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条文说明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392075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5.40KB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条文说明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条文说明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条文说明详解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2.1 工程等别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建设规模是直接影响项目区建设内容与标准的指标值,不同规模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其建(构)筑物的建设级别必然不同,因此,工程等别应根据项目建设规模的大小进行分等。
本标准的工程等别划分参照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的建设规模情况,并结合自治区地形地貌条件,以项目建设规模为划分指标。
在相同工程等别下,项目区内允许建设的最高级别的建(构)筑物按工程控制等别确定,但在具体建设条件与工程需要的影响下,建(构)筑物不一定都按上限标准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跟据实际需要确定工程级别。
因此,本标准只设定建(构)筑物工程级别的上限,以控制超标工程的建设,对下限标准不作规定。
2.2.2 耕地质量目标等别
本标准的耕地质量目标等别的确定采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成果。
新增耕地与原有耕地在建成后耕地质量目标应达到表2.2.2中所列指标上一个等别的要求,耕地质量应有所提高。
2.2.3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新增耕地率提出了限制性的指标。
3建设条件
本标准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需要,规定了项目建设的合法性条件、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等必要建设条件。
3.1项目合法性
项目实施应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应一致。
土地开发应经过依法审批,应依据规划避免毁坏森林、草原开垦耕地,禁止开发湿地等生态敏感脆弱地区等;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要求;
符合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3.2自然资源条件
自然地貌类型划分应当与国家地貌单元分类一致;
项目区微地貌类型一般分为两种:
平原和丘陵。
自然资源应调查项目所在地区光热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3.3现有基础设施
明确现有的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交通状况、电力设施状况、林网建设状况、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和其他设施状况等。
3.4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指应调查项目区人口数量、人均土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产值、农村就业情况、生活水平等。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中,不断对土地开发整理权属调查资料和土地开发整理权属调整方案进行补充和完善。
明确土地权属的前提下进行项目建设。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后及时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办理土地变更登记。
确认土地权属并进行土地权益分配。
建立项目区土地权属档案。
应使项目建设和决策过程中有公众参与意见,应从项目建设的公众参与度、支持率、参与内容、参与途径以及参与制定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的情况等体现。
3.5生态环境保持
现代土地开发-整理应加强生态整治,实现科学发展。
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应以科学地发展观作指导,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地确定我省各土地整理项目的方向和技术措施,以确保土地整理方向的正确性,加强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项目区生态环境保持主要侧重生态过程的无阻碍和良性循环。
应着重分析研究和评价土地开发整理对项目区景观格局引起的变化;
