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376339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65
- 大小:79.02KB
图书馆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图书馆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图书馆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这个表述中,他回答了两个问题:
一是图书馆是一个社会装置;
二是图书馆的功能是移植人类的记忆。
巴特勒主要是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概括图书馆的质的规定性的。
稍后,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认为:
图书馆是这样的一个社会机关,它用书面记录的形式积累知识,并通过馆员将知识传递给团体和个人,进行书面交流。
因此,图书馆是社会中文化交流体系的一个重要机关。
谢拉是从他的“社会认识论”的思想,从图书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的角度来认识图书馆的。
他指出了图书馆的功能在于交流知识,图书馆是实现知识交流的社会机关。
与谢拉同时期的德国图书馆专家卡尔施泰特则认为,图书是客观精神的容器,图书馆是把客观精神传递给个人的场所。
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建立和维持各种社会形象。
因此,图书馆就是在维持社会形象中,使世代结合的纽带。
实际上,客观精神主要指的是人类创造的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图书馆就是使文化的创造和继承成为可能的社会机构。
卡尔施泰特是从文化的创造和继承这个角度来认识图书馆的作用和性质的。
人类的文化正是通过图书馆才得以继承和发展。
图书馆起到了纽带的作用。
吴慰慈等在《图书馆学概论》(1985)中提出: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书刊资料,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
”这个定义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它是对传统图书馆本质的概括。
这个定义可以回答有关传统图书馆的四个问题:
一是图书馆的工作程序——对书刊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
二是图书馆的工作对象——书刊资料;
三是图书馆活动的目的——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四是图书馆的性质——文化教育机构。
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的发展,图书馆的功能和社会作用有了新的特质,图书馆概念也有了新的发展,如有人提出:
“图书馆是针对特定用户群的信息需求而动态发展的信息资源体系。
”
给某一学科的基本事物下定义,应当考虑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应有较强的适应性。
因此,在对图书馆下定义时,应考虑提出一个普适的定义,即可以适用于传统与未来图书馆的定义。
由于信息技术与图书馆发展已相当充分,给图书馆下一个普适定义的时机也已成熟。
我们认为:
图书馆是社会记忆(通常表现为书面记录信息)的外存和选择专递机制。
换句话说,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文化的记忆装置、扩散装置。
二、图书馆的构成要素
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
传统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主要是以纸为介质的图书、期刊等文献,而现代图书馆的工作对象则包括了计算机可读信息、多媒体信息、各类型数据库等。
1、信息与知识
(1)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再现的差异,是事物(包括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运动状态和过程以及关于这种状态和过程的知识;
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它是生物、人以及具有自动控制系统的机器,通过感觉器官和相应的设备与外界进行交换的一切内容;
信息可以以消息、信号、符号、数据等形式被表达、存储、传递、处理、感知和使用。
(2)知识及其概念。
知识是认知主体以其认知图式适应、同化被认知客体的信息内容,经整合重构而再现的观念化、符号化的有序信息集合。
知识是信息接受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确结论。
2、文献及其概念
是指用文字、图像、声频、视频等符号记录的、有人类知识的一切载体(如龟甲、兽皮、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等)的统称。
文献有三个基本涵义:
记录内容,知识决定文献的内容;
载体形式,载体决定文献的物质形式;
记录符号和记录手段,记录是知识与载体的结合方式。
3、文献信息(文献信息源)类型
文献信息源即是其来源。
按文献信息的载体材料和制作方式划分:
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视听型)、电子型(机读型)
根据出版形式划分:
图书、连续出版社(期刊、报纸、年鉴)、特种文献(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标准文献、学位论文、政府出版物、科技报告、产品样本)
根据出版形式和内容公开程度划分:
白色文献、灰色文献、黑色文献
4、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所收藏和链接的各类型文献信息的总和。
(二)用户
用户(亦称“读者”)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
凡是具有利用图书馆资源条件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个人和集体,都可以成为图书馆的用户。
