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规原理详规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413129
- 上传时间:2023-01-06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1.47MB
城规原理详规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城规原理详规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规原理详规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②建筑的空间布局、景观环境设计
主要在各类土地使用性质分区和各项用地建设指标的基础上进行
③绿地和公共活动场地系统的规划设计
这是指向居民开放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如街道、广场、绿地、公园、水体、庭院、和运动场地等。
④交通、道路和停车场系统的规划设计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交通、道路和停车场系统规划设计是城市中必将会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⑤市民活动的组织
空间的设置与市民活动直接关联,规划设计不仅要依次组织空间,更要创造方便多样的活动条件,诸如购物、餐饮、观赏、休息等。
概念
多孔质三坊七巷
A、空间性:
从宏观到局部的整体空间构成
每个场所的特点
B、发展性:
城市的持续发展性
元素的网络化
C、交流性:
交流的产生
多样性的城市体验
⑥环境指标的规定
环境指标对创造优美城市空间具有积极意义。
⑦其他工作
除了上述各项工作以外,修建性详细规划工作还包括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竖向规划设计以及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造价,分析投资效益等。
3.3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法
1、调查研究
A、用地及环境现状调查研究
●气候
●地形
●地质
●土地使用
●交通运输
●公共设施
●周围环境
●生态
●其他
B、社会调查研究
社会调查包括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与当地人的行为特征调查等方面。
人行为调查研究基本方法:
●调查法:
●观察法
●实验法:
C、规划编制条件的研究
即把现状调查的结果通过研究评价,提出构成或产生新空间环境的各种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与限制条件,其主要类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法定的条件
●用地的建设条件
●空间的性质、类型
梳理商业空间:
基地公共空间行为活动及需求研究
基地步行车行组织模式研究
D、调查研究的成果
●现状综合分析;
●建设条件分析(包括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市政公用设施条件)
●土地使用功能分析;
●建筑质量与环境分析;
●公共设施分析;
●城市政治、文化传统、艺术风貌分析;
●社会生活与心理艺术风貌分析;
●广场、绿化需要与可能分析;
●防灾与安全分析;
●投资效益分析。
2、城市空间的组织
A、城市空间的分类
●附属于建筑物的外部空间
●地段性半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
对修建性详细规划空间组织来说,最重要的是城市公共空间。
●街道空间
●广场空间
●公园空间;
●河道、绿化等开放空间;
B、空间的组织模式
□环形;
□直线型;
□组群形-北京;
□中心放射性-堪培拉;
□矩形-拉斯维加斯;
□星形-葡萄牙里斯本;
C、空间的内在特性
●开敞与围合空间;
●静态与动态空间;
D、空间组织手法
●对比(材质的对比)
●韵律与节奏;
●比例与尺度;
●色彩;
●绿化;
3.4修建性规划的编制成果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主要包括文件和图纸
①规划文件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建性详细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
②图纸
规划图纸主要包括
●规划地段的现状图
●规划总平面图;
●竖向规划图;
●各项工程设施的综合管线图;
●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立面图表现图
第四章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
1、中国居住模式发展历程
1.1中国古代城市居住模式
1.1.1里坊制
早在奴隶社会,随着城市的形成,在我国出现了最初的城市居民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里制。
里有命名为闾里、坊,由经纬道所划分的地盘为“里”的地域范围;
里的平面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四周围以墙,设里门出入,内里排列居民住宅;
其规模、
形式与经纬路网有关,住宅的排列整齐有序。
1.1.2街巷制
●街巷制沿用了里坊制城市的方格网街道,并把坊内的街改造成以东西向为主的巷,形成沿横列的巷道排列住宅的居住区组织形式;
巷可直达干道,交通大为便利;
这样原先封闭的里坊制已被开放的商业街道的坊巷所代替。
1.1.3大街——胡同
街巷制延续到元朝时期;
居住区的组织结构已发展为大街——胡同的形式,原来的巷改称为胡同,形成了大街、胡同、四合院的三级组织结构,胡同内的院落式住宅并联建造,以胡同划分长条形的居住聚落地段。
这种东西向胡同的布局形式,适合于北方住宅对日照、通风和交通的需求。
1.2中国近现代城市居住模式
1.2.1传统的大街——里弄的规划模式
这种组织形式一般由街、弄、里三级组成,街是城市的行车干道,街两侧的分支就里弄,一般情况下不通机动车,弄两侧的分支就是里,一般是死胡同式的。
1.2.2邻里单位
在50年代初,中国的大城市住宅区建设受了邻里单位理论的影响,如北京复兴门外住宅区和上海曹杨新村的规划与建设受到了该理论的指导;
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网点,住宅多为2-3层,成组布置,比较自由灵活。
1.2.3居住区-居住街坊
居住街坊的规划布置,以满足街坊内居民生活居住的基本要求为原则。
街坊内除居住建筑外,设有托儿所、幼儿园、商店等生活服务设施,成人和儿童游憩、运动的场所和绿地。
居住街坊的用地面积一般为2~10万平米。
1.2.4居住区—居住小区
各国在驱逐区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又进一步总结和提出了居住小区和新村的组织结构,使邻里单位和居住街坊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直至目前,居住区建设仍以小区理论作为主导,其基本特征是
a).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与自然界线划分
b).居住小区的规模根据城市道路交通条件,自然地形条件,住宅层数,人口密度,
生活服务设施和服务半径和配置的合理性等观念确定。
c).居住小区内设施一套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设施。
