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教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369675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83KB
多元文化教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多元文化教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元文化教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成时间:
2014年1月3日
读《多元文化教育》有感
最近这段时间,我读了郑金洲老师写的《多元文化教育》这本书。
郑金洲老师对教育一直在做深刻的研究,这本书所讲内容就是他对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成果。
在21世纪,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正在走向全球化,这种情况越来越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展开,包括教育等在内的诸多方面都会或多或少呈现出全球化的色彩。
具有全球眼光,占有世界信息,具备国际视野,已经成为做好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前提条件。
“如何让中小学教师如同专业研究者一样,真切地感受全球性的、国际化的教育理论,并且能在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将其融入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进而亲身时间这些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行为?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郑金洲老师等人编写了一套“全球教育发展新路向”丛书。
丛书包括5册,分别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建构主义教学》、《多元智能教学》、《案例教学》。
其中《多元文化教育》这本书呈现的就是全球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变革背景下教育整体的新形态、新文化。
首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整体结构。
这本书一共包括八个章节,分别为:
第一章多元文化时代中的教育、第二章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与目标、第三章教育中的多元文化类型、第四章多元文化课程、第五章多元文化教学、第六章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教师、第七章多元文化教育中的学生和第八章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
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这本书中内容的理解。
1.多元文化的由来
“多元文化”这一术语,在西方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刚开始“多元文化”仅关注宏观层面,即种族、民族差异,后来逐渐进展到涵盖微观层面即价值规范等的差异,开始越来越多的与“文化”自身的含义相对应。
也就是说,多元文化指的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随着对多元文化的重视,文化多元论作为一种文化理论萌生,大体可分为古典的文化多元论和现代的文化多元论。
前者要求对不同文化基本持不干预的态度,要容忍、尊重不同的文化,并且要尽力维护这些文化;
后者在承认文化间相互独立的同时,要求基于共同的利益而相互协作,以便达成单一群体无法达到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群体间会增进相互的依赖性。
这便是多元文化的由来。
2.多元文化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的出现对教育产生了冲击。
首先促使教育日益多元化,比如文化模式的多样使得教育上的模式越来越呈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
其次引发了教育中的文化冲突。
再次,弱化了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
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建的共存以及文化的自主、自律倾向日益明显,而且随着各文化群体的成员主体意识的提升,要求尊重和学习不同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这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
最后,多元文化推进教育变革。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逐步发展起来,它的定义即:
多元文化教育是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使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学生都享有同等机会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在尊重不同文化且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的条件下实施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对待自身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得当方式及参与多元文化的能力。
在对多元文化教育目的或目标的规定上,研究者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大体为以下几类:
1.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强调情感、态度与认知的结合。
3.情调情感、态度、认知与技能的结合。
4.情调个人素质与社会效用的结合。
归纳一下,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总体目的与具体目标。
总体目的可以从学生、社会和文化自身三方面归纳。
具体目标可以从个人目标(包括认知方面、情感方面、技能方面)、社会目标和文化目标三方面进行概括。
多元文化教育倡导者的一系列主张以及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使得教育进一步尊重文化差异,更能符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需要。
但是围绕着多元文化教育的主张也有一些人提出了异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元文化教育容易导致学生基本能力的降低。
2.多元文化教育不但不会消除反而会加剧教育的分化与不平等。
3多元文化教育容易导致虚无的价值中立主义。
4.多元文化教育混淆了“优异”的定义。
5.多元文化教育将民族、社会阶层、性别、年龄等广泛领域的群体都包括在内,使得人们的注意力从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的真正受害者那里转移了。
6.多元文化教育未能触及“不平等”的原因。
7.多元文化教育根本无法消除所存在的不平等。
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批评,反映了不同理论流派的立场、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元文化教育中应予以注意的问题。
所以,我们应当多多关注多元文化教育中存在的显性的或者隐性的问题。
