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中医内科必考点与试题oc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345413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52.01KB
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中医内科必考点与试题oc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中医内科必考点与试题oc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中医内科必考点与试题ocWord文件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4题
A.参苏饮B.新加香薷饮C.葱豉桔梗汤D.加减葳蕤汤E.玉屏风散
3.气虚感冒,宜选用A
4.阴虚感冒,宜适用D
第一节咳嗽
明代,《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外感咳嗽病变性质属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其病理因素为风、寒、暑、湿、燥、火,以风寒为多,病变过程中可发生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等病理转化。
内伤咳嗽病变性质为邪实与正虚并见,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
,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2.辨证候虚实
咳嗽的治疗,·
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
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注意调理脏腑,顾护正气。
【鉴别诊断】
咳嗽要与1.哮病、2.肺胀3.肺痨4.肺癌进行鉴别
分证论治
咳嗽-宣肺散邪
证型
1.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桑菊饮
3.风燥伤肺
疏风清肺、润肺止咳
桑杏汤
4.痰湿蕴肺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
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此语出于A
A.《素问》B.《诸病源候论》C.《景岳全书》D.《医学三字经》E.《河间六书》
10.外感咳嗽属于B
A.邪实正虚B.邪实C.正虚D.邪实正不虚E.邪不实正虚
11.内伤咳嗽治宜E
A.祛邪B.扶正C.扶正补虚D.补虚E.标本同治
12.古书中有言:
燥咳每成D
A.虚B.哮C.悸D.痨E.喘
13.外感咳嗽治宜C
A.扶正补虚B.扶正C.祛邪D.补虚E.标本同治
5~6题
A.久咳,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B.久咳气逆,干咳少痰,咳引胸胁痛
C.久咳痰多,痰白易出,胸脘痞闷D.咳嗽新起,咳声粗亢,痰稠色黄
E.咳嗽新起,咽干鼻燥,咳声嘶哑,痰少稠黏,难以咳出
5.痰热郁肺咳嗽主症为D
6.风燥伤肺咳嗽主症为E
7~8题
A.止嗽散B.杏苏散C.桑杏汤D.麻杏石甘汤E.清金化痰汤
7.凉燥咳嗽宜选用B
8.风寒咳嗽宜选用A
第四节喘证
历代中医文献也称“鼻息”、“肩息”、“上气”、“逆气”、“喘促”等。
.至金元以后充实了内伤致喘的论说,辨证则以虚实为纲
《京岳全书·
喘促》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邪侵袭
2.饮食不当3.情志所伤
4.劳欲久病
2.基本病机——外感、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二、病机
1.病位——主要在肺和肾,与肝、脾有关
气无所主,肾失摄纳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重证每多影响于心
一、辨证要点
1.辩虚实
2.实喘辨外感与内伤
3.辨病位
三、证治分类
喘证-实喘治在肺,祛邪利气,
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培补摄纳
1.实喘
1)风寒袭肺
宣肺散寒
麻黄汤
2)表寒里热
宣肺泄热
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
清泄痰热
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
化痰降气
5)肝气乘肺
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
6)水凌心肺
温阳利水,泻壅平喘
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2.虚喘
1)肺虚
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
补肾纳气肾阳虚
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参附汤加紫石英,灵磁石,沉香,蛤蚧
