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433289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105.64KB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说不一。
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和理解: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文化内容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一、儒学的复兴
思考儒学复兴的原因?
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1、原因
(1)历史: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合一”。
唐朝三教并行政策:
尊道、礼佛、崇儒。
儒学吸收佛、道有效成分,得到发展;
(2)政治:
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和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推动。
宋朝需要重建纲常伦理
(3)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道德。
(4)文化:
儒学复兴运动的发展(宗旨);
什么是理学?
理学代表人物?
学生看书回答。
2、理学发展过程
(1)程颢、程颐——创立
哲学思想: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伦理思想:
强调“存天理,去人欲”,最终实现对天理充分体验。
(2)朱熹---理学成熟:
朱熹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编“四书”,对《四书》加以注解,元朝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使其与《五经》相提并论,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屏幕展示材料,理解理学思想主张: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
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理”是宇宙世界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三纲五常”就是“理”的表现。
材料二: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理学的道德观是什么?
天理即“三纲五常”,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怎样才能通达“理”?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格物,接触事物;
致知,获得知识。
3、地位影响
教师:
理学地位影响。
屏幕展示材料,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积极影响:
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
对于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注重气节、道德;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适应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消极影响:
压制扼杀自然欲求,进一步禁锢人们思想,对封建社会后期的变革起了一定阻碍作用
认识:
批判、继承、改造;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理学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吸收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理学特点
与之前儒学相比,理学特点是什么?
总结: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强调伦理道德为其思想核心。
(3)、吸收了儒道大量的思想主张。
二、文学艺术
1、宋词
宋词含义、特点、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生总结回答:
(1)含义:
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宋代鼎盛。
(2)特点:
句子长短不齐,用来配乐歌唱,各有固定格式。
(3)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豪放派:
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
婉约派:
柳永(北宋),李清照(两宋之交)
屏幕展示作者作品,学生欣赏。
屏幕展示材料,进一步加深理解不同派别风格。
材料一:
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一,适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材料二:
北宋苏轼开创一代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
……当时有人将苏轼的词与柳永的词作比较,说“柳词只能让十七的女孩子手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词就必须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材料三:
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2、元曲(散曲和杂剧):
含义:
到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特点:
更灵活、更通俗、长短句配乐,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通俗生动,豪放飘逸(元代前期);
代表人物: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
诗、词、曲有何区别?
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
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词:
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曲:
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3、话本:
宋元城市中说书底本称为话本。
4、艺术
宋元书法:
特点是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宋元绘画:
山水画最为突出,特点:
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文学艺术发展原因?
生回答教师总结
(1)、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
(2)、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3)、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词和曲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三、科技
1、三大发明
学生看书回答三大发明的简单过程。
(1)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已经相当普及;
北宋工匠毕昇
发明(活字印刷术)
(2)火药起源:
火药的起源与炼丹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古代炼丹士在炼丹时无意中配制出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宋朝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3)、指南针: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宋朝时,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影响:
总之,“三大发明”为欧洲率先迈入近代社会的门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屏幕展示材料:
“三大发明”的提出: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
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
——英国17世纪的哲学家弗兰西斯·
培根
2、宋元科学家
(1)北宋沈括:
著作《梦溪笔谈》,(总结古代尤其是北宋科技成就,为英国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
(2)元朝郭守敬
最重要业绩是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
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
(《授时历》)
四、少数民族文字
文字的创制是民族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在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承上有重要作用。
学生看书回答问题
1、辽:
创制契丹大、小字,用以(刻石立碑)
还进行(文学创作)
2、金:
创制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3、西夏:
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4、蒙古文:
蒙古文记录历史的汉语译本流传至今,称为(《蒙古秘史》);
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本课小结:
辽宋夏金元文化特点
1、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且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如三大发明。
2、文化高度繁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
如宋词、哲学、绘画等;
3、全面繁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取得辉煌成就。
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交融,使宋元文化丰富多彩。
4、市民气息浓厚。
如形式自由、可以歌唱的“词”;
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杂剧和散曲,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出现并增多等;
5、少数民族同汉族文化进一步交融的同时,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各有特色,共同促进封建国家的发展。
通过史料阅读,加深对宋元儒学内容、影响的理解记忆。
阅读材料,进一步理解理解不同派别的风格特点。
学生阅读材料,加深理解三大发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
指导学生看书,掌握课本重点内容。
指导学生看书,提炼课本内容。
课后反思
这节课感觉留给学生思考、阅读材料的时间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历史事实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因此有人认为,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但当今的美国历史课程标准却指出:
“如果认为事件必然要这样发展,事情就该这么发生,那么,个人就会缺少自由意志和做出选择的能力。
如果学生认识不到历史本来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他们就会无意中接受这样一种观念:
未来也是必然的或预先确定的,人类和个人行为毫无价值。
再没有什么态度能比这个更能培养公民的冷漠感、玩世不恭和弃世的心态了。
……我们必须一直努力用历史学家的语言:
‘归还历史以本来就有的各种选择权’。
”显然,建立在缜密的逻辑、充分的证据之上的历史假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
基于此,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多数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那么,辛亥革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吗?
