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392594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4.66KB
新课改Word格式.docx
《新课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认为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
一>
首先就是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
过去的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思想性文学性,强调知识的传授,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培养上收效甚微。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朱自清的《春》这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间写得好的句子,并运用“我认为——句子(或词语)写得好,它好在——(用——的修辞,写出了——”的句式,说说你为什么认为它写得好,有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读得很有感情,更多的同学赏析得非常具体、合理,这样,学生的语言丰富了,良好的语感也逐渐的在培养。
周末,我还布置了作业:
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找春天说春天”为话题,让学生在自己家乡找不同的观察点,如有的小组重点观察池塘里的水,有的小组重点观察花草,有的小组重点观察树木。
在课堂上先问问大家找春天都找到什么,再互相发问。
有的同学提出“我想知道池子里的水怎么样了”;
有的同学提出“我想知道现在有些什么花开了,好看吗?
”等问题,这些问题也自然地变成了交际话题,互相的问答过程就是双向的互动的口语交际过程。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些男同学折下了柳枝,带来了桃花,有的还带来了小鱼,用实物来说明这是他们找到的春天,我首先肯定了他们善于发现生活,同时也告诉他们:
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不要乱攀摘花草树木。
看到他们羞愧的低下的头,我想他们的品德修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第二个转变就是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的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
这与过去的那种过分强调教法,强调老师在一堂课中的主体地位是不一样的。
以前我们研究的是“这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怎么安排才能把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现在我们应该研究的是”怎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知识。
还是结合教学实例来谈一谈。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这首现代诗相信很多老师都上过,这一课我曾经讲过公开课,大家都知道,一首好诗,其实也是一副优美的画,还是一首动听的歌。
在教学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想象一个女孩子站在船头,望着愈来愈远的祖国,想着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母亲,只有一只一只的折着纸船,把她抛向太平洋,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这样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自己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的内容,同学们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同学想象出了当时的冰心脸上挂满了泪水,还有的同学甚至想到与自己的父母亲人每一次离别的场景,这些都说明同学们已经融入了教学的过程;
欣赏完了画面,我又让学生听了满文军的〈〈懂你〉〉这一首歌,这首歌同学们也许听过很多遍,但在那个特殊的场景下,大家都闭上了眼睛,仿佛和歌声融为一体,谁也不忍心去打破那种宁静,我发现有一些同学的眼眶都红了,有一个叫余吉的大山里的小女孩还落下了眼泪,我还需要说什么呢?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还有一个实例就是在教学蒲松龄的〈〈狼〉〉这一篇文言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利用课本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把全班分为6个小组,分别给每一个自然段配上一副插图,小组成员很积极,会画的拿起笔画,会写的为插图题小标题,连那些平时对语文兴趣不大的同学也热烈的参与讨论,出谋划策。
同学们在激烈的争论和探讨中间,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要远远强于老师空洞的说教。
看到这样的课堂,我感觉很欣慰,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以人为本,又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体验,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三〉第三个转变就是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如课外阅读,书法训练,诗歌背诵,看电视报纸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
七年级下册有一个综合性学习叫“走进戏曲天地”,我看到这个话题感觉很棘手——我自己都不会唱戏曲,对戏曲了解都不多,让我怎么上呢?