21.喘证的发病机制主要在C
A.肺B.肺脾C.肺肾D.脾肾E.肾
22.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喘证的特征C
A.呼吸困难B.张口抬肩C.胸高胀满D.鼻翼煽动E.不能平卧
23.喘证辨证首应审其C
A.寒热B.表里C.虚实D.肺肾E.阴阳
24.虚喘之肺虚证治宜选用A
A.生脉散合补肺汤B.生脉散C.补肺汤D.玉屏风散E.金匮肾气丸
11~12题
A.喘急胸闷,伴有咳嗽B.喘急气促,伴有鼻翼煽动C.喘咳痰多而黏,咳出不爽
D.喘促,呼多吸少,动则更甚E.喘促短气,言语无力
11.痰浊阻肺型喘证的临床表现是C
12.肺虚喘证的临床表现是E
13~14题
A.呼吸急促,喉间痰鸣B.气短息促,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加剧
C.咳吐浊唾涎沫,咳声不扬,气急喘促D.咳嗽气急,咳吐脓痰,其味腥臭,壮热汗出
E.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13.喘证的特征E
14.哮证的特征A
第二章心系病证
第一节心悸
《金贵要略》和《伤寒论》中称“惊悸”、“心动悸”、“心中悸”、“心下悸”。
宋·
严用和《济生方》首次提出“怔忡”之病名。
王清任首倡活血化瘀治疗本病,以血府逐瘀汤治疗本病有殊效:
四、
(
一)病因
1.体虚劳倦
2.七情所伤
3.感受外邪
4.药食不当
(二)
病机
1.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
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2.病位——心,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2.辨病位:
3.辨脉象变化4.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1)心虚胆怯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
2)心脾两虚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
3)肝肾阴亏
滋补肝肾,养心安神
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萸肉
4)心阳不振
温补心阳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水气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苓桂术甘汤
6)血瘀气滞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
7)痰浊阻滞
理气化痰,宁心安神
导痰汤
8)邪毒犯心
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银翘散或生脉散
50.心悸之阴虚而火不旺者治宜何方D
A.生脉散B.保元汤C.六味地黄丸D.天王补心丹E.沙参麦冬汤
51.惊悸病名最早由哪位医家正式提出A
A.张仲景B.巢元方C.张景岳D.朱丹溪E.孙思邈
52.《丹溪心法》认为怔忡的根本原因为B
A.心血不足B.血虚与痰火C.心阳不足D.肝火上扰E.瘀血阻络
53.“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引起的心悸病机当为C
A.水饮凌心B.痰热扰心C.瘀血阻络D.阴虚火旺E.心阳不足
54.下列哪项不是惊悸,怔忡的病因D
A.精神因素B.痰热C.心血不足D.外邪E.瘀血
55.怔忡虚证的治疗大法当以下列哪项为主C
A.滋补肝肾B.培土生金C.养血安神D.补益心脾E.温补脾肾
56.病人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舌苔薄白脉细弦,属下列何种证候B
A.心血不足B.心虚胆怯C.饮邪上犯D.心阴不足E.心阳衰弱
57.下列哪项为阴虚火旺型心悸的主症C
A.胸脘痞闷B.善惊易恐C.心烦少寐D.形寒肢冷E.倦怠无力
58.阴虚而火旺之心悸最佳方剂可选D
A.天王补心丹B.朱砂安神丸C.甘麦大枣汤D.知柏地黄丸E.生脉散
29~30题
A.桃仁红花煎加减B.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C.归脾汤加减
D.苓桂术甘汤加减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29.水饮凌心型心悸治宜D
30.瘀血阻络型心悸方选A
31~32题
A.朱砂安神丸B.炙甘草汤C.真武汤D.天王补心丹
E.知柏地黄丸
31.阴虚火旺型心悸,若见虚烦神疲,心悸不安者,方宜选D
32.阴虚火旺型心悸,若见虚火妄动,梦遗腰酸者,方宜选E
第二节胸痹
心痛”之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其后《灵枢五邪》也有心痛之病名,又有“卒心痛”、“厥心痛”(《素问谬刺论》)、“真心痛”(《素问厥论》)
“胸痹”首见于《金贵要略》
明·
王肯堂《证治准绳》首次明确对心痛与胃脘痛作了鉴别,并强调用大剂的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死血心痛,开活血化瘀治疗心痛之先河。
