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439295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9.07KB
杭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
《杭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阅读明代何景明的《雨夜》,完成后面小题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①万井②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注)①笳:
一种乐器。
②万井:
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村庄。
1.请另写出描写“雨夜”的连续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以声衬静。
因为深夜院静,才能听到疏落的轻微雨声,也听到了远风吹林的沙沙声。
B.颔联中“上”字用得好。
寒色“上”到梧桐树,可见寒色是慢慢浸润上来的,写出了秋的凄凉、萧瑟。
C.颈联视觉、听觉结合,先实写眼前之景,后想象远处之声,为尾联抒情蓄势。
D.尾联“江东”用项羽的典故,泛指家乡。
3.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本诗是如何寓情于景的。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C
3.诗歌选取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意象(1分,答到一两个意象即可),描绘了一幅雨夜之景,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天涯孤客的思乡(思归)情怀。
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
从积累的诗句中选择两句描写“雨夜”的连续两句诗作答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符合要求即可。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诗句“清笳万井中”并非是完全想象的,而是实际有的声响。
所以“后想象远处之声”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3.试题分析:
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周遭的景物——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通过对秋天雨夜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幅雨夜秋思图,渲染了凄清的氛围。
再通过尾联,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作答时,抓住诗歌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分析作答。
3.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
唐代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②,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③黄鹂语未成。
不道④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⑤减心情。
(注)①本诗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
②发:
开花。
③舌涩:
指言语不流利。
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④不道:
不是说。
⑤衰病:
衰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景象,最后两句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
B.颔联“乱点”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异曲同工,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
C.第四句中“平”字作用有二:
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D.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抓住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来写,白雁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
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1)A
(2)以乐景写哀情。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的景象。
渲染了清新明丽、生趣盎然的氛围。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仕途不顺的忧闷心情,以乐衬哀,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详解】
(1)A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不准确,有喜爱,但主要表达的是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2)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
读懂诗句大意的作答的基础。
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人正是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4.古诗文阅读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①复玉关②,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①[金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②[玉关]甘肃玉门关。
③[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诗中的“金河”“玉关”都是边陲之地,“马策”“刀环”也是体现军旅生活的典型物品。
B.前两句“岁岁”和“朝朝”相对,叙说年复一年,东西奔波,日复一日,征战不止的状况,表达了戍边将土期望建功立业,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一样。
C.“三春白雪归青冢”写出了暮春时节位于边塞的“青冢”仍然是白雪飘飞、肃杀凄绝之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
D.“万里黄河绕黑山”写滔滔万里黄河,奔腾向前,绕过沉沉黑山。
所写之景看似壮阔,其实展现了征戍之地的荒凉,也使人深切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E.诗题为“征人怨”,通篇不着一个“怨”字,但句句弥漫回肠荡气的怨情,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2.这首绝句对仗工整,最后一联有数字对(“三”和“万”)、颜色对(“白”“青”“黑”“黄”)、动词对(“归”和“绕”),请任选一种“对字”,结合诗句赏析它的表达效果。
1.BC
2.示例:
“三”和“万”都表示数目之多,“三春白雪”指时间的漫长,“万里黄河”指路程的遥远艰险,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用边塞自然景象的冷寂、凄绝,表现了征人的怨情。
1.B项“情感一样”分析有误。
本诗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
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
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岁岁和朝朝极言守边时间之长和战争之频繁。
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
C项“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分析有误。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萧杀如此,令人凄绝。
这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
全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
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
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
颜色对中,“白”“青”“黄”“黑”四种颜色交相辉映,使形象富于色彩美。
“白雪”覆盖“青冢”,写出边塞之荒凉、寒苦、凄绝之景,滔滔“黄河”绕沉沉“黑山”,表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用颜色描写的景象,使蕴含的怨情更显深重。
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
暮春时节,边塞不见春色,只见白雪飘飞笼盖青冢,给人肃杀、凄凉之感;
滔滔黄河只能绕沉沉黑山奔腾,“绕”字寄寓绵绵怨情。
看似没有直接写怨,却把征人的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5.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的上片描述出猎情况,下片抒发情感,语言风格粗犷、豪放。
B.词作以“狂”字开篇,奠定作品感情基调,展现词人的不羁姿态。
C.“千骑卷平冈”描绘了一副千骑奔驰腾空越野的恢弘壮阔的画面。
D.下片引用冯唐获罪遭遣的典故,表达了人生易老壮志未酬的感慨。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1.D
2.抒发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BC三项正确。
D项“冯唐获罪遭遣的典故”错误。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的意思是: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情感。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此句借用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
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略作分析。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1.示例一:
“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
示例二:
“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2.示例一:
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
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
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
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诗句“咸阳桥上雨如悬”中的“悬”是“悬挂”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如麻、连绵不断的景色。
