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教师用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与发展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444549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95.19KB
创新设计教师用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与发展Word下载.docx
《创新设计教师用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与发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设计教师用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与发展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997年,根据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999年,根据中葡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海峡两岸关系
①1979年以后,两岸关系趋向缓和,1992年两岸达成共同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②“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是阻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
3.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目标: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3)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二、经济上: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
1.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内容: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②意义: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后在全国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③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步骤: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2)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三、思想科技文化上: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
1.邓小平理论
(1)形成过程
①1978年,邓小平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这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②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概括。
④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⑤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⑥提出“一国两制”构想,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2)意义: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科技、文艺、教育
(1)科技:
2003年,“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文艺的春天:
“双百”方针得到进一步贯彻执行。
(3)教育: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提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
制定《义务教育法》;
实施“211工程”;
启动“希望工程”。
[通史专题]
考向一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视角1 从物质文明发展角度考查新时期经济建设的理论、影响
【典例1】(2013·
江苏单科,12)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新时期经济建设
把握题眼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理论
辨析
选项
A
应为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体制,错误
B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90~1995年”不符,错误
C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
这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得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正确
D
不属于经济理论,错误
答案 C
视角2 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新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化
【典例2】(2014·
浙江文综,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
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解题关键
时间:
20世纪80年代;
“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
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农村普遍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推动了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①②正确
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开始于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与题目中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不符,故③错误
迄今,我国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故④错误
答案 A
【主题深化】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特点
(1)内容
①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
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
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②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
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2)特点
①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②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③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④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初始主体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别,但是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
⑤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城镇化改革的方式。
考向二 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与祖国统一
视角1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考查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及影响
【典例3】(2012·
江苏单科,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
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
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
》,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
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祖国统一
1987年、自由返乡运动
“一国两制”构想还没有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错误
题干材料反映了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的做法,其本质目的是旨在推动台湾放开到大陆探亲限制,正确
“一个中国”的共识在1992年达成,不符合题干时间要求,错误
港澳回归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也不符合时间要求,错误
答案 B
视角2 从民族独立与综合国力增强的角度考查国家统一的必然性
【典例4】(2012·
天津文综,20)“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D.中国国力的强大
21世纪、彻底完成了民族独立
“一国两制”是政策,但不是根本保证,错误
“九二共识”不是根本保证,错误
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不是根本保证,错误
根据“21世纪……之前……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等信息判断材料反映的是1999年12月澳门回归,之所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强大
答案 D
【主题深化】新时期两岸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1)两岸关系紧张对峙期(1949~1979年):
两岸关系是一种隔绝、敌对、对抗的关系,期间两岸隔海对打,人为地将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
(2)两岸关系民间接触期(1979~1992年):
1979年元旦,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两岸关系进入了缓和阶段。
随后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回家探亲,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使得两岸关系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学术、体育等得到发展。
(3)两岸关系和平交流期(1992年~今):
1992年底“两会”达成了“九二共识”,1993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它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升格为政府授权机构层面;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
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考向三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视角 从时政热点角度考查思想理论的发展和影响
【典例5】(2012·
江苏单科,11)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邓小平理论
1969年、1979年、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多边外交,错误
“依赖”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
1949~1976年中国照搬苏联的经验,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中国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贷款,这个过程反映的是中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的变化,正确
“民间融资”说法与史实不相符,错误
