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馆》语言艺术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431506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8.35KB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Word下载.docx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茶馆》语言艺术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些词听来亲切、感人,能让人身临其境于北方语言环境中,拉近了读者与人物情景的距离。
(二)大量叠音词的使用
据作者统计,《茶馆》中的叠音词有近50处,如:
外边蹓蹓、管教管教、遛遛、可怜可怜、算算命、帮帮忙、活动活动、说说理、照顾照顾、硬硬朗朗、表表功、跳跳舞、玩玩牌、喝喝咖啡、转转等。
这些鲜明生动的叠音词表现了深刻的内涵。
文中几次提到“溜溜”“转转”“玩玩”“蹓蹓”等动作性很强的词,这些可持续的动作动词重叠表示了该动作的短暂或是轻微,从而更进一步表现悠闲和慢慢悠悠的感觉,与当时多变紧急的政治形势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这些把老北京人那种随意、悠闲、懒散、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看尽了他们的可笑与可悲。
“我给你说说看”“表表功”“活动活动”“搜查搜查”等叠音词,把小人物那种贪婪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
他们假公济私,显摆官样模样,却又胆小怕事。
“可怜可怜”“帮帮忙”“说说理”“照顾照顾”等叠音词,增强了下层弱势群体为了得到同情和协助而哀求的语气,体现了这群人的儒弱心理和对生活的无奈。
(三)大量前清遗留语言
北京人讲究体面、排场、气派,注重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
他们大多苟安、谦和、温厚、儒弱。
承袭了前清的很多遗风,文中有很多语言表现了这个点。
他们称呼对方为“您”、“爷”等。
这些现在看似都是书面语言,在当时却是时常用的招呼语,作者善于捕捉这些语言的细节。
“您”“爷”是敬语,能表示人物懂礼貌,讲体面,既有尊重长辈的成分,又有巴结奉承,不敢得罪人的意思。
如茶馆老板为茶馆生存设想,他尽力表现的谦和、圆滑而谨小慎微。
为了讨好人,照顾生意,他见谁都称“您”“爷”。
在这些称呼中,读者能轻易地看出人物之间的利益、地位、权势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中的变化。
例如庞四奶奶对康顺子的不同称呼,要求她合作时便一直称“您”,遭到康顺子拒绝时便改称为“老婆子”等。
表现了人物的虚伪狠毒。
文中很多“请安”、“作揖”、“候着啦”、“您圣明”等词,表现了前清的风俗。
如下面的一段对话:
“这是怎么了?
国明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
你们不会鞠躬吗?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前清的事儿!
不能不请安!
”“我也那样!
我觉得请安比鞠躬过瘾!
”这段对话表现了一种处在新旧交替社会中人们的尴尬场面,他们对清朝的规矩礼俗念念不忘,他们已经习惯了那种苟安讲体面的生活,但动荡变化的世界又要求他们转变这种生活观点,便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悲哀。
二、大量修辞语言点缀
(一)夸张
“您怕什么呢?
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粗!
”茶馆掌柜王利发这句话,极其夸张地恭维了秦仲义,夸大了秦仲义的钱财。
王利发极力讨好他,表现了茶馆掌柜圆滑事故的一贯处事作风。
“可他那点事业,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了!
”崔久峰在经历革命失败后,绝望地认为“中国非亡不可!
”他认为秦仲义的那些买卖在外国人的生意面前充其量仅仅“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堪一击,于是他便夸小了秦仲义的事业。
这种前后的变化,正是表现了当时不同的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
(二)对比
“这年月,做官的今天上任,明天撤职;
做买卖的今天开市,明天关门,都不可靠!
只有学生有钱,能够按月交房租,没钱的就上不了大学啊!
”拿当官的、做买卖的、学生三者对比,说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哪儿不一样呢?
秦二爷、常四爷,我跟你们不一样:
二爷财大业大心胸大,树大可就招风啊!
四爷你,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
我呢?
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
我只盼着呀!
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病没灾!
不过日本人在这儿,二栓子逃跑啦,老婆想儿子想死啦!
