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价值新论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438260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33KB
国际价值新论Word文件下载.docx
《国际价值新论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价值新论Word文件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国际价值理论问题。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国际价值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但是,在《资本论》中却很少涉及,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一是当时的国际经济关系还不十分发达,主要是欧美各国之间贸易往来较多,而广大的亚非拉地区对外贸易往来甚少,而且主要还是处于世界列强的殖民地或附属国的地位,受到列强各国的压迫和剥削,根本谈不上自由平等的国际贸易关系;
二是从当时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任务来说,主要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阐明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因此主要采取由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由商品内部的矛盾到商品与货币的矛盾,再到资本与劳动的矛盾,由资本的生产过程到资本的流通过程,再到资本的生产和流通的统一过程,这样就可以暂时舍象国际经济关系的分析。
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写作计划大纲中,列有“国际贸易”一章,在有关篇章中涉及“国际货币”、信用和公司企业的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国际经济关系,其理论基础是国际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剩余价值理论,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理论,国际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要理解马克思的国际价值论,必须坚持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
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的科学劳动观。
即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本领,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不包括一般动物的“本能活动”,如蜜蜂筑巢、牛马拉车等活动。
第二,必须坚持价值源泉的一元论。
即只有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其他非劳动要素并不参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
因此,把资本、土地等自然资源看作创造价值源泉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国际价值的源泉当然也不例外。
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枢纽。
即“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
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
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②
第四,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
马克思指出:
“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③“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意义上说,……只有生产资本的雇佣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④
第五,“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
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
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它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
”⑤
第六,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炼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⑥
第七,“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⑦
第八,“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这样,因为它是由价值决定的。
相反,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它随着生产力提高而提高,随着生产力降低而降低。
”⑧
第九,“流通过程是总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
但是在流通过程中,不生产任何价值,因而也不生产任何剩余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同一价值量发生了形式变化,事实上不过是发生了商品的形态变化,这种形态变化本身同价值创造或价值变化毫无关系。
”⑨
第十,“任何生产者,不管是从事工业,还是从事农业,孤立地看,都不生产价值或商品。
他的产品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才成为价值和商品。
”⑩
我们认为,以上十条,就是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这对一国内部的商品价值问题是适用的,对国际上的商品价值也是完全适用的。
二、马克思对国际价值的论述
如前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国际价值的论述很少,在其它论著中论述也不多。
仅就我们所收集到的有下面几点:
第一,什么是国际价值?
马克思虽然对此没有下定义,但从他对“工资的国民差异”的论述可以看出来。
他说:
“在一个国家内,只有超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强度,才会改变单纯以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价值尺度。
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情形就不同了。
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
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
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
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
”[11]
马克思的这段论述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计量国际价值量的劳动强度不是各国的中等劳动强度,而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
二是一个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
第二,“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还会由于下述情况而发生更大的变化:
只要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
”[12]
第三,“一个国家的资本主义生产越发达,那里的国民劳动的强度和生产率,就越超过国际水平。
因此,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
”[13]
第四,“货币的相对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较发达的国家里,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太发达的国家里要小。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名义工资,即表现为货币的劳动力的等价物,在前一种国家会比在后一种国家高;
但这决不是说,实际工资即供工人支配的生活资料也是这样。
”[14]
第五,“良好的自然条件始终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从而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性,而绝不能提供它的现实性。
劳动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量,因而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
”[15]
第六,马克思指出:
“在国际贸易上,不同国家的利润率的差别,对各国的商品交换来说是一件无所谓的事情。
”[16]这就意味着,应当把国际计算价值与国际生产价格区别开来,特别是要与国际具体交换价格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国际生产价格并不等于国别生产价格加权基础上的平均数值。
第七,马克思在谈到资本的国际流动时指出:
“如果一个国家的工资和土地价格低廉,资本的利息率却很高,因为那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的说来不发展,而另一个国家的工资和土地价格名义上很高,资本的利息却很低,那末,资本家在一个国家就会使用较多的劳动和土地,在另一个国家就会相对地使用较多的资本。
在计算两个国家之间这里可能在多大程度上进行竞争时,这些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
”[17]这就是说,应当把国际生产价值和国际交换价格区别开来。
第八,关于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商品交换问题,马克思指出:
“一个国家的三个工作日也可能同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工作日交换。
价值规律在这里有了重大的变化。
或者说,不同国家的工作日相互间的比例,可能象一个国家内熟练的复杂的劳动同不熟练的、简单的劳动的比例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富有的国家剥削比较贫穷的国家。
”[18]
第九,在谈到富国对穷国的投资时,马克思指出:
“投在殖民地等处的资本,它们能提供较高的利润率,是因为在那里,由于发展程度较低,利润率一般较高,由于使用奴隶和苦力等等,劳动的剥削程度也较高。
”[19]