(三)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是图书馆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是使文献信息与用户发生联系的中介和枢纽,是使文献、信息的价值由潜在变为现实的关键。
《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试行)》表达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理念。
(四)技术方法
技术方法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主要手段。
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的技术方法,用户服务的技术方法,图书馆组织管理的技术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对图书馆进行集成管理,构成了图书馆技术的方法系统。
(五)建筑与设备
建筑与设备是图书馆的物质条件。
主要指图书馆选址和总体规划、图书馆建筑的功能分区、阅览和藏书空间设计、室内环境与图书保护要求、家具与设备、造型设计等。
第二节
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需要是图书馆产生的前提,文献的出现是图书馆产生的直接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图书馆的产生
(一)人类信息交流的形式及特点
(二)文字和文献
(三)人脑记忆功能的延伸
(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二、图书馆的发展
(一)影响图书馆发展的因素
(1)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文化水平,对图书馆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2)工业城市的出现和国家实行强制教育,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强大动力。
(3)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
(4)国家的扶持和保护也是图书馆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5)国际问图书馆界的交流,对图书馆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影响图书馆发展的因素,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
它们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对图书馆产生影响,而是作为联系着的、综合的因素对图书馆的发展起作用。
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才使得图书馆发展成今天的形态,而且,图书馆也还会在这些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走向明天。
(二)图书馆发展的特点
图书馆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它一出现,就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
概括起来,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世界范围来看,图书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图书馆在数量上的分布是以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文化水平为基础的。
从古至今,凡是综合国力强的国家,图书馆的数量就多;
凡是落后国家,图书馆的数量就少。
在先前比较发达,而后来又衰落的国家里,图书馆的数量也经历了由多到少的过程。
除了这种数量上的不平衡之外,还有速度上的不平衡。
图书馆在世界出现,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但图书馆的发展在早期极为缓慢。
到近代工业革命之后,图书馆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这不过是近二三百年来的事。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经济发展比较稳定的国家,其图书馆发展的速度也快;
而政治、经济发展不稳定,特别是受到战争等破坏因素影响的国家,则图书馆发展的速度也较为缓慢。
因此,就世界范围来看图书馆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其速度是不同的,也存在着不平衡性。
(2)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图书馆的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
如在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且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地区图书馆的数量较多,发展速度较快,对新技术、新成果的采用也较迅速;
而内陆不发达地区,图书馆的数量较少,发展速度也较慢。
(3)图书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
在古代,图书馆被少数皇室成员、贵族阶层把持。
在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欧洲,则是僧侣阶层独占图书馆。
那时候,图书馆对社会大众是封闭的,它不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场所,而只是作为王侯贵族和僧侣等人的附属物和点缀.是统治阶级垄断知识、禁锢进步思想的场所。
加之,古时候文献生产技术落后,图书的数量较少,比较贵重,也使得图书馆所有者尽可能避免图书馆向社会开放。
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图书馆开始向全社会开放,图书馆成为全体社会成员交流知识、思想的场所,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观念深入人心。
随着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馆藏的多元化,传输手段的网络化,服务手段的自动化,又一次改变了图书馆的格局,人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使图书馆具有更为宽广的时空意义,突破了单一馆的限制。
