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5篇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367431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6.05KB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5篇Word下载.docx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5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5篇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在分段承包,合理定价,童叟无欺,统一收费,这叫文明。
文明就是客客气气地收你的钱。
这其实是我们人类历史的一个缩影,无论世界上哪个民族,在原始时代都是土匪。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中讲了这样一段话:
“他们是野蛮人,对于他们来说,从事掠夺是比从事创造性劳动更体面,而且收入更高的事情。
”所以原始时代我们都是土匪,但是土匪们最后发现这种野蛮的行径其实对自己是不利的。
相反通过利人来利己,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于是他们放下屠刀,拿起算盘,变成了企业家和银行家。
文明就是对野蛮的否定和改造。
那么人类为什么要对野蛮进行否定和改造呢?
很简单,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文明的意志。
什么是文明的意志?
文明的意志就是为全人类找到谋求幸福的途径和方式。
于是有了人类文明。
人类文明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世界性的,一种是区域性或者民族性的,也因此不同的文明圈它的历史地位、作用影响、责任担当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信不信什么?
有!
但是信而不仰,仰而不信
人类的历史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史前史,第二个阶段叫文明史,史前史和文明史的分界点在国家的诞生,国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城市的出现。
这是国际学术界的共识。
也就是说我们界定一种文明什么时候诞生,必须有一个考古学的证据,考古队发掘这个文明最早的城市,然后就确定了这种文明诞生的时间。
根据目前考古学研究的成果,人类共有七千年文明。
其中中华文明诞生在三千七百年以前,考古学的证据就是二里头遗址。
回顾这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会发现商周时期是用眼睛看世界的,因此商周文化的特点是绚烂多彩,春秋战国我们是用脑袋看世界的,因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汉唐两代,我们民族是用心胸看世界的,因此有汉的强悍,唐的广阔。
那个时候全世界留学生都到长安来留学,而不是去哈佛,也不用考托福和GRE。
但是到了宋元两代,就叫做有心无胸,心还是有的,但是胸没了。
实际上怛罗斯战役和安史之乱后,中华文明投向外部的眼光就开始往里收,其突出表现就是禅宗的兴盛,因为禅宗就是看内心世界。
到了清代,时代精神到膝盖了,最会做的事情就是下跪。
当年英国的特使马扎尔到北京来,就为了这么一个礼仪,弄得不可开交,因为乾隆皇帝坚持让他行三跪九叩之礼。
三千七百年来,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什么呢?
没有宗教,没有信仰。
我们首先得给信仰下一个定义,信仰是什么?
是对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坚定不移的相信,这个就叫做信仰。
就是我相信的对象一定是超自然和超世俗的,它既不属于自然界,也不属于人类社会。
它是自
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就是超越自然和超越人的社会。
对这样的对象的相信,才能够叫信仰。
这样的东西我们的文明里从来就没有。
但是信而不仰,仰而不信。
什么叫信而不仰呢?
比方说我们也信玉皇大帝、土地公公,还有灶王爷,每年过年都给灶王爷糖吃。
但是你看看我们民间传说和我们神话小说,全是拿这些人开涮的。
我们信而不仰,还有仰而不信。
拜不拜菩萨,拜,但未必信。
孔夫子说得很清楚,祭如在,就是我祭祀的时候当他存在,祭完了,就不存在了。
上帝也好,鬼神也好,到底是存在呢还是不存在呢?
孔夫子说存而不论,不讨论。
反正祭祀的时候你就且当他存在,那个时候诚心诚意的,就那一会。
老百姓的观念叫信则灵。
什么叫信则灵呢?