在一个周末,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
回家向老人学唱一段戏曲,不管什么剧种都可以,星期天我要检查的。
学生顿时沸腾了,我也在心里打鼓。
到了星期天,我让同学们唱给小组长听,小组长列一个表,把同学所唱的曲目,剧种,唱的质量是好、一般还是优秀列出来,反馈的结果大大出乎我意料之外,有95%的同学多多少少学会了一段,并且剧种多样,有的唱黄梅戏〈〈天仙配〉〉,有的唱京剧〈〈红灯记〉〉选段,有的唱〈〈花木兰〉〉片段等等,问起他们是怎么学来的,有的是从电视里学的,有的是跟自己爷爷奶奶学的,有的是看影碟学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学到了很多戏曲知识:
比如戏曲的几个剧种;
京剧的角色;
每个剧种有代表行的人物,这都是他们潜移默化的学到的,真可谓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真正体现了新的理念。
再比如在教学综合性学习“黄河”的话题时,我布置的家庭作业是:
让学生课后查资料,看看黄河流经哪几个省,并搜集整理一些有关黄河的俗语和诗句,学生看电视,看报纸,有的同学甚至通过父母帮助上网查资料,通过捕捉信息来学习知识,今年的暑假,我给我们班的学生布置的暑假作业是:
至少看一本课外书,我推荐了诸如《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爱的教育》《西游记》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名著,看完后还要交一篇心得,可以是对故事情节的感悟,也可以是人物形象的赏析,心得的篇幅可长可短,只要是有感而发即可,我还布置让学生坚持每天看看新闻联播,那这个学生是否做到了就要靠家长的监督了。
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如果说我们的课本是一部小百科全书,那么社会就是一部大的百科全书,它无所不有,无所不包,作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应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开放,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
<
四>
第四个就是课程评价的转变。
由过去的以“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
由考察知识为主向以考察能力为主转变。
在教学中,教师一句表扬性的语言,可能激励一位学生,从而改变他的一生,也可能因为一句不恰当的评价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失去自信心。
所以,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课程提倡的评价方法,不是以点代面,以考试分数看学生,把“差生”看得一无是处,也不是无限制的“表扬”、“赞美”学生。
反思一下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会发现其中的弊端。
教师在衡量过程中往往因主观原因而产生偏差。
有的是根据一时一地的表现来评价;
有的靠一俊遮百丑,用成绩代表全面;
更不可思义的是,有的仅以师生关系是否密切作为标准。
至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现象,也不是一列二列。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采用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重视学生语文全面素质的提高,综合评价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如:
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是否有好的学习方法、是否能掌握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是否善于口语交际,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是否有广泛的阅读兴趣、阅读面,能流畅的朗读课文、是否重视写作能力的提高……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体现在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由单一的评价标准逐步向多元化转变,体现教学的人文主义。
在评价中我们应注意中和性评价,加强形成性评价。
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
首先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多项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用语言进行评价,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语为主。
“你的作文写的真好,要是你的朗读能力也能像作文一样流畅就好了”,“你有进步了要坚持哟”等。
要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并适当记录。
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依据。
其次,还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反思、同学间互评、家长评价等多方面信息相结合,给学生一个适当、贴切的评价。
第三、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学习中的不足和进步,并提出建议。
但教者要明确,考试不是教学的唯一评价方法,只是众多评价方法中的一种只能衡量学生在某项能力上的高低,不能代表评价标准。
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就是将众多评价方法有所取舍的结合使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检查学习效果。
那些一度被认为反应迟钝、行为荒唐、甚至不可救药的“朽木”说不定就是将来的达尔文、爱迪生、牛顿。
所以,再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书育人。
第二部分:
让学生走进语文乐园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
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却步。
要想重启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以下的几点做法不妨一试:
1、用教师的文学修养,感染学生“爱”语文。
要想叫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只有这样,才可能“厚积而薄发”,才可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为此,我特别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注重平时和学生交谈时的语言美。
和学生谈话间,我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说:
“我送你一句话!
”“我想起一句诗!
”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我也经常会写上这样的话:
“老师希望你吃得苦中苦,成为人上人!