当今社会下,一方面文化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另一方面教育又无时无处不在程度不同的反映着这些多元文化,因此,考察教育中的多元文化类型就成了有效实施教育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在划分多元文化类型的时候,我们可以以由近及远为标准划分文化类型,奥尔波特按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的标准把教育中的多元文化划分为:
人类文化、种族文化、民族文化、国家文化、城镇文化、邻里文化、家庭文化。
也可以以共享范围为标准划分文化类型,戈尔尼克等人首先把教育中的文化类型划分为宏观文化与微观文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具体说明了微观文化所包含的类别。
还可以以文化的普遍性与差异性为标准划分文化类型,包括普遍文化、选择文化、特殊文化三种类型。
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教育自身所反映出的复杂多样的文化类型,教育在多元文化中承担着一定的角色。
同化论认为社会中的各小族群的文化无助于丰富现有的文化,应把它们视为外来者,使具有少数族群背景的人们融入主流文化,诱使他们放弃自己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接受主流文化的语言和行为。
这种理论认为,教育是将多元文化群体塑造于主流文化之中的必要手段,在教育上要做出制度上的限制,迫使各不同群体的人们在行为上统一到主流文化中来。
融合论把社会看成是多个群体的综合,社会中现有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群体会接受外来多种文化的人们,然后把他们纳入一个共同的或融合的文化之中,而外来文化的人们则相应地需放弃其原有文化中的一些成分,以使自己更像是一个主流文化中人。
按照融合论的观点,教育应对所有的群体予以关注,它要将众多不同的文化汇总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多元论认为应把族群文化视为特殊的、单独的成分,对这些文化要加以保存,而不是加以压迫、消灭和混合。
如此看来,在多元文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且对教育构成一定冲击的情况下,在教育中多元文化格局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对教育所扮演的角色持一种“保守的多元论”的观点是必要的。
3.多元文化课程
在谈多元文化课程之前,我们首先看一下传统课程设计存在的文化缺陷,这些缺陷包括①主流文化中心倾向明显。
一些研究者对“主流中心课程”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课程是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等为中心设置的课程,忽略了其他民族、种族、宗教等族群。
这类呼声导致了一些少数民族团体反对在教材中出现诋毁他们的内容,要求教材要体现出他们的利益。
②性别文化角色刻板。
关于这一观点,有的研究者认为传统课程大多是“男性界定的课程”,把男性的经验当做普遍可以类推于全人类的经验,排除了女性的传统、历史、文化、价值和观点,这是男性支配的一种表现,应加以改变。
书中提到20世纪4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开始注意并研究这一问题。
他们主要从人类学、文化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进行研究,通过选择教材样本,分析其中的故事性课文及插图,检视男女角色出现的数量与质量,最后就性别差异的新都进行检验。
研究普遍表明:
教材中男角色多于女角色,男女角色都根据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传统定性加以描述;
教材内容几乎不涉及性别平等问题。
③文化类型严重失衡。
以目前仍在被广泛使用的某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课文的文化内容为例,成人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生同伴群体文化所占比例偏少。
其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憾,例如反映沿海文化的比例过大,内陆文化的比例过小;
弱势群体文化很少受到关注。
传统课程设计存在文化缺陷,我们应对多元文化课程进行开发,其次学校教育的课程要尽可能反映各民族、群体的要求、历史和文化;
在课程设置上不能仅限于考虑种族或民族的文化特征,还应把性别、社会阶层以及其他文化群体的文化特性考虑进去。
此外,多元文化还影响着教学的各个方面,它涉及到所有学科的教学方法和计划,尤其在西方一些学者看来,任何成功的、有效的教学,都应是多元文化的教学。
多元文化教学不应只是限于使个人接受所属或某一特定族群文化的态度和行为,并逐渐将这种文化的画质与行为规范内化于自身心理的一部分,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使学生们对自身文化及其他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这也正是多元文化教学的目标。
尽管多元文化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选择,形成批判性思考能力,但并不否认基础知识等教学的重要性,因为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与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
多元文化的视角也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国学者斯莱特等人曾提出七项有关的原则:
①要相信不同文化学生的认知能力。
②教学要因学生的学习型式而异。
③要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④对所有学生持有较高的期望水平。
⑤提倡合作思考。
⑥坚持两性平等。
⑦注意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概念。
在“教学要依不同的学习型式而教”这一原则下,我举一个书中的例子来解释一下这一原则。
有一个案例,名字叫“闷葫芦”会说话了。
讲的是一个老师刚刚当某班的班主任遇到的事情。
这位老师初见班上一个叫小李的学生,发现这个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总是默然以对,闷声不响,就算在课上点名提问他的时候,他也一声不吭。
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了他是一个“闷葫芦”。
班主任老师开始关注他,寻找问题的原因。
经过了解,得知小李是在幼儿园的时候受到过老师要将他关进“小黑屋”的吓唬,使他幼小的心智受到了摧残,产生了心理障碍。
班主任得知后刻意找机会叫上小李还有其他同学一起做游戏,谈他感兴趣的话题。
渐渐的“闷葫芦”不再闷了,上课也敢回答问题了。
后来,这个班主任总结到,老师在学校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孩子,只要以心交心,真正去接近他,了解他,关心他,真情一定能滋润孩子的干渴心灵。
在这个案例中,小李同学是个“闷葫芦”,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从小李同学这样一种学习型式出来,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不懈努力,终于使小李同学纳入到了班级正常教学轨道上来。
这个案例说明,学习型式的差异是可以在教学中被充分关注到的,也是教师可以有效加以引导和调整的。
文化因素使学生外在行为表现的背后制约因素,是隐于其后不易被察觉的,但在很多情况下恰恰是这些因素使得学生之所以成为这样而不是那样。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学生不同的学习型式,并根据这些型式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尤其注意到这一点。
4.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
现在我们来看看在多元文化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有哪些变化呢?