表面上劝你相信吧,你相信就灵了,实际上是什么,不灵就不信,灵了我才信。
所以中国人如果有信仰的话,这个信仰的对象是没有定准的。
中华文明有可能为世界文明或者说为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对话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的文明没有信仰,不过那倒赋予了一个开阔的胸襟。
中华文明像水,而且是纯净水,什么都可以进来,油也可以进来,奶也可以进来,酒也可以进来,来者不拒。
你要信啥都可以。
你要我跟着你信,也可以,反正我其实什么也不信。
因此在这么一个情况下,中华文明有可能为世界文明或者说为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对话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这个开放的平台有可能消除文明的冲突。
多中心即无中心,多信仰即无信仰,什么都信等于什么都不信,真正的信仰一定是一神教的,而提供这个开放平台的,一定是无信仰的。
这是中华文明无信仰的好处。
但是中华文明无信仰也有坏处,坏处在于核心价值观不能恒定。
古往今来,我们只有阶段性价值观。
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找到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吗?
有,为什么?
因为有共同人性,人就是人,不管中国人、西方人,阿拉伯人,非洲人,他都是人。
是人就有人性,大家都是人,就有共同人性,比方说中国儒家讲仁爱,佛教讲慈爱,基督教讲博爱。
这说明什么?
说明爱别人和被别人爱,给予爱和接受爱,是共同人性。
既然有共同人性,那么就会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理想,对于是非善恶,就会有共同的判断,共同判断的背后,就是共同价值。
共同价值就体现为文明的意志,也就是说文明是有意志的,文明的意志就是为人类谋求幸福,为人类实现共同价值,找到最合理和最可行,以及最不坏的途径和方式,这就是文明的意志。
而世界各民族,各种文明,他们为了这样共同的追求,在进行自己的探索。
因此我有个16字的说法,叫做共同追求,各自实现,文明求同,文化存异。
文明的意志是全人类的意志,因此对共同价值的追求,对幸福的追求,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但是各自实现,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实现方式,也因此文明应该求同,文化可以存异。
“文明求同,文化存异”,这八个字是马未都先生提的,我完全赞同。
大家都知道有一本书叫《文明的冲突》,作者认为冷战以后,世界的格局将由意识形态的冲突变成文明的冲突,我个人并不完全赞成他的观点,我认为所谓文明冲突的背后其实是利益的冲突,不是文明的冲突。
而且即便文明会发生冲突,我们也可以消灭这个冲突,源自人类文明具有共同价值,实事求是,推进共识,这就是我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中国人向全球发出的声音!
在这个时刻,我们有必要反问自己、发现自己,因为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知道自己往哪里去,也才知道我们该怎么办。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决定以5到8年的时间,撰写出版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易中天中华史》只回答一个问题,或者说只弄清楚一句话,这句话就是:
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这是我个人要做的事情。
至于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而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想希望寄托在诸位身上,希望寄托在全体中国人身上。
篇二:
《中国通史》读后感
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读后感
本人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从小就喜欢读关于历史的著作、小说,如《史记》、《三国志》、《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中华史》、《卑鄙的圣人曹操》、《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始皇》、《明朝那些事儿》、《全球通史》等。
本学期选了中国通史概要课堂,才知道了现代中国史学四大家是吕思勉、陈寅恪、陈垣、钱穆四位先生。
于是迫不及待买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拜读这位史学大家的经典。
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讲文化现象,下编则按照历史顺序加以串联在理乱兴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
在前面的出版序和绪论中,我了解到吕思勉先生的生平,了解到先生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抗日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先生为了满足大学教学需要,呕心沥血编写此书,用简单易懂、精练上口的语言,写下这本堪称经典的通史。
绪论。
历史到底是什么?
是前车之鉴?
什么是前车之鉴?
答曰:
昔人所谓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
如其实测,便当设法避免;
这就是所谓“法戒”。
吕思勉先生告诉我们,世上没有真正相同的事,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所之探求则为理而非事。
要应付一件事,必须明白它的性质。
明白之后,应付指数,就不求而自得了。
而要明白一件事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
我所理解的历史,记录往世之事,传播前人的智慧。
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后人读史、学史,总会从各种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学到点什么。
万事万物总存在一条“理”,这个理就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化而改变。
就拿政治上来说吧,实行变法改革总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实施改革的人会遇到种种阻力,非常艰难,这就需要改革家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完成,并且要有很大的决心以及漫长的过程。
这一点,两千多年前的商鞅遇到过,一千多年前的王安石遇到过,五百年前的张居正经历过,一百多年前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如是,当代的改革开放、现任领导人的深化改革、大力反腐更是如此。
虽然背景不一,形势不定,所变法的内容更是千差万别,但内部的那个“理”
是永恒不变的。
学历史就是为了找到某件事的“理”,从中学习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以用于后世。
李斯在大秦官场后来居上、游刃有余的智慧,现在的公务员不也可从中学得一二吗?
