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创造性作文构思的自觉意识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424689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0.62KB
高考语文创造性作文构思的自觉意识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语文创造性作文构思的自觉意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创造性作文构思的自觉意识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是的,这“两个主体”倒真有些像“八股”中的一股。
而正如启功先生所说,“‘八股’二字,现在已几乎成为‘陈腐旧套’、‘陈词滥调’或说‘死套子’、‘滥调子’的代称”,“其实,‘八股’是一种文章形式的名称,它本身并无善恶之可言。
”我想,八股文的出现,以及八股文曾在几百年间成为中国中央政府选拔自己的知识分子的官方文体,是必有其符合汉语言文字、文章规律乃至人们思维规律的原因的;
只是,又如启功先生所说,当“八股”“被明清统治者用它来束缚士子思想的工具,同时他们又在这种文章形式中加上些个繁琐而苛刻的要求”,“八股”才成为代人受过的“死套子”、“滥调子”的。
用“八股”限制文章思路,似乎可以比喻为人们常说的“穿小鞋”。
给别人“穿小鞋”,固然心地阴暗,但这明显是指给大脚的人穿小鞋;
设若穿鞋人原本就是一个孩子,一双小脚,那么穿小鞋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
无论是给孩子做小鞋的工厂,还是给孩子穿小鞋的妈妈,都没有任何过错。
倒是若硬让孩子穿一双大鞋,踢里特勒,显得不很明智,;
或根本无所谓鞋,完全自发地随意裹上些布条麻絮,使孩子摔个鼻青脸肿,那简直就是不道德了。
千字作文本就是一双小脚,他最适于穿“两个主体,互不雷同”这双小鞋。
广义来讲,任何创造都是在一定限制下实现的;
任何创造也都是在一定模式下完成的。
没有地球引力的限制,飞机这项伟大的创造就没有任何意义。
同样,任何飞机的创意又都是在“机身+机翼”的模式下实现的。
在万国飞机博览会上,我们无不为飞机设计师们富有创造性的构想喝彩,又有谁会去指责所有的飞机无非是“死套子”、“滥调子”呢?
这种例子数不胜数,汽车、家具、器皿以至我们人类。
徜徉在繁华的街道,我们只会感到人们秉性悬殊,风采各异,谁会为自己周遭摩肩接踵的同类都是躯干四肢一只头颅,而兴“八股”之叹呢?
从文章本身讲,我们所见过的千字文章,绝大多数也都是“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样式,只是未被人们察觉罢了。
远的不说,仅指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为例:
《贝多芬之谜》,主体部分是第二、三两段:
第二段谈贝多芬的音乐追求和音乐特点;
第三段谈贝多芬的音乐才能及当时的反响。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共五段:
第一、第二段谈过去编散文集如何分类;
第四到第五段转为谈“我”如何编这本散文集。
《报秋》,全文共九段:
第一到第六段写看见玉簪花“报秋”;
第七到第九段写领略《西江月》词而“知秋”。
《创造宣言》,共十二段:
第一到第四段从正面阐述教育者的职责与成功;
第五到第十一段从反面批驳“不能创造”的错误认识。
《长城》,共十一段:
第一到第七段谈旧长城的凄婉、封闭、愚钝;
第八到第十一段谈新长城的开放、自信。
《门》,主体部分二至八段,分两个层次,前一层次紧承“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后一层次重在阐释“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
所有文本无一不是“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范例,这不是偶然,当然更不是刻意,而是一种固有规律的体现。
事物本身的多面性,文章思路要展开的需求性,都不允许单打一;
千字文的限制,时间、精力的约束,也不允许写九九八十一难的“西游”,不允许写魏、蜀、吴三国纷繁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
其实《西游记》也以孙悟空皈依前后划分为两大部分。
《三国演义》也可按鼎足分立和三分归晋分为两大部分;
而且在三国中,魏、蜀为主,吴国为辅。
这倒颇像“两个主体”并不一定拘泥于“两个”,但若出现第三主体,那这第三者,倒还是以略写为好。
“写两例,不雷同”,其实是一种合理的思维样式的反映。
我们还可以拿中国古典文学最高成就的唐诗做比照。
律诗自不必多说,那颔联、颈联,是为形式规定的“写两例”;
绝句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一“主体”;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又一“主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一“主体”;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又一“主体”……几十万首唐诗,可有例外?