【主题深化】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及后者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1)关系
①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实质和灵魂都是实事求是。
④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继承与发展
①从思想路线上看,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从道路选择上看,正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邓小平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符合中国的国情。
③从统一战线上看,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同查,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统一战线。
[模块链接]
考向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发展变化
【典例6】(2013·
广东文综,39)(节选)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
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
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
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
(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80年代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解题思路 第(3)问,首先找到变化是“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是从否定到肯定。
先要介绍70年代否定的原因,然后介绍80年代是改革开放,还要分析学术研究能够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4)问是近年的大热点,考查历史学研究的问题。
答案 (3)“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
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
【主题深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各领域的发展变化
(1)政治上
①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错误,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了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律化。
②祖国统一问题上,对台湾政策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策略,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经济上
①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
②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向转变;
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发展思想从片面盲目发展到全面科学发展的转变。
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地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外交上
①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②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思想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思想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5)科技教育上,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载人航天事业等逐渐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
教育全面发展。
猜想1(立意:
社会热点——中国梦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2013年6月29日,求是网提出:
民主、法制、科学是实现中国梦的三大基石。
下列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三大基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最基本保障
B.一国两制促进了少数民族民主愿望的实现
C.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体现了民主决策、依法治国精神
解析 促进少数民族民主愿望实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是“一国两制”,故选B。
其他说法都符合事实,但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A、C、D三项。
猜想2(立意:
唯物史观——理论成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519322亿,35年间增加100多倍,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中国企业占79家,仅居美国之后。
以下现象与材料数据存在因果关系的不包括( )
A.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伟大决策
B.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C.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D.“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解析 “一国两制”理论解决的是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的理论成果,与材料经济发展的主旨不符,故选D。
猜想3(立意:
主干知识——两次经济体制转型)
2013年7月14日数字中国网:
“第一次从半统制经济转为计划经济,第二次从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次经济体制转型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于这两次经济体制转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改变了计划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B.改变了各种所有制成份及其比例结构
C.“一五”计划完成与中国入世成功可分别视为转型标志
D.转型前后社会主义性质发生变化
解析 两次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的根本目的均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故D项说法有误。
猜想4(立意:
主干知识——重大会议与经济体制改革)
2013年1~7月份,我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83832亿元,其中民间投资额比重占63.9%。
这体现了私营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地位被明确肯定是在( )
A.十一届三中全会B.邓小平南方谈话
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解析 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策层面明确了私营经济的地位,故答案为D。
猜想5(立意:
社会热点——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梦)
2013年7月人民日报网评论文章:
“邓小平理论体系为中国梦的实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夯实了物质文化基础。
”下列相关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相符的是( )
A.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B.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C.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
D.论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解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建设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述的核心问题,与“邓小平理论”的材料主旨不符,故选D。
猜想6(立意:
主干知识——现代传媒的作用)
2014年受媒体关注较高的热词是:
“网络反腐”“打老虎”“职务犯罪”“固定资产登记”“裸官”等,这突出反映的是( )
A.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B.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实行的制约
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D.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
解析 媒体“热词”皆是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人们搜索、关注、报道反映的是传媒的监督作用加强,故选D。
猜想7(立意:
时政热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材料一 美国在自建国至今的两百余年里,其国土由大西洋沿岸十三州扩展为囊括北美广袤土地的两洋大国,其军事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本土到全球的演变过程。
相应地,其全球战略重点也经历了由本土到美洲大陆再到两洋战略的演变过程。
根源于美国天定命运思想和扩张主义传统的两洋战略,酝酿于19世纪末,发端于20世纪前期,一战后初露端倪,二战后正式形成。
——张林宏《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
材料二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
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
“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
“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
“(2015年后)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材料三 在战略关注向亚太地区倾斜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和强化同盟体系,构建亚太“小北约”,已基本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封堵态势。
这种战略包围可分东西两部分,东面以太平洋第一岛链为基础,北起韩国,以日本、台湾为中轴,一直延伸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
西面北起中亚,南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
两条战线对中国东西夹击,遥相呼应。
美国的军事部署和亚太战略使曾经散架的对华包围圈又逐步合拢、成型,并日渐强化,由此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潜在挑战和威胁。
——张召忠《美国构建亚洲“小北约”遏制中国》
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的崛起是对美国的潜在挑战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评分标准] 一等: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新设计教师用书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与发展 创新 设计 教师 高考 历史 二轮 专题 复习 13 中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新局面 形成 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19444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