绪论就不多说了,来说说正文上编里面我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吧。
上编主要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管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十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
第一章婚姻,我了解到并不是古代社会一开始就是一夫多妻或者现在的一夫一妻。
“人类的婚姻,是以全无禁例始,逐渐发生加繁其禁例,即缩小通婚的范围,而成为今日的形态的。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由于家庭分工,男子地位逐渐变高,地位也就高于女子。
进人谈到古代婚姻总会为女子鸣不平,说妇女地位太低,男女婚姻不自由。
但其实是从宋代理学兴起,对人的束缚加紧,妇女的地位变低,婚姻也愈来愈不自由。
婚姻在古代是两个家族的事情,个人价值时常被埋没,儿子长大娶妻父母就近于凋谢,反有悲伤之意,不同于今日婚姻看做个人的事,是结婚者的幸福,多有欢乐的意思。
我又了解到女子的离婚在后世较古代难,古代的财产带家族共有的意思更多,女子离婚后不怕穷无所归,后世的财产多为个人所有,所以女子离婚后家族多不愿抚养,理学以后,离婚女子又被贱视,所以后世离婚女子很凄惨。
第二章族制主要讲家族、宗族的行横和发展。
“人类愈进步,则其分化愈甚,而其组织的方法亦愈多。
”从女系氏族,到后来的父系社会,都是血缘为基础,宗族制度越来越严,族制越来越复杂。
姓氏的变迁也与族制有关、与婚姻有关。
到后来选举制度重门阀、重家室,宗族观念更加强了。
中国古代往往一个家族都在一个地方,故看到三国里面有“弘农杨氏”、“颍川荀氏、陈氏”等这样的郡望。
而到如今的中国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多以小家庭为主,族制在现代不被看重。
第三章政体国家、社会的形成。
从古代的氏族部落,到夏朝开始的奴隶社会,再到春秋战国的封建社会,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完善。
中国古代政体的君主制色彩强烈,君主的前身是氏族的族长,所以继承法即氏族族长的继承法,母系社会兄终弟及,父系社会父死子继。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封建社会的概念。
今人所说的封建社会不同于古人之
说。
古人所说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源于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宗法制,今人所说的封建制是指徒弟私有制、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本质不同,需多加注意。
再说君主专制,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也好,中央集权也罢,大体上都是愈来愈集中、愈来愈强烈,当然个别的分裂时代是有所下降,但大体是趋于上升。
一直到清朝的行省、军机处的设立,君主制和中央集权都达到高峰。
这些也就是近代中国改变政体的阻力如此之大的原因。
第十一章实业、十二章货币连在一起说,也就是关于经济民生方面的。
说起实业,中国是个农业社会,农业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农工商三者以农为要,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农抑商,重本抑抹。
农业很重要,现有农而后人类得以生存,进而有工商业的发展。
古代的科技、文化也大多与农有关。
但农业的进化也是有很大阻力:
讲究农学的人太少;
土地公有,个人利益和公益冲突,;
土地私有,兼并盛行,耕者无其田,大地主官僚则纵横阡陌。
而工商业的发展则在春秋战国时期、两宋时期比较繁荣,宋朝商品经济发达,甚至有一种说法,若没有王安石变法的干预,中国在宋朝就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说不定就出现资本主义社会。
到明清,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兴起,但由于中国的经济受政治的影响太过强烈,萌芽一直都是萌芽。
至于货币,跟大多数国家一样,最开始的交易是以物易物,后来是贝壳、盐、羊等充当一般等价物,再后来经济发展产生货币。
古代最普遍的货币大约是贝,后来多为铜钱。
铜钱的样式也多有改变,比如秦朝半两钱,汉朝时汉武帝五铢钱,到后来王莽改币制,光武复五铢钱、董卓废五铢铸小钱。
货币制度发展比较复杂,宋朝的时期产生交子,纸币出现,而后明朝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改金本位为银本位。
晚清、民国时期的货币多样,不提。
上编主要是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分版块记录。
让我们真正认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了解中国身后的文化底蕴。