好容易日本人走啦,改换一口气了吧!
可谁知道……”茶馆掌故的这些话意味深长。
他对自己的生活作了总结,把秦二爷的强大和四爷的大胆同自己的平庸恭顺对比,显示了他对生活的抱怨,能够看出王利发一直在等待着生活的转变,可一次次都绝望了。
在对比中人们能看出王利发可笑的生活态度,以及当时人们的不同处事风格和命运。
(三)借代
“谁的胳膊粗,我就得伺候谁!
”“胳膊粗”借代有权、有势、有财之人。
这里能看出下层柔弱女子对生活的无可奈何。
“你还想拒捕吗?
我这儿可带着‘王法’呢!
”作者用“王法”来借代铁链子,形象生动。
借代能把不能说的话,通过其他词说出来,同时又能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地反应出来。
以上仅仅列举2、3来说明作者善于用形象生动的修辞格来表现人物语言、性格、展开故事情节,类似的还有大量的比喻句、反问句等,在此就不再一一累述了。
三、悲喜柔合的幽默语
老舍的语言“想的深而说的俏”。
他能在谈笑中说出深刻的道理,让人“笑中有泪”。
“二爷,还是黄鸟吧?
哨得怎样?
”“这是黄鸟!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你看看,看看,多么体面!
一看见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
”“松二爷,不准说死,有那么一天,您还会走一步好运!
”这里,松二爷与王利发的对话,字面上不是让人捧腹大笑的语言,而字里行间流露出人物的动作、神情却让人忍俊不禁,看得出那二爷的可笑,他生活在自己设想的体面气派当中,安然自得,鸟儿就是他的门面,他只顾装点门面,而忘记了实在的自我,可笑之中觉得二爷的可悲。
四、总结
老舍在《茶馆》中使用了各种富于地方、名族、时代特色的词来交待故事背景,描写人物个性,促动情节发展。
同时在对话中大量使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活泼。
幽默的语言更是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剧中人物的悲喜剧,让人回味无穷。
这些正是体现了老舍语言的精辟,他话中有话,弦外有音,一代语言大师的风范,值得我们大家去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1]老舍.茶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3]庞可慧.《茶馆》中“你、您”的艺术使用[J].戏剧文学2005年第9期.
[4]陈以芳.浅谈《茶馆》的语言艺术特色[J].恩师师专学报1984年第1期.
——《茶馆》艺术特色赏析
张慧
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1956至1957年间的作品。
它是作家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共3幕,每幕戏都取用同一个场景——都发生在旧北京城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里。
从时间上看,3幕戏的故事,彼此相隔很长的时间:
第1幕发生在晚清光绪朝的戊戌年;
第2幕戏,发生在第1幕十几年后的北洋军阀割据时期;
第3幕戏,发生在距第2幕三十多年、抗战结束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
作者调动了自己对旧中国社会生活的极厚实的观察和积累,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巧妙构思,把三个时代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招之而来挥之而去,不但高度提炼而且活灵活现地演示了旧中国的基本国情,活画出那个时代的病态现实。
老舍又是用文字绘画的丹青妙手,勾描人物,涂抹风景,无论笔墨或浓或淡,那力透纸背的功夫,那令人捧腹的幽默,一看便知只能是老舍的。
老舍文中的细节是那么平凡,语言朴素直白到平头百姓说的大白话。
想一想,老舍得使用何等的艺术手段,才能使一个个见棱见角的方块字鲜活起来。
他不用字典里的现成词汇去掉书袋,也不会为诱惑读者故意雕饰文字;
他不板面孔、不摆架子,也不云里雾里地说空话,而全凭思想牵着笔头,化技巧于无形,文章自然、率真地从心底流淌出来。
一.、创意上别出心裁——“葬送三个时代”的写作目的让人震撼。
剧本发表后,老舍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答复相关〈茶馆〉的几个问题》,他写道: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能够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这出戏虽只有三幕,不过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
