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美育研究.docx
- 文档编号:19350800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18KB
大学生生态美育研究.docx
《大学生生态美育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生态美育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生态美育研究
大学生生态美育研究
摘要:
大学生生态美育是用生态美学的观念教育大学生,目的是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关爱生命、保护地球。
生态美育的开展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以讲座、网络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等方法为辅。
积极开展生态美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关键词:
生态美育;大学生;生态审美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还相对滞后,生态危机十分突出。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任务。
然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习惯于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城市中,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
“截断了与自己的根―自然的联系,成为了失去前进方向的人。
”这一点在大学生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当前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手机,用人工设计和网络构建出的虚拟世界代替了自然美景。
一位美国教授讲述了他的一次亲身经历:
有一次他带领几个学生去山上宿营,夜晚住在山顶的木屋中,傍晚的云霞与波涛汹涌般的山脉构成了宛如仙境般的美景,正当他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浮想联翩的时候,却发现学生们都在木屋中操作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或打游戏、或与朋友聊天,对眼前的自然美景视若无睹。
此种情景在中国学生中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因此,大学作为培养人的平台,应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态审美观,让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使他们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
什么是生态美育?
生态美育就是以生态原则为基础,把生态原则提升为审美原则的教育。
它是生态学、美学、教育学的有机结合,是重在生态审美观的教育。
生态美育在提升人生境界、追求诗意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生态美育是时代的产物,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生态恶化,人类对自身生存的反思和观念的变革。
[1]著名美学家曾繁仁说:
“生态美育是用生态美学的观念教育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关爱生命、保护地球”;即培育“学会审美生存的一代新人”。
[2]生态美育是生态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审美素养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文化素养之一。
生态美育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日渐勃兴的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的视角对待自然也成为人类爱护环境的重要缘由之一。
环境教育旨在确立人对环境的正确态度,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并使每个人获得保护和促进环境的知识、价值观、责任感和技能,以期建立新型的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审美态度是当代人类与自然环境最基本的态度之一,缺少生态美育的环境教育是不完整的。
马克思在《导言》中曾提到,“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3]生态美育将生态原则提升为审美原则,是人生存境界的大提升,生态观念一旦成为人的自觉行动,是任何力量、法律、政策、道德原则等都无法比拟的。
因此,加强大学生态美育,将生态美学理念深深地植入大学生心中,深切体验和领悟生态环保意识,根植于情感中、存留于心中,是情感与理智和谐统一的认同,这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
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普通美育的联系与区别
生态美育作为一种新的美育理论,不同于普通的审美教育,也不是一般的生态教育。
生态美育以生态美学理论为支撑,遵循普通美育的规律,与生态教育和普通美育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重要的区别。
1.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密切相关。
生态教育所关注的内容,如生态的系统性、环境污染、可持续性发展等,都是生态美育要关注的。
从追求目标上讲,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具有一致性,都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生态的价值,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但生态美育与生态教育又有重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性质、目标、运用方法不完全相同上。
生态教育是科学教育,重在传达知识,掌握生态规律,重理性和客观性,其目标是在生态知识教育基础上意欲建立人的生态观。
作为科学知识教育,主要运用的是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性教育方式。
而生态美育是人文教育,更重情感。
其目标是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实现人的“诗意栖居”,是一种更贴近自然和人的生存本质、对人更有影响力的教育,比单纯的生态教育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作为审美教育,主要从形象入手,激起大学生内心深处对生态美的追求和渴望。
2.生态美育与普通美育的联系与区别
生态美育与普通美育也有密切的关系。
从依从关系看,生态美育包含在普通美育概念之中,就其性质来讲都是美育。
普通美育的基本性质、任务、目标都适用于生态美育。
但生态美育与普通美育也有很大的区别。
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将生态意识和生态原则介入到了审美之中。
普通美育中没有生态概念,或者说不强调生态原则。
生态审美就是要在更大的程度上尊重自然、重视自然的客观规律。
生态审美观的引入丰富了美育的思想,拓展了审美的视野。
大学生生态美育的内容
大学生生态美育,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存在论为指导,将生态美学有关理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生态美学思想,西方生态美学观等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
1.马恩的生态美学观
大学生生态美育的教学内容应包括马恩的生态美学观。
生态美育的生态美学论不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外“另起炉灶”,而是向马克思美学原典基本精神的回归。
所以,大学生生态美育的教学内容中离不开对马克思哲学和美学的一些重要内容和观点加以重新阐释。
恩格斯曾说,人作为“思维者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4]这“花朵”正是植根于地球的土壤。
因此,应告诫大学生要以自然为根基和家园,人类应按照自然的规律适应自然。
2.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生态美学思想
大学生生态美育的教学内容还应包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生态美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观念为核心,体现出一种古典的生态人文主义观念。
儒家的“和而不同”的“共生”思想、“不违农时”的生态智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自然亲和情怀、“仁者爱人”“仁民爱物”和“民胞物与”的生态人文主义观念等[5];道家的“道法自然”观、“万物齐一”论、“天倪”说与“天钧”说等思想都是大学生生态美育可资借鉴的珍贵思想资源。
3.西方生态美学观念
大学生生态美育的教学内容同样应包括西方生态美学观念。
例如:
叔本华“人生艺术化”、尼采的“生存状态诗意化”、杜威的“艺术生活化”以及海德格尔的“家园意识”“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诗意栖居”观。
