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孔子及《论语》概说A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369621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5.38KB
国学孔子及《论语》概说AWord文件下载.docx
《国学孔子及《论语》概说A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孔子及《论语》概说A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
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为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音hé
),母亲为颜徵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他人品出众,曾建立过两次战功,因曾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
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依照当时的礼仪不宜继嗣,于是又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孔子。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叔梁纥的正妻)所容,孔母颜徵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卒,他服了三年丧。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孔子十九岁时娶宋国人丌官氏为妻,一年后丌官氏生子,鲁昭公曾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故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
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6.8cm。
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
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
“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今济宁市汶上县一带),此时孔子已51岁了。
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长兼检查部长兼职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
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少正卯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但不暴虎冯河的伟丈夫。
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hui,音辉)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无法得到实施,但孔子之伟大在于“知其不可行而行之”,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后世。
孔子因而在回到鲁国之后停止了直接的政治活动,一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
一面广收弟子,大规模的开展文化教育事业,相传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弟子有72人。
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孔子周游列国遭遇: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石,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孔子师徒被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孔子》所说的一些话,我们这样理解:
1、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安贫乐道
子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着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孔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2、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
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他说:
“见利思义“。
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
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
孔子甚至在《论语·
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
《左传·
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②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
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
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
这就是孔子在《论语·
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
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
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
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4、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的高足弟子
孔丘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其中最主要的有:
颜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颜渊以德行着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
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
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
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
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
“君子死,而冠不免。
”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端木赐,前520~前456,字子贡,姓端木,名刺,卫国人(今河南浚县人),曾任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中最有作为者,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
子贡是春秋时期了不起的外交家和商人,被后世奉为“儒商鼻祖”。
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
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
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司马迁作《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这个人物所费笔墨最多,其传记就篇幅而言在孔门众弟子中是最长的。
这个现象说明,在司马迁眼中,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
我们循着司马迁的这个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
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
他学绩优异,文化修养丰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
延伸阅读:
《史上第一钻石男》
史上第一钻石男
Gee2k
孔子的学生子贡如果放在今天,一定是炙手可热、令无数女性心向往的钻石男,因为他符合现在几乎所有的择偶要求:
出身名门——卫国贵族之后,几世先祖都是士大夫;
自己的外祖父还是卫国的大臣;
父亲是个富足的商人,家里很有钱。
慷慨多金——除了家里有钱,他自己也非常会赚钱。
追随孔子的一行人都靠他资助。
他富可敌国,以至于各国国君都不敢以君臣之礼对待他,而是行宾主之礼。
他救穷还不留名。
名校毕业——孔子是流传千古的圣人,子贡怎么也算是名校毕业。
而且他在孔子的3000弟子里排名靠前,被认为得了孔子的真传,甚至后世很多人认为他“贤于孔子”。
真是名利双丰收了。
事业有成——由于口才好,又在商业活动中练就了一身运筹帷幄的本领,他屡屡被各国聘用担任重要职务,并在外交方面建立奇功。
最为着名的就是他通过走访游说,一个人玩了5个国家,灭掉了其中一个,并令另一个成就一时霸业。
他当时究竟有多成功、多着名?
这么说吧,一个商队只要挂上他的旗子,就可以在各国间畅行无阻;
一个国家只要以他的名义在边境走一圈,就能吓退敌国的觊觎之心。
追求进步——他几十年如一日地伴随在老师身边,出门给老师驾车,在家给老师打理内务;
老师临死之前,他是守床多日、伺候最多的那个;
老师死后,别人守孝3年,他守6年;
还主持整理了老师的作品,建了老师的庙。
以上都是硬件,最打动人的还是这些软件:
他善解人意、体贴入微。
孔子走国串州,都靠他打理一切——安排食宿,寻访官贵,处理突发事件。
而孔子就会坐在屋里做理想状,说一些“尔爱其羊,吾爱其礼”之类的;
或者一盆一盆地给子贡泼冷水,对其冷嘲热讽。
他感情专一,至情至性,一生只娶过一个女子,只跟过孔子这一个老师。
除了给老师送终,无论孔子身前身后,他都是往死里夸孔子,决不允许别人说孔子坏话——这样的男人,世上有几个啊?
唯一的缺憾是不知道子贡帅不帅,这事,史书里没说,只说他很会穿衣服(看看,又是一个优点)。
不过就算不帅也很可以了,条件这么好还帅的话,上帝都要怒了。
和他比起来,谁敢称“史上第一钻石男”?
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又称叔氏,常熟人,是春秋时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
他22岁时离乡北上,拜孔子为师。
谦虚好学,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化民众,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深得孔子赞赏。
后学成南归,从游弟子无数,被誉为传播东南文化第一人。
唐代起先后被封为吴侯、吴公、吴国公及先贤言子等。
清康熙间特设五经博士一员,由其后裔世袭。
言偃对吴地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一说嘉祥县满硐乡南武村)人。
生卒年月不详。
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
与颜回之父颜路、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
《论语》载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
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
曾点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曾参,约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平邑)人。
人们尊称为曾子。
孔子弟子。
曾点之子,乐道养亲,曾仕为小吏,以孝着称。
认为“智忠恕仁”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主张“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较)”,矢志不懈地实践孔子学说。
相传着有《孝经》和《大学》。
在孔门中被视为道统的继承者,被后代统治者尊为“宗圣”。
《汉书·
艺文志》着录《曾子》18篇,已残,今存《大戴礼记》中,自《立事》至《天圆》凡10篇。
清阮元有《曾子注释》。
今嘉祥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有曾庙,又称宗圣庙。
四科十哲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曾参
言语:
宰我、子贡
政事:
冉有、季路
文学:
子游、子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国学 孔子 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