为免除读者、议者的误解,只好先作这一番务虚,但也就此暂且打住。
让我们来看一篇1999年的考场作文。
[例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江苏考生吉拥泽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参加记忆移植公司开业典礼!
我们的宗旨是:
生活多样化,感悟人间万种风情!
”
第一位顾客:
某资产过亿的企业家。
编码—转移—进入……
“我要上学,我要读书,我要老师!
苦娃伏在母亲的肩上,不断啜泣着。
他闻到母亲身上那熟悉的玉米糊糊味道,也闻到了那夹着汗酸的柴火味道。
苦娃知道母亲的心里也在流泪,可是……
回头看看家中,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卖了,从小与苦娃一起长大的大黄上午也被人牵走了。
苦娃无可奈何地背起箩筐,晶莹的泪珠掉在沾满泥巴的双手上,掉在手中那微微发黄的书页里。
站在山岗上,苦娃一边拾着值不了几个钱的柴枝,一边看着那贫瘠的土地,想着。
突然,苦娃立起身来,他看到了什么?
哦,那是自己昨天还上的那所小学校,还有那面迎风飘展的鲜艳的国旗。
他听到了什么?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哦,这些,苦娃情不自禁读了起来。
……梦醒来,企业家眼里不知噙着什么,只是一个劲地在支票上写下:
希望、学校!
第二位顾客:
某下岗已两年多的职工,编码—转移—进入……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我要挑战人生!
一位建筑工人坐在工地上,想着自己每天机械地爬上爬下,机械地垒堆着砖瓦——他不甘心永久地“机械”。
白天,他不再双手麻木地握着工具,而是手拿工具,眼盯图纸,渐渐地大厦的结构也熟透于胸。
午间,他不再手不离杯,酒不离口,而是一手抓着馒头,一手按着一本《建筑理论学》。
夜晚,大都市总是很繁华,外面的世界无法不精彩,但无论刮风下雨,夜校的第一排坐着的总是他。
几年后,人们说不清他是建筑大师,还是企业家,还是……因为他都是!
……睁开眼,待业已两年多的这位职工,抓起自己的木匠行当,若有所思地走出门外。
没有人知道他去干什么,但他自己当然知道未来是什么!
第三位顾客是……
这是一篇满分作文。
作者选择两个事例构成作文主体:
一个是企业家移植失学儿童的记忆;
一个是下岗工人移植自学成才的建筑师的记忆。
两个事例都是社会热点,又都是中学生所熟悉,能够驾驭的。
前一个事例,更贴近学生自身;
后一个事例,更面向广阔的社会。
前一个事例是“苦娃伏在母亲的肩上”,“回头看看家中”,“站在山岗上”,以空间转移结构故事;
后一个事例是“白天”,“午间”,“夜晚”,以时间转移推进情节。
作为高考的满分标杆作文,当之无愧。
这篇作文同时又是“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典范。
这篇作文的语言表达也很有借鉴意义。
它一方面表明,合理的整体模式可以为创造性的语言表达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
另一方面表明“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绝不仅仅是一篇作文整体模式的框架,它也能渗透到一篇作文的局部,它实际是一种思维方式。
且让我们看几个例子。
“他闻到母亲身上那熟悉的玉米糊糊味道,也闻到了那夹着汗酸的柴火味道。
”写苦娃家境的艰难,分两方面——前一分句,写出苦娃家境的艰难,后一分句,写出劳动的艰辛。
“熟悉的玉米糊糊味道”,表明生活已常年困顿;