这种变革,使人类的精神财富,能够化更宽广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4)图书馆的职能在不断扩大。
早期的图书馆,其职能比较单,以收藏文献图书为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图书馆的职能由最初的重收藏而发展到现在的重使用。
图书馆越来越多地担负起对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和对社会文献信息管理、传递的职责。
这就使得图书馆由过去意义上的“藏书楼”发展成为现在的传递文献信息的社会机构。
此外,图书馆还担负着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责,它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学场所。
图书馆职能的扩大,是它不断适应社会需要的结果,同时也表明,图书馆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5)图书馆的发展,始终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步进行。
图书馆产生于人类文明的萌芽时期——农业社会;
在人类文明的形成时期——工业社会,图书馆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图书馆应当被看作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晶。
那么,在人类文明的成熟阶段——信息社会,图书馆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当然,信息社会中的图书馆,其形态将与现在有较大区别,或许人们将不再能从形态上将信息社会的图书馆与传统的图书馆联系起来,但只要社会需要有担负社会文献信息整序、贮存、传递的专门机制,那么,图书馆必将长期存在下去。
三、我国图书馆发展史
20世纪之前,中国未曾存在西方国家那样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而只有藏书和藏书分类目录的编制活动。
1904年,湖南图书馆建立,开启了中国近代图书馆建设的历史步伐。
1904年是中国图书馆史上的一个分界年:
1904年之前为藏书楼时期,1904年之后为图书馆时期。
(一)藏书楼时期
中国古代收藏图书的处所“府”、“阁”、“堂”、“台”、“观”、“殿”、“室”等,后人将古代藏书之所统称为“藏书楼”。
藏书楼是中国古代供藏书和阅览图书用的建筑。
中国古代的藏书体系由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院藏书和书院藏书四大部分构成。
(二)图书馆时期
从古代藏书楼转型为近代图书馆,主要表现为:
①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建教会图书馆,使国人开始“眼见”西方图书馆的管理样式;
②鸦片战争后形成的洋务派尤其是有出洋考察经历的洋务派极力宣传和推介西洋图书馆的功用,使得西方图书馆理念在部分开明人士心目中逐渐萌生;
③20世纪伊始,清政府被迫实施“变法新政”(1901一1905年)和“预备立宪”(1906—1911年),促使洋务派和维新派极力倡导的近代图书馆建制得以落实。
1904年湖南图书馆(原名“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的建立,正式宣告了藏书楼向图书馆转型的完成。
重要人物
韦棣华(1861.8-1931.5)
四、近代图书馆
古代图书馆演变为近代图书馆的主要标志是公共图书馆的建立。
在近代,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各类型图书馆都有了长足进步。
代表地区是欧洲和美洲,代表国家是英国和美国。
五、现代图书馆
具有以下七个特征:
1、工作重心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
2、业务重心从第二线向第一线转移。
3、服务重心从一般服务向咨询服务转移。
4、收藏范围延伸到与人类文明相关的各种记录与载体。
5、收藏从注重“拥有”到注重“存取”转变。
6、服务向家庭和社区延伸。
7、功能不断增多,成为终身教育和文化娱乐中心。
第三节
图书馆的属性
一、图书馆的一般属性
(一)图书馆的社会性
1、图书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2、图书馆的文献具有社会性。
3、图书馆的读者具有社会性。
4、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工作具有社会性。
(二)图书馆的依附性
图书馆的依附性,是指图书馆还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在经济上必须有所依附,才能保证购书经费和人员的工资支出。
(三)图书馆的学术性,即指图书馆是学术研究机构
1、图书馆的学术性表现在图书馆是整个科学研究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2、图书馆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性活动
3、图书馆各个工作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要求加强学术研究
4、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科技人员
二、图书馆的本质属性
(一)图书馆是中介性机构
(二)图书馆的中介作用
图书馆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图书馆工作体现出来的,主要体现在图书馆能够实现文献使用的部分内容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户通过图书馆获得所需的文献信息,为文献价值的开发与转化提供渠道。
要发挥好中介作用,图书馆必须做好各环节工作,即文献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工作。
第四节
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一、社会文献信息流整序的职能
(一)控制社会文献信息流的流向
现代文献信息流的无序状态的影响因素:
1、社会文献信息生产数量大、增长快
2、社会文献信息类型复杂、形式多样
3、现代社会文献信息时效性增强
4、文献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5、文献信息内容交叉重复
