这个庞大的
社会关系网则是以恩情作为纽带,它连结了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地区与地区、国家与
国家,进而形成了社会。
所以,恩情是大到国家、地区,小到家庭、个人的支柱。
每一
个人都应该常怀感恩之心。
倘若一个人缺失了感恩之心,只为自己而存在,整个社会将
是一片情感的荒漠,不可能健康发展;
倘若一个人缺失了感恩之心,他就是一个心理不
健康、人格有瑕疵的人,就是一个难以被他人和社会所接纳的人。
知恩、感恩,一方面
是人的本性的外在反映,另一方面又是整个社会得以存在和健康发展的保障。
再次,感恩是对他人善义的回报和尊重。
感恩本身就是一种善的展现,是一种以善
来报善的方式。
施惠者的恩情体现的是对受惠者的善和爱。
尽管施惠者本身并不要求受
惠者加以回报,但是受惠者应该回报施惠者。
因为感恩的过程、回报的本身是善和爱的
回流和传递,能使爱的种子和善良的品质发扬光大。
同时,感恩体现了对他人施予的善
意的肯定、认同和尊重。
这种尊重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施善者的心理,促使其不断的
做善事,施恩于人。
反之,如果施恩人的行为得不到外在的强化,就必然导致其对自身
行为的质疑,从而弱化他从善的动机。
最后,感恩既是社会道德的内在要求,也是个人责任感的外在体现。
社会道德要求
我们要有甘于奉献、回报社会和关爱世界的品质。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求社会成员要
有感恩精神和责任。
通过对个体感恩品质的培养,确保社会公共感恩氛围的建立,促进
社会整体的全面进步。
就个体而言,感恩的行为是个人责任感最深刻的外在体现。
个体
责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另一个是对自身行为的责任。
责任感的形成建立在对个人、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
既要知道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依靠他人和社会提供的帮助;
也要明白他人的存在和社
会的发展也离不开个体的努力。
只有理清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体才会形成
责任感,知恩图报。
如此看来,一个有感恩意识的个体必定是对外界的恩惠更懂得尊重
和珍惜的个体,也必定是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个体。
道家的另一个有关感恩的精髓就是知足常乐的思想。
《道德经》曰: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感恩是实现知足的前提和基础;
知足是感恩的必然结果和最终归属。
道家认为人应该对
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有感恩之心,有知足的心态,才会真正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少有烦恼。
这样,每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才能从紧张、偏执中超脱出来,达到知足、知止、知常的
人生境界,促使我们内心宁静,不浮躁,实现内部精神的升化。
知足常乐的思想既是道
家“无为”思想的反映,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道家在感恩上的要求。
儒家文化一直强调做人的最基本准则和修养是:
感恩,提出了“忠、孝、节、义”
的思想。
儒家文化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将感恩思想的精髓最大化并将其渗透到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里,能否知恩必报是判定一个人义与不义的
分水岭。
义体现的是对他人、对朋友的信任的一种感恩。
总之,忠、孝、节、义,虽然
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以感恩的思想作为其内在的核心思想,它们从不同的层次
深刻阐释了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感恩情怀。
西方的感恩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呈现出来的感恩思
想是有区别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渲染的感恩意识更多的是建立在亲情和血缘基础之上
的。
这种感恩意识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它是由亲人向外人、由熟人向陌生人逐渐减弱且
带有强烈的等级秩序,要求受恩者对施恩者单独的一对一的报答。
西方的感恩思想在更
大程度上和更广的层面上强调的是对上帝创造世界的感激,并将此种感激延伸开来,扩
展为感恩世界。
因此,西方的感恩思想更倾向于一种互助精神的体现,是一种全社会参与的意识,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受恩者对施恩者的一对一的报答。
在西方社会,感恩更多
的体现为一种文化,不仅是一个人为人的道德底线和人生准则,更是一种被执行的社会
规范。
在西方国家,尽管在感恩节这一天人们表达感恩的形式多种多样,感恩的具体内容
也不尽相同,但深藏于每个人心中的感恩品质和感恩精神却是相同的。
在浓郁的感恩文
化氛围的熏陶之下,大部分西方人从小开始,就把感恩认定为一种做人的基本品质加以
坚守并自觉融入个体行为的方方面面。
对于西方的感恩节而言,它在一定的程度上以自
己独有的内容和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着生活在西方文化氛围中的每一个人,
铸就了西方社会中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融洽、协调的社会关系以及每个个体
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和帮助的品质。
感恩教育首先应该体现为一种认知教育。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教育的过程都应该包含
知、情、信、意、行这五个环节,感恩教育也不例外。
要将外在的感恩观念、感恩观点、
感恩规范灌输进社会成员的头脑中,并且内化为社会成员自身头脑中的感恩情感和感恩
信念,上升为推动我们做出感恩行为的意志并最终外化为社会成员自觉的感恩行动,其
前提条件就是首先要让社会成员识恩、知恩。
从此种角度上看,感恩教育就是一种认知
教育。
感恩教育从本质上来说体现的是一种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一环包含了对
社会成员的感恩教育。
感恩本身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恩教育的
目标是形成知恩、感恩、报恩的道德观和道德行为,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培养社会成员
个体的感恩意识,认识感恩的内在人文价值,彰现人性,使知恩、感恩成为一种品德并
得到普遍的认同。
感恩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活动。
就社会成员而言,感恩教育既要使社会成员形
成感恩意识,在社会中营造感恩的氛围,更要注重将这种感恩的情感外化为具体的感恩
行为,即要有感恩的实践活动,如对父母、师长、亲人、朋友之恩的感激和报答的具体
行为。
就高校的德育工作而言,要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在意识上进行潜移默
化的灌输,’还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感恩实践教育活动。
如暑期大学生的“三下乡”活动、
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感恩教育不是一种培养智力的教育,而是一种培养情感的教育。
换句话说,感恩教
育要培养的不是一个人的智商,是要提高一个人的情商。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以情动人的教育。