”学生显然对这些名言、古诗是非常感兴趣的,在我的感召之下,他们也逐渐开始积累名句,现在我班基本上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摘抄积累本,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语文的乐园。
2、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生命共存的。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1)、紧抓课本中的佳作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
课本中很多课文,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无不充满着迷人的美。
我紧紧抓住课文中每一个真、善、美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赏,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
每一篇佳作美文,我都是让学生反复诵读。
在教学中我一般都会安排这样几个层次的读:
自由大声读,读通顺读准确;
分小节细细品读,每读一个小节,又分几个层次,比如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试读,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交流帮助下,学生越读越投入。
我再请同学进行比赛读;
分节读完,请学生将全文配乐诵读。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诵读后,学生真正地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比如七年级的《安塞腰鼓》《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等都是美文,很适合反复诵读。
(2)、扩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广泛阅读
课本中的课文都是精而选之,具有典型性。
怎样使学生品味到更多的名家名篇呢?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具体要求。
针对这一点,我广泛发掘班级学习阵地,让学生广泛阅读。
其一,我在班中开辟了“每周必读”,让学生诵读、摘记,并进行评比。
其二,我充分利用每天晚读报的时间,把每周星期天的读报时间设定为听读欣赏课,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名作,让学生欣赏、品读,体会到了诗情画意。
另外,我还让同学们作好课外阅读摘记,并不定期进行交流,从而在班中掀起了广读诗文的热潮。
3、用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学生“懂”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喜悦、迷醉。
(1)、激趣,让学生在情境中“乐”语文在上《狼》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达到读者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我设计了一个答记者问的小环节,我班梅蔓和曹玉玲两位同学扮演记者,像模像样,她们设计的问题尖锐,在采访的时候很快进入角色,又是和被采访的对象握手又是说再见的,她们落落大方,面带笑容,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课前我只是稍微点拨了一下,创意的部分据她们自己说是从电视上学来的。
在教学《童趣》时我给了学生5分钟的时间盯着教室里的电扇,让他们切实的体会到“项为之僵”的感受。
教师创设了情境,使课堂由“平面”变得“、立体”,使课堂成五光十色、富有张力、充盈美感的信息场,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乐”语文。
(2)、小组探究,让学生在研讨中“析”语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我在班中组织了6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每一组都有小组长,大家各有分工。
课堂上,我首先将学习材料转换成问题情境,接着小组内按自学、发言、讨论、小结、互评的程序展开学习活动,然后大组交流学习情况和结果,进行适时的点拔和指导,最后就产生结论。
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就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什么地方,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最后学生互评,老师点评,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一种充分平等的活动中探究、启智,使学习活动变得自由轻松,交往情境变得融洽互助,信息传导多向畅通。
(3)、走向社会,使学生在实践中“用”语文学生的学习,大多必须以其生活体验为基础,因而应该强调在自然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比如让学生找找身边的不规范字,为身边的实物写广告词,有的同学在给保护小草拟广告词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小草在睡觉,请从旁边绕”;
有的同学给喜良车行设计了这样的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喜良车”……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积累语文。
老师要转变观念,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总之,语文教学的本位就是重积累、重感悟、重读书,我努力把握住这一点,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上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让学生真正地爱语文,让学生真正地懂语文,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第三部分:
新教材需要全才的教师
新教材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着眼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和现代语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集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汉语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新教材显示了这些特点,而教师除了精深的专业知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高度的责任感之外,还应具备哪些素养呢?
下面几点就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搜寻信息博览群书汉语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灵通,教师必须注重搜寻信息、博览群书,讲课时渗透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满足满意。
同时还要注意课文阅读取材的广泛性,使教材承载着大量的社会、人文、历史及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在学习使用语言的同时,还将接触到许多诸如天文地理、文化艺术、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识和一些未知领域。
若老师孤陋寡闻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肘,被动应付,就不能应付自如,举一反三。
2、语文兼顾,训练驾驭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多义性的语言。
运用语言表达思想要恰当;
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要准确;
运用语言辩论事理要严密。
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说、读、写,兼顾教材,学会在生活中撷取语言。
生活处处皆语文,利用这一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打开语文世界之窗。
所以教师应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
使教学富有文学色彩,生活情趣,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得以感化掌握知识。
3、左右逢源,多才多艺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施教的程序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的巨大差异。
语文重实践运用,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听的明白,说的清楚,看的透彻,写得生动,思的正确。
新教材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
如教《在山的那边》和《童趣》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两幅图,让学生直观;
教《理想》时,我唱了一首《理想之歌》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内涵。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情感交融,因材施教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阵地,是探究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对学生有关爱,在教学工作中就会有动力、有办法、有信心、有成绩。
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
要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把学生和教材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
这样,教师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让学生有所收益。
不能一刀切,优生适当增“量”,困难生“吃饱”就行。
这样可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
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教导。
5、多动脑筋,勇于创新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和巩固课文知识的最佳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延读。
多开展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到语文世界去漫游,让他们去体验和感情语言的含义,让他们去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实际价值。
总而言之,利用课改的有利时机,多动脑筋,勇于探索,让学生在紧张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让多才多艺的高素质的教师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课改也不是纸上谈兵,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战场,只有老师的观念首先转变过来,语文新课程标准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落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
参考文献:
1、《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规范管理》团结出版社
2、《趣味语文》新疆人民出版社
3、《中国文学》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