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七单元荷塘月色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415086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15.82KB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荷塘月色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荷塘月色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七单元荷塘月色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荷在宁静的夜色中,浓浓地抒情,于恬静的田园岁月是一个精致的点缀。
天亮了,荷也一一地亮起来。
莲子熟时,一条窄窄的小船划破荷塘,向深处驶去,采莲女藕节一样的手像一尾鱼,在碧翠的荷叶中游动着,碧的水、绿的叶、红的花、白的手,无一不成为夏日荷塘的主题,便有一种斑斓,借荷为一种寄托,寓荷为一种归宿。
于是伏案写荷,纸上的荷渐渐地醒了过来。
便有轻轻的摇曳。
国学经典
1.原文:
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译文:
孔子说:
“《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忧愁而不哀伤。
解读:
孔子对《关雎》一诗的评价,体现了他“思无邪”的艺术观。
《关雎》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2.原文: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
“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
‘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
宰我回答:
“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
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
‘使老百姓战栗。
’”孔子听到后说:
“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古时立国都要建立祭土地神的庙,选用宜于当地生长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
宰我回答鲁哀公说,周朝用栗木做神主是为了“使民战栗”,孔子听后不以为然,因为宰我在这里讥讽了周天子,所以说了这一段话。
诗海拾贝
采莲曲二首(其一)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赏析】 本诗写水乡姑娘的采莲活动。
吴姬、越艳、楚王妃三个词连用,铺写出采莲姑娘们争芳斗艳、美色纷呈的景象。
第二句正面写采莲活动,从“争弄莲舟”来看,似乎是一种采莲的竞赛游戏。
因为要划船竞采,顾不得水湿衣衫。
采莲姑娘那好胜、活泼、开朗的情态就通过“水湿衣”这个细节表现出来。
最后两句点出她们直到月上江头才回去。
诗人不急着写回程,而是插叙采莲女来时的情景,她们来时被花儿迎接,可见花儿很乐意她们造访;
也写出了她们对采莲这一活动是非常喜爱、享受的。
当她们回去时,那月儿依依不舍地送别她们。
“花迎入”和“月送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整个采莲活动的现场给写活了,极富诗意。
写荷花迎接采莲女和月亮送别采莲女,实际上还是为了表现采莲女之可爱。
这首诗通过几个动词将采莲女的性格——活泼开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以花、月、舟、水来衬托女子的情态,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微电影,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而别有韵味。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简历】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为名。
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作品】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
【评价】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称赞他和闻一多“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人物颂歌
散文泰斗和骨气英雄——朱自清
您,既非天才,又无贵族之气,却用农民般的质朴和诚实,一次又一次地铸就辉煌的作品,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您文章的节奏而跳动!
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儿矫揉造作,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您,用自己的笔流淌父子离别之泪,用自己的笔绽放月色下的荷花,用自己的笔书写光明的到来。
您用写景缜密的美文,显示了白话文学的实绩;
您用至真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散文的典范。
您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领会情感的忠诚和自然,您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散文泰斗——朱自清!
您傲立于国统黑暗时代,学古人伯夷叔齐宁死不食“美粥”。
您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中华民族的英雄。
三、背景链接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失败,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正处于苦闷彷徨中的作者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中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他毫不掩饰地表白自己的思想变化: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哪里走》)而面对现实的黑暗,他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四、文化常识
散文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样式。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指其取材自由广泛,形式灵活多样;
“神不散”是指其立意明确而集中。
根据内容和性质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写景散文。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说理散文就事论理或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抒发感悟。
写景散文则以描绘景物为主,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散文的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也使用记叙、议论等方式,常常是将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起来运用,不拘一格。
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通 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1)煤屑(xiè
)
(2)蓊蓊郁郁(wěnɡ)
(3)阴森(sēn)(4)踱着(duó
)
(5)弥望(mí
)(6)点缀(zhuì