“柴火味道”,写妈妈家中劳动的繁杂,“夹着汗酸”,写妈妈田间劳动的艰辛:
两句描写,颇得《大堰河——我的保姆》的韵味。
“晶莹的泪珠掉在沾满泥巴的双手上,掉在手中那微微发黄的书页里。
”写苦娃面临的境况,见出苦娃的性格。
两句也是分两方面——“沾满泥巴的双手”,侧重写苦娃为家庭分忧的一面;
“微微发黄的书页”侧重写苦娃向往读书的一面。
“苦娃一边拾着值不了几个钱的柴枝,一边看着那贫瘠的土地”,苦娃的中景镜头,又是分两个侧面写——“拾着值不了几个钱的柴枝”,写苦娃现状的艰难;
“看着那贫瘠的土地”写苦娃未来的忧思。
“突然,苦娃立起身来,他看到了什么?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看到”、“听到”,仍然以两个侧面展开思路。
“小学校”和“迎风飘展的鲜艳的国旗”,是巧妙地用典,读到这里,很多读者眼前都会出现著名影片《凤凰琴》中那所山村小学校中的鲜艳国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诵读,在诱发读者的想象,在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中,只有这两句诗,才恰如其分地传达着苦娃对“春风吹又生”的渴盼之情。
其他诸如“机械地爬上爬下,机械地垒堆着砖瓦”,“他不再双手麻木地握着工具,而是手拿工具,眼盯图纸”,“他不再手不离杯,酒不离口,而是一手抓着馒头,一手按着一本《建筑理论学》”……“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思维-语言”模式可以说贯穿全篇——它是文章端严,思路开张。
请查阅一下历年、各地出版的高考优秀作文选,我不敢说篇篇都是“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范例,但绝对敢说大多数是如此。
这些作文当然不是自觉地,刻意地套用、活用模式,只能说它们顺应了思维与写作的规律。
“两个主体,互不雷同”,可以有助于克服中学生写作常见的毛病,有助于中学生突破自发的不合理的写作模式。
中学生写作的一大毛病是虎头蛇尾,这已经构成一种习惯模式。
例如写自己第一次演讲的体验,他往往要从一星期前老师不知这次活动谈起,历数自己的兴奋、困难、向往,写自己咚咚的心跳,写这位那位同学的神态各异的表演,待到终于写到自己登台,三言两语匆匆收场。
例如写“雨后”,往往要从久旱无雨起笔,写“春游”,大约总要从班里酝酿、购买食品开始。
例如1994年高考写“尝试”,这样的例子不乏其人:
选材骑自行车到太行山旅行。
他往往要从学校发布通知写起,接着是家长不同意自己参加,动员了爸爸,又动员妈妈,好容易过了家长关,却过了学校的报名期限,再找这个找那个……还没骑上自行车尝试呢,已经写了500多字了。
中学生这种思维模式是他们生活处境、社会地位的反映:
作为未成年人,受着呵护和监管,从小至今,要干什么事不说清原因是不行的;
至于过程则很少有家长、老师过问。
先想好互不雷同的两个主体:
或沿途见到的自然风光的美,社会和谐的情;
或崎岖山路骑行的艰难,同学互相帮助的温暖等等。
主体既具,串接、镶嵌的“装修”工作也就容易了。
中学生写作的另一毛病是趋同从众,于是很轻易地构成了一种跑题模式。
例如有这样一则话题作文命题:
[文题]有人说,未来是一朵玫瑰花,要想摘到它,就必须发现它的美,并有不怕它的刺扎手的勇气;
还有人说,未来是一片瓦蓝的天空,要想到空中遨游,就要有飞翔的翅膀和胆量。
你的未来是什么?
你想怎样实现她?
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想法或看法。
命题引言和要求中有着一个又一个“两个主体”的提示:
玫瑰花和蓝色天空的两个比喻;
“你的未来是什么?