语句“万点空蒙隔钓船”中的“隔”是“分开,隔开”的意思,写出了连绵不断雨将人的视线与“钓船”隔断,勾勒出了大雨中作者所见“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
考查诗词中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对比映衬、借古讽今、虚实相生、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联想与想象、引用典故等。
此外还有夸张、烘托和反衬等。
作答时要根据诗句内容判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再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本诗的前两句“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叙写了作者在咸阳桥上所看到的下雨的景色,是实写;
后两句“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转入虚写,想到洞庭春水色,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勾勒出了烟雨空濛、缥缈的景致。
据此理解作答。
也可以从对比的角度来分析。
7.诗歌鉴赏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作者在上片用“_____________”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下片用“______________”的赣江水比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是感慨,也是控诉。
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
B.三、四句表达了对南宋盛时的追念,对南宋灭亡的惋惜。
C.末尾两句作者直接表露作者的心迹。
“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
D.这首词是作者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表达了作者的报国志向。
1.多少行人泪东流去
2.B
1.诗词理解性默写。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意思是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
“行人泪”体现了作者忧民。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意思是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2.考查诗词内容赏析。
写作背景:
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
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
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
全词对南宋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
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所以“表达了对南宋盛时的追念,对南宋灭亡的惋惜”说法错误。
选B。
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1.请用简洁的语言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
2.诗人是为了“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请谈谈你的理解。
1.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2.不是,由“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
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赏析。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形势。
有力烘托了诗人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突出其吊古伤今的悲愤。
据此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是对百姓的担忧和同情。
不是表现了作者对于古建筑的被破坏而感到十分的伤心。
更为百姓在战争中的遭遇而伤心,因此更加伤心。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9.阅读苏轼的《阮郎归初夏》一词,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①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②。
玉盆③纤手弄清泉。
琼珠④碎却圆。
①水沈:
即“水沉”,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
②然:
同“燃”,形容花红如火。
③玉盆:
指荷叶。
纤手:
女性娇小柔嫩的手。
④琼珠:
形容水的泡沫。
(1)词的上片采用 手法,突出了环境 的特点。
(2)结合本词内容,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全词以描写为主,写人写景细腻精致,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B.“绿槐”“高柳”“新蝉”和“熏风”都是初夏的典型特征。
C.苏轼的这首闺情词,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
D.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
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
(3)试分析下片“玉盆纤手弄清泉。
”句中“弄”字的妙处。
(1)以动衬静(对比)、清幽(寂静).
(2)C(3)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感。
(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词的上片以落棋之声惊醒昼眠来以动衬静(对比),突出环境的清幽。
(2)C项理解有误。
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可是苏轼在这里写的闺情却不是这样。
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
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
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
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3)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
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
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苏轼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东栏:
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加以描述。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
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这两句诗描绘了梨花淡白,柳色深青,柳絮飘飞,鲜花满城的春天景象。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
2.惆怅。
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
“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梨花”“柳色”“柳絮”“鲜花”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这首诗,梨花满城本是精美绝伦的美景,偏偏伴着无处不飞的纷纷柳絮,这使绚烂的春阳成了一种伤感短暂的美丽。
“柳青深”“柳絮飞”,既衬托出梨花素白晶莹漫城盛开的情状,又从侧面沉郁地引发出人生几何的追问,以至于下句的“惆怅”二字似乎已冲到了嘴边,不吐不快。
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重,晓驾炭车辗冰。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这首诗是白居易因“宫市”低价强购货物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用“两鬓苍苍”突出人物的老迈,用“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复杂的工序。
C.加横线的句子采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通过叙写卖炭翁愿望的卑微,巧妙地表现出其生活的贫困。
D.“惜不得”富有表现力,生动地描绘出老人炭被夺走,尽管可惜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2)展开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波浪线句子呈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示例:
夜里,天空飘起纷纷扬扬的雪花,城外的积雪足足有一尺来厚。
一大早,老翁就驾着牛拉的炭车碾轧着冰冻的车辙,吱吱呀呀地往集市上赶去。
(1)ACD.正确。
B.有误,用“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
故选:
B。
(2)本题考查再现诗中画面。
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加入适当的细节描写来再现画面即可。
【点睛】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
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
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12.阅读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一诗,回答问题。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③,河声入海遥。
帝乡④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
指唐都城长安。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是应召入京。
②太华:
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
中条:
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③迥:
远。
④帝乡:
京都,指长安。
(1)首联中“______”暗合诗题中的秋日,“______”点明诗人自己是漂泊之人。
尾联以“到帝乡”与“梦渔樵”对照,含蓄地表达了______的矛盾心境。
(2)赏析划线句。
(1)红叶长亭出仕与归隐(或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留恋闲适逍遥的生活)
(2)运用了拟人,写出残云、疏雨对太华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杭州市 古诗 词曲 鉴赏 模拟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