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知识性学习与感受性引导的结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353562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9.65KB
诗歌鉴赏中知识性学习与感受性引导的结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诗歌鉴赏中知识性学习与感受性引导的结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中知识性学习与感受性引导的结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认识作者
1、1风格
以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为例,他在归隐后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描绘了农村风景和劳动生活。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
是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的呐喊;
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尤其是在门阀制度下,社会中多是追名逐利的世俗之人,而陶渊明却从那种背景中剥离了出来,去寻求自己人生的净土。
因此在赏析他的山水田园诗时就要把握好他一贯的风格,即平淡自然,韵味隽永,简洁含蓄,深厚而富有意境。
再有就是鬼才——李贺。
李贺诗受楚辞、古乐府、小李杜、韩愈等影响,经自己熔铸、苦吟,形成非常独特的风格。
李诗最大的特色,就是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上访天河、游月宫;
下论古今、探鬼魅,他的想象神奇瑰丽、旖旎绚烂。
他刻意锤炼语言,造语奇隽,凝练峭拔,色彩浓丽。
下面以他的传世精品《雁门太守行》为例: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类文。
因为在这首诗中,他不是写的自己而是以典型的边塞风光为背景,用绮丽的油彩着笔再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角力。
读的时候觉得生涩拗口,品的时候又发现他丢弃了传统诗词常用的白描,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以色块示物,以情节感人,不只简单地勾勒描摹,而是用工笔精心刻画。
诗中有黑色、金黄、胭脂色、紫色、红色、玉白色。
这些色彩相互组合,整个画面浓重而鲜明,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1、2创作背景
除了诗人风格以外,对诗歌创作背景的考察也是一个重点。
说到这一点,不得不提其作品被称为史诗的一位作家——杜甫。
人是社会中的人,作家的作品多多少少都会反映出他所在的社会背景的某些方面。
例如“三吏三别”中的《石壕吏》。
作者亲闻石壕吏乘夜捉人,创作了一篇反映当时社会时代背景的现实主义力作,揭露封建统治者强征暴敛的罪行,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因此在鉴赏这首诗的时候就一定要认清当时的社会状况。
背景有大也有小,有的作品反映时代,有的作品反映着作家本生的经历和遭遇。
下面以文天祥的作品——组诗《脱京口》为例。
作者当时被元军押送随祈请使一行人于宋德祐二年二月十八日抵达京口(今江苏乌镇),十九日渡江到瓜州见过阿术,后又被押送回京口侯船北行,因此有机会计划逃走。
终于二月二十九日夜和杜浒等十二人逃出京口,三月初一到真州。
《脱京口》是总标题,另有十五首诗,记述了这次逃脱艰险的经过。
组诗包括《定计难》《谋人难》《踏路难》《得船难》等等,都以“难”为中心。
因此,鉴赏这组诗就一定要以当时作者经历为主线。
2、意象
鉴赏诗歌时,学生还要运用积累起来的有关诗歌常用意象的知识。
意象是的诗的本体。
意象是诗歌中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信物交融的产物。
朱光潜就曾说过:
“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
有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意象——长亭,有道是“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
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
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
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例如李白的《菩萨蛮》、柳永的《雨霖铃》、李叔同的《送别》等等都有长亭这一意象。
学生只要抓住这一点,赏析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
与长亭相通的意象还有杨柳、南浦等,都是送别诗词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字符号,表达着依依惜别的深情。
古人似乎十分青睐自然界中的花草。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
咏梅》)等等。
说到这一点不得不说下面这首诗: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这首诗是借花说理的典型代表,整首诗对比桃树李树,借用海棠花不轻易绽放的特点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觉得无能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节操,独善其身。
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己的这种心态。
此外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精卫填海喻立志必报等等都是学生应该积累的意象用法。
3、艺术特色鉴赏
3、1表达方式
对表达方式的考察,从高中阶段看主要侧重在抒情和描写两点上。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包括四个板块:
1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2、借古抒怀、咏史抒怀、借古否今;
3、寓情于事、借事抒情;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直接抒情在先秦诗歌和后来的乐府民歌出现的较多。
如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的一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又如《王风·
黍离》中:
“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样的诗文感情强烈直白,渲染力强。
而众所周知,我国的古典诗词尤其讲究含蓄美,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不直言其意,不直抒其感。
这时间接抒情变成了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以2013四川省高考题为例:
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第一题问道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第二题中则考查了“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运用上的好处。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告诉学生诗歌鉴赏不外乎就是要掌握方法、体会情感。
方法是打开诗歌意境的钥匙,情感则是我们与作者心灵沟通的渠道。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类高考题是十分常见的,学生就必须掌握抒情方式的类别,做出准确的判断。
在描写方法上要求就比较高了,首先说一说描写方法的分类。
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其中景物描写更常见一些。
3、2表现手法
在古诗词中对表现手法的考察主要在修辞上。
常用的修辞格有:
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白描、对偶、排比。
例如在2013年全国卷2高考卷古诗鉴赏中直接考察了学生关于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在2013年安徽卷要求指出诗句中采用的修辞手法并对其进行鉴赏。