6、文献信息语种在扩大,文献信息质量下降
(二)发挥文献信息的潜在能量
二、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
(一)图书馆传递文献的内容信息
(二)图书馆传递关于馆藏文献的信息
(三)图书馆传递网络信息
(四)图书馆传递文献信息的形式,有主动传递与被动传递之分
三、开发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
(一)智力资源开发
一是开发馆藏文献资源;
二是开发网上信息资源;
三是启发用户的智力。
(二)进行社会教育
是从图书馆为社会提供自学场所和知识信息等教育资源这两个这个角度上提出来的。
四、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
这是图书馆最古老的职能。
五、满足社会成员文化欣赏娱乐消遣的职能
指图书馆是社区的文化娱乐中心。
第五节
图书馆与现代社会
一、图书馆与知识经济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信息能力的培养
三、图书馆应成为社区、学校、机构的信息中心,满足当地的公益性信息需求
四、图书馆与信息产业
五、图书馆与文化产业
第二章
图书馆的类型
第一节
图书馆类型划分的意义及标准
一、划分图书馆类型的国际标准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支持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为制定图书馆统计的国际标准,从1966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工作,并于1974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IS02789—1974(E)国际图书馆统计标准”。
在这个标准中,专门有“图书馆的分类”一章,把图书馆区分为:
国家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其他主要的非专门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六大类型,并对每个类型的图书馆都作了概念性的规定,
其他主要的非专门图书馆:
有学术特征的非专门图书馆,它们既不是高等院校图书馆,又不是国家图书馆,但它们对特定的地理区域履行一个国家图书馆的作用。
专门图书馆:
那些由协会、政府部门、议会、研究机构(大学研究所除外)、学术性学会、专业性协会、博物馆、商业公司、工业企业商会等或其他有组织的集团所支持的图书馆,它们收藏的大部分是有关某一特殊领域或课题,例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农业、化学、医学、经济学、工程、法律、历史等方面的书刊。
这一国际标准,得到了奥地利、比利时、巴西、智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麦、埃及、芬兰、法国、联邦德国、印度、以色列、意大利、荷兰、新西兰、罗马尼亚、南非、瑞典、瑞士、泰国、土耳其、美国等二十二个国家的成员团体的赞同。
由于技术原因,加拿大和英国表示同意这个文件。
我国当时尚未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自然无法这个标准表示态度。
综上所述,可见划分图书馆类型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
由于标准的不同,其类型划分的结果就很不一致。
二、我国图书馆类型划分的标准
在我国,通常使用的划分图书馆类型的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
1.按图书馆的管理体制(隶属关系)划分。
如文化系统图书馆,包括由文化部和各省(自治区、市)文化厅、局(文物局、文物管理委员会)以至地、县文化局(科)领导的国家图书馆、各级公共图书馆、各级少年儿童图书馆、城乡基层图书馆(室)、社区图书馆;
教育系统图书馆,包括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大、中、小学校图书馆(室);
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以及其他专业科学研究机关所属的图书馆(室);
工会系统图书馆,包括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各级工会所领导的工人文化宫和各厂矿企业所属的工会图书馆(室);
共青团系统图书馆,包括各级共青团组织所领导的青年宫、少年宫、少年之家图书馆(室);
军事系统图书馆,包括军事领导机关图书馆、军事科学图书馆、军事院校图书馆及连队基层图书馆(室)等。
2.按馆藏文献范围划分。
如综合性图书馆,包括各级公共图书馆,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工会图书馆等;
专业性图书馆,包括专业科学研究机构、专业院校及专业厂矿技术图书馆(室)等。
3.按用户群划分。
如儿童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少数民族图书馆等。
上述标准,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图书馆的类型,但任何单一的标准都不能完全揭示各类型图书馆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对图书馆类型的划分不能只采用单一的标准,必须把各种标准结合起来使用,才具有完全的意义。
因此,从现有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人们的通用做法,结合多种标志,是我国划分图书馆类型的基本原则。
根据图书馆的隶属关系,结合图书馆的性质、用户群、馆藏文献范围等标准来划分,目前我国图书馆的类型主要有:
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科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技术图书馆、工会图书馆、军事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少数民族图书馆等。
在上述各类型图书馆中,通常认为公共图书馆、科学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是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
因为这三大系统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较为丰富、技术力量较强,并承担着文献资料中心、服务中心、协调中心和研究中心的重要任务。