首先我们来谈谈教师。
多元文化时代的来临,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
它要求教师须具有多元民族的态度和价值,对学生的不同文化及各民族、群体的文化与历史因素有充分的了解,能从多元文化的观点来看待社会的诸多问题;
教师要能代表社会的文化多元性,要把年龄、性别、宗教、社会阶级、民族、种族、语言或任何这些因素结合而成的文化,主动地包容进教学策略、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材料、考试和组织模式中,同时也要强调或增强社会中的共同核心价值。
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中,教师首先需要消除对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系列误解,澄清相关的概念。
例如:
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从事多元化教学就是把所有族群的文化都教给学生。
这种认识无限夸大了多元文化教育包含的内容,并且实际上将所有族群的文化加以传递是不可能是实现的,同时也是难以操作的。
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唯一理由是可以学会如何与那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一起更好的工作。
因此,他们未能理解当代学校中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其他更为广泛的目的——要培养所有的学生进入文化多样化的世界,以适应实际生活需要。
很明显,持有这一误解的教师对自己为什么需要学习多元文化教育怀有狭隘的理解,结果导致的是仅仅关注对那些特殊的和文化上有明显差异的学生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需要转变,首先教师要成为一个倾听者。
一个好的教育者,也常常是一个好的倾听者。
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倾听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思想,倾听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其次,教师要成为与学生的对话者,他需要与学生展开多方面的合作,在对话中分享不同的文化,在对话中促成学生形成新的文化特征。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教师要认识到对话时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准则,平等对话、分享知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师也应该是反思者,这里讲的反思,不是指教师的片段的、零散的反思,而是从多元文化背景出发持续不断的、系统的反思,一定意义上教师是一个以自身思想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者。
多元文化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多元文化教育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学生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多元文化给学生带来了哪些变化。
多元文化时代的来临,使得学生文化成为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这种文化从价值倾向上来看,有的可能与主流文化相异但不对立,成为主流文化的有机补充;
有的则可能与主流文化相异且对立,成为主流文化的反抗者。
前者称为亚文化,后者成为反文化。
反学校文化是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是与学校的主导价值规范相悖的。
在书中反映出收集的信息来看,中国中小学反学校文化正呈现以下几方面的发展趋势:
显性化、多样化、强烈化、长期化、低龄化。
显性化即由隐形转为显性,突出的表现是由内在的心里状态的消极对抗,转变为公开的带有攻击性的对抗。
多样化即由单一转为多样,形式为当今多种多样的形式,如酗酒、抽烟、欺骗、校园暴力等。
低龄化是指由高年龄段向低年龄段蔓延,突出的表现是过去反学校文化一般较明显的发生在中学高年级阶段,但现在在小学高年级以及初中阶段也有了较突出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来说,在学生文化这一问题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师应该认识你自己,识别出引导你自己行为的价值。
②教师要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多种不同的学生文化。
③教师要运用文化的观点去诊断和分析学生的思想及行为。
④要认识到生活区域和交往密切的群体对学生文化的重要性。
⑤教师不要轻易的试图去系统的改变学生文化,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文化是可以改变的。
为了让学生应对多元文化的挑战与冲击,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往往需要强调学生在下列几个方面素质的培养:
学会批判;
学会分享;
学会理解;
学会创造。
对于“学会分享”这个方面,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书中的例子。
案例的名字叫“分享快乐”。
讲的是有一天自然课的时候,老师要讲“认识水果”,老师在分别介绍了同学们带来的水果的颜色、味道、形状等特点后,让大家吃自己带来的水果。
这时同学们都兴高采烈的吃起了水果。
可是有几个没带水果的同学却静悄悄的看着别人吃水果。
这时,老师说,“同学们,水果好吃吗?
都吃光了吗?
你们在吃水果时,有没有看周围的同学是否也在吃呀?
是不是有的同学没有水果吃呀?
