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三农服务业发展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19368431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9.41KB
长春市三农服务业发展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长春市三农服务业发展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市三农服务业发展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据调查,每年由农技推广部门为农民提供的农业生产资料占农民总需求量30%。
在为农民提供生产物资服务的同时,还增加了经营收入,弥补了经费不足,增强了发展活力。
县、乡、村农业科技服务组织,针对本辖区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支柱或主导产业,大力开展技术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等活动,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术培训体系。
目前,市域内农业教育培训体系,主要以农广校、农机校、农民中专、农民非农化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主体,围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一是实施农民“绿证”教育。
全市已有5.6万人获得了“绿色证书”,这些农民已经成为全市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
二是实施新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对回乡劳动2年以上,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开展了农业生产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培训,使之成为了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觉悟高的新型农民。
三是开展了农民非农化职业技能培训。
各县(市)区都结合“阳光工程”,采用长短相结合的方式,分期、分层次开展针对外出劳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
——农业科研服务体系。
长春市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
有涉农大专院校、科研单位30多所,各类农业专业科技人员5200多名。
其中长春市直属的国有农业科研单位两个,一个是长春市农科院,院内设立玉米、大豆、水稻、园艺、中药材、牧草牧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八个研究所(中心)。
另一个是长春市农业机械研究所,主要从事农业机械专业研究,设有田间作业技术装备、畜禽产品加工及废弃物处理技术装备、牧草机械、设施农业等4个研究室(中心)。
近年来,一些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大成、德大、皓月、德莱等相继也建立了各自的产品研发中心,企业研发农业增强,农业科研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我市培育的长麦7号,大豆长农18、19和玉米长单39等4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相关部门审定。
专用玉米新品种选育、专用玉米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高油大豆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优质牧草筛选及农业三元种植结构模式研究和长春市农业信息现状研究等五个项目通过市科技局验收,并进行了成果登记。
“多媒体玉米生产智能系统”申报国家农牧渔业丰收计划奖。
“优质小麦长麦7号”申报长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同时,加强了项目申报工作,申报各级各类项目12项。
其中,国家成果转化项目2项,国家新品种后补助2个,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项,市科技局项目4项,申报国家外专局引进国外智能成果示范推广基地1项。
——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村出现了许多农民自发兴办的专业合作组织。
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商品生产、搞活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目前全市共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06个,其中:
种植业327个、畜牧业298个、渔业21个、其他154个。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登记数为213个,其中工商、民政部门登记115个,在农业部门和其它部门批准登记317个。
这些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商品生产、搞活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促进了地方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村市场信息体系。
长春市的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始于2002年末,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农业信息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初步形成了“互联网、电话网、卫星网”三网合一,“网络信息服务、电话语音和固网短信服务、农民远程教育服务、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服务”四位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长春市农业信息中心现已成为国家科技部的“国家级农村信息化基地”、“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工程吉林示范区”、“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省成果转化基地”和长春市政府“科技引导计划农业智能信息示范基地”。
以市级平台——中国长农网为网络中心,全市10个县(市)区普遍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和县级农业信息平台,与国家、省、市农网实现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市、县两级投入226万元,实施了乡乡上网工程。
全市129个乡镇(街道)普遍按照农业部要求的“五有”标准,建立了乡级农业信息服务站,配备了计算机等上网设备。
同时在乡镇和批发市场、涉农企业注册了210个与农业部网站直接联通的“一站通”站点,70%的村设立了信息服务点。
目前,市、县、乡农业部门从事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专兼职工作人员达到291人,发展农村经营大户、经纪人、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专业合作组织等上网终端2400多个,“中国长农网”已与“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畜牧业信息网、中国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农业部供求信息一站通、新华网、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等100多家网站进行了“友情链接”,“农技110系统”和“农业固网短信系统”启动应用,德惠布海、双阳齐家、榆树五棵树3个远程培训站建成使用,县以下农村信息员发展到1409人。