第十,“投在对外贸易上的资本能提供较高的利润率,首先因为这里是和生产条件较为不利的其他国家所生产的商品进行竞争,所以,比较发达的国家高于商品的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虽然比它的竞争国卖得便宜。
只要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劳动在这里作为比重较高的劳动来实现,利润率就会提高,因为这种劳动没有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支付报酬,却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出售。
对有商品输入和输出的国家来说,同样的情况也都可能发生。
”[20]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国际劳动价值论
1、坚持马克思关于劳动是指“人类有目的活动”的观点,反对早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麦克库洛赫的牛马耕地也是劳动并创造价值的庸俗观点,也要深入批判认为机器(包括机器人)的活动也是劳动并创造价值的观点,在当前来说,更要批判把现代网络系统的传送活动也说成是劳动并创造价值的观点。
但是,应当强调人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物质生产劳动也包括精神生产劳动,特别要突出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劳动。
2、坚持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价值一元论的观点,坚决反对马克思早已批判过的“三位一体公式”及其在我国学术界当前的“借尸还魂”,也要揭露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在我国经济学界的“沉渣泛起”,特别是要反对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彻底否定劳动价值论(包括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的企图,清除其在我国学术界的流毒。
但是应当注意要把价值的源泉与使用价值的源泉既有联系又要严格区分开来。
两者的联系在于:
都是同一劳动过程和商品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谁也离不开谁。
两者的区别在于:
一是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转移旧价值,一是作为抽象劳动,创造新的价值;
一是形成物质财富,一是形成价值财富。
3、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因为这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枢纽”,是马克思对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巨大变革和发展。
这个理论,不但适用于古代商品经济,也完全适用于现代市场经济;
不但适用于一个国家内部的市场经济,也适用于国际间的商品价值关系。
因此,那种认为劳动二重性理论是从原始交换条件下抽象出来的范畴,因而不适合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各种“劳动”,这种观点是不符合马克思论述的原意的,也不符合商品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4、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问题,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划分基本原理,对国际商品市场经济关系也是基本适用的。
问题在于从生产关系如何划分国际上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马克思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全球占主导地位甚至统治地位的情况,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作为立论的依据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二战以来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其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依据应当与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同,但究竟如何划分值得进一步研究。
5、关于“总体工人”的范围问题,随着社会分工和协作范围的扩大,总体工人的范围必然要扩大,但扩大到什么程度,例如,扩大到哪一种劳动(如为生活服务的劳务、从事宏观经济管理的劳动、提供精神产品的劳动等)以及扩大到哪一个层次的劳动等等,都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从国内经济关系与国际经济关系的结合上,综合研究加以解决。
6、关于流通领域的劳动性质及其与价值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认为:
“流通过程是总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同一价值量发生了形式变化”[21]。
马克思也指出:
有两种性质的流通及其费用,一种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如必要的运输、保管、包装、加工等),其费用属于生产费用,另一种是属于实现价值量形式变化过程,其费用属于纯粹非生产费用。
现在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是上面所说的“总体工人”是否包括整个流通领域的劳动;
二是是否包括整个流通领域(如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资本流通、产权流通、信息流通等);
三是国内流通与国际流通的联系和区别等。
7、关于国际价值量的决定问题。
在一个国家内部,某种商品的社会价值是由该类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而在世界市场上,能否由此推论,某种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该类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个时间又是如何由不同国家的同类商品的时间平均而来,这是一个根本无法计量的问题。
马克思说:
“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
”[22]这里只强调“劳动强度”的大小,而不提“劳动熟练强度”的高低,这又如何将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联系起来呢?
8、关于国际价值能否以及如何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的问题。
马克思在当时的国际商品交换的条件下,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当前国际经济关系逐步走向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形势下,看来这种转化是不可避免的。
至于如何转化?
结果如何?
有待研究和探讨。
9、关于富国和穷国之间经济关系的性质问题。
马克思当时指出这是属于剥削与被剥削的性质,因为当时的富国基本上都是拥有殖民地附属国的宗主国,而穷国基本上都是宗主国的殖民地附属国,前者利用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等手段,对后者进行剥削、控制和掠夺。
正如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指出的,这是帝国主义五大基本经济特征之一。
但是,二战以来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殖民地附属国基本上实现了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也有较大的发展,国际经济关系也出现了一定的新秩序,如果国际贸易能基本上按照国际价值和国际生产价格进行交换,则穷国和富国的差距将逐渐缩小,剥削和被剥削的程度将逐步降低,逐步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
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过程。
10、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关系的新发展,要求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加深对国际价值论的认识和研究:
一是根据新科技革命的形势,物质生产要素的内容大大扩大了,工业经济时代的“三要素”(资本、劳动、土地)已经不够了,知识、技术、信息、管理等要素越来越凸现出来,因此我们就必须研究这些新因素同国际价值的形成和实现的关系问题;
二是科学技术在社会价值的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能力,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劳动可以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国际价值总量;
三是全球第三产业的份额已超过三次产业总量的一半以上,说明创造价值的服务劳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价值数量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们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四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收稿日期:
2003-06-02
作者简介:
何炼成,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
何林(1958-),男,陕西师大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
注释:
①参见《经济学家》2001年6期;
《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第3期;
《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1年第2期等。
②③⑤⑥⑦⑧[11][12][13][14][15][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60、205、556、52、243-244、355、614、614、614、614、562、614.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142.
⑨⑩[16][17][19][20][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312、719-720、197、988、265、264-265、312.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6卷Ⅲ,人民出版社,1975,112.
责任编辑:
张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 价值 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