d).居住小区内的道路应形成系统
e).居住小区要有一定的面积的公共绿地。
1.2.5居住区
1.2.6综合居住区
2、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概念
2.1概念
●居住区: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教育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区规划:
是指对居住区的布局结构,住宅群体布置,道路布置,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地,市政公用设施和市政管网等各个系统进行综合,具体地安排。
2.2构成要素
I居住区环境构成要素
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和植物等
自然要素
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共设施、交通设施
人工要素
环境要素
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格、网络、服务、居民素质
社会要素
III居住区的用地构成
住宅用地: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其他用地
居住区用地
居住区总用地
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地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公共绿地:
满足日照规定要求,适用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并以绿化面积(含水面)为主,供居民共享的游憩场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绿地等。
道路用地:
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共建配建的停车场、小广场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及公建用地,指公共服务设施基础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II居住区环境
小气候环境;
居住区内气温、日照、防晒、通风、防风等状况
社会环境;
居住区内社会风尚、治安状况、邻里关系、居民文化修养等
声环境和视觉环境;
噪声强度和视线干扰程度
大气候环境、空气污染程度
室外环境小品、路灯、桌椅、水池、雕塑等
住宅独院、宅间庭院及各类活动场地
绿地及绿化种植
道路、交通、工程管线等市政公用设施
居住区配建的各类公共建筑
住宅建筑
居住区环境
外部居住环境
内部居住环境
住宅内隔声、隔热、保温状况
室内装修与陈设
住宅内光照,通风及接受日照的状况
住宅卫生、燃气、供电、供热、上下水、信息等设备及管线
住宅居室、客厅、厨房、浴室储藏、走道、楼电梯等面积和密度
3居住区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3.1居住区规划的任务
居住区详细规划的任务是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宁和优美的环境。
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需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活动广场、道路广场和市政设施等。
3.2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①选择、确定用地位置及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②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的大小(或根据必建地区的用地大小来决定人口的数量)
③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
④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包括建筑和用地)、分布和布置方式。
⑤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
⑥拟定公共绿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⑦拟定有观点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⑧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计
4居住区的规模和类型
4.1类型和规模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规模:
人口30000~50000人
●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它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人口10000~15000人
●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人口1000~3000人
●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的住宅建设地块。
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团与居住小区之间。
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
通常沿街建有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它公共建筑。
●住宅群落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合现有城市道路网(特别是旧城区)的住宅区形式。
4.2居住区的用地构成
①住宅用地指住宅建筑基地占有的用地及其前后左右必须留出的一些空地(住宅日照间距范围内的用地一般列入住宅用地。
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指居住区级、小区级或街坊内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四周的用地。
③道路用地指居住区各级道路的用地,包括道路、回车场和停车场用地
④公共绿地指居住区内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安排有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绿地。
4.3居住区规模的影响因素
●①设置居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地服务半径
●②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③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
5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5.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
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而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