感恩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以情动人的教育方法,通过对学生道德
情感的激发,使学生一方面陶冶道德情操、增强感恩的情感体验;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
责任意识,从各种感恩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恩,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实践感恩。
同时,感恩教育的情感特性也要求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感恩教育活动过程中,要
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在情理的交融过程中达到知、
情、信、意、行的全面和谐。
感恩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学校氛围,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创造条
件。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需要感恩教育作为基石和支撑。
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
感恩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克服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和谐共处,形成良性的品德意识和品德行为的循环体系,也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
观所倡导的基本品德要求。
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关爱。
而只有具备强烈感恩意识的社会成员才可能对他人产生真挚的关爱之情,才能自觉的以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作为检验自己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的道德准绳,不断加强思想道
德品质的培养,拉近和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升化其人格魅力,弘扬中华民族的
民族精神。
认为感恩是一个人为人的基本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关系的正确定位。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一种气度和品质,也是一种责任和修养,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评价标准。
通过高校感恩教育可以改变目前大学生中较普遍的过于“自我”的倾向,使
其形成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的处事方法,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方方面
面都怀揣一颗感恩之心,用善良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社会,就会形成良好的人际互
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005年1月,胡锦涛总书一记指出:
“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
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
想政治素质。
”感恩品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确的思想意识、
坚定的政治立场需要感恩品质作为基石。
如果大学生缺乏感恩品质,就会在高校滋生自
私自利、只求索取,不求奉献的不良道德行为,妨碍大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导致
其人格的缺陷。
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广泛的感恩教育,培育感恩的品质和意识,既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的必然性要求,
对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感恩教育可以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康的灵魂和平和的心态。
心理学家认为,“病态人格或人格障碍往往是由于缺乏爱
感和内疚感,导致不关心他人,没有责任感,无法与人交往,无法实现社会化过程,而成为
道德上贫乏、冷漠甚至冷酷的人。
”感恩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保持一个良好、平和的心态
来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不如意,保持心理平衡,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真实的人生。
感
恩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的内省,培养自觉、自
律的意识,形成心怀祖国、心怀集体、心怀他人的情怀,塑造大学生健全的心志和人格。
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形成换位思考的方式,从而更加理性地定位自
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待和思考问题,融洽自身与他人、与自然、
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建构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见,大学
生人格的完善需要高校感恩教育有计划、有步骤的全面施行。
3.高校感恩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
感恩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将内在的感恩情感外化为外在的感恩行为,达到促成人际
关系和谐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感恩教育体现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的要求。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大学生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和
人文精神失落的问题日益严重。
例如:
在目前的高校中不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
研究不感兴趣,更多关注的是一些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具有实际帮助、见效快的实际技能
的学习;
对于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人文价值观不屑一顾,在高校中出现多元价值并存的现
象;
还有不少大学生连基本的人文历史知识都不具备。
根据记者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发现一些大学生不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时间,不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经过,不清楚香港和澳
门是何时回归的祖国。
他们津津乐道的是电脑游戏、时尚购物,沉迷于唯美的韩剧和新
潮的美剧中不能自拔。
以上现象表明一些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极其欠缺,有待高校教育工
作者的努力培养。
高校感恩教育可以通过对传统感恩文化的宣扬来达到提高大学生人文
素质的目的。