本文以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观和“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为例。
“诗意栖居”只是一个比喻,强调的是审美的生存,即和谐的栖居、和谐的生存。
“诗意”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悠然和闲适,还在于人与对象同在,视对象为有生命的存在,与之交流、契合。
自然是人的朋友,而不是改造的对象。
关于“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海德格尔指出,世间万物的本性在于它们的自立性,它们都是“天―地―神―人”四元的聚集。
因此,每一个生物都有不可侵犯的尊严。
人对物的保存和保护并不是人对物的恩赐,而是物对人的要求。
大学生生态美育的目标和任务
1.大学生生态美育的目标
从教育的目的来看,理论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人们提高认识,更重要的在于指导实践。
大学生生态美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树立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的生态意识,但最终目标是为了推动生态审美生活的创造,促进世界和谐发展。
因而,生态美育在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生态审美实践时,不仅帮助他们获得生态美的自然感受,更重要的是激励大学生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实现“诗意栖居”,这才是生态美育的根本目标。
2.大学生生态美育的任务
生态美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生态审美的大学生,即懂得自然美,能够欣赏自然美,并把审美体验升华为深沉的生态意识,最终投身于“美丽中国”的实践中去。
具体任务表现为对大学生生态审美观的构建,而构建生态审美观是大学生生态美育的核心问题。
生态审美观的内涵非常丰富,本文以生态平等观和生态同情观为例。
生态平等观意味着在生态审美观上要充分尊重生态系统中所有存在物,学会欣赏自然生命的多样性、丰富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于生态同情观,孟子最早提出了“仁民爱物”的思想。
生态同情观是指在生态平等观前提下对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价值的充分尊重和敬畏,是强调人类对于自然万物的存在与发展的伦理责任,它提倡一种对于自然生命的关爱精神。
大学生生态美育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1.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强生态美育
大学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多的是依赖课堂教育。
开展生态美育,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具体而言,一是在教育理念上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态美育,尤其是学校领导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提升生态美育的思想理念。
二是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制定上,要注意突出生态美育,切实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与之相适应的公共必修课。
三是在教育方法上,如通过观看一些自然纪录片来欣赏自然风光和壮丽山河;通过收听音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欣赏一些雕塑、绘画作品和摄影来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等。
从而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既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改变了教学形式和技巧。
2.尝试讲座、网上课堂等形式的教学
除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外,还可以尝试其他形式的教学,如开设讲座,其内容上可以灵活多样,内容围绕专题进行,主讲人既可以是专职教师,也可以是社会各界人士。
讲座力求可以做到主体突出、内容新颖、时代感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常规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还可以开设网上课堂,在信息化时代,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开设网上课堂,也是普及生态美育的良好途径。
网上课堂时间灵活,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
但需注意的是,网上课堂只是简单的线上、线下的照搬是不可行的,要善于总结网络规律,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文化的熏陶作用
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学习及思想理念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校园优良文化的构建涉及方方面面,就生态美育而论,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着的深刻的生态价值观,儒家和道家文化中均蕴含着优秀的生态伦理文化,可以通过开展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将其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注重对外交流与互动,积极主动吸收社会文化,尤其是要注重与政府、社区等进行积极互动,邀请其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理念与先进方法、策略等进行宣传与普及,并将它创造性地运用于大学校园优良文化建设中。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生态审美观的养成教育
生态审美观的构建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有必要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与校外相关单位进行合作,拓宽教育资源。
例如:
可以利用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作为重要的实践载体,组织大学生开展生态审美体验及生态文明建设活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建立野外基地,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和能力。
大学生只有到大自然中去,才能体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快慰心情与轻松心境。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水平
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于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应放在重要位置,切实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提高教师的水平。
首先,高校应适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专家进行授课指导,鼓励教师通过学习和交流不断提升生态审美素养。
其次,学校应出台符合大学生生态美育事业实际的职称评定方法和岗位津贴办法。
例如:
通过采取激励性措施,对于取得了生态美育领域相关研究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切实增强教师们开展学术研究的主动性。
还可以成立教学指导研究委员会,指导相关的研究工作。
再次,学校要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及时提供有利于大学生生态美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教学器材和资料。
最后,教师自身也应自强自律,努力工作,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作出更多成绩,在保证教学的基础上发展科研,积极开展生态环保调研和课题申报,研究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丁永祥,李新生.生态美育[M].郑州:
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
34.
[2]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
36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9.
[4]丁永祥,李新生.生态美育[M].郑州:
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
242.
[5]朱军利,祁海文.曾繁仁的“美学之思”35年[J].东岳论丛,2012(9).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翟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生态 美育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