(7)羞涩(sè
)(8)霎时(shà
(9)酣眠(hān)(10)梵婀玲(fà
n)
(11)鹢首徐回(yì
)(12)櫂将移(zhà
o)
(13)敛裾(jū)
(二)多音字
(1)荷
(2)曲
(3)处
(4)娜
(5)颤
(6)挨
(7)差
(8)脉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5)
(6)
三、积累词语
1.没精打采:
没有精神,不振作。
多用来形容人的精神状态。
2.蓊蓊郁郁:
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3.袅娜:
草木柔软细长;
女子姿态优美。
四、辨析词义
1.宁静 安静
课本原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巧辨巧析
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但二者适用范围不同:
“安静”多用于环境;
“宁静”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
2.幽僻 偏僻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
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幽僻”指幽静,偏僻,侧重于环境幽静,少有人来;
“偏僻”指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侧重于地点的偏远。
3.斑驳 斑斓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斑驳”侧重于颜色、花纹相杂,不单纯,不统一,常形容旧壁、旧画;
“斑斓”侧重于形容色彩错杂,灿烂多彩。
1.通过作者的行踪变化,概括每段内容,然后梳理文章结构。
答:
[明确]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
“颇不宁静”)
第2段 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上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景中人”(情)。
2.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情—景—情,这正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请概括。
[明确] 明线:
游踪(带上门—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
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3.行文图解
1.作者在第四段描写月下荷塘美景,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明确] 本段是按照驻足观察的顺序,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来写的。
营造了一种清幽恬静的氛围。
2.请找出第四段中的几个比喻句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 叶子像“舞女的裙”,静中写动,写出了荷叶的动态美。
荷花像“明珠”“星星”,则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在月色中的光华。
花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形象地写出了荷香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特点,激发了读者的美好想象。
3.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什么特点?
为了描摹可感的月光形象,作者又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试结合语境分析运用这些动词的妙处。
[明确] 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特点,这里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乳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作者在第五段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与第四段的哪句一样?
第四段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与第四段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样。
作用:
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
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引发读者更加深远的想象和联想。
5.第六段写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有什么作用?
接着又写“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 作者用这些声音反衬自己依然苦闷哀愁的心情。
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情而不得,自然伤感。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你的看法呢?
[我的理解] (观点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
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制,是观景时矛盾心理变化的两个方面。
但作者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
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观点二)本文只是记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常的思想情绪,描绘了一次不平常的夏夜之游。
不宁静的心人人都可能有,时时都可能出现。
有了这样的心绪,就有可能去到一个清静的所在,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寻找一个人所能得到的一时的自由空间。
在这样的时空里,看到的景物可能使我们忧愁,也可能使我们喜悦,我们也会由此而想到久远,想到其他人和事。
这样看来,朱自清不过是写了一个普通人一种极为平常的思想情绪,只不过我们普通人没有他这样的妙笔,写不出像《荷塘月色》这样能够感染人的心灵、引起人共鸣的文章而已。
(观点三)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作者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勇敢而真诚地袒露了一个正直而文弱的知识分子在面对暴行时的愤怒但又无奈的心路历程,强烈地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和对人民的残酷镇压,从而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奋起抗争,推翻黑暗统治,建立自由民主的新社会。
锤炼语言
【课内挖掘】
本文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
如把“白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
又运用了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如通感。
作者把月色写成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使得这篇作品脍炙人口。
二是大量叠词的运用。
如在第二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围,也衬托出作者淡淡的忧愁。
类似词语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等。