下编是按时间顺序介绍,从中华民族的由来谈到清朝覆灭后革命途中的中国。
接下来我想说说比较感兴趣的几件事。
首先是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的统一。
春秋时期是有很多国家的,大国如晋、楚、齐,以及后来的秦,小的有吴、越、鲁、宋、郑等国家,春秋时期最开始周王室还有王权,但随着周王室东迁,逐渐衰弱,诸侯势力越来越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越来越频繁,正所谓春秋无义战。
春秋总体来说系于几个强国之手,小国
要么依附大国,要么被大国压迫,生存困难。
到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进入战国,诸侯愈发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互相征伐,甚至有一国的臣子取代其君主的现象(齐田氏夺位)。
春秋诸侯鲜有称王,多争霸,而战国诸侯就多称王,周礼不存。
到最后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七国之中,秦经过商鞅变法,又经过与胡人的战争,兵强马壮,国力最盛,通过战争、恐吓等手段不断开疆扩土。
六国也知秦国野心,曾一度合纵,但却被秦的离间计所破,秦人的连横颇有成效,使得六国不得团结一致,最终陆续为秦所灭。
秦人开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局面,开启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嬴政成为始皇我认为一点不为过。
但后来秦因暴政二世而亡,令人叹息。
再说说清朝的兴衰。
清朝最开始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努尔哈赤一生戎马统一各部,又跟明朝作战打掉大半个东北,但遗憾的是终其一生不过山海关。
继承者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到后来多尔衮在吴三桂配合下带领清军入关,大清逐渐统一全国。
到康熙八岁继位,十六岁灭权臣鳌拜,后来又平定吴三桂,平定准噶尔,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并且促进满汉融合,修编康熙字典,文治武功了不起。
雍正设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经济繁荣,史称康乾盛世。
当然,其实在这盛世背后,是官僚阶级的腐败,是严重的土地兼并,是饿殍遍野,是文字狱,也是统治者的盲目自大,是天朝上国的美梦,是闭关锁国。
达到所谓兴盛的顶峰后,大清帝国也就日益衰落,江河日下,在政治体制、科技、思想方面逐渐落后于不断进步,迈入近代工业社会的西方列强。
直到1840年以后,被列强欺侮长达一百多年,这些我们都熟知。
谈了那么多书中记录的历史,最后简单谈谈读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后的感受吧。
第一,先生是在抗战时期为适应大学教育需要编写的此书,所以对于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尤为重视。
比如讲兵制、讲朝代更替、讲汉族对外斗争,都有一点侧重。
第二,先生不仅是用简单的语言讲历史,更是带着读者找到每件历史事件中的那个“理”,也就是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这就是历史的真正形态。
第三,感叹于先生对治学的严谨,对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十分深厚,学问渊博,此吾辈所远远不及也。
虽然以前我也读了些史书,但终归太少,学得也很浅。
先生此书实在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读一遍不够,留到以后再次拜读,定能有更多的收获。
篇三:
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读后感
读易中天《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著名学者易中天教授的新著《易中天中华史:
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是他最具影响力和价值的作品,此文分六节,分别是天下大势,历史谜团,伊斯兰,西方,中华,关键时刻。
他秉承一贯风格,自出机杼、风趣诙谐,许多观点耐人寻味。
他把传统文化来做现代表达,这样使人们喜闻乐见,更容易从中吸取营养。
该文首先把文明依色彩分为黄色、蓝色和绿色三种文明,黄色代表的是“大陆农耕文明”,诸如四大河域文明。
蓝色代表的是“海洋工商文明”,是以地中海和爱琴海等地域为主,也是今日现代文明的主旋律。
而绿色代表的是“游牧商贸文明”,为阿拉伯半岛人所创造,也即是人类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伊斯兰文明。
而中国、西方、伊斯兰则是这三种文明的代表。
这种文明分类方法和下面的液态一说,颇有意思。
在第二章,作者又按时间把文明分为三代:
第一代是“古代文明”,包括五千多年前的有人类文明“先行者”的苏美尔和埃及,苏美尔和后来的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也即发生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两河文明”。
还有1000年后发生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以及而后五百到八百年的克里特和夏文明。
第二代是“古典文明”。
按照时间来分,公元前的印度文明、玛雅文明,以及希腊、波斯、罗马;
公元后的拜占庭、日本、阿拉伯、俄罗斯。
第三代即“现代文明”,主要指西方。
分别代表这三代文明的是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
后面的三章,作者开始一一揭示曾经或正傲然于世的伊斯兰、西方、中华这三大文明的奥秘。
最后,作者就世界性文明做了回顾。
开始于公元前二百多年,“是时,罗马称霸地中海,秦汉一统大中华,形成当时最大的两个文明圈。
但到中国的南北朝时期,罗马文明陨落了。
于是汉与罗马的双雄并峙,变成了唐文明的独占鳌头。
唐代的长安,众望所归,四海瞩目,八方来朝。
因此,汉唐七百年,可以说是世界文明的中华时代。
”
面对自己的历史,“我们不但不是亲历者,也不是参与者,甚至算不上旁观和远眺。
于是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们也很难明确无误地回答,什么是‘中华根’,什么是‘中华梦’,什么是‘中华魂’。
所谓的中华的位置就是指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历史地位、作用影响、责任担当。
那么人类为什么要对野蛮进行否定和改
造呢?
很简单,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是文明的意志。
没有宗教,也没有信仰的中华文明,能成为世界性文明,得益于“方式”。
“方式”全方位涵盖了中国人生活,“男耕女织的经济生活方式,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方式,君臣父子的社会组织方式,称兄道弟的身份认同方式,家国一体的政治管理方式。
”与伊斯兰文明的“政教合一”相对,中华文明要害在与“家国一体”,其精要在于“血缘和泛血缘”维系整个文明圈的关系。
作者又称之为“以人为本”,正因如此,无宗教无信仰也不足为奇。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以祖宗代上帝,以圣人代神祇,以道德代法治,以纲常代信仰”,其体现的,则是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
这就是方式背后的精神,而精神背后也有价值,只是我们的文化体系中不称之为价值。
我们这个民族,灾难深重。
从鸦片战争到十年浩劫,3700年不曾中断的文明被折腾得差不多了。
所有的文明,都有自己的位置。
明确了我们的位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明的灾后重建,就有了精气神。
不管是谁,只要属于这个文明,哪怕漂洋过海,背井离乡,改变国籍,嫁娶洋人,也仍是Chinese,到头来还得认祖归宗,心中也永远“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文明的泉水充满地涌流,它就开始漫游,开始吸收,开始融合,开始交汇,然后形成文明圈。
如果这个文明圈足够大,大到可以超越国界,涵盖不同的民族和种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点,文化面,文化片、文化圈,一旦它超越国界和种族,那么这种文明就是世界性的。
我们回顾这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会发现商周时期,我们是用眼睛看世界的,因此商周文化的特点是绚烂多彩,春秋战国我们是用脑袋看世界的,因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以祖宗代上帝,以圣人代神祇,以道德代法治,以纲常代信仰”,其体现的,则是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
事实上,当今世界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开放平台。
”而“这个平台,也只能由没有宗教和信仰的文明来搭建。
”中华文明的独特地位便由之体现出来了。
因“中华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不来自信仰,而来自历史。
”易先生敢于担当历史重任的勇气和舍我其谁
的使命感,尤为值得我辈钦佩。
因为,在提炼中华浩瀚历史精髓,整合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过程中,任何一个人的努力和尝试都是值得鼓励的。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5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天 中华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