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解读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417614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45KB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解读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解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解读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
“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3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6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爬天都峰》意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体会劳动中的快乐”(1课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4.“汇报与展示”(3课时)这次活动围绕课余生活这一主题进行。
活动要能体现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主要展示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和收获。
可以设一个班级展示台,把自己收集的课外书、邮票等,和大家一起交流、收获。
5、课文学习中穿插阅读训练若干课时。
第二组:
名人故事
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这是四个闪光的名字,也是四位享誉中外的名人。
本组课文讲述的就是有关这些名人的故事。
在以往的几册教材中,学生曾经接触到了有关名人的故事,譬如,一年级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二年级下册的《爱迪生救妈妈》。
不同于前几册教材中对名人故事的零散安排,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
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
教学本组教材,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
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意识地突出本组专题。
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组的导语中,即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收集一些名人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他们”的要求,此外,在《灰雀》课后,学习伙伴的泡泡中也做了相应的提示。
这些内容的安排,是为了“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
本组的四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那些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提出的明确要求,结合本单元文本特点,我们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会认37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掌握词语表中的4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灰雀》、《小摄影师》、《我不能失信》中人物的对话。
3.在对课文阅读过程中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能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体会人物高尚、美好的品质。
4.学会引用人物语言的几种方式。
5.把自己知道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讲故事时要讲得清楚,让别人听明白;
听故事时要认真。
6.背诵好词佳句,背诵“读读背背”中的名人名言,搜集更多的名人名言。
7.学会通过事情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并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
三、教学建议
本册教材是中年级的起始阶段,尤其是第一、二组课文更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
所以,首先要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要通过本册教材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
因此,教师有必要重温一下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深入了解中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这两组乃至后面一两组课文的教学,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识字学词、理解词句仍然是教学重点
加强读书方法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引导
识字写字、词句训练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但在不同年段要求应有所提升。
1、继续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学习中;
其次应突出难点,注意简洁;
(如:
第1、2、3、6、7课生字表)第三,到中年级不仅写字还要写词;
(例:
出示词语表)第四,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字词的巩固成为一个重点,最主要的方法是多接触、多见面,特别是在阅读中多见面,根据中年级特点,还可以在小练笔和习作中,在具体的运用中来巩固。
《小摄影师》)
2、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的主要任务有两个:
理解和积累。
在理解词句方面我们除了继续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外,更要重视引导抓住关键词句,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感悟做人之道。
(1)抓内容精彩之处,例: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在精彩之处边读边想,帮助深入体会课文内容的方法。
(2)抓关键性的词语运用之处,例:
《奇怪的大石头》
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教师引导学生默读思考:
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哪一个字?
然后抓住“孤零零”和“严严实实”等关键词语进行品读,理解石头之“奇”、石头之“巨”。
(3)抓课文留白之处,富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移情体验,转换角色,在此基础上朗读,会越读越美妙。
3、与“学习伙伴”交朋友
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
从一年级开始出现的“学习伙伴”的形式,到三年级上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册教材在精读课文内部或结尾处,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泡泡”的呈现方式插入了许多提示语,用来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深入感悟和思辨,以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和“学习伙伴”交朋友,逐步学会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如果能引导我们的学生充分利用好学习伙伴,与学习伙伴交朋友,从小就养成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勾画旁批等读书习惯,语文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学习伙伴”除了利于学生学习外,还利于教师的教学。
教师可根据学习伙伴的提示,选择备课上课的着力点,提高教学效益。
第三、四组教材解读
第三组:
秋天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
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
《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
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
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
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
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
第二,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第三,本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有关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如,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是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会写34个生字、会认20个生字、正确读写29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背诵部分课文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第四组:
细心观察
鲜花什么时间开放,蜜蜂有哪些奇特的飞行本领,玩耍却玩出了大名堂,怎样巧妙找到丢失的骆驼,这是多么有趣的内容啊。
