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行业的创新 创新的迷思.docx
- 文档编号:19344445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744.12KB
IT行业的创新 创新的迷思.docx
《IT行业的创新 创新的迷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T行业的创新 创新的迷思.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IT行业的创新创新的迷思
“IT行业的创新创新的迷思”
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中心邹欣
原文分三段,链接地址分别为:
(1~4)
[这是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中心的邹欣老师和北大同学交流的讲稿,暑期课程-职业规划与领导力发展课程的一部分]
Mythsofinnovation
创新,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国家,这些都是最近时髦的词汇,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工程组工作,看过创新的猪跑,也吃过创新的猪肉,在这里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这些内容好多可以从各种参考书中得到,并不是我独创的见解。
迷思之一InnovationstartswithEpiphany
很多人听到发明创造,都会想起故事书里的聪明人忽然灵光闪现的故事,灵光闪现,顿悟这个词叫“Epiphany”,这些著名的例子有:
阿基米德在洗浴城里泡澡,忽然跳出浴池,跑到大街上,大喊“Eureka”,他老人家发现了浮力定律。
牛顿同学当年没事坐在苹果树下,忽然一颗苹果砸到他头上,他也灵机一动,揭示了万有引力等等理论。
这些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它们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提到这些科学巨人在顿悟之前已经在相关学科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他们也为这些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那些看似神奇的时刻才会光顾他们。
这些故事的另一引申是-他们都是独立工作,没有一个阿基米德团队,或者“牛之队”在支持他们。
在近代,很少有一个人独立地推出前无古人的发明创造。
让我们看看手里的手机.它集成了几代理论的发现,发明和技术工程上的创新-
¡无线通信:
radiowaves,locationaware–GPS,celltower,WiFiAP
¡有线通信:
USB
¡集成电路:
¡显示技术:
¡计算机,应用程序
让我们穿越回到牛顿的时代,想象我们把这些技术的原理,设计图纸都向牛顿头上砸去。
他会顿悟么?
在我们熟悉的电脑和IT领域,所有我们看到的“酷“的东西,都是几代人,几个团队前赴后继持续创新的结果。
就像拼图一样,很多聪明人都看出了最终图像,都在一块一块地拼接,往往拼好最后一块的同学得到最大的荣誉。
但是没有前人的积累,没有自己扎实的能力,没有”最后一块”等着同学们去拼。
另一个有用的推论是–不要一开始就想把所有的丢失的拼图块都找到并填上,打造一个巨大的创新。
皮特·德鲁克(PeterDrucker)说过:
Thoseentrepreneurswhostartoutwiththeideathatthey’llmakeitbig–andinahurry–canbeguaranteedfailure.
我们上课的同学也想了不少宏大的创新思想(例如这个),但是课程最后什么也没做成,剩下的就是一个空的构想。
《梦断代码》是《现代软件工程》课的必读参考书,它讲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软件项目(要取代Exchange/Outlook/P2P软件)在充足的资金和程序员支持下华丽失败的故事。
和它相映成趣的,是Linux项目刚开始的时候:
I'mdoinga(free)operatingsystem(justahobby,won'tbebigandprofessionallikegnu)for386(486)ATclones...(source)
这两个故事,连同画扇面的笑话,可以作为大家创新的参考。
迷思之二–大家都喜欢创新
谁不喜欢创新呢?
然而细细想来,创新就是做和以前不一样的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不一样“。
当你提出一个创新的想法时,你会得到什么回答呢?
下面是一些:
¡Thiswillneverwork
¡Noonewillwantthis
¡Itcan’tworkinpractice.
¡Peoplewon’tunderstandit
¡Thisisn’taproblem.
¡Thisisaproblem,butnoonecares.
¡Thisisaproblem,andpeoplecare,butit’salreadysolved.
¡Thisisaproblem,andpeoplecare,butitwillnevermakemoney.
¡Thisisasolutioninsearchofaproblem.
¡Getoutofmyofficenow!
¡Wetriedthatalready
¡Thiswillneverwork
¡Weneverdonethatbefore
¡Thiswillneverwork
¡Wedon’tdoitthatwayhere
¡Thiswillneverwork
¡Notinourbudget
¡Thiswillneverwork
¡Wedon’thavetime
¡Executiveswillnevergoforit
¡It’soutofscopeforthismilestone
¡AndIdon’tknowaboutnextmilestone…
¡You’resmarterwithyourmouthshut!
