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案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359076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18KB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案文档格式.docx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案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体有轻有重。
板书课题。
二、教授新课
1、认识”千克”
出示用报纸包好的两包物品,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拿的这两包物品哪一个轻?
哪一个重?
教师:
有的同学说体积大的这包重,有的同学说两包一样重,那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称一称。
要知道物品质量,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这些秤你见过吗?
在哪里见过的?
拿出盘秤,用这个盘秤称一下这两包物品的质量到底是多少?
这包物品的质量在秤上是几?
(刻度1)那么这包物品的质量就表示一千克。
(板书:
1千克)再看一看这包物品的质量是多少?
称一称,(还是一千克)这两包物品的质量是怎么样?
(一样重)那刚才谁猜对了?
通过刚才猜一猜这个小游戏你有什么发现?
(物品体积大的不一定比体积小的重,有些物品看起来体积很大,其实它并不比看起来体积小的物品重,比如一袋爆米花的质量大约是50克。
这块铁的质量跟它是一样重,你们说是多少?
你们想知道一千克有多重吗?
拿出你们带的食盐,看一看一包食盐的质量是多少?
(500克)两包呢?
(1千克)拿起两包食盐托在手上掂量一下,感受一下一千克有多重。
拿出一枚两份的硬币,这枚硬币跟这两包食盐比较哪个轻哪个重?
如果要知道这一枚硬币的质量用什么秤来称最合适呢?
(天平)为什么要用天平来称呢?
(因为一枚硬币的质量很小)称不同物品的质量我们用的秤也不一样。
那表示这枚硬币的质量,我们还用千克做单位合适吗?
(不适合)那我们就要用到一个较小的质量单位(克)一枚两分的硬币大约重一克,(板书:
1克)一克有多重?
一千克有多重?
拿起两袋食盐和一枚硬币分别掂量一下感觉怎么样?
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在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用千克做单位?
哪些物品的质量用克做单位?
指名读出图片上物品的质量。
做一做:
练习通过刚才的练习,讨论一下在生活中,我们表示什么样的物品的质量用千克做单位,表示什么样的物品的质量用克做单位呢?
谁能够总结一下?
指名回答。
(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我们用克做单位,表示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用千克做单位。
)
3、学习”一千克=1000克”
这一袋味精的质量是多少?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100克)那么两袋呢?
三袋呢?
四袋呢?
五袋呢?
。
..十袋味精重多少克?
(1000克)。
1000克)两包食盐的质量是多少?
一千克)这两包食盐和这十袋味精的质量相等吗?
(相等)那我们就可以说一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
一千克=1000克)出示(课件8)那么2千克苹果等于多少克呢?
3千克等于多少克呢?
……。
练习
4、知道用”㎏”表示千克,用”ɡ”表示克
(板书:
千克㎏克ɡ)同学们认识这两个字母吗?
这两个字母就是国际通用表示千克和克的符号。
请三名学生上黑板练习2000克=()千克3千克=()克7㎏=()ɡ
三、知识巩固练习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书本P89第4题。
2、看图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3、老师课前带来的两袋东西,哪袋用克作单位,哪袋用千克做单位比较合适?
你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
判断物体轻重不能简单地根据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
4、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
为什么?
让学生在争辩中明确:
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
(高兴)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质量单位在我们的生活应用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买菜,买米,买水果等等时时刻刻都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要学好数学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自问自答:
问: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什么特点?
答:
本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案第2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
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
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
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
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案第3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p85-86练习十八1、2、3题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建立物体有轻有重的客观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于“克和千克”已经有所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入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1千克=1000克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与千克教案第4篇
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看、掂、比、估,称、看标签等数学活动,体验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自主建构质量观念,巧设情境,让学生在找1千克的物品中感受、理解、验证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多渠道主动获取知识;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参照物有依据地估测,在活动中获得有效的体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00——103页及相应练习。
学情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物品有轻有重的观念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质量单位教学的起始课。
由于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眼睛观察得到,学生对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缺少具体的感知,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活动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理解1千克=1000克。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理解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渗透估测物品质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看、比、掂、估、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测物品质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学情预设:
激发兴趣,先提供大、小果冻各一个,让学生可以直接看出物品的轻重,再提供不能直接比较出大小的一个苹果和梨,引起争议,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质量单位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
】
1.猜一猜。
(1)(出示一大一小的两个果冻),师:
老师这里有两个果冻,哪个重?