”的两个问题;
“表达你的想法或看法”的两个要求。
但相当多的学生要从“我的未来不是梦”写起。
命题明明白白要求谈“是什么”,他非要先谈“不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
说来可笑,其实无非是一句中学生熟悉的歌词,就形成了相当普遍的跑题模式。
又例如要求写“我向往这样的环境”。
作文在开始进入所向往的“空气清新、整洁优美”的自然环境前,往往要先写恶劣的自然环境:
如果在1998年,作文里便会“洪水泛滥”,如果在2000年,“风沙暴”就会席卷而来;
开始进入所向往的“人情温暖、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前,往往要写冷漠的社会环境:
或歹徒行凶上百人漠然围观,或垃圾沿路“三包单位”熟视无睹。
命题明明白白要求谈“向往”,他非要先谈“厌恶”。
除了主观上有必须交代“向往”原因的心态,还有客观上社会热点的左右。
先想好向往的两个主体,就有了定心丸: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教室环境”、“寝室环境”,“食堂环境”、“车站环境”,“一人环境”、“两人环境”……许许多多素材奔拥而来,可供选择的余地顿时极大的开阔。
如果要创新,就避开“空气清新、整洁优美”,避开“人情温暖、人际和谐”,不妨写写“我向往当年延安的环境——延河之滨、宝塔山下,那里曾集合着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孙”,不妨写写“我向往淮海战场隆隆的炮声——枪林弹雨、红旗呐喊,那里是热血男儿为民族建功立业的大好环境”;
也不妨写写“我向往‘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岳阳楼的环境——那是范仲淹吐诉仁人情坏的环境”,不妨写写“我向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黄鹤楼的环境——那是岳武穆抒发未酬壮志的环境”……开阔创新的思路,往往凭借合理的模式展开;
有了合理的模式框架,就有了创造性思维展开的平台。
当然,中学生写作还有一个毛病是干瘪无味。
只忙于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却无暇顾及作文是否血肉丰满、花叶茂美。
把“两个主体”中的每一主体,当成一个作文片段去写,写足300—400字,从一方面减轻了写作,这项创造性思维劳动,给同学带来的心理压力;
从另一方面,当然更容易写得具体些、生动些,或说。
可以调动、鞭策、逼使同学写得更具体和细致些。
。
无论虎头蛇尾、趋同从众,还是干瘪无味,都是思维的自发行为,是思维懒惰的表现,是创造性是为发扬的障碍;
“写两例,不雷同”,就是以“自觉”取代“自发”的合理模式。
让我们共同品评一篇以“未来”为话题的“两个主体,互不雷同”的优秀例文,以结束这一节对“模式”这一敏感话题的讨论吧。
[例文]我幻想中的未来何洁
对我们这些正处在花季的少男少女来说,未来是充满神秘和幻想的。
在我的想象中,未来是一朵玫瑰花,娇艳欲滴,使我忍不住想要摘到它;
未来是一片瓦蓝的天空,晴空万里,使我不禁要展开翅膀自由飞翔;
未来又是窗帷掩映下的一弯新月,充满神秘,使我总想一探她真实的面目。
我曾无数次地幻想着自己的未来……
庄严肃穆的法庭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我的身上。
我缓缓地起身,为我的当事人作最后的辩护。
沉稳睿智的声音在偌大的法庭上响起,我滔滔不绝地陈述着。
虽然我知道作为一名律师不应该被感情所左右,而应冷静地剖析一切,但我的声音却出现了颤动。
因为我同情我的当事人——一位被拒绝赡养的老人。
我坚信我能打赢这场官司,并不是因为我争强好胜,而是想给这风烛残年的老人一份迟来的温暖,想给那狠心的儿女一点训戒,也给世人敲响警钟——多关心一下我们的父母。
我慷慨激昂的陈辞感染了法庭上的每一个人,在座的许多长者流下了泪水,就连对面被告席上的那双儿女也低下了狂傲的头。