…
为什么?
我辛辛苦苦想出来的点子,为什么得不到领导或同事的赞赏?
这里有好几个原因:
¡个人自负/嫉妒:
§这个想法居然被你想出来了,老子不能接受
¡面子或政治因素:
§这个东西要是搞成了,我没面子.
¡优先级:
§我已经有十个创新的想法在手头了,不能接受又一个新的创新
¡安全:
§不创新,我没有风险;要创新,我可能要失去一些东西。
¡习惯
§这个不是我们做事的习惯啊,不符合我们一贯的原则啊
¡动机
§what’sinitforme?
我能从中得到什么?
我为什么要帮你?
不但大众不喜欢创新,甚至连创新者都不例外,有些创新者甚至恨创新。
有这么严重?
听我慢慢道来:
假设你发明了电报,并且花费了毕生精力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电报网和电报企业。
这时有一个年轻的发明家上门推销他的创新–电话.
<图>
(source:
http:
//etc.usf.edu/clipart/77900/77913/77913_telephone.htm)
虽然这个早期的电话看起来其貌不扬,后面还拖着一条尾巴,可是你敏锐地看到,这个创新将会颠覆目前的电报产业,它预示着你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企业将会失去市场,这时你会怎么想呢?
会不会恨这个新发明?
这里我们看到,有些创新是颠覆性的-disruptiveinnovation.这些想法一旦出现,会引起现有技术拥有者的极大不安,我们看看工业革命时期几个颠覆性创新的例子:
蒂莫尼耶于1829年发明的缝纫机是世界上最早成批制造的缝纫机。
缝制速度要比手工缝制快10倍以上,正因为缝纫机器有如此的优越性,所以引起制衣店裁缝们的恐惧与反对,“如果机器出现,那么手工裁缝就会失业,一旦失业就意味着饥饿和寒冷来临。
”众多裁缝上门找蒂莫尼埃论理,继而发生冲突,在一次动乱中就有80余台缝纫机被捣毁;大批裁缝闯入工厂,武力和愚昧最终占了上风。
无可奈何的蒂莫尼埃只好回到安普勒比城,重操旧业仍以做裁缝为生。
贾卡(JACQUARD)1752年出生于里昂,一成年便在丝绸工坊打工,并且很快成为一个有创意的、技艺娴熟的工匠。
他的改革计划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多次中断,但1805年一大批改革后的半自动织机终于在这里运转了起来。
新织机不但缩短了产品的成形时间,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劳动量的减少了工作人数,这必然引起了大批工人的恐慌和随之而来的抵制及破坏,因为使用贾卡织机后,原来需要六名工人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一名,这就意味着大批工人的失业。
贾卡多次受到人身攻击,甚至有人对他以死相逼,更严重的是,工坊里的新型织机不断被损坏和焚烧。
尽管如此,革新的成果还是遍及全国,1812年,整个法国已装置了一万一千多台贾卡自动织机。
[源于:
]
英国织布工人捣毁织布机的例子:
卡特莱特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发明了动力织布机,1791年他在曼彻斯特建立了第一座用动力织布机装备的织布工厂,纺织界的实业家,以及其他资本家闻讯,纷纷起来投资。
织布厂越办越红火规模也越来越大,投资织布厂的股东们,棉纺厂的老板都拍手称快,卡特莱特更是踌躇满志。
孰不知,一场风暴就要降临了,新式织布机的使用,使许多原来的织布工人失去工作,沦为失业大军,而在业工人,却被迫随着动力织布机的快节拍大大增加了劳动强度,苦不堪言。
一天夜里,愤怒的工人们砸烂了厂里所有的织布机,然后放火烧毁了织布厂.
我在上课的时候还举了另一个例子,现在大众认为钻石很值钱,买的人也不少.钻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组成,如果有人发明了一种在常温常压下把石墨变成钻石的方法,可以廉价地生产大量的钻石,我们想象钻石产业链上的人们,以及已经购买,储存了钻石的人们会有什么反应?
非常喜欢?