”话一说完,立马有同学把自己剩下的水果分给了没有水果的同学,也给了老师。
看着每个人津津有味的吃着水果,老师会心的笑了。
下课时,老师向全班同学提出了一个希望:
“希望你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关心同学的那份爱延续到其他活动中。
”这个简单的案例也反应在我们当今的多元文化教育中。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文化间的相互作用与互动已成为人们交往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人生存的基本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吸收其他文化,并且将自己的知识经验等与他人共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文化共存共生的意识,并在文化的沟通中实现文化的整合。
5.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
全球化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一种越来越突出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也在影响着多元文化教育,给多元文化教育带来一系列新问题。
全球化不是某一时段上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进程,是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
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
①全球大市场的形成。
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这一切为整个世界形成统一的市场创造了条件。
同时,第三世界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胡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大。
②经济的非国家化。
随着全球大市场的逐渐形成,即将建立“无经济边界的世界”。
③政策法规的国际化。
随着争夺市场和投资的国际竞争的加剧,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及东欧国家,出现了一股以市场为导向的政策法规改革潮流。
④全球交往的信息化。
个人电脑、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以及数字通讯手段迅速遍及全球,世界演变成一个“全球村”,一个崭新的“网络社会”趋于形成,世界各国的经济生活被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也应有新的形式:
“国际理解教育”。
所谓“国际理解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多元文化共存、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地球村村民所必备的资质为目标,以实现“共生”和“公正”为目的的“全球化”教育。
全球化的国际理解教育,其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途径和活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使之渗透于各学科、道德教育等活动之中。
比如,在2002年12月13日,石景山实验小学进行了国际理解交流活动——介绍日本文化。
北京教育学院“国际理解甲流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外语系刘宝霞老师、夏素艳老师肯政教系主任王远美老师来到实验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活动。
在三年级2班中,刘老师为孩子们介绍了日本国家名字的由来,介绍了日本的主要食品,并请同学们品尝了由日本带回来的食品和当堂亲手制作的寿司。
孩子们在品尝中了解了日本的民族风俗和饮食习惯等。
刘老师还以自己在日本教学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外国小朋友也像同学们一样在热心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
孩子们非常喜欢这堂不同一般的活动课。
这普通的一节课,将会给孩子们打开一扇天窗,让孩子们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更清晰,使未来的世界充满无限的爱和理解。
第二,增进国际间的交往,通过组织学生到国外旅行参观,开展友好学校的交流等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深入实施。
第三,加强外国语教育。
第四,市场准入,开放教育市场,实行办学体制“一主多元”模式。
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与我对书中内容的一些总结和感受。
郑金洲老师写这本书是期望对在中国中小学中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有所帮助,其实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在大学、研究生等高等教育阶段都应展开一定的多元文化教育,全球一体化在不断的发展,而我们的教育就需要随之进行不断的调整与变革,多元文化教育便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改革方向。
《多元文化教育》这本书不仅是中小学教育需要参考的一本书籍,在高等教育阶段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了解了多元文化的发展由来,而文化的发展又是怎么影响到教育的发展的,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时需要注意什么,对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教师学生都有哪些要求等。
这些知识在我读这本书之前只是了解了皮毛,读完这本书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我还想对今天的学校教育提出一些小建议:
①教育中的多元文化形式包括民族文化、阶层文化、地域文化、社区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同伴群体文化和特殊儿童文化。
以上的每一种文化都存在于现实的教育情境中,老师要注意这种文化特征与现实结合起来,使教育进行的更好。
②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文化。
在现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去感知、去认识。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探索精神、主动态度等,对于他看待文化、融洽文化等至关重要。
③根据多元文教学的要求,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要做到多元化。
因为无论是标准化测验,还是教师自编的测验,都可能隐含着一些偏见在里面。
为了避免这些偏见影响学生的成绩,就需要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笔试、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以便对学生的学业表现作出确切的评价。
除了读这本书之外,我还通过我的外国高等教育史老师吴明海教授的研究了解了一些有关“多元”的知识。
吴明海教授提出了一体一核一元、一体多核多元、多体多核多元等共九种体、核、元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最好的是一体一核多元这种关系。
在一体格局中“一核”与“多元”的相互关系是:
①“多元”是“一核”存在的根本。
②“一核”是“多元”的“心脏”与“头脑”。
③两者之间存在凝聚力与离心力的博弈。
在此基础上吴教授提出了中和位育的观点和一核多元的民族观与教育观。
中和位育的观点概括一下就是:
公正第一、和谐第二、各得其所、自在发展。
而一核多元的民族观是指中华民族是以中原为地理核心,以汉族占人口大多数、以儒家文化为文化核心的多族群,多元文化相互共生、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
一核多元的教育观是指目的公民、全面发展;
兼容并包、学业多样。
由此看来,中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也必须注重多元文化教育,从世界的角度讲,我们应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实施多元文化教育;
从中国自身的角度讲,我们又是一个有56个民族文化的国家,也应实施不同民族间的多元文化教育。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吴教授说的那样:
成为全面发展的公民,兼容并包多种思想,真正发展为学业多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多元 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