土地开发整理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土地开发整理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地开发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3.6灾害风险
土地开发整理中应对项目区可能存在的灾害进行分析,并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风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
4工程类型区和工程布局
4.1工程类型区划分的依据和方法
4.1.1划分依据
1依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全国土地利用八大分区。
在全国一级区划分上,新疆属于内陆干旱类型区,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250mm,是“以水定地”的地区。
土地开发整理的核心是对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包括拦河坝枢纽工程、输水渠道防渗工程、平原调蓄工程、井灌工程、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排水工程以及维持荒漠生境的生态保护工程等。
在全国二级区划分上,新疆属于盆地绿洲灌溉类型,该类型属于内陆盆地,依靠周边高大山系的积雪冰山融化和部分降水,提供了土地开发、农业灌溉的水源。
土地开发整理依据地貌与水文空间分布规律,采用渠灌工程、井灌工程及渠灌沟排,渠井结合,渠沟井结合等工程组合。
4.2工程类型区
4.2.1一级工程类型区
一级类型区主要依据气候类型划分。
由于新疆幅员辽阔,以天山为界,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总体看,北疆平原热量较少,农作物一年一季,降水150-250毫米,蒸发量1000-2500毫米,最大冻土深120-260厘米;
南疆、东疆平原热量丰富,农作物一年一季至两季,降水100毫米以下,蒸发量2000-3000毫米,最大冻土深80-150厘米,这些对土地开发整理建设工程建设标准尤其是灌溉工程的差异性有较大影响的指标的差异决定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一级区划分,由于东疆地区是全国少有的极度干旱区,热量丰富蒸发极其强烈水源短缺的特性,也将其划分为一个一级区。
4.2.2二级工程类型区(工程模式)
二级类型区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划分。
在一级区内,由于热量、降水、最大冻土深等指标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不同的区域位置上,区域之间灌溉方式、灌水量、工程抗冻胀能力、农田防护林标准等指标的差异。
由于北疆地区有约300万亩旱地,大约占新疆耕地的5%。
这些区域与新疆的大部分耕地的灌溉有较大区别,其整理的工程模式也有较大区别,故在北疆单独划分一个二级区域,来体现这种土地整理模式。
据此,将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二级区划分为9个,
4.3工程布局
4.3.2工程布局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和技术条件,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结构调整,布置各类工程,以改善土地利用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总体工程布局内容主要由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工程组成。
5土地平整工程
5.1一般规定
5.1.1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中,土地平整是增加耕地和建设稳定高产农田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通过土地平整,结合沟、渠、路规划以及地块规整和重划,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和规模经营;
通过土地平整,满足田间灌排要求,提高灌水均匀度和水肥利用效率,防治水土流失,从而提高耕地质量;
通过土地平整,方便机械化耕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土地平整工程是土地开发整理区别于其他基本建设中的场地平整工程的主要特征,其主要其工作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土方挖填平整,还需要根据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确定土地平整工程类型,结合灌排沟渠、道路、林网布局,考虑机耕和田间灌水方法的要求进行耕作田块建设,还要在平整过程中采取合理的地力保持措施以保证土地开发整理后的耕地质量。
其中,耕作田块规划是确定土地平整单元的基础,地力保持是改善和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后的耕地质量的关键。
5.1.2土地平整以项目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具体目标是通过工程措施,建设标准化的条田,使田块规整,使农田达到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农作物生产及管理的理想田间环境,便于机械化耕作,提高耕作质量,并保持耕地长期稳定可持续利用。