还有些词,如“田田”“亭亭”,本来是古歌辞里的词,作者在这里都运用得极为妥帖。
【技巧指导】
1.精选动词
要想使文章的语言优美,就要恰当选用动词。
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描写出青雾与叶子和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也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2.善用叠词
恰当运用叠词,可以传神地描写出事物特征,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如“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突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既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3.巧用修辞
读语言优美的文章,犹如欣赏一幅富有神韵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又犹如聆听《高山流水》,叫人荡气回肠,神清目爽,而修辞则是装扮语言的最好方法。
(1)巧用比喻摹形象。
我们写作文不一定要全部“实话实说”,有时要“借物妙说”。
运用比喻借物妙说可变陌生为熟悉,可化平淡为生动,可使抽象为具体,引发人去联想。
运用的时候要注意新颖和独特,别人用得很多的比喻,我们最好不要再重复用,要多用些新颖的比喻。
如写月亮,把它比作“银盘”“玉盘”“仙女的脸”等是常见的,而一位同学写月亮时把“仙女的脸”稍稍改换了一下:
“银色的月亮,像是一个有些褐斑的美女,她的眼神是清澈的,她的笑意是皎洁的。
”比喻很是独特美好。
(2)借用排比增语势。
恰当地运用排比,不仅能使句式整齐而庄雅,语势流畅而紧凑,而且会使文章底蕴丰富,气势十足。
如: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这段话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大大增添了作文语言的气势。
(3)善用夸张壮意境。
行文中为了突出形象、渲染气氛,往往使用夸张手法。
如“他一年四季说不到八句话”“他酒还没沾唇,人早就醉了”等。
夸张手法的使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拟人拟物显生动。
运用拟人手法,不仅会使事物的形象鲜明,更能使人倍感亲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
要是春天,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时,风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和脚踝,你赶也赶不走。
”无形的风被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得可见可感,写出了风的轻柔,写出作者感受到来自故乡的温馨、亲切。
【针对训练】
朱自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图,他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也给了我们审美的愉悦。
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幅关于“荷”的图画,不少于150字,注意锤炼语言。
[参考示例] 这是一片碧湖之上的荷。
这里没有“接天连叶无穷碧”的迤逦连绵和蔚为大观,却如同一位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朵西一朵,率性而为,多了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
水中肥叶如扇,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粉红隐在其中,如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
有的荷花开得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倾其所有;
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
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
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
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
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高处凝神眺望,望穿秋水;
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做着一场春梦,埋藏一世荣华;
有的冰清玉洁,天然去雕饰;
有的粉黛繁华,艳若桃花;
有的大如瓷碗;
有的小如凝拳。
夏风吹来,这西湖便成了盛极一时的大舞台,花枝摇曳,碧叶依依,正如从大唐盛世的一首《霓裳羽衣曲》的古典悠远中走出的一群衣容辉煌的少女,翩翩起舞,裙袂飞扬,自然如泉水流淌,空灵如鸿羽飘旋,在无数游者视野里舞出个歌舞升平的盛况。
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先生用超然的态度来看待外在事物。
无论荷塘里多么热闹,他隔着不能朗照的月色看过去,不觉吵闹得无法忍受,也不去禁止蝉噪和蛙鸣,只是这么远远地观看,居然还看出一些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先生在这么嘈杂的荷塘旁,仍能感受到和谐,这种心态是努力的超然。
他在尽力追寻一种美景,通过“另一世界”,来安慰自己的心灵。
《荷塘月色》里所寻求的美景,正是这种“追求”心态的写照。
光与影、蛙与蝉、荷叶与流水、远山与柳树,都是不同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
然而在“不能朗照”的月色下,这些朦胧的外在事物都有着和谐的共性,给了作者片刻的心灵慰藉。
[适用话题] 和谐 追求
【运用范例】
心灵一荷塘
月下,秉一支心烛,驻足荷塘,静观游鱼拨动水的涟漪,轻闻荷花细瓣上的幽香,聆听小草休憩时的呼吸,还有那里星月的私语……就在这月下,赏玩花间,徘徊池上,看点点流萤,数丝丝落蕊,别有风情。
当朝阳升起的时候,停下你疾驰的脚步,留心一下你周围的点点美丽,毕竟花瓣留不住露珠,朝霞锁不住清霜。
不要总是为物质的享受而不停地奔波,心灵也需要沐浴阳光,也需要觅得一处宁静。
所以,当我们埋头苦干至深夜时,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自由的广场,去感受月下独步,去领略心灵的轻松。
疲惫了,就离开你的书桌,放下所有的忧愁和烦恼,到屋外去看看寒梅绽雪,秋菊披霜。
就让这短暂的美景装饰你空荡的心灵。
站在户外的天地里,闻一闻淡淡的青草香,伸开双臂拥抱一下向你奔来的和风。
若是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就抬起头,让淘气的小雨滴吻一吻你紧皱的额角。
仰望蓝天,让春愁随云散;
俯视江河,看飞花逐水流……总有一点美会驱散你的疲惫。
就像这样:
朱自清在月夜漫步荷塘,让一颗心在花间轻松游荡,是一种情趣;
郁达夫租一椽破屋,在院中细数一丝丝的阳光,是一种闲情;
陆蠡囚住一枝常青藤,是对生命的一种爱恋;
梭罗栖息瓦尔登湖,是一种自由。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自由天地,给心灵一片空间,你会收获许多美丽。
霞映澄塘,你会想到云外仙池之美;
松生空谷,你会感悟到生命姿态之美。
为心灵觅得一荷塘,让快乐的心自由飞翔,人生才会雅趣无量。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
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
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
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第七 单元 荷塘 月色 教案 部编版 必修 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