一、病因
1.寒邪内侵2.饮食失调3.情志失调4.劳倦内伤
5.年迈体虚
1.主要病机——心脉痹阻
2.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端,且常相兼为病
3.病位——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4.病机转化——可由实致虚,或因虚致实
诱因:
劳累过度、抑郁恼怒、饮酒饱食、感受寒冷等。
1.辨标本、虚实。
2.辨病情轻重
二、治疗原则
汉张仲景奠定了胸痹辨证论治的基础,列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乌头赤石脂丸等方,以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为治。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用苏合香丸治卒暴心痛,今仍常用。
明清时代补充了活血化瘀疗法:
王肯堂《证治准绳》用失笑散及大剂红花、降香治死血心痛。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医宗金鉴》用丹参饮治疗胸痹心痛,至今沿用不衰。
1.基本原则:
发作期——祛邪治标
缓解期——扶正治本
注意事项——①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不可浪补、猛攻(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②在发病后的3-4天内,警惕并预防脱证的发生,一旦发现脱证之先兆,必须尽早投用益气固脱之品。
心痛-祛邪治标,扶正固本“补,通”
1)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血府逐瘀汤
2)痰浊内阻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瓜蒌薤白半夏汤
3)阴寒凝滞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瓜蒌薤白白酒汤
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
4)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生脉散和人参养营汤
5)心肾阴虚
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左归饮
6)心肾阳虚
益气壮阳,温络止痛
参附汤和右归饮
59.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的记载,出于下列何书D
A.《伤寒论》B.《金匮要略》C.《灵枢.五味》D.《医林改错》E.《证治准绳》
60.“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此语出自A
A.《灵枢》B.《素问》C.《伤寒论》D.《难经》
61.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虚为E
A.肝肾亏虚B.心脾亏虚C.心气不足D.肾阴不足E.心脾肝肾亏虚
62.下列哪项不是胸痹的治疗法则E
A.活血化瘀B.辛温通阳C.泄浊豁痰D.温补阳气E.滋阴润肺
63.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标实常见为下列哪项以外E
A.气滞B.血瘀C.痰浊D.阴寒E.火邪
64.胸痛,若瘀血、痰浊、寒凝祛除后,其治疗方法当着重A
A.温补阳气B.补益心血C.气血双补D.滋阴养血E.脾肾两补
65.胸痹之病因,多与下列哪项以外有关B
A.寒邪内侵B.心虚胆怯C.饮食失调D.情志失节E.年迈体虚
33~34题
A.血府逐瘀汤B.丹参饮C.乌头赤石脂丸合苏合香丸D.栝蒌薤白半夏汤E.瓜蒌薤白白酒汤
33.胸痹心血瘀阻证宜A
34.胸痹痰浊闭阻证宜D
35~36题
A.胸部刺痛,固定不移B.胸痛彻背,感寒痛甚C.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
D.胸闷如窒而痛,肢体沉重E.胸闷隐痛、时作时止
35.阴寒极盛时胸痹的症状特点是C
36.气阴两虚型胸痹的症状特点是E
第三节不寐
1.饮食不节
2.情志失调
3.劳逸失调
4.病后体虚
基本病机——情志所伤,饮食失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阴虚不能纳阳,或阳虚不得入于阴
2.病位——心,与肝(胆)、脾(胃)、肾密切相关
3.病理性质
临床虚多实少
二、相关检查
临床采用多导睡眠图来判断:
1.测定其平均睡眠潜伏时间延长(长于30分钟);
2.测定实际睡眠时间减少(每夜不足6.5小时);
3.测定觉醒时间增多(每夜超过30分钟)。
眼快动睡眠期相对增加。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2.辨脏腑
治疗大法——补虚泻实,调整脏腑气血阴阳
不寐-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1)心脾两虚
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2)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黄莲阿胶汤、朱砂安神丸
