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399215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56.07KB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③若人悟此(________)
A.好像
B.如果
C.你
(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3)结合语境,在乙文A、B两处填上合适的标点,并说明理由。
(4)丙诗意蕴丰富,选择下列一组词语,结合全诗,描摩诗人情感。
A“白须”和“酒红”
B“误喜”和“一笑”
(5)乙文中“熟歇”意为“充分休息”,它是苏东坡人生境界的一种标志。
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苏东坡“熟歇”的人生境界在甲文《临来闲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1)B;
C;
B
(2)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3)A处,示例1:
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示例2:
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肯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B处,示例1:
填句号,更能体会苏东坡经过一番彻底领悟后的宁静。
唯有这种宁静才是苏东坡,才是豁达、闲适的苏东坡,才是看淡生死、看淡一切的苏东坡。
填感叹号,因为“熟歇”是苏东坡对人生的一种幡然醒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
(4)示例1:
A:
“白须”和“酒红”相对(写“对比”也对),通过颜色的变化,先描绘了自己容颜的衰老,“白须萧散满霜风”满带凄寒之气。
末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情绪轻快。
色彩从霜白转入绚丽,传达出自己不以衰老为意的自我解脱,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
B:
“误喜”写出了“小儿”把老父亲“酒红”的醉面误当成是体健的“朱颜”的欣喜;
诗人自己“一笑”点破“小儿误喜”,对儿子之喜进行否定,回到对衰老的肯定。
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5)写作《临皋闲题》时,苏东坡被贬黄州,此次贬官是苏东坡人生的一大灾难。
因“乌台诗案”差点丢了脑袋的苏东坡并没有沉浸在伤感之中,而是转而排遣痛苦。
他在临皋亭下,生活得自在舒服,“饮食沐浴”皆取自“峨眉雪水”,竟无归乡之心!
这种感受就是苏东坡被贬他乡、不为困境所绊的“熟歇”。
而寄情山水,做江山风月的主人,更是一种旷达、超脱的人生至境,更是苏东坡的人生“熟歇”。
【解析】【分析】
(1)本题①中的“孰”古义既可以是通假字,通“熟”,也可以翻译成“谁,哪一个”,今义为“成熟”,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B;
②中的就即可翻译成“完成”,也可以翻译成“即使”和“靠近”,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C;
③中的若即可翻译成“好像”,又可翻译成“如果”和“你”,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B。
(2)本题翻译为“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其中注意“半”翻译成“大部分”;
“皆”翻译成“都”;
“何必”翻译成“为什么一定要”。
(3)文中A处前面的一句表明心中有疑问,但从“良久忽曰”中的“忽”可知有突然明白之意,故可用感叹号,若用问号,形成自我反问,也可体现“忽得解脱”的惊喜和轻松之感,故也可用问号;
B处是结尾句,用句号,平淡结尾,体现的是苏轼大彻大悟后的平静,用感叹号,表达的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故用句号或者感叹号均可。
(4)A中白红颜色的对比,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
B中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5)乙文中的“熟歇”二字体现的是作者不畏人生的挫折,在寄情山水之中依旧悠闲自得的豁达情怀;
甲文中从“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中可知他称自己是“闲者”,说明他内心的豁达,这与乙文的“熟歇”相对应,据此可以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B;
D;
⑵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⑶A处,示例1:
⑷示例1:
示例2:
⑸写作《临皋闲题》时,苏东坡被贬黄州,此次贬官是苏东坡人生的一大灾难。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
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⑶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要想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内容选择合适的标点符号。
⑷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
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⑸本题考查体会作者心境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是理解作者感情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然后在此基础上逐句逐词分析诗歌内容,通过体会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心境。
【参考译文】
【甲】:
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有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
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
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
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
【乙】: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
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
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
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
“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
”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丙】:
我这个多病的老翁在寂寥中打发时光;
白须稀疏,面对着冷漠的秋风。
小儿搞错了,庆贺我脸色红润健康;
我不禁宛然一笑,这是喝了点酒,脸才有些红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各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唐)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的体裁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题目中能涵盖全诗内容的词语是,触动诗人情思的景物有________
(2)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眼前之景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七言绝句;
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2)诗人写自己与湖上亭道别,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
亭边的杨柳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了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1)这首诗共有四句话,每句话有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
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
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
这情景真叫人愁牵恨惹,不胜留恋;
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
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据此可知题目中能涵盖全诗内容的词语是别,触动诗人情思的景物有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2)结合诗句分析,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
诗人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
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⑴七言绝句,春风、柳条、藤蔓、黄莺
⑵诗人写自己与湖上亭道别,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和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能力。
平时学习是要熟练记忆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
然后再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筛选出恰当的内容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情景交融表现手法的能力。
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分析。
3.阅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完成下面小题。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说说“草满花堤水满溪”中“草满”一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