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
不过,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描写他们的促动或促退。
我也不十分懂政治。
我只理解一些小人物。
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
”
写作《茶馆》的时候,老舍对旧时代已经有了充足的思考,他提升了使用唯物史观来反思旧中国大千世相和社会演变的水平,对深埋在历史过程中的社会发展规律,也有了精深的体会。
这就保障了他能以大气魄大手笔,纵横捭阖地扫描旧中国社会变迁的全息图像,一针见血地击中历史本质。
不过,写好这个戏,不但需要有一种穿透历史的眼光,还得找准社会生活的恰当部位,开凿一个便于形象展示历史画面的艺术窗口。
这个窗口,也被老舍探囊取物般地找到了,那就是戏里的“大茶馆”。
社会上不分身份、地位、行当的几乎所有人都能够自由出入的老式茶馆,是个最能叫人号准社会脉搏的敏感点;
茶馆好比五行八作的精神纽带,自不过然地就能显示出芸芸众生的生存状况。
老舍依仗着茶馆在浓缩社会生活焦点方面的关键位置,把这个不可多得的人生舞台,艺术地叠印到话剧舞台上,让它从容地承载历史再现历史,这样的创意谋划,真可谓是超凡脱俗、空山足音。
要用短短3幕戏精到地表现3个历史时期,对作者是个严峻的挑战。
惜墨如金的老舍,使出一般作家不具备的看家绝活儿,仅用了大约3万字,就把这出戏写得神完气足。
处在3个历史过程社会横断面上的一个个人物和一桩桩事件,经过过细的筛选,都极富典型意义,这些人和事营造出一种合力,阐释着一个统一的答案,也就是:
那个不堪回首的旧制度,早已腐朽、荒唐和肮脏到了极点,那样的世道,是绝不能容忍它再回来的。
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总性质下面,以前交织着纷纭复杂的多种矛盾。
而这么多的矛盾,在老舍这里,却游刃有余地被提炼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生素描。
3幕戏的历史侧重面各有不同。
第1幕,重点描绘“大清帝国”寿终正寝前夜病入膏肓的社会场景,稍带着,也交代了在急剧下滑的社会面前,有志革新者和爱国者,以及一些本能地怀着生活期待的小市民,心间尚存的一丝追求;
到了第2幕,清王朝已经瓦解,虎狼般作恶的封建军阀,却用洋人给的枪炮,造成了连年战争和社会动荡,但求过几天安生日子的老百姓,都备感恐惧,即使时代更迭了,所有丑陋、反动的力量,照旧像清末一样,肆无忌惮地横行,也让大众躲之不及;
到了第3幕,场面最凄凉,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亡国奴”的生活,反倒一头栽进了空前黑暗的现实,一向都怀着良好期待、一刻都不敢放松苦苦挣扎的中国人,竟然都走到了命运的尽头,连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难逃被断送的危机。
——整部《茶馆》就这样,忠实地描绘出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半个世纪间每况愈下的社会现状。
在历史大脉络的下面,这出戏的全部情节,都以人物和事件的剪影形式出现。
就以第1幕来说吧,前后包括着这样一些相对独立的情节单元:
第一段,“鸽子”之争——京城大宅门为争一只鸽子,差点打起群架来,旗人常四爷发了几句感慨,招来善扑营打手二德子挑衅,反倒被“吃洋教的”马五爷一句话就给压下去了;
这段戏,表现了清末豪门骄奢、流氓狂妄,而顶有势力的却得数跟洋人勾结的“二毛子”。
第二段,农民卖女儿——饥荒年景,破产农民康六无奈要卖15岁的女儿,人贩子刘麻子趁机牟取暴利,一旁卖小物件的贫民老者偶然得见,一语说中要害:
“这年月呀,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
”是用对比手法,反衬出贫富分化的严重水准。
第三段,秦常异见——茶馆房东秦二爷来了,他踌躇满志地要拢起本钱办实业、救国难,不过他对眼前讨饭的穷人态度很冷淡,古道热肠的常四爷慷慨施舍,二人于是对是不是该周济穷人一碗烂肉面,表达了不同意见;
这段戏写了国难当头,还有些中国人良心未泯,要力所能及地救助黎民,不过秦二爷和常四爷的两种热诚,都历史局限性。
第四段,秦庞斗嘴——朝廷上顽固派的代言人、大内总管庞太监来到茶馆买农家女儿,正撞上有维新倾向的秦二爷,二人唇枪舌剑,各不示弱,说到被镇压下去的戊戌变法,引起茶客们一通议论,这些人对改良变法要吗麻木不仁,要吗痛恨诋毁;
这段戏写出了顽固派嚣张的气焰,也让人看到维新运动脱离民众,底气不足。
第五段,常四爷被捕——常四爷目睹卖儿卖女的惨状,长叹一声:
“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被暗探盯上了,两个暗探借庞太监到场,把常四爷和一道喝茶的旗人松二爷抓走了,理由是“旗人当汉奸,罪加一等!