当我结束辩护的时候,法庭中静得没有任何声响,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无论最后的判决如何,我知道我已经获得成功。
沿着乡间泥泞的小路,我来到一排残破的村舍前,这就是我将要工作的地方——一所乡村学校。
下课的铃声被敲响了,一群孩子冲出教室,当他们看到我这个陌生人时,都停下了匆匆的脚步,默默地打量着我,那清澈的目光中包含着的满是讶异和友善。
虽然还没有与他们真正接触,我已开始喜欢这些质朴的孩子。
我想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迫切地想融入到这些孩子之中,得到他们纯洁的友谊。
当铃声再一次响起的时候,我已站到了讲台上,在这些孩子面前,我丝毫没有紧张和不安,我所想到的只是要竭尽我的才能去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
于是,我从容地执起了教鞭。
拿起粉笔,我回身在粗糙的黑板上写下:
“我——想成为你们的朋友。
”再转过身,讲台下一片灿烂的笑容。
二、合理模式的多种样式
“两个主体,互不雷同”,既为合理模式,并且是一种思维模式,当然就不会是刻板僵化的教条,而应当是灵动多变的。
再此仅举几种样式。
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对这些样式只可以体会参考,而不可简单模仿。
因为任何合理的模式都为激励创造而存在,它们不应当是窒息创造的桎梏。
㈠横向展开式
[文题]诗人说:
语言丰收是轻松的,它可以用彩笔描绘;
庆祝丰收是欢乐的,它可以用响鼓紧擂;
创造丰收是辛苦的,它需要像小河一样流淌的汗水。
请以“丰收”或“丰收的”为你作文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例文]感悟丰收张磊
夜雨潇潇,掩卷沉思——丰收——多么美妙,仿佛眼前展开金黄的麦海;
多么精彩,仿佛耳畔燃响欢庆的鞭炮;
多么辽远,完全可以纵思绪浮想联翩;
又多么真切,分明可以用指尖触摸得到。
于是,旋弱橘黄色的台灯,我轻阖双目,静静地想……
一重心幕拉开来,五年前的一个清晨浮现在眼前——东方喷薄,旭日如火。
舅舅回村了!
只见他披红挂彩,被四个健壮的小伙抗架在滑竿上,一步三摇,如浪推船。
舅舅笑逐颜开,双颊红润:
那是年轻的血液在涌动,那是丰收的幸福在燃烧。
全村后生孩子欢天喜地前簇后拥,锣鼓忘情,唢呐连天,村里举行隆重的仪式,欢庆舅舅凯旋。
在全县西瓜节上,舅舅那十二只丰收三号大西瓜轰动全县,最大的那只53斤重的大瓜,更是一举夺魁。
舅舅荣获“大兴瓜王”的美誉,整个村子也风光无限。
舅舅双眼噙满泪水,那热泪中包容着什么?
他知道,我知道,全村老老少少没有一个不知道。
村小李老师送上的一副大红对联写得好——
大兴瓜王五十三斤,红瓤黑籽,斤斤汗水浇灌;
丰收果实一十二只,翠衣绿袍,只只科学结晶。
我微笑了,头枕在手臂上,依旧静静地想。
又一重心幕拉开来,两年前的一个傍晚浮现在眼前——暮色阑珊,华灯初上。
我手捧一束粉红色的康乃馨,轻轻叩响单老师的家门。
单老师,今天是您五十岁的生日啊!
在老师那间累累书籍、本册的小小书房里,满满一面墙挂满了生日贺卡,满满的一面墙呀!
贺卡各色各样,都很别致、都很精美,看得出,都是精心挑选的。
那不同色彩、不同个性的贺卡,拼铺成一幅绚烂和谐的图画:
像缤纷桃李,似节日礼花。
我小心地掀看一张张贺卡,句句回忆的细节挑动着我的心弦,行行真挚的话语催卷着我的心潮。
那一张张贺卡,分明是一颗颗跳动着的赤诚的心——感念师恩,是学生共同的心声啊!
还是那熟悉的温温软软的语音,单老师说:
“我真幸福,做了三十年教师,这,就是我的丰收吧?
”……
丰收啊丰收!
诗人说:
“预言丰收是轻松的,它可以用彩笔描绘;
创造丰收是辛苦的,它需要像小河一样
流淌的汗水。
”诗人说得多么好啊——这是诗的感悟,丰收的感悟;
也是我夜雨静思的感悟。
我盼望,盼望属于我的丰收……
㈡纵向展开式
[例文]我多彩的未来张磊
我的未来啊。
定然是铺展在我面前的素白画卷,等待我用饱含激情,富于智慧的笔,描绘上绚烂的色彩。
我的未来啊,我该用怎样的色彩去描绘你呢?