——农业机械化促进体系。
目前长春市已形成了市、县、乡、村、户五个层次的农机化服务体系。
市、县级服务组织主要有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站、农机化学校、农机化供应、农机化工程开发等单位,主要从事农机技术推广、信息咨询、人员技术培训、农业综合开发等服务;
乡一级服务组织主要是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既担负着一定的管理职能,又从事农机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以及农机具配件、油料供应和机具修理等;
村级农机服务主要是农机队,配备大中型农机,以农田作业服务为主;
个体农机户在自耕的同时,开展代耕服务。
这其中既有国有和集体经济组织,又有个体经营组织,形成了多元化经营模式并存的格局。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拥有各类农机化服务组织178685个,其中:
村级114个,农机经营户178561个。
农机经营服务年创收达近11亿元,年纯收入3.7亿元。
(二)“三农”服务业作用及成果
一是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了产销衔接,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全市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会员数发展到13.2万人,带动农户总数131700户,占总农户数的18.6%。
二是规范了农村市场秩序,农民权益得到了较为有力的保护。
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严把农资质量关。
与有关部门联合执法,重点围绕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深入农村开展执法检查,整顿农资市场秩序,每年都为农民挽回损失上千万元。
三是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促进了产加销各环节有效衔接,使得龙头、基地与农户利益联结更为紧密,提高了农户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了农村分工分业,农民收入呈现了多元化增长态势。
全市现已出现了一批规模种养户、专业大户,围绕龙头企业,建立玉米、大豆、水稻、蔬菜等原料生产基地700多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2.2%;
建成各类标准化牧业小区265个,带动了畜牧产业向集约化、标准化发展。
“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初步形成,精品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竞相发展,有70%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化经营领域,吸纳农村劳动力24万人,年增加农民收17亿元。
四是“三农”服务业经营成果逐年放大。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2006年组织个数为806个,会员有15.2万人,实现人均增收1083元。
——农机化服务组织。
2006年组织个数为178685个,实现经营总收入109991万元,比2002年增收17437万元,所得利润37246万元,比2002年增加11580万元。
——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
2006年100户大中型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交易额已突破210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34亿元,比2005年增加10亿元。
——农业生产资料市场。
据统计,2006—2007年度,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24户大中型玉米种子生产经营企业,销售种子5648.3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近4亿元。
目前,农药经营业户达800户,年经营收入大体在1.05亿元左右,肥料经营业户615户,年经营收入13.3亿元。
(三)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从调查情况看,我们认为,全市的三农服务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质量,还是服务体系、服务力量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1、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体系断层。
主要原因:
一是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自2000年以来,几经变革,造成专业人员流失,办公场所流失。
6年来,流失专业技术人员409名,流失办公场所8086平方米,直接导致农技推广断层;
二是由于体制原因,造成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人员老龄化,且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大,科技人员比例大,科技推广服务力量弱化;
二是经费缺乏,难以正常开展推广工作。
目前大多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勉强维持最低工资性支出,没有办公经费和业务费。
2、农村人口职业技术培训服务体系,目前仍滞留在传统的教育培训阶段,主要表现为农业中专以上学校实行的学历教育,政府等相关部门单纯的“阳光工程”培训计划任务,“市场需求、定位培养”的新模式还没有构建出来,由此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快速提升和向非农产业稳定转移。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机制不活,缺乏培训教育管理与劳动力转移就业管理,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介组织的协调,导致培与用信息不对称,同时也存在着对正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提供种养加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轻视;
二是目前开展的阳光工程,地方配套资金缺失,造成实际培训能力严重低于农民和市场实际需求。
自2004年以来,3年间全市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85149人,距离每年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培训基地也缺少必要的仪器设备等办学手段,培训质量相对低下。
三是政策性原因,现行政策对城镇下岗职工参加再就业培训,地方财政提供相应补贴(每人每年300元),而农村劳动力不享受此待遇,挫伤了农民接受培训的意愿。
3、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科研服务能力弱化。
目前,我市唯一的市属农业科研机构长春市农业科学院,多年来承担全市的农业研发工作,为全市的农业生产提供系列品种和技术支撑。
但由于长春市农科院长期以来列为财政差额拨款单位,每年约有40%的人员工资性支出和绝大部分科研展性支出靠自身组织经营创收解决,使得该单位年复一年疲于创收,很难支撑科研工作,也难以留住高科技人才,科研服务功能的发挥受到制约。
该院多年以来,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每年通过各种门路争取一些小钱,支应着少量的科研课题,新品种研发靠银行贷款解决,偿还靠品种繁育和扩繁卖种经营所得,现已拖欠银行贷款近4000万元。