“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2)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1)“草满花堤水满溪”的意思是“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
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
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
(2)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变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动”;
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⑴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
⑵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点评】⑴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要注意: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析景)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
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意境、感情)
⑵通过抓关键要素来推断诗歌的情感类型,关键要素有:
一、抓住诗题;
二、抓住关键词句;
三、抓住意象特点;
四、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
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说说首句中“缓”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
【答案】
(1)“缓”意为“缓慢、慢慢”,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1:
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美好,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1)“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慢走在春天的山林里面,春天的天日很长,黄莺没在歌唱,燕子却飞来飞忙着找食。
首先要解释词语,然后根据诗句内容理解,答出所表达的情感。
如“缓”:
缓慢、慢慢。
对山中春日美景留恋欣赏,连脚步都慢下来了,形象地表达出诗人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的愉悦闲适之情。
(2)“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桃花飘零,落红没有人注意,在山涧溪流中洗手却问的到桃花的香。
可从侧面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赏析。
如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涧水之香,想象落花之情景,写出了山间暮春的静谧美好,表达了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1)缓”意为“缓慢、慢慢”,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1:
【点评】
(1)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查考生对炼字的效果的赏析能力。
考生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含义,在诗句中该词语的表达的内容,表现诗人的情感。
考生要掌握诗词鉴赏题型的特点及其答题模式。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不能超出限制,在赏析时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辨析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的情感。
5.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宿江边阁①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②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今重庆云阳)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
②鹳:
形似鹤的水鸟。
A.
《望岳》的七,八两句写诗人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B.
《宿江边阁》的五,六两句将鹳、鹤追飞后的宁静安栖同材狼的争喧抢夺对比,一静一喧,渲染夜晚野外凄清与悲凉的气氛。
C.
古人用字颇为考究,《望岳》中的“割”字形象地写出泰山的高峻,《宿江边阁》中的“翻”字使诗歌描绘的画面充满动感。
D.
杜甫诗歌的主体风格为沉郁顿挫,《望岳》和《宿江边阁》这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风格。
【答案】D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
D项有误,“《望岳》和《宿江边阁》这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风格”理解和分析不恰当,《望岳》的风格不是“沉郁顿挫”而是“气势磅礴、一往无前的豪放风格”。
D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机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融情入景,表达诗人的关切和同情。
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做铺垫。
(2)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1)杨花即柳絮。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
从自然现象来说,杨花落尽,子规啼鸣是在暮春时节,因此“杨花”“子规”点明时令。
另外,“杨花”“子规”都是古诗中非常重要的意象,“杨花”含有飘零之感,“子规”含有离别之恨,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分析,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里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担忧之情。
因此诗人选择这两种景物就烘托出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感情,自己的朋友被贬到龙标,诗人非常同情朋友的遭遇,担心朋友路途的安危,自己又不能随同朋友前去,只能把这种感情寄托在月亮身上,希望月亮能代表自己一直伴随着友人到遥远的地方。
因此,诗人的感情比较复杂,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⑴“杨花落尽子规啼”,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飙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
⑵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一路前行的一片安慰深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
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
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2)“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答案】
(1)C
(2)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
②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
③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1)C错误,没有运用象征手法。
(2)词人末句写道:
“生子当如孙仲谋。
”据有关资料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而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
我们从词人用这一典故来看,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
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
当然,暗示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⑴C;
⑵①对英雄的仰慕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这是一道选择题,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诗歌的理解,考生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选项的说法,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歌诗人情感的理解。
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境进行具体的分析。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权花明驿墙。
因恩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2)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2)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1)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而本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
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
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
例如“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
同样,“茅店”、“人迹”、“板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 部编人教版 中考 语文 诗歌 鉴赏 文言文 阅读 训练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