3)心胆气虚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安神定志丸
4)痰热内扰
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温胆汤
5)肝郁化火
疏肝泻热、佐以安神
龙胆泻肝汤
66.最先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是哪一本书C
A.《伤寒论》B.《金匮要略》C.《黄帝内经》D.《景岳全书》E.《类证治裁》
67.不寐的病机特点为A
A.阳盛阴衰,阴阳失交B.阴盛阳衰,阴阳失交C.胃气不和,夜卧不安
D.阳不交阴,心肾不交E.痰热内扰
68.虚证不寐的病理因素主要是B
A.津液亏耗B.阴血不足C.阳气不足D.脾气虚弱E.肝郁脾虚
69.下列哪项不是引起不寐的原因E
A.胃中不和,痰热内扰B.思虑劳倦,内伤心脾C.心虚胆怯,心神不安
D.阴虚火旺,肝阳扰动E.气郁痰结,阻闭神明
70.下列除哪项外均为不寐的病因C
A.情志所伤B.饮食不节C.外邪侵袭D.病后体虚E.劳逸失调
71.肝火扰心型不寐者,宜首选B
A.安神定志丸B.龙胆泻肝汤C.朱砂安神丸D.柴胡疏肝散E.黄连阿胶汤
72.下列哪项不是实证不寐的病理因素B
A.肝郁化火B.心肾不交C.食滞D.痰浊E.胃腑不和
73.老年人夜寐早醒而无虚烦之证的,多属气血不足,治宜D
A.交泰丸B.酸枣仁汤C.安神定志丸D.归脾汤E.养心汤
74.病后血虚肝热而不寐者,宜用A
A.琥珀多寐丸B.安神定志丸C.黄连阿胶汤D.交泰丸E.朱砂安神丸
75.不寐属心肾不交,虚阳上扰者,宜用D
A.琥珀多寐丸B.安神定志丸C.黄连阿胶汤D.交泰丸E.酸枣仁汤
37~38题
A.黄连温胆汤B.半夏秫米汤C.黄连阿胶汤D.天王补心丹E.交泰丸
37.痰热扰心证之不寐者,宜选用A
38.治疗心肾不交,虚阳上扰之失眠者,宜选用E
39~40题
A.枕中丹B.归脾汤C.香砂六君子汤D.交泰丸E.黄连阿胶汤
39.脾气虚弱型多寐首选方为.C
40.心脾不足型健忘首选方为.B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胃痛
1.胃痛首见于《内经》。
3.明代以前医家,多将胃痛与心痛混淆,明代医家王肯堂《证治准绳·
心痛胃脘痛》
始明确加以区分。
叶天士强调“久痛入络”,
《景岳全书》强调了“气滞”这一因素,
1.外邪犯胃
2.饮食伤胃
3.情志不畅
4.素体脾虚
二、病机
1.基本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2.病位——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涉及胆、肾
一、辨证要点
2.辨寒热
3.辨在气在血
基本治则——理气和胃止痛,立足于“通”(通则不痛)
注意事项:
1.忌滥用解热镇痛药物,尤其忌长期服用,以免刺激胃黏膜。
2.忌不辨证用药;
饮食伤胃忌用补益药物。
1)胃气壅滞
理气和胃止痛
香苏散
2)肝胃气滞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柴胡疏肝散
3)胃中蕴热
清胃泻热、和中止痛
泻心汤合金铃子散
4)肝胃蕴热
清肝泻热、和胃止痛
化肝煎
5)瘀血阻滞
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失笑散合丹参饮
6)胃阴不足
益胃生津止痛
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7)脾胃虚寒
温中健脾、
黄芪建中汤
94.胃痛的治疗,以下何者为主C
A.疏肝和胃止痛B.调和脾胃止痛C.理气和胃止痛D.理气活血止痛E.益气健脾止痛
95.以下哪项不是阴虚胃痛的主症C
A.胃痛隐隐B.口燥咽干C.口不渴D.舌红少苔E.脉细数
9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肝气犯胃型胃痛的主症E
A.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B.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C.嗳气频繁
D.舌苔薄白E.脉象弦数
97.胃痛的病理特点是C
A.肝胃不和,胃气郁滞B.胃气上逆,失于和降C.胃气郁滞,失于和降
D.肝郁化火,胃气郁滞E.脾胃不和,气机郁滞
98.治疗瘀血停胃证的主方为E
A.失笑散B.丹参饮C.血府逐瘀汤D.桃红四物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
99.保和丸可用于下列除哪项以外的病证C
A.饮食伤胃型胃痛B.饮食积滞型腹痛C.食滞痰阻型积聚
D.食滞肠胃型泄泻E.食滞内停型呕吐
53~54题
A.柴胡疏肝散B.逍遥散C.木香顺气丸D.四七汤E.化肝煎
53.肝气犯胃型胃痛治宜A
54.肝气犯胃型呕吐治宜D
55~56题
A.血府逐瘀汤C.少腹逐瘀汤D.旋覆花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
55.瘀血停胃型胃痛主方是E
56.腹痛瘀血内停主方是C
第七节泄泻
李中梓《医宗必读·
泄泻》提出著名的治泻九法:
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1.感受外邪:
寒、暑、湿、热
2.饮食所伤
3.