4、新型农村合作组织自身发育缓慢,其作用和功能发挥不足。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市806个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只有115个在工商、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在农业部门和其它部门登记的有317个,以上两类情况的各占统计数据的14.26%和39.3%。
这反映出,我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在数量上有较快的发展,但仍处在起步阶段,需要解决和理顺的关系还很多。
主要有:
一是大部分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还没有取得独立法人或社团法人的地位;
二是合作经济组织效益大多不明显;
三是较大规模的合作经济组织所占比例过小。
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各级党政组织积极引导和规范指导,我市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起步确有当地党政组织的引导,但具备雏形以后,基本上是自由发展,造成大部分合作经济组织光有名份而无实质性内容,更没有进行规范化建设,致使大多数没有真正运转正常。
5、农机化服务组织缺少具有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且服务面窄,也存在资源分散、过多闲置时间等问题。
主要原因,农机具配置水平低制约农机服务面扩展,目前的农机服务作业以耕播作业为主,兼顾农产品短途运输,这样的服务面,又加之农机服务组织过于分散,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另外,也由于县、乡两级行政性服务组织认识不到位,机构发育不健全,很难开展广泛高效的农机化服务。
近些年来,乡级农机站投入过少,基础设施差,农机事业单位服务人员存在着工资无保障,在编不上岗,在位不到岗,同时非专业人员增长比例较快,服务能力和水平较低。
二、三农服务业发展前景分析
三农服务业建设事关重大,关系到农村的繁荣和稳定,以及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根据我们调查,农民对服务业体系不仅有现时的要求,更有长远的依靠。
由此得出结论:
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需要服务体系的配套建设,通过服务体系的建设,统筹协调解决目前家庭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实现农村、农业各种要素、资源和生产环节的整合,以及农民有效地享有政治民主生活的权利,平等待遇、发展机会等。
因此三农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且具有较好的有利条件。
(一)有利因素
1、政策环境。
从国家层面,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三农”发展的重大措施,明确了“统筹城乡”的基本方略,确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为“三农”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近期,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对农村服务业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任务。
从地方层面,省委、省政府于2007年3月23日出台了“关于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全面布置了服务业建设和发展的任务,并相应确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
据此市委、市政府着手研究制定培育和发展壮大长春市服务业的意见,其中,对发展“三农服务业”给予了明确的规定。
上述这些充分表明,积极发展“三农服务业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2、市场条件
随着农产品市场化流通步伐的逐步加快,市场的配置资源作用进一步增强,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更加明确。
在我国的对外开放中,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强化,使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更加稳固。
在这样的境况下,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效益提升,竞争力的增强,都需要建立和完善“三农服务业”体系建设,在这一体系制度的安排下实现个体农户自愿有偿地、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这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富裕所必需具备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3、实践基础
多年以来,各地在推进三农服务业体系建设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丰富了三农服务业的内容,并表现出不同类型、类别和专业分工的组织形态。
与此同时,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市场信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动物防疫、农产品质检等公共性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业也在启动之中。
特别是自去年以来,省、市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也为进一步组织建立和完善三农服务业创造了有利契机,提供了创新服务组织的平台。
(二)障碍性因素和制约条件
三农服务业是围绕着农业而展开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同其它服务业相比,其发展中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和制约条件是明显的。
1、三农服务业整体上非经济功能弱化,预期效益低,客观上阻碍社会资金的投入建设。
相对于其它服务业,相同的投资用于三农服务业的期望收益小,资金由农业的外流以及对农业服务业的投资减少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现有的三农服务体系,涉及有偿服务并能够给投资者或组织者带来经济效益的并不多,如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大部分是由所在地政府筹集资金进行硬件建设,然后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收取租金,逐年收回投资,且资金回收期很长,社会资金用于市场建设投资的几乎不存在。
这类市场又受季节变换制约,除牲畜交易市场外,每年大多闲置半年左右时间。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除少数专业优势比较明显且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有一定的经营收益外,大多合作经济组织仍处在起始阶段,有其名而无其实,缺乏实质性的经济运行。
2、农户对三农服务业中无偿的服务感兴趣,而对有偿服务的反响冷漠,这种思想意识方面的差距,阻碍三农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各级对涉及农村公共服务的领域投入明显不足,影响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尤其是服务业中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市场及信息服务体系、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业人口转移培训教育等,这些具有明显公益性服务特征的体系,政府缺少资金投入,造成服务功能的部分失灵。