通常其人口规模为10000-15000人,用地规模为17-35ha。
居住小区
5.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相当于一个居委会的规模,一般为300~1000户。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
5.3以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规划结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居住小区由2-3个居住组团组成。
6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6.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设计“以人为本”:
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舒适:
完善的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及公共绿地;
服务周到设备先进、环境宜人
美观:
建筑空间富有变化,色调和谐统一,建筑物与绿地交织,硬质景观色彩尺度宜人;
整体环境独具特色。
安全:
对火灾、地震、交通事故等灾难有周密防备措施,治安状况良好。
便利:
道路系统完善,停车场地充足、住宅与公建、绿地、活动场地联系方便。
卫生:
给水、排水、燃气和供热等基础设施完备。
空气新鲜洁净,日照充足,通风良好,无环境污染,公共绿地面积大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
6.1.1适居性的要求
卫生、安全、便利和舒适是居住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
卫生要求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环境卫生,二是生理健康卫生。
安全要求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
防火,为保证一旦发生火灾时居民的安全,防止火灾的蔓延,建筑物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防火间距。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防震灾、交通安全、防盗等。
便利要求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方便的居住环境—最基本的要求。
舒适要求既有与物质因素相关的生理方面的内容,也有与非物质的社会因素相关的心理方面的内容。
广义的舒适可以包含卫生、安全和方便在内的物质因素相关的内容,同时还应包括居住密度、住房标准、绿地指标、实施标准、设计水平、施工质量以及人性化空间和私密性等内容。
6.1.2识别与归属的要求
识别性与归属感是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它反映出人对居住环境所体现的自身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的需求。
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和归属感的两个重要因素。
—场所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与居住环境的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
场所不仅是一种空间,它的存在在于人们赋予这一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是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特征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性有着直接的联系。
可以考虑的要素有:
建筑风格、空间尺度、绿化配置、街道线型、空间格局、环境氛围等。
6.1.3生态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在不损害将来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利益的基础上,能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发展。
目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将破坏性开发转变为非破坏性开发。
这一转变不只是节约和再利用,更包含着人类和环境的再认识和在构成,这样,自然、他人、自身将会在新的和谐中共存。
住区中的应用——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区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机械通风和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供水系统、排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生态是现代住区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要求。
6.1.4共享的要求
●共享设施
●共享服务
●共享景观
●公众参与
6.1.5经济要求
居住区规划设计与建设应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生活水平相适应,也就是说在确定住宅标准、公共建筑的规模、项目等均需考虑当地当时的建设投资及居民的经济状况。
6.2住宅建筑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6.2.1住宅选型
⑴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
⑵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
●住宅层数
●进深
●长度
●层高
●平面系数
⑶合理选择住宅类型
户室比:
应满足不同人口组成的家庭对住宅的需要,也就是满足户室比的要求。
6.2.2住宅群体组合
住宅建筑群体组合应该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一是构筑适宜在其中进行各类户外生活活动的空间环境;
●二是满足住户湖内的基本生理和无理要求,满足住宅剪辑笨的安全和心理要求;
●三是形成良好而富有特征的景观。
⑴影响居民户外居住生活的生理和物理因素
●住宅日照
●住宅间距
●自然通风
●住宅朝向
●噪声防治
⑵住宅群体的布局
A、住宅群体的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
自由式:
用于不规则的变化强烈的地形,通常以点式为主,顺应地形变化
混合式:
以上三种的结合,不同的群组特征,增强住宅区的识别性。
点群式:
有对比、空间变化丰富,一般是高、中、
低住宅的组合、适用性强。
周边式:
集中利用空地;
同时空间围合较好,有利于组织交往的空间。
但又不良朝向,不适用于南方地区。
行列式:
朝向、日照较佳、平等享受、土地利用好、空间关系较差、呆板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
⑶住宅群体空间组合形式
6.3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