5.1.3土地平整工程以增加耕地和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目标,单项工程以土地平整为主,同时配套相应的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和防护林等其他工程设施,水利、道路及其他工程设施能够完善田块功能,为田间作业服务。
土地平整工程在布局时除考虑机械、耕作方便田间管理等因素外,还应满足灌溉排水、农作物运输、防风等其他单相工程的技术要求,因此,土地平整工程布局应与灌溉排水、道路、防护林等单相工程布局相协调。
5.2耕作田块规划
5.2.1田块方向与形状
1田块方向指条田的长边方向,也是末级固定沟渠的布置方向。
为保证条田长边受光照时间最长,田块宜为南北向布置;
田块方向还应与主害风向垂直或与主害风向垂直线的交角小于30°
~45°
。
2田块形状直接影响到机械作业的效率及田间生产管理。
耕作田块形状应当有利于机械作业的高效运行,尽量减少机械作业当中所产生的漏耕与重耕,有利于田间生产管理。
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田块的形状要力求规整,以长方形为最佳,其次为正方形、梯形,避免不规则的三角形和多边形,长宽比以不小于4:
1为宜。
耕作地块的边界还应结合现有沟、渠、路、林及其他自然界线,不能机械划分,做到既不影响机械作业,又不浪费土地。
5.2.2田块长度
田块长度应满足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工作效率、节省土地平整工程量、灌水均匀和排水通畅的要求,同时还要适应地块形状和沟、渠、路的布局。
在其它条件基本类似的情况下,排水通畅性要求是确定田块长度的主要控制性因素。
5.2.3田块宽度
田块宽度应与农沟间距及沟渠布置形式、农田防风林的有效防护距离相一致,同时还应满足农业机械作业要求。
5.2.4田块规模
依据田块适宜长度、宽度确定田块规模。
5.3耕作田块设计
5.3.1田面坡度
田面坡度应根据地形条件设计。
地形起伏大、土层薄的坡地的田面高程设计应因地制宜,在满足农田水利工程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沿用原来的田面高程,减少挖填方量。
5.3.3田块高差
土地平整后末级固定沟渠之间的田块高程要依沟渠的走势从高到低变化,相邻田块之间的高差应尽可能小。
5.3.4平整度
平整程度应根据土壤质地、耕地类型和灌水方法等因素确定。
5.4耕作层地力保持工程
5.4.1对土地平整中土壤改良的范围做出规定。
5.4.2在滩涂、裸土地等地类的复垦工程中,耕作土层达不到5.4.2的相关规定,项目区开挖土方量小于回填土方量时,必须从项目区外客土回填。
5.4.3规定田块建设要充分考虑有利于水土保持和表层耕植土的利用。
田块平整过程中要注意保留20~30厘米厚度的表土,同时在回填部分应按回填厚度的20%左右的虚高,以便虚土沉实后达到田面标准。
5.5居民点拆迁复垦工程
5.5.1废弃房屋拆迁
土地开发整理中所指的房屋,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配套的管线、设备。
土地开发整理中所指的房屋附属物,是指房屋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有价值的附着物。
5.5.3场地平整
场地平整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增量、整理存量居民点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6灌溉与排水工程
6.1一般规定
6.1.1工程等级划分
引水建筑物包括渠首进水闸、引水渠和有坝取水的小型拦水坝。
引水工程、提水工程等别不同,决定了其建筑物级别不同,因此本标准以建筑物的级别作为相关工程规模的控制条件。
引水建筑物、泵站、灌排渠沟及渠系建筑物的级别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规模等级一一对应,是相应规模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允许出现的最高级别建筑物。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所涉及的灌排工程均为《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中的小型工程。
本标准所制定的引水建筑物、泵站、灌排渠沟及渠系建筑物的级别与《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规定建筑物级别的对应关系见表6.1.1。
在工程设计时,各级别的建筑物可参考相应的水利工程级别进行设计。
表6.1.1建筑物级别的对应关系
建筑物名称
建筑物级别
引水建筑物
本标准工程级别
Ⅰ
Ⅱ
Ⅲ
水利工程相应等别
4
5
灌溉泵站
水利工程相应级别
灌排渠沟
渠系建筑物
本标准级别
6.1.2灌溉标准
灌溉设计保证率是在充分分析各类项目类型区的水资源状况、地形地貌特征、作物种植结构、灌溉方式的基础上根据耕地的质量等级制定的。
6.1.3排水标准
农田排水标准可分为排涝、治渍和防治盐碱化三类,新疆一般为防治盐碱化,改良盐碱土和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地区,应采取水利、农业、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综合性措施。