倘若一个人对自己生命中的诸多恩情熟视无睹,并且将其视为理
所当然,就不可能培养起感恩的情怀。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大学生去发现、
发掘和感受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恩惠,使他们将内在的感恩情怀外化为外在的发自内
心的感恩行为,形成“受恩勿忘,施恩勿念”的处世情环。
实践层面的教育则体现为报恩教育,即推动大学生知恩图报的教育。
报恩教育的实
质是积极调动大学生所感受到的各种恩惠,并将其外化为报恩的具体实践活动的过程,
是感恩情环最直接的外在体现。
感恩并不意味着一种利益的等价交换,也不是私
人义气,更不是不讲原则的对所有人表达谢意。
感恩行为是一种人格品质的外在展现,
是以正义、向上作为原则的日常行为。
此外,感恩的行为并不是狭义的,不仅仅局限于
一对一,事对事、人对人的简单报答。
感恩行为应该是广义的,体现的是个体的社会责
任感,感恩的行为应该扩大为对整个社会的感激,自觉树立为他人服务的责任意识,用
努力工作和无私奉献来回报整个社会。
古人云:
“施人勿念,受施勿忘”就是对报恩行为的最大肯定。
其次,大学生要有恰当的感恩途径。
感恩不代表可以无视原则,不代表不分对错,
更不代表丧失人格。
任何报恩的行为都有“底线”。
这个“底线”就是任何感恩的途径
都必须以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要求作为前提,不能因为对某个人的感谢而损害他人或社
会公众的利益。
如果在感恩的途径上不加以区分,感恩的本质就会因此而变味。
(3)正确归因,明确他人的帮助
对于心智并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对生活和学习中诸多事情的归因往往带有片
面化和绝对化的倾向,再加之大学生大部分个性独立·
自我意识浓厚,使他们在分析很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多事情的原因时并不客观和理智,往往取得成绩时就认为全凭自己的努力,忽视他人帮
助;
若是出现问题,则统统认为是他人的原因造成的,与自己完全无关。
这种不正确的
思维方式所带来的恶果就是骄傲自满的情绪在大学生中蔓延,大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
中出现人际障碍。
因此,必须引导大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和看待日常生活中所遇
到的各种问题,一方面,要看到自己的努力;
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他人
身上的“闪光点”,承认别人的努力和付出,学会正确归因。
培养大学生谦虚待人接物
的品质,才‘会知道感恩、学会感恩。
有效的感恩教育应该是一个师生双方积极互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高校的感
恩教育,“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
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信、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更
新、自我完善。
目前高校的感恩教育大都沿用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模式。
这种传统模式忽视学生的参与以及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和交流,过多.强调教师以单向传
授为主进行灌输和讲解。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往往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身份出现在学
生的面前,向学生灌输各种感恩思想、文化和故事,企图让受教育的大学生与其达成心
理的共识,提高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但是,这种教育模式违背了最基本的教育学上的接
受心理规律,不能切实深入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达成授、受双方的情感和心理共鸣,
使被动接受的大学生始终处于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状态,感恩教育的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
无论德育教师对知
识的把握如何精准,对教材“啃得如何通透’,。
倘若不能被大学生所接受,教师的教育
活动就是失败和无意义的。
由于大的时代背景具有开放性和信息多元化的特点,这就注
定了当代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更新、更奇”的事物,可以分享更多不同的思想观念,
他们身上有着与以往大学生截然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价值理念。
如果德育教师对当代大学
生的特点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分析,以“不变”的传统感恩教育模式去教导思想活跃多变
的大学生群体,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就不明确,效果自然不会太理想。
首先,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不完全成熟的状态决定了他们感恩意识淡漠。
第一,大部
分大学生由于心理的不完全成熟,使他们还不具备全面、客观地看待周围的问题并分析
其原因、判断其对错的能力,无法对真正的恩情加以区分。
第二,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
身子女,从小在家被父母溺爱,没吃过苦,自我中心意识都很强。
这种过强的自我中心
意识造成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自以为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而对他人的付出
和自己的所得忽略不计,形成了“成在自己,败在他人”的不正确的归因思维方式,对
恩情的感受能力低。
第三,大学生社会阅历相对较浅,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时,
有片面化和绝对化的倾向,常将不良现象当作事情的本质。
因此,在自我教育观念弱和
不成熟的思维方式的双重作用下,大学生会受到社会上不感恩风气的影响,表现出感恩
意识淡漠。
高校教育的目标表明:
德育教育
应该优先于智育教育,德育教育才‘是教育的根本。
但在高校教育中,受功利主义思想的
影响,“应试教育”的模式在高校教育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过多强调知识传授及升学
考试,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仅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而且使他们对恩情
感恩教育是一个理论灌输、实践渗透和环境感染相结合的教育过程。
因此,优化高
校感恩教育的环境,对高校感恩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笔者认为,要优化高校感恩教育环
境,主要应从两方面着手:
第一,高校要建设高雅的校园物质环境。
高校要以其育人目
标为宗旨,打造各种具有感恩内涵的人文景观,用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大学述L的
感恩情操,激发大学生热爱学校、感恩学校的情怀。
第二,高校要积极利用现有的各种
环境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比如,高校可以通过展出已毕业校友捐赠的物品
以及学校的一些感恩建筑物,让学生切实的感受自己身边的感恩事例,激发大学生奋发
向上,回报母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感恩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