”这个情节勾画出黑暗世道下边特务密布、善良人稍有不慎就要遭殃。
第六段,太监买妻——老迈昏聩、心理变态的庞太监来相看刘麻子替他买下的农家女,他又老又丑,当场把农家女康顺子吓昏过去,这时候,耳边突然响起正在下棋的茶客一声断喝:
“将!
你完了!
”这是这个幕的结尾,意思是,封建末世虽然还挺唬人,却早就枯朽到家了。
第1幕大致就是由这么6个环环相扣的情节组成,中间穿插了王掌柜对眼前这些事儿的微妙态度,穿插了唐铁嘴、黄胖子等社会渣滓的丑恶表现。
整幕戏,内容充实,故事此消彼长,生活气息非常浓重,每一步剧情都见出深刻的历史内涵,戏虽然简短却含意无限,整个清末社会的矛盾、黑暗、荒唐、无奈,都被一股脑儿地体现出来。
剧中所有乌烟瘴气、令人窒息的社会现状,全都依赖暗无天日的旧制度而存有,这是《茶馆》的观众一看就明白的事理。
老舍写《茶馆》,尊重观众的头脑,他丢弃政治说教,专靠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说话,把想要表达的政治见解,轻而易举地就送到了观众心里。
第2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在清朝灭亡了十几年之后,还是不肯剪掉他的小辫子,他有自个儿的“说道儿”:
“改良!
改良!
越改越良,冰凉!
……哼!
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这就是社会最底层一无文化、二无政治觉悟的小人物嘴里道出来的“政治消息”,眼瞧着皇上是没了,可世道比前清还糟糕,当权的越是高喊“社会改良”,也就是平头百姓遭殃的时候又快到了,他以朴素的经验判断,没准儿哪一天就把个旧朝廷给改回来了呢,自己不如护着这点儿“先见之明”的好!
这三两句不能再平常的平民闲聊,叫人越咂摸越有味儿,中间“侧面透露”的“政治消息”,不是既沉重、深刻,也很有说服力么?
第1幕,被暗探宋恩子、吴祥子抓走的常四爷,在第2幕又跟这俩人撞上了,他发现这两个家伙居然又给军阀当了特务,有点儿意外,特务们不过大言不惭:
“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
现而今……”“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常四爷逼问了一句:
“要是洋人给饭吃呢?
”特务们也不含糊:
“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
没有洋枪洋炮,怎能打起仗来呢?
”这个番对话,也“侧面透露”了相当重要的“政治消息”:
封建王朝倒是没了,封建势力却照旧主宰一切,洋人的枪炮照旧派着大用场——这不就等于是告诉观众,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一点儿都没变吗!