6.3.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与内容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使用性质可分为八类: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
其它
行政管理
市政公用
金融邮电
商业服务
文体
医疗卫生
教育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居民使用频率可分为:
经常使用项目——托幼、小学、文化站、存车处、储蓄所、居委会等,这些公共服务设施都属于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及公共服务设施。
非经常使用项目——医院、市政管理机构、超市、派出所、商业中心等,以上这些项目属居住区级公共设施。
6.3.2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
千人指标:
每千居民幽幽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千户指标:
每千户居民家庭有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网点的建筑面积。
6.3.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⑴使用频率
⑵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不大于800~1000m
●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不大于400~500m
●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不大于150~200m
⑶项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各级居民生活活动中心;
⑷宜将有关项目相对集中设置形成综合楼或综合体;
⑸应结合人流流向、公共交通站点布置;
6.3.4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⑴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位置的选择
位置
几何中心
沿主要道路
主要出入口处
分散在道路四周
特点
服务半径小,便于居民使用,利于居住区内景观组织,但内向布点不利于吸引更多的过路顾客,可能影响经营效果
可兼为本区和相邻居住区居民及过往顾客服务,故经营效果好,且有利于街道景观的组织,但可能会对交通产生一定干扰。
便于本区职工上下班使用,也可兼顾其它居住区居民使用,经营效果好,且便于交通组织。
居民使用方便,可选择性强,经营效果好,但面积分散,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
模式图
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形式
布置形式
沿街带状
成片布置
沿街与成片集中相结合
购物交通沿街道集散,公共建筑应退红线以疏散人流。
商业设施经营效益显著,并由于组织街景,但沿交通性干道一般不宜沿街设置
有利于功能组织、居民使用和经营管理,易于形成良好的步行购物和游憩环境
兼有以上两种形式的特点
⑵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规划案例
A、位于居住区中心区中心
B、位于居住区主要出入口
C、沿居住区主要道路
6.4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6.4.1道路类型、分级和规划要求
⑴类型
居住区内一般有车行道和步行道两类
⑵道路分级
A、居住区道路:
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m,车行道宽度一般需9m,如通行公共交通时,应增至10~14m。
B、居住小区(级)道路:
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不小于14m(采暖区)或10m(非采暖区),成型刀宽慰5~8m。
C、组团(级)道路:
道路红线之间宽度不小于10m(采暖区)或8m(非采暖区),车行道宽为5~7m。
D、宅间小路:
通向各户或各住宅单元用户的道路,宽度不宜小于2.5m。
⑶道路规划设计原则
①经济。
②安全便捷。
③分级。
④考虑各种通行需求。
⑤有利于住宅的通风、日照。
⑥应满足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⑦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⑧为创造有特色的环境空间提供有利的条件。
⑷道路规划设计规定
A、区内道路与外围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以保证有良好的内外联系。
当居住区级或居住小区级道路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开口时,其出口间距在150m以上。
当居住区(小区)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交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以避免对城市交通的干扰,保证安全。
B、在居住区的公共活动中心内,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服务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大于25%。
C、区内尽端式车道长度不宜超过120m,在尽端应设12m×
12m的回车场地。
D、当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自行车车道。
E、区内需考虑私人小汽车和单位通勤车的停放场地。
F、区内道路的纵坡应符合居住区(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纵坡控制指标。
G、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
在抗震设防地区,区内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H、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有关规定,以满足建筑底层开门开窗、行人出入不影响道路通行以及安排地下工程管线、地面绿化、减少对底层住房视线干扰等要求
I、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宽度与高度均不小于4m的消防车通道。
J、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建筑物底层设人行通道,以满足消防规范的有关规定。
6.4.2居住区的交通方式选择
交通方式按采用的交通工具分为:
i机动车交通
ii非机动车交通
iii步行交通
从交通类型上分析居住区交通主要包括:
i通勤性交通
ii生活性交通
iii服务性交通
iv应急性交通
6.4.3居住区交通组织
居住区交通组织的方式有人车分行和人称混行两中基本方式
“人车分行”的交通组织方式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的,并首先在纽约郊区的雷德朋居住区中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原理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