水利措施主要是建立良好的排水系统,要求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以排除人工或降水淋洗出的盐分,从而达到改良盐碱土和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的目的。
6.2水源工程
6.2.1小型拦河坝
1引水工程应根据河(湖)水位、河(湖)岸地形、地质条件和灌溉对引水高程、引水流量的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用无坝引水或有坝(闸)引水方式。
6拦河坝的修筑抬高了坝上游的水位,汛期易对上游堤防的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在拦河坝建设时,应对堤防进行防洪校核,若不满足稳定要求,应对上游堤防进行防洪加固。
6.2.2机井工程
2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中机井建设应根据机井规划、建井用途、需水量、水质要求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应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井方案,进行机井建设;
滤水结构应满足下列要求:
有足够的强度、有足够的进水面积、有效防止涌砂、避免堵塞防止腐蚀。
3机井出水量
机井出水量与降深,应采用抽水试验资料确定;
资料不足时,可采用探采结合井的实测资料或根据附近同类条件的机井资料确定;
也可选用经验公式或理论公式计算;
管井、大口井、辐射井等的建设按《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进行建设。
6.2.3蓄水池
1蓄水池一般通过开挖而建筑的小型蓄水建筑物,其主要作用在于对丘陵山区喷灌、微灌等灌溉系统的水量、水压进行调节,这是蓄水池区别于塘坝的主要特点。
2需要拦蓄降雨作为灌溉水源的蓄水池应建在山坡上较低洼处,以便于汇流及减少开挖量;
而对灌溉系统的水量、水压进行调节的蓄水池,其蓄水主要由泵站提入,可建在山顶上。
蓄水池建筑位置处的地质应良好,地基应具有较好的承载及防渗能力
3蓄水池的容积应根据所需的灌溉水量及坡面能够集蓄的水量通过计算分析后加以确定。
在蓄水池集蓄能力计算时,应充分考虑降雨量的大小、汇水坡面植被情况,并考虑复蓄次数及水面蒸发等因素。
5当蓄水池池底及堤坡采用土工膜进行防渗时,土工膜上应增加保护层。
堤坡防渗土工膜可利用干砌块石或混凝土预制板护坡作为保护层,池底防渗土工膜上可覆盖一定厚度的砂土作保护层。
6.3输配水工程
6.3.1渠道
1渠系布置
2级渠道分别为斗渠和农渠,3级渠道为支渠、斗渠和农渠。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规模,项目区内宜布置2~3级固定渠道,规模特别大的开发项目,渠道布置可超过3级。
6渠道防渗与防冻
渠道防渗可大大减少渗漏损失,降低能耗和运行费用。
对项目区支渠、斗渠宜作防渗处理,农渠根据田间灌溉方式不同可选用。
选定防渗结构时,应考虑土地利用、渠道大小和输水方式。
在有抗冻要求的地区,支、斗渠宜采用砌石衬砌。
小型渠道(如控制面积较小的农渠)不宜采用砌石衬砌。
土工膜加保护层防渗结构是近年逐步推广的一种防渗结构。
据国外有关经验,厚10cm的混凝土防渗渠道,平均渗漏量为21L/(m2·
d),如在混凝土板下加铺聚氯乙烯薄膜,可减少渗漏量95%。
梯形断面渠道施工简便、边坡稳定,在地形地质无特殊问题的地区,可普遍采用。
U型渠道主要优点是:
水力条件好,近似水力最佳断面,可以减少衬砌工程量,输沙能力强,有利于引高含沙水流;
在冻胀性地基上适应地基变形的能力较强;
渠口窄,节省土地,减少挖填方量;
整体性强,防渗效果优于梯形渠道;
便于机械化施工。
各种防渗结构的适宜厚度是结合近年来自治区一些渠道防渗工程实践,并参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制定的。
由于影响渠道防渗结构厚度的因素很多,如渠道断面形状、流量的大小等等,在休灌时,防渗结构受到基土的侧向压力作用,其厚度就要相应加大些。
此外,在渠道水面变化区,防渗结构干湿交替,表层易产生剥蚀,厚度也要相应加大些。
防渗结构厚度太薄不能满足渠道防渗要求,太厚又不经济,应通过试验研究慎重确定。
条文表6.3.1-4给出的浆砌石及混凝土防渗结构的适宜厚度,对一般条件下的防渗结构设计是适用的。
6.3.2管道
2从经济角度考虑,管道一般适于小流量输水,以减小管径和水头损失,降低管网级数。
大型渠灌区控制灌溉面积大,灌溉流量大、管径大、系统层次多、地形复杂、管道压力分布复杂、且优质低价的大口径低压输水管材还未形成很成熟的技术,所以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适宜在小流量的渠灌旱作区采用。
低压管道灌溉系统一次性投资较大,管理水平要求较地面灌溉为高。
因此,发展模式选择主要考虑了水源状况、经济条件和作物种类。
平原类型区经济条件一般,但水资源缺乏,旱作物灌水定额不大,灌水次数少,适于发展低压管道灌溉。
丘陵区利用地形落差,发展自压式管道输水系统,不仅节水而且解决了因受地形影响造成的深挖方渠、高填方渠,可省去陡坡、跌水等建筑物,减少成本。
丘陵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土地零碎、地块凌乱,管道输水地形适应性强,在自压水头足够的条件下,可使原来渠道难以灌溉的耕地实现灌溉,扩大灌溉面积。
高沙平原工程类型区土壤质地偏砂,管道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陷,一般不采用刚性连接的素混凝土管。