话剧《茶馆》里类似如此这般从“侧面透露”政治信息的地方,比比皆是。
老舍把政治学家写到教科书里的理论,化成社会下层小人物们脱口而出的街谈巷议,化成戏里头一个个信手拈来的细节,潜移默化地注入到观众的欣赏活动中间,收到的效果假如跟政治教科书相比,起码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
与一般戏剧作品两样,《茶馆》不是要讲具体故事的戏,它要表现的,是由3个历史时代代表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总体形象。
用老舍的话说,写这出戏的目的,就是要“葬送三个时代”。
3幕戏里,扎扎实实地写进去了老舍对历史深刻的回眸和反思,这让与作家同时代的人,以及一代又一代比他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们,看看戏,心灵就会受到震撼。
一部作品能达到这样的作用,它的思想价值就是不可低估的。
《茶馆》刚上演的时候,有人认为它的故事性不强,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她儿子康大力参加革命,去发展剧情。
老舍谢绝了这个建议,说:
“这样一来,我的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就难达到了。
抱住一件事去发展,恐怕茶馆不等被人霸占就已垮台了。
”(《答复相关〈茶馆〉的几个问题》)50年代,中国的作者和读者和观众,几乎无一例外地觉得,凡是写旧时代,惟一任务就理应是表现尖锐的阶级斗争,歌颂革命的胜利,不这样可不成。
老舍委婉地解释,旧茶馆假使都成了革命堡垒,它的日子就延续不了几天了,又何谈让它来见证3个黑暗时代呢。
至于为什么能够不以反映革命斗争作为艺术作品的主题,老舍在当时不愿意深谈,也不可能深谈。
几十年后的今天再想想,很多和《茶馆》同时问世的所谓好作品,早已经灰飞烟灭。
《茶馆》却像是一枝傲霜的腊梅,历尽考验,越开越茂盛。
70年代末到现在,北京人艺多次重排《茶馆》,这出戏演出已有500场之多,创造了中国话剧史上最受观众喜爱的很多记录;
《茶馆》还代表中国的话剧艺术,去德、法、瑞士、日本以及香港、台湾演出,为不同人种、不同经历、不同价值观的观众所赞赏,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二、角度上独具匠心——“用写文化来写社会”发人深省。
《茶馆》要把旧中国的社会变迁演给观众看。
不过,老舍对政治不大熟悉,这限制了他直接写社会政治变迁的水平。
于是,作家避生就熟,用他了如指掌的社会文化变迁,来折射社会政治变迁的幽微。
我们都清楚,一个时代的文化和政治,都从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社会的政治性质总会或明或暗地作用于它的文化,而形形色色的文化世相,也常常能把暗含着的种种政治信息,传递给人们。
所以,通过写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来反映这个时代的政治面貌,就成了艺术作品反映社会可行的途径。
《茶馆》恰恰体现了老舍选择了这个创作途径所获取的艺术优势。
《茶馆》要表现旧中国的黑暗,表现身处黑暗社会中的大众,为了求生存、求正义、求发展而无法逃避的痛苦挣扎和悲惨结局。
老舍没有把这个沉重的主题,放到某一个具体故事里头,他决定用社会上“小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个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谈〈茶馆〉》),来表达自己厌恶和唾弃整个旧时代的思想倾向。
病态的社会,畸形的文化,怪异的人生……组成了《茶馆》里面光怪陆离的社会画面。
老舍的笔,就好像外科大夫手里的一根探针,每挑破腐朽社会的一块疮痂,都教人们看到一股污浊的脓血涌出来,社会从外到内的溃疡到了这样可怕的地步,用大变革来教它脱胎换骨,当然是最合理不过的了。
《茶馆》的观众,不得不随时睁大了眼睛,来直视舞台上的荒诞世道:
那位据说是“侍候着太后,红的不得了,连家里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作的”庞太监,老态龙钟女声女气,却面对大庭广众不知羞耻地宣布自己就要完“婚”的消息;
人贩子刘麻子,心狠手辣,又不怕人们看穿他倒卖一个农家女就赚190两昧心银子的劣迹,他大言不惭,宣传自个儿的逻辑:
“我要是不分心,他们还许找不到买主呢”;
两个逃兵,钱不够,又想满足生理需求,不得不凑钱托人贩子买个合用的老婆,组成不可想象的“三个人的交情”;
战火连天,军阀割据,市民们人人自危、怨声载道,却会有人“感谢这个年月”,对专靠卖卜骗人为生的唐铁嘴说来,“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
这年月,谁活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
”这个桩桩一件件带着反常滋味,也带有几分滑稽色彩的小情节,全都是荒唐年头生出来的稀奇景致,被剧作家陈列到一起,就证实了一个全没有社会公正的年代,必然要把正常社会无法理喻的咄咄怪事,层出不穷地变幻出来。
这就像《红楼梦》所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样,《茶馆》里面这些教人“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让观众每一想起,都免不了要慨叹再三。
《茶馆》表现了世风败坏,江河日下。
作品采取让丑类人物在职业上大多父子间“世袭罔替”的身份安排,在3幕戏里,人口贩子刘麻子和小刘麻子,卖卜装神的骗子唐铁嘴和小唐铁嘴,干侦探的宋恩子和小宋恩子、吴祥子和小吴祥子,地痞打手二德子和小二德子,都是父一辈、子一辈地连续着,透过这伙社会渣滓不但无耻而且又略微有所变化的言行,观众能够看出一些社会变化来。
第1幕,刘麻子利用社会贫富差异,倒卖人口,混得挺得意;
可到了第2幕,他神气不起来了,不是贫富分化的社会有了好转,倒是更糟糕的现实叫他倒了运,他发牢骚:
“这么一革命啊,可苦了我啦!