那个轻?
(2)出示无法一眼看出轻重的一个梨和一个苹果。
概括:
物体有轻有重,这就是物体的质量。
轻重质量)
2.引出课题。
(1)出示情境图,引导观察
(2)师板书:
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
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
新课开始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看一看两个果冻的轻重,掂一掂形状差不多大,质量不同的物体,比一比苹果和梨谁轻谁重,在学生已有的轻重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体验感受,探求新知。
(一)认识克。
1.感知1克。
学生静静地闭上眼睛掂一个2分硬币,体验到1克是很轻很轻的,再通过以一个2分硬币为参照物,能在一筐物品中找出大约1克重的物品。
教师用天平验证一粒纽扣大约重1克时,学生能认真观察天平的变化情况。
在获得1克黄豆有5、6粒的经验后,能凭直觉猜测出同样1克重的绿豆,个数比5、6粒更多。
2.找1克的物品。
(生找好后,指名汇报)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重1克的物体。
)让学生把物品放回盒子里,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质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有哪些?
(老师根据课件慢慢描述)
4、数1克的黄豆有几粒,估1克的绿豆大概有几粒。
5.实践活动:
通过掂100克的黄豆,估1块橡皮擦和1本数学书的质量。
(1)感受100克。
师:
1克非常轻,我们不容易感觉出来。
(2)估1块橡皮擦有多重。
(3)估一本数学书有多重。
师小结:
日常生活中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一般用克作单位。
克g)
【设计意图:
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学生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在课堂上提供充足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掂、比、估、找、称的过程获得一克、二十克、一百克、几百克的体验。
在活动中通过设置“和一个2分的硬币比一比,找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1克的黄豆有5、6粒,同样1克重的绿豆(比黄豆小)有几粒呢?
”“这块橡皮重几克?
”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推理初步学会估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体验感受的有效性。
并主动运用方法来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进率:
1千克=1000克。
请小组长把你们组里的100克黄豆先送上来,称黄豆。
(1)、(课件出示)用克秤称10袋100克的黄豆,生随机说出质量,得出10个100克是1000克(板书:
1000克)
(2)、同样的10袋黄豆放在电子秤上称一称,显示“1”,提出疑问,为什么显示的数字不相同?
(学生讨论)是的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数字太大了,改用千克作单位更合适。
(板书千克kg)
(3)教学进率1千克=1000克。
(课件出示)同样是10袋100克的黄豆,它们的质量肯定是相等的(由此可见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
(并指导读:
1千克=1000克,要让人一听就知道等号两边的单位不一样)
通过称10袋100克黄豆的探究活动中,知道克和千克是有关系,建立1千克=1000克的观念,从多渠道主动获取知识。
(三)认识千克。
把千克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掂1千克的物品,称体重获得1千克、几千克、几十千克的体验,建立千克的观念。
提供丰富多彩的物品,引导学生通过估、称、看标签等方法,寻找到1千克的物品。
1.出示1千克的鸡精,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质量。
2.掂1千克物品的质量。
3.找1千克的物品。
4.(课件出示例2)小组合作学习,汇报。
(师板书:
千克kg)
5.课件出示生活中用“千克”做单位的几种秤。
6.课件出示生活中还用到的秤,介绍生活中人们还用什么来表示物品的质量及关系。
感受体验后,要对所学知识建立起清晰的模型,初步感知辨认克和千克该如何使用,这样才能更好的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三、交流体会,全课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还知道1千克=1000克。
在学生已经建立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在称比较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为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用克为单位,让课堂教学得到延续。
四、巩固练习,延伸拓展。
(课件出示)
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生活中的物品选择合适的单位;
通过对比知道物品大约的质量;
准确的比较大小。
1.练习二十第1.2.5.6题
2.判断题
3.你会改错吗?
五、说收获
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
有什么收获?
六、扩展延伸
把浓厚的学习积极性延伸到课外,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后,找找身边也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有哪些?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g)(kg)
↓↓
质量轻重
1000克=1千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数学 千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