分析试题趋势发现,比喻这一修辞是近几年考察的重点,这不仅要求学生知道这一修辞,更要求学生能对这一修辞的作用进行分析,明确这一修辞的运用效果。
二、古典诗词中的感受性引导
在古诗学习中,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去感受。
古诗写作年代悠久,有许多作品值得我们去品位。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会有一个问题:
老师讲的很投入,可是最终之感动了自己。
自古伤离别,可是现代科技发达,离别好像不再那么牵动人心。
和平年代的孩子们,难以理解家书抵万金的时代。
居住在城市中,难得亲近大自然的他们,难以感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景。
这种对于古诗的隔阂非常普遍,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去引导孩子真正走进诗人的世界,走进被离别拉扯得心痛的情境,走进烽烟四起的战争场面。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产生鉴赏障碍的首要原因是学生不理解诗文的内容,所以要鼓励学生多读。
有道是: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只要学生理解了诗文就能进一步的品析了。
当然了让阅读达到理解的层面还不够,还要读出情感最好。
这时,教师可以先范读,教会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
郭沫若说:
“节奏之于诗是诗的外形……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因此反复吟诵的第一步就是读出节奏。
古诗的节奏很有规律,一般说来,五言诗每句三顿。
如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七言诗是每句四顿,如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除了诗歌的节奏之外,轻重音、语速也值得注意。
在熟读之后,让学生试着闭眼背诵,并且边背边想象诗歌描绘的内容。
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在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中就可以让学生想象出一幅作者愉快郊游的闲适画面。
这样诗歌背后的情感也就呼之欲出了。
2、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
除了能读背,复述诗歌内容也很有必要。
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就非常需要这样的发展级能力。
当然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歌不能理解为简单的翻译,要将这个过程做好还需要进行语言上的雕琢才行。
这样就将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对诗文的感受就更进了一步了。
以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例,说明一下怎么进行这样的描述。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首先,找出这首诗使用到的意象:
高楼、空旷的荒野、茫茫沧海般的思愁、疾风骤雨、芙蓉水薜荔墙、重重的密林、九曲回肠的江流、音书。
其中关键意象就是这音书,这是我们分析作者情感的突破口。
找完了之后我们就能明确,这首诗是作者在流放到柳州思乡之情难以排解登上高楼后所赋的一首诗。
而茫茫海天愁思、疾风骤雨、遮住了视野的密林、九曲回肠的江流更是将作者的愁情渲染到了极致。
诗歌的语言精炼,单纯的说明意象还不够,我们在描述的时候还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适当的补充出空白,使诗歌的语言更加流畅优美。
这个过程可以先请一些学生说出自己的描述,再让大家选出较好的一篇供同学之间的相互探讨和学习。
3、有效运用多媒体
渐渐地,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走进了越来越多的课堂。
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呈现在黑板上,也可以呈现在多媒体屏幕上。
多媒体可以提供图文并茂的视听效果,一堂课以多媒体做点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沉浸于可听可视的教学氛围中,边听,边看,边想象,这样就比传统的教学媒介更立体,更出效果。
有两次听课机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位老师的教学内容是柳永的《雨铃霖》。
老师的就用到了多媒体,他用水墨画呈现了一幅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场景,用曲调低沉的二胡做伴奏,烘托出了令人难忘的离别场景。
第二位老师授课内容是曹操的《短歌行》,他使用了一段电视剧视频。
这段视频就是当年曹操在文武百官面前有感而发吟诵出《短歌行》的画面。
这位老师将这堂课定位在赏析上,因此不侧重于诗意,而是将重点放在作者的感情中,模拟当年曹操的豪迈的情怀将课堂气氛调动了起来。
伴随着最后视频中阵阵鼓声,老师以饱满的激情朗诵了这首诗,这样的搭配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当时坐在我旁边的老师说道:
“他是把《短歌行》上到了极致啊!
”
综上所述,要将诗歌上好很不容易,这是一块硬骨头。
虽然高考中诗歌鉴赏的分值只有不大,但是在传承中国诗词文化,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要明确的就是诗词教学要在知识和感受上双管齐下,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水平,让学生成为“内行”,让学生知道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更要能说出这些作品好在哪里。
重感受是想让学生爱上诗词,让品析诗词成为学生的一种爱好和习惯,只有喜欢上了诗词,语文的学习才能没有课堂的局限。
当然,在诗歌教学上还有很多方法和思路,如何将诗歌上好,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经验要总结。
罗马城并非一天建立起来的,优秀的老师还要靠时间去磨砺,但是唯有不断反思总结互相学习,才能成熟得更快。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
《史记》汉高祖本纪.
2.
白居易、宋孔传:
《白孔六帖》卷九
3.
朱光潜: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第509页
4.
黄兰波:
《文天祥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979年版.第一版.第24页
5.
辛志贤等:
《汉魏南北朝诗选注》.北京出版社.1982年第二版.第114页
6.
葛晓音:
《唐诗宋词十五讲》.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版.第273页
【外文翻译】
Topics:
thecombineofknowledgeandfeelingsinthepoetrylearningcourse
Writer:
Xiaoying,yang
Abstract:
I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thepoetrylooksliketheunnumberedstarsinthesky.InthecourseofChineseTeachingintheMiddleSchool,thepoetrylearningcoursenotonlypassonourculture,butalsoimproveChineseaccomplishment.EveryChinesetrytheirbesttoexplorethewaytodowellintheteachingprocedure.Inthisarticle,Iwillmakeuseofmymeagreexperiencetotalkabouthowtomakestudentslearnpoetryandlovethemfromtheknowledgeandfeeling.
Keywords:
poetrymiddleschoolstudentknowledgefeeling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歌 鉴赏 知识性 学习 感受性 引导 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