我要用明亮得如天如海一样的蓝,描绘我未来的大学。
我跻身大学校园,吸吮着被智慧润泽过的空气;
伏在阅览室桌上,游弋在无边的知识海洋;
静坐在参天古树下,轻吟着易安居士的佳句,咏读着冰心先生的华章。
多么幸福和甜蜜!
一张质朴的书桌,一盏长明的台灯,一本书,一支笔——早已在我对未来的幻想中定格成为永远的风景。
我未来的大学啊,是广博智慧、无际无涯的大海,是扶摇举翼振翅腾翔的天宇,它一定是蓝色的,孕育希望的蔚蓝。
我要把我的未来描绘成和海天一样明澈的蔚蓝。
我要用夺目得如火一样的红,描绘我的事业。
我将身着整洁朴素的套装登上我钟爱的讲台,告诉面前一双双纯真的眼睛,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
我将用雪白无尘的粉笔,写下一行行秀美的汉字、英文,告诉台下一颗颗渴望的童心,我所知道的祖国、我所知道的世界、我所知道的宇宙。
我要和我的孩子们并肩学习,一同成长。
我要用我火一样的激情,点亮他们的眼睛;
我要在我热爱的岗位上,用辛勤和奉献,收获我的桃李。
我值得永远自豪的辉煌,我未来的事业啊,是热情的火!
献出光与热,它,定是红色的,饱含着无穷无尽的热能。
我要把我未来的事业,描绘成火一样的红!
我要用盈盈绿色描绘我的晚年。
在黄土高坡上,你看到了吗?
昔日的荒丘已变成今日的树林。
你看到了吗?
有个老翁,一手提着铲,一手拎着桶,肩上扛着树苗,正缓缓向黄色贫瘠的沙漠中走去。
在他坚实的脚印中,生长着绿色的梦想——那就是我。
我未来的晚年啊,是一片防沙的树林,让松鼠在枝头跳跃,容小兔在林间奔跑。
那它一定是动人的绿色,我要把我未来的晚年,描绘成和大自然一色的绿意盈盈……
我的未来啊,我多彩的未来!
我要用生命去描绘你平凡又伟大的美;
还要在蓝色、红色与绿色间,点染出绚烂的粉和黄,白和紫……点染出希望与梦想。
我多彩的未来啊,我要这样描绘你——创造你!
㈢前后转折式
[文题]春天,不单是四季之首的名词。
春天,与美好在一起。
捱过漫漫严冬,人们希望春光永驻;
听着谆谆教诲,人们感觉如坐春风。
春晖,为诗歌增添亮色;
春雨,使图画洋溢生机。
孩子们唱着春天的歌谣,老人们唤出青春的记忆……
即将告别高中学习生活的你们,处在世纪之交的青年人,又是怎样感受“春天”,怎样思考“春天”的呢?
请你写一篇作文倾诉自己的心声或讲述“春天”的故事。
[例文]友谊如春郭佳
当春天悄悄来到人间,城市也换上了新装。
嫩绿的柳芽、娇黄的迎春,释放出她们积蓄一冬的力量;
吐诉着她们对春光的渴盼。
你看她们伸展开腰身,招展起手臂,似乎笑着、喊着,向人们报告春的来临。
轻踏和风,浓吸绿意,我步入校园,一股盎然春意扑面而来,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充溢全身。
没有了凛冽的寒风,消失了堆积的残雪,更没有阴沉的天气;
连一贯板着面孔的教学楼,也透着温存和气——这种感觉好生叫我奇怪,她来自何方?
我不由得四处端详。
喔,楼左手这两溜新柳,已化作万千条垂地碧绦;
楼右面那一排骄杨,正高擎一树树火红花穗。
再看,大楼正中一条水绿色的横幅分外醒目:
“用微笑和友谊创造新千年第一个美好的春天”——哦,莫非这些就是焕然一新、温存和气的源泉?
再细看,楼前草坪旁,校园橱窗周围,环簇着身着春装的同学:
前面的指指点点,后面的踮起脚跟。
他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创造性 作文 构思 自觉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