(三)外地扶持三农服务业可借鉴的做法
近几年来,国家对三农服务业建设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并相应地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主要包括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体系、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等,都有一定的扶持资金。
在国家扶持政策的引导下,各地都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扶持办法。
江苏开展了“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活动,2003年以来,省级财政共安排455万元资金,补助县(市)开展专门辅导培训工作,目前,该省有三分之一的市和部分县农经部门经编制部门批复挂牌成立了辅导办公室,有的还增加了专门编制。
大连市对每个“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补助资金5万元至10万元。
郑州市2005年投资3500多万元,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大庆市本级财政对每个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给予300元的补助。
这些地区的做法,促进了当地三农服务业的发展。
这些应当为我市所借鉴。
三、三农服务业建设主要任务
新时期发展三农服务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实现服务组织的多元化、多类别。
树立现代服务经营理念,加快培育和壮大三农服务业体系。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统领,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需求,培育和壮大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市场信息服务、农业保险金融服务为主体的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三农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通过加大投入和项目建设,构建服务需求空间广泛、服务质量优异的三农服务业格局,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的原则。
按照三农服务领域中不同的服务内容,扶持公益性、放活经营性,培育多元主体性,完善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坚持重点突破原则。
着眼市场潜力大、现时需求旺、带动功能强的领域,重点发展,梯次推进。
三是坚持系列建设原则。
围绕发达地区已形成的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三农系列化服务产业建设,发展有竞争力的服务领域和服务组织,带动相关服务体系发展。
(三)发展目标选择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组织推进“阳光工程”,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覆盖面,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
不断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租赁制的专业化、产业化,组织建设健全农产品检测与认证体系,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
(四)突出重点,合理规划建设任务
三农服务业涉及的领域是宽泛的,但从当前看,主要是根据三农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培育和发展壮大三农服务业领域,重点规划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等公共服务领域。
1、加快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按照“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实行服务主体多元化”的思路,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建立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管理制度,要明确各级国有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严格区分推广和经营。
要科学设置基层推广机构,核定编制,实行竞争上岗,全额划拨经费,安排专项资金,确保其正常履行公益性职能,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同时建立考评制度,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求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加速新技术、新品种在生产领域的应用,切实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壮大服务队伍,改善服务层次,提高服务水平,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
2、积极扶持农业教育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建设
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建立健全覆盖全市农村的农业人口职业技术培训体系。
一是扶持建设农民夜校,从今年开始,每年完成400个村级夜校建设任务,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村村都有农民夜校的目标。
二是大力开展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从今年开始全市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到2011年全市技能型输出人数达到40—50万人次的目标。
三是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术学校,从基础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
同时要继续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形成就业服务网络、农民工权益保护网络,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组织化和规模化,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制化。
3、努力提升科研服务业
依托全市涉农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企业科研中心,建立全新的农业科研创新体系。
长春市农业科学院在育种、栽培和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等重点领域的科技水平要走在全省及全国的先进行列;
长春市农业机械研究所在农机配套机具、粮畜产品加工机械、保护性耕作技术、旱作节水灌溉机械化、牧草机械化等,研究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和机具。
扶持各农业产业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春市 三农 服务业 发展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