国家图书馆
一、概况
按照法律或其他安排,负责搜集和保管国内出版的所有重要出版物的副本,并且起贮藏图书馆的作用,不管其名称如何,都是国家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
它对本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建有国家图书馆,从馆藏文献量和图书馆员的数量看,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图书馆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前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
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名北京图书馆)、英国不列颠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加拿大国家图书馆、比利时皇家图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奥地利国家图书馆等也都是世界著名的国家图书馆。
二、国家图书馆的类型
在国际图书馆界,国家图书馆有多种类型:
1.公共性的中央图书馆。
具有公共图书馆的性质,服务对象是面向社会的,但在服务重点方面与一般公共图书馆不同,侧重于为科学研究服务。
如前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英国不列颠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以及我国的国家图书馆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国家图书馆。
2.国会图书馆兼作国家图书馆。
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等,都设有相应的研究机构,专门为议会服务,但同时也履行国家图书馆的职能。
3.大学图书馆兼作国家图书馆。
在北欧一些国家中这种类型的国家图书馆比较多,如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挪威奥斯陆大学图书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等都肩负着国家图书馆的任务。
4.科学图书馆兼作国家图书馆。
如罗马尼亚科学院图书馆、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和美国国立农业图书馆等,都兼作事实上的国家图书馆。
罗马尼亚1955年在布加勒斯特另建了一所大型综合性的公共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将其作为国家图书馆,但科学院图书馆仍是国家图书馆之一。
三、国家图书馆的职能
国家图书馆是担负国家总书库职能的图书馆,是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的核心。
1976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瑞士洛桑召斤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会议上,针对国家图书馆在国家信息系统和国际信息系统中的作用问题通过了一项政策声明,认为“国家图书馆应是图书馆事业的首要推动者,各类型图书馆的领导。
国家图书馆应在全国图书馆工作的各项规划中起中心作用。
”根据这项政策声明的精神,国家图书馆在国家信息系统中应起三个主要作用:
①提供必要的中心图书馆服务;
②领导国家信息系统中的图书馆成员;
③积极参加国家信息系统和制定全面发展规划。
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实际情况看,国家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大体上可归纳如下:
1.完整、系统地搜集和保管本国的文献,从而成为国家总书库。
2.为研究和教学有重点地采选外国出版物,使其拥有一个丰富的外文馆藏。
3.开展科学信息工作,为科学研究服务。
4.编印国家书目,发行统一编目卡片,编制回溯性书目和联合目录,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合作编目,发挥国家书目中心的作用。
5.负责组织图书馆现代技术设备的研究、试验、应用和推广工作,开展图书馆信息网络的设计、组织和协调工作,在推动图书馆实现现代化中起枢纽作用。
6.为图书馆学研究搜集、编译和提供国内外信息资料,组织学术讨论,推动全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
7.代表本国图书馆界和广大图书馆用户的利益,参加国际图书馆组织;
执行国家对外文化协定中有关开展国际书刊交换和国际互借工作的规定;
开展与国际图书馆界的合作与交流。
四、中国国家图书馆
1、职能
是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
履行国内外图书文献收藏和保护的职责,指导协调全国文献保护工作;
为中央和国家领导机关、社会各界及公众提供文献信息和参考咨询服务;
开展图书馆学理论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研究,指导全国图书馆业务工作;
对外履行有关文化交流职能,参加国际图联及相关国际组织,开展与国内外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
承担着为国家立法决策机构、教育科研单位、图书馆业界和社会公众服务的重任。
2、发展历史
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是京师图书馆。
20世纪初,在变法图强和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有识之士奏请清政府兴办图书馆和学堂,以传承民族文化,吸收先进科学。
1909年9月9日清政府批准筹建京师图书馆,馆舍设在北京广化寺,1912年8月27日开馆接待读者。
1916年起正式接受国内出版物的呈缴本,标志着开始履行国家图书馆的部分职能。
百余年来,京师图书馆先后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北京图书馆,1998年12月12日改称国家图书馆。
3、馆藏情况
国家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图书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