本组课文讲的就是这些内容。
有的讲对植物有趣观察和发现;
有的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
有的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
课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
全组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3篇精读课文《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五篇略读课文《找骆驼》,且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内容丰富多彩。
通过本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本组教材体现了以专题组织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指导思想。
比如,专题是“细心观察”,在教材导语中提示了本专题,又提示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
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
“习作”则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
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
而“宽带网”则引导学生去搜集和阅读更多的观察与发现的故事。
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
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在教学本组教材时,要把握好编辑意图,加强整合的意识,落实教材要求。
1、会写40个生字、会认30个生字、正确读写56个词语。
背诵部分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4、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
5、“习作”则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
二、教学建议
根据教材的这些优势,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编辑意图,加强整合的意识,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突出整体性、综合性,立足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渗透人文内涵。
首先要围绕单元主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结合。
比如第三单元,可围绕“美好的秋天”这一主题,把整个单元综合起来,设计“欣赏——感受——描绘”的教学活动:
先结合学习《古诗两首》《秋天的雨》《听听,秋天的声音》,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美丽;
在朗读与欣赏中,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与创编活动:
“秋天的雨,是(有)
”“秋天的雨把
给了
,
”“听听,秋的声音,
”“秋的声音,在
”等等;
再结合学习《风筝》,开展秋游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秋天的快乐;
最后,结合课后练习及语文园地,指导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词句,画秋天的景物,进行以秋天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
相信这样的活动会让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在孩子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其次,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读中感受与欣赏,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
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
卢老师就是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一是在阅读赏析中积累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片断,这在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就十分注重引导。
如10课《风筝》和14课《蜜蜂》的摘抄训练:
“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还有11课《秋天的雨》和13课《花钟》的朗读背诵训练:
“我要多读读课文,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这里我们也要注意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二是倡导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像10课的选做题、11课“学习伙伴”的提示语,都是这方面的引导。
老师们一旦加强了这样的一种意识,就会发现很多引导机会,比如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可以引导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花钟》课后让学生填一填表达鲜花开放的不同说法,我们就可以提议搜集描写花儿开放的优美词句,等等。
最后要精心组织语文实践活动,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这里我想具体展开谈一谈——习作教学策略。
策略一、加强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整合
口语交际为习作打基础,如:
园地三“写一幅选的或画的秋天的画”:
1、话题提供习作的素材。
2、说得有序、清楚是写得连贯、生动的前提。
习作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积极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和积累的好词好句。
园地四“写一则观察日记”:
“口语交际”:
汇报自己前一段时间的观察收获(做了什么——观察到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
习作:
尽量把做了什么,发现什么写清楚,把观察什么写的比较具体,让读者明白你的观察发现,对你观察到的感兴趣。
策略二:
加强小练笔
本册教材除了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八次习作外,还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小练笔”。
教材中的“小练笔”找到了课本资源的读写结合点,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
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教材中安排的练笔练习,又不能满足于此,教师要努力拓宽练笔的范围和途径。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练笔资源。
比如,学了《风筝》,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我们”寻找“幸福鸟”,没有找到或者找到后的心情,写一段话;
学了《秋天的雨》,可以引导想象秋天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
仿写一段话;
学了《听听,秋天的声音》,教师可以提供一组声音的素材或实地带学生去野外聆听秋天的声音,写下自己所听到的和感觉到的;
学了《花钟》以后,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引导学生写写观察日记。
因为是小练笔,所以可长可短,可抒可批,这样畅达。
可以是续写式,可以是填补式,可以是感悟式,也可以是自由式。
当然,这样做会给老师们带来不小的压力,因为备课时必须仔细钻研教材,构思好课文的最佳练笔。
2、有效利用生活中的练笔机宜。
秋天到了,写写秋风、秋雨、秋果;
冬天到了,写写寒风、冰块、大雪。
开学了,写下对自己的勉励和希望;
学期结束了,向父母汇报一学期来的学习生活。
生活中到处是写作的源泉,就看你有没有发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重视观察日记的引导。
观察是认识自然,走进生活最好的老师。
观察的面宜广,人、事、物、景均可涉及。
观察后要及时记录,不计较文章长短,不计较结构笔法,只求真实。
一开始,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例如:
观察人,可以观察他的相貌、衣着,也可以观察他在不同的场合中不同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等;
观察事,“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菜场的事”等等,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大事小事家常事,凡事留心;
观察物,上至日月星辰、风霜雪雨,下至飞禽鸟兽、花草树木,动态的,静态的,包罗万象,要懂得欣赏。
当学生能有意识地将观察所得笔录下来,他们的“材料仓库”就不仅丰富而且有条理,写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
观察日记还要经常交流,常用的方法是,将日记本一一挂在墙上,学生可以自由查看,还可以在旁边写上评语或建议。
策略三、吊足“胃口”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给他们一些美好的感觉。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途径有很多,但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之情则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信任,首先应该建立在与学生相识之初,并使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加深。
1、重要的第一印象。
新学期第一堂作文课,教师走入课堂必须心里有“底”,肚里有“货”。
先博得同情:
“写作文挺不容易吧?