给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答案】观点一:
可以避免。
临时政府暂不急于统一北方,待南方政权巩固后再一举推翻清政府;
迅速组建并训练一支自己的革命军;
加强对临时政府的政权建设,清除投机革命的旧官僚;
加强对民众的思想启蒙与教育;
采取灵活实用的外交政策;
迅速落实民生主义。
观点二:
不可避免。
资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军队;
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薄弱;
中国封建势力强大;
中国的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列强不希望中国独立富强;
民众的思想尚未启蒙;
临时政府内部意见不一。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归还历史以本来就有的各种选择权”“建立在缜密的逻辑、充分的证据之上的历史假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等信息,对于本题的解答可以确定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可以避免”或“不可避免”。
如果确定“可以避免”,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临时政府可以或可能采取的措施,得出能够避免辛亥革命失败的结果。
如果确定“不可避免”,应当联系所学,从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民众思想、临时政府,和对立面专制思想、列强的压力等方面来论证辛亥革命失败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点睛】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这类试题往往给出两个以上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种,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
出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
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
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
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
(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别
历史大事记
德国
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1913年,德国
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
1945年5月德国战败,被盟军分区占领;
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
1951年,联邦德国加入欧洲煤钢共同体;
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1993年,德国加入欧盟;
2010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达3.7%,在欧盟中一枝独秀。
中国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953—1957年,社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布;
1982年1月,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2005年3月,中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
请根据材料信息,提炼出一个历史发展特点或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阐述。
(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例:
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论述:
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真正得到发展的保障。
从历史上看,长期四分五裂的政治严重阻碍了德国的发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实现统一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1990年两德统一后德国国家实力大增,在欧盟里居于重要地位。
近代中国长期民族侵略、分裂割据,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基本实现了统一,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但港、澳、台问题尚未解决。
在改革开放后,中共提出“一国两制”方针,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港澳的回归,大大推动了中国的统一大业,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高,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居全球第二。
综上,统一稳定的国内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统一才能实现民族振兴。
我们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势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德国和中国发展历程,材料内容强调了德国从1871年统一后德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国强调了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
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角度,德国和中国统一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结合材料内容论述观点。
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们应当观察各种发明的威力、效能与后果,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发明都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
第一种在知识传播的文献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并且随着这些发明的应用又引起了无数的变迁。
由此看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星宿,比这三种发明对于人类发生过更大的力量与影响了!
——弗朗西斯·
根据材料,就“技术发明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层次清楚)
【答案】示例:
火药的发明推动了近代文明的进步。
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和一些火药武器大规模用于战争,火药的威力显现出来。
蒙古人西征,把火药及火药武器传播到阿拉伯国家和西欧。
西欧得到火药和火药武器后,为近代资产阶级打破封建壁垒,推翻封建统治,夺取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武器。
不仅如此,近代资产阶级还发明了近代火药武器,并利用其船坚炮利,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人类文明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由此可知,火药在近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题属于开放题,首先依据材料中信息从“四大发明推动了近代文明的进步”的角度提取观点,论证可以结合所学四大发明对于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来分析回答。
比如火药的影响结合所学从发明的时间、西传过程以及对于西方社会转型的作用来论证回答。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上述中国举办的交易会中选择一届,从举办的背景、选址、作用等三方面进行解读。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1957年首届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背景是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一五计划已经提前超额完成的基础之上,中国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外汇资本,而当时中国能够对外贸易的地区主要是集中在广州地区,所以在广州举行,有利于吸引港澳台商,和东南亚的商人以及外国的资本,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外交事业打开新的局面。
示例二:
2018年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背景是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经济总量第二大国家,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国对外贸易和进口的前沿,所以会在上海举行。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使中国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促进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促进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利共赢,协调发展。
根据1957年和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展览会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按照要求,首先选择一次交易会,再分析举办相关会议的背景、选址、作用等,最后史论结合,进行历史角度的解读。
以1957年为例,可以从中国刚刚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开始,指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基本完成,国际社会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孤立中国的背景;
然后从广州的区域位置和会议举办的目的等方面,分析国家将广州作为外贸易交易会会址的主要原因,(比如广州便于中国与港澳台和东南亚交流等区位优势等)和会议对中国的意义如促进中国工业化发展,打开外交局面等方面,说明中国以广州为桥梁,积极发展同亚非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将一些原产品出口,换取外汇,以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和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外交关系的发展等。
可以用同样方法和步骤,对2018年的进口货物展览会,以上海做为首选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等,进行分析说明。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的作用在于“用客观标准挑选人才,消融社会阶级和促进政治统一”。
请用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论证。
【答案】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主考官不能随自己的主观好恶来决定被考者的仕途;
科举制有一套严密的考核制度,不得随意变更,具有“客观标准挑选人才”的特点。
科举制向社会大众开放,使平民子弟也可通过科举进入社会上层,促进了社会阶级的流动,也缓和了阶级对立,故科举制有“消融社会阶级”的功能。
科举制将人才选拔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权威;
科举制还将地方的知识分子纳入中央政权,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故科举制有利于“促进政治统一”。
本题实际是考查科举制的影响。
在论证时,可以把设问分解成三部分“客观标准挑选人才”、“消融社会阶级”和“促进政治统一”。
关于“客观标准挑选人才”,可以从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和程序来说明。
关于“消融社会阶级”可以从科举制自由报考而促进了社会阶级的流动来说明。
关于“促进政治统一”可以从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来说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12 课辽宋夏 金元 文化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