另外本区水源含沙量较多,低压管道实际应用时易产生淤积、堵塞问题,给管理带来不便。
故高沙土地区发展低压管道灌溉必须注意泥砂淤积问题,管道首部枢纽需设置沉沙池等附属设备。
盐化平原工程类型区土壤含盐量高,灌溉水量不但要满足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水量,还要达到洗盐压盐的效果,所以灌溉水量偏大,使低压管道的管径大大增加、提高了灌溉输水成本,所以此区可发展低压管道灌溉,但是不能大面积推广,而是小面积适度发展。
在管道的纵向拐弯处,从管轴线起留2~3m水头的余压,是为了避免管道内出现真空产生负压。
灌溉固定管道埋在冻土层以下,是为了避免在冬季冻坏管道,在动土层较薄或无冻土的地区,为确保安全与稳定,管道埋深不应小于60cm。
5附属设备
低压输水管道系统的附属设备是指能使管道安全、正常运行并实施科学管理的装置,包括供水装置、保护装置和量测设施等。
安全保护装置主要作用是破坏管道真空,排除管内空气,减少输水阻力,超压保护,调节压力,防止管道内的水回流入水源而引起水泵高速反转等,保护管道系统的安全运行,但安装位置必须正确,否则起不到保护作用。
6.3.3地面灌溉
地面灌溉包括沟灌、畦灌两种,它是确定土地平整方案和连接灌溉、排水系统的基础。
结合自治区特点,根据土壤透水性强度,提出了不同灌水沟的长度、沟底比降、入沟流量指标,和灌水畦的长度和宽度、地面坡降、入畦单宽流量指标。
6.4喷微灌工程
6.4.1喷灌
固定管道式喷灌系统适用于灌水频繁,经济价值高的蔬菜和经济作物,以及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和局部地形复杂地区。
半固定管道式喷灌系统适用面作物较广,最适宜矮杆大田粮食作物,但对高杆作物、果园以及粘重土壤地区不适用。
移动管道式喷灌系统适用于一套设备多井喷灌,尤其适于不稳定的河滩地灌溉和不易地埋管道的高寒地区。
适用于各种作物,但当为高秆密植作物,或在土质粘重或地形复杂的情况下,将给设备的拆装移动带来困难。
定喷机组式喷灌系统根据所用机组不同,可分为两种系统:
①单喷头机组系统,适用于喷洒质量要求不高、灌水次数不多的地方或临时抗旱性的喷灌。
对于解决山丘地区零星、分散耕地的灌溉,是一种较好的形式。
②多喷头机组系统,适用条件均与移动管道式喷灌系统相同。
行喷组式喷灌系统一般适用于土地开阔连片,地形平坦,田间障碍物少,以及经济条件、技术力量较强的地方。
6.4.2微灌
喷、微灌工程,尤其是微灌工程,单位面积投资较高,管理复杂,主要适于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的灌溉。
地形复杂地区,如低山丘陵工程类型区,常规地面灌溉无法使用时,根据经济效益状况,可采用喷微灌。
6.5排水工程
6.5.1明沟排水
1明沟排水系统的布置应符合的规定:
1)排水沟宜布置在低洼地带,并尽量利用天然河沟。
2)1—3级排水沟线路宜避免高填、深挖和通过淤泥、流沙及其它地质条件不良地段。
3)排水线路宜短而直,1—3级排水沟布设弯道段时,应符合灌溉渠道的设计要求。
4)1—3级排水沟之间及其与承泄河道之间的交角宜为30°
—60°
5)排水沟出口宜采用自排方式,应具有良好的排水出路,受承泄区或下一级排水沟水位顶托时,应设泵站提排。
6)排水明沟可与其它型式的田间排水设施结合布置。
3改良盐碱土和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地区,应采用水利、农业、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综合性措施。
水利措施主要是建立良好的排水系统,要求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以排除人工或降水淋洗出的盐分,从而达到改良盐碱土和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的目的。
地下水临界深度是指为了保证不致引起耕作层土壤盐碱化所要求保持的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
4排水沟设计
排水沟沟底比降可取与沟道设计水位线相同的比降,尽可能与沟道沿线地面坡度相接近,以节省沟道的开挖工程量。
6.5.2暗管排水
1暗管排水具有占地少、排水效果好的特点,适于经济条件较好、土地紧张的地区。
暗管排水可以方便利用集水管的控制设备调节地下水位,能够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要求,对地下水位进行调控。
暗管排水与控制排水技术相结合,不仅可满足排渍、防盐要求,而且通过可减少排水量,增加作物对地下水的利用,并通过调节土壤湿度,减少氮磷负荷,具有保护环境的功能。
暗管排水系统一般由吸水管、集水管或明沟及附属建筑物组成。
吸水管一般指埋设在田间的最末一级暗管,用于排除土壤中因降雨或灌溉入渗而产生的多余水量,或由侧向地下径流和下部含水层补给的多余水量,防止农田受渍或返盐。
集水管作用是汇集并排泄吸水管来水,相当于田间末级固定排水沟农沟。
吸水管与排水明沟末级固定排水沟直通时称单级暗管排水工程,吸水管与集水管连接时称双级或多级暗管排水工程。
暗管排水一般只适于排除土壤渍水(地下水)。
2用于排水控制和管路检修的附属建筑物主要有检查井和控制口门。
有的暗管排水系统还设有节制井、通风井等。
3暗管埋深可比明沟深度大,且密度不受占地限制。
管径选择必须满足过流和经济性要求。
管径大,则投资高。
但如果吸水管和集水管内径过小,由于泥沙沉淀和作物根系伸入等,管内极易淤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土地 开发 整理 工程 建设 标准 条文 说明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