”继而话锋一转:
“今天,不妨咱们来换个角色,你们出题,老师即兴口头作文,如何?
”当学生搜肠刮肚想出来的作文难题都被老师迎刃而解的时候,学生发自内心的惊讶、佩服,就会转化为对老师的信任和对语言文字的兴趣。
2、经常流露对文学的爱好。
课内课外,常和学生聊聊,比如说,小时侯爱看的书,古今中外的文人轶事,自己写文章的心得体会,自己最欣赏的好词好句等等,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老师的勤奋好学与文学功底。
强烈的向师性也会激起他们多看书的欲望。
在此基础上,经常举行一些读书交流会,师生共同品味读书的乐趣。
3、表现出对学生真心的理解。
习作无非是让学生把自己胸中的积蓄写出来,不说假话空话,表达真情实感。
作为教师,一定要真正把学生当成朋友,倾听他们的烦恼,分享他们的快乐,让学生消除心中的警戒,信任老师,这样,他们才敢在作文中表现真实的感情。
4、善待学生的作业。
教师杂务多,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有时候一忙,就暂时搁置了,疏不知,这伤害了学生满怀期待的心!
一篇作文,就是一颗真心,教师不但应该及时阅读,而且要对学生提出中肯的意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第五单元
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教材解读:
本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
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
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
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
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展开。
这个活动既和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
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身边的传统文化。
这样做的目的是打通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教学这组时,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活动的开始阶段,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如愿望,指导学生做好分工合作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中,要提醒学生适时交流活动进展,并在必要时调整活动方案;
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活动成果。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本组专题,从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所得的角度安排的,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
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汇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成果。
重点:
围绕传统文化进行综合性学习
17课孔子拜师
本课要求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风尘仆仆、传授、止境、品行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课文分四部分叙述了孔子拜师这件事,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去洛阳拜师。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
第四部分,写人们即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课后安排的选做题,列举了几句传诵最广的孔子名言。
这几句名言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做了精辟的论述,和本课孔子拜师求学的内容紧密相关,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古典文化的精髓。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安排学生继续搜集、背诵一些孔子的名句。
18课盘古开天地
本课要求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
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19课赵州桥
本课要求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
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
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
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
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这篇课文,从建筑艺术这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20课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在教学时,要把握中年级略读课文的教学求,可以让学生先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之后,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时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以及历史意义。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另外要正确理解课文设置提示语的用途。
1、《孔子拜师》(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提示学生从词句的内容来理解感受人物的精神。
像这类提示语,只说出哪些方面有心得和发现,至于心得和发现的具体内容则有意藏而不露,为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学生们的互动交际预留了活动空间。
(联系生活实际,我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这是理解关键句子的方法的提示。
《盘古开天地》(我发现这一段有不少意思相反的词)从句段中的反义词去理解句子,也是理解句子的方法。
(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场面)从联想画面去理解句子。
《赵州桥》(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
)启发学生理解、品位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这类提示语,提出的问题是大多数学生都可能存在的,而且对于领会课文内容和培养阅读能力都有思考的价值。
2
注意保持提示语原有学习伙伴的对话口吻,不要变成一般的教师提问。
本组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在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要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并使学生感受到,传统不一定很古,它有时离我们很近,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
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
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
我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小学语文 三年级 上册 教材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