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
我干瞧着,摸不着门!
”做老式昧心生意的刘麻子,眼光、魄力,都撵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乱世枭雄们成了社会新贵,恶行远远超出了前清的权贵们,他们选姨太太的标准和一掷千金的气度,让刘麻子这路纤场老手只剩下干瞧着的份了,世风日下于此可见一斑矣。
到了第3幕,轮到小刘麻子这个纤场新人露脸了,他总结父亲“一辈子混得并不怎样”的教训,迎时代浊流而上,勾结横行霸道的国民党官僚,要创办把北平全城的舞女、明娼、暗娼、吉普女郎和女招待全都组织起来的“包圆儿”公司,为美国兵和官僚们服务。
小刘麻子的野心和狡诈,真能够叫他那死去的父亲小巫见大巫了,人贩子行当花样翻新、登峰造极,更证实什么样的岁月,自然就有什么样的世风。
再看看唐铁嘴父子:
前两幕,唐铁嘴招摇过市,虽说有兵荒马乱的年头帮衬着他卖卜行骗,他终归没能发迹,白喝了一辈子茶馆里的残茶,连王掌柜都敢挤对他;
不过,到继承骗子衣钵的小唐铁嘴这个辈,被封成了邪教“三皇道”的“天师”,小唐铁嘴说:
“我跟小刘麻子……我们是应运而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如鱼得水!
”在丑恶透顶的浊世,除去小刘麻子、小唐铁嘴这伙儿市井无赖、社会渣滓,肯定再也不会有什么正经人“如鱼得水”,一个社会是个什么社会,只要瞧瞧其中净是些何等样人“如鱼得水”便能够了然,这也是所谓“适者生存”吧。
刘麻子爷儿俩和唐铁嘴爷儿俩,其实都是时代的一种“文化符号”,他们代表着最见不得人的哪种“文化”,只有在最见不得人的社会里才能吃得开。
一方面,丑陋的东西四处滋生蔓延。
另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里头有价值的东西,在那样的年头当中却活不出来,甚至要走向毁灭。
第3幕,评书名角儿邹福远、京剧演员卫福喜和饭庄名厨明师傅,各自述说自己如同性命般珍惜的艺术和技艺,都是朝不饱夕,岌岌可危。
明师傅是一个人能“办一、二百桌满汉全席的手儿”,到头来,为生计所迫,变卖了所有的厨具家什,给监狱里犯人蒸窝窝头去了,因为“现而今就是狱里的人多呀!
”邹福远道出了这些艺人和手艺人的极度苦闷:
“这年头就是邪年头,正经东西全得连根儿烂!
人的精神危机是时代文化危机的一部分。
《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
“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贯穿全剧。
他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
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
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
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全走背字儿的潮流,晚年,眼瞅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不嫌丢人,打算添女招待。
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茶馆 浅谈 语言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