情志失调→
4.病后体虚
5.禀赋不足
6.命门火衰
1.基本病机——脾胃受损,运化失司,小肠无以分清别浊,大肠传化失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发为泄泻
2.病理因素——湿邪,病机关键——脾虚湿盛
3.病位在肠,关键病变脏腑为脾,与肝、肾密切相关
1.辨虚实寒热
2.辨证候特征3.辨轻重缓急4.辨泻下之物
二、治则治法
基本治则——运脾化湿
注意事项
1.暴泄——不可骤用补涩,以免闭门留寇
2.久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劫伤阴液。
3.寒热错杂,或虚实并见者——当温清并用,虚实兼顾
4.“健脾”与“运脾”灵活运用
1)寒湿泄泻
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藿香正气散
2)湿热泄泻
清热利湿
葛根黄芩黄连汤
3)暑湿泄泻
清暑化湿
黄连香薷饮
4)食滞胃肠
消食导滞
保和丸
5)肝气乘脾
抑肝扶脾
痛泻要方
6)脾胃虚弱
健脾益胃
参苓白术散
7)肾阳虚衰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四神丸
135.泄泻在《内经》中称为D
A.下利B.下痢C.滞下D.泄E.泻
136.治泻九法是哪一部书提出的C
A.《医贯》B.《伤寒论》C.《医宗必读》D.《医学心悟》E.《医学三字经》
137.导致泄泻发生的重要因素在于E
A.脾胃虚弱B.肾阳虚衰C.感受外邪D.食滞肠胃E.脾虚湿盛
138.治疗泄泻初起不宜E
A.分利B.消导C.疏解D.清化E.固涩
139.治疗久泻,不宜过用A
A.分利B.健脾C.补肾D.升提E.固涩
71~72题
A.葛根芩连汤B.藿香正气散C.芍药汤D.柴胡疏肝散E.痛泻要方
71.湿热泄泻的主方是A
72.湿热痢初起兼有表证,若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治疗宜A
73~74题
A.香苏饮B.不换金正气散C.羌活胜湿汤D.参苓白术散E.藿香正气散
73.外感寒湿而致泄泻的治疗宜选用E
74.外感寒湿而致痢疾的治疗宜选用B
75~76题
A.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腹部喜温B.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
C.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D.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腹痛不甚,喜温喜按
E.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即发生腹痛泄泻
75.虚证泄泻的特征是D
76.实证泄泻的特征是C
第四节痢疾
痢疾是因外感时行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痢疾,古代亦称“肠游”、“滞下”等,含有肠腑“闭滞不利”的意思。
《内经》称本病为“肠游”;
汉《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将本病与泄泻合称“下利”,制定了寒热不同的白头翁汤和桃花汤治疗本病,开创了痢疾的辨证论治,
唐《备急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
宋《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
金元时期,《丹溪心法》明确指出本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
疫毒的传播,与岁运、地区、季节有关。
痢疾病位在肠,病机重点是肠中有滞,即湿热,寒湿、疫毒、饮食壅滞肠中,妨碍传导,凝滞气血,脂膜血络受损;
而泄泻病位在脾,病机重点是脾失运化,湿浊内生,清浊不分,混杂而下。
辨证要点
1,辨实痢、虚痢
2.识寒痢、热痢
治疗原则1.祛邪导滞2.调气和血:
3,顾护胃气:
治疗痢疾之禁忌:
如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以免重伤阴津,戕害正气等,
总之,痢疾的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
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
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赤多者重用血药,白多者重用气药。
始终把握祛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顾护胃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痢疾-初痢宜通,久痢宜涩,赤重者用血药,白重者重用气药。
1)湿热痢
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芍药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执业 医师 助理 内科 必考 试题 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