迷思之三:
好的想法会赢
学习理工科的同学都是比较理性的,他们想,好的想法当然会赢啦。
就想解数学题一样,好的解放当然会得高分啦。
如果我能找到好的想法,我的好主意一定会把现在不太好的主意都比下去。
但是在现实中,好的主意不一定赢。
例如我们看看眼前正在使用的电脑键盘,我打赌99.9%的键盘都是这样的布局(QWERTY):
但是很多研究认为下面的键盘布局(Dvorak)更有效:
我们还有数据支持:
如果使用QWERTY键盘,那么只有10%的英语单词能在手指不离开HomeRow(ASDF的那一排)的情况下敲出来。
但是如果使用Dvorak键盘布局,你可以在homerow打出60%的单词(所有的元音都在homerow)!
这样会减轻手指和相关肌肉的负担,减少劳损,同时加快打字速度。
那么这么好的键盘为什么这么少见,为什么大家都不用好的键盘布局呢?
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为什么会是这个情况。
注:
据说QWERTY键盘的设计是因为机械打字机的打字臂由于相邻字符的原因而互相碰撞,因此要把经常一块出现的字符分开,这样才能减少碰撞的几率。
但是在后来打字机都抛弃了机械打字臂的设计,演变为球形字模打字,以及后来的电子打字,计算机键盘。
这个时候原始布局的设计反而成为了一个问题。
另一个例子是国际标准衡量制度(米/千克)和英制衡量制度(英尺/磅)的对比。
后者只有在美国(大概还有利比亚,缅甸)还在使用。
事实上美国国会早在两百年前就通过了法案,要推广国际标准衡量制度,但是却迟迟没有行动。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行动相关的各个方面都在考虑:
我能从中得到什么?
What’sInItForMe?
(WIIFM)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那再多的好想法都只会停留在口头。
国内一个例子是“火车票实名制”问题,大家都说这是一个好主意,技术上有困难么?
对于一个可以成功发射登月飞船,可以用GFW把中国的互联网变成一个局域网的国家,火车票实名制在技术上其实不难。
但是对于掌握政策的制定,实施,运行,维护的人来说,他们都在心里问:
WIIFM?
(我能从中得到什么?
)这个问题没有好的答案之前,这个”好想法”是不会得到彻底实行的。
¡AfterFaraday(法拉第)discoveredthebasicprincipleofelectromagneticinduction(电磁感应)in1831,askepticalpoliticianaskedhimwhatthiswasgoodfor.
¡Faradayresponded:
“Sir,Idonotknowwhatitisgoodfor.However,ofonethingIamquitecertain,somedayyouwilltaxit.”
那怎么样才能让别人喜欢(至少不痛恨)你的创新呢?
在我们提出一个创新的想法时,应该考虑这么几点:
Provide“what’sinitforme”forstakeholders对利益相关人要讲清楚“你能从中得到什么”。
RelativeAdvantage(创新和目前的应用相比,有什么相对的优势)
Compatibility(创新和目前的应用是否兼容)
Complexity(避免过度地描述复杂的技术)
Observability&Trialability(能让别人看到/实验创新的结果么?
)
另外,大家都很忙,你能否用很简明的方式把你的创新描述出来?
同学们在<现代软件工程>课程上实验了NABC的方法,大家不妨一试。
迷思之四:
创新者都是一马当先
大家听了很多创新者的故事,有些人想,他们真了不起,第一个想出了这些美妙的想法,要是我早生几十年,也第一个实现那些想法就好了。
其实,大部分成功的创新者都不是先行者,例如搜索引擎,Google是很晚才进入这个领域的。
例如APPLE的音乐播放器iPod.它是2001年10月23日发布的,在它之前市面上已经有很多产品了:
¡1997:
firstPADreleased
¡1998:
Rio
¡1999:
PJB-100has4.8GHardDrive
¡…creativelabs…andmanymore
¡2001-10-23:
ApplereleasediPod,5G
¡2002:
Archosreleasedaudio/videoplayer
iPod出现后的几年时间里,它甩开了对手:
另外,Gmail,GoogleCalendar都不是第一个产品,当Gmail/GoogleCalendar发布的时候,世界上大部分有email的用户都至少有两个免费的email/calendar服务了YahooMail,Hotmail.谁会需要第三个免费的账户?
但是后来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赶上并超越了先行者。
下面是2006年的美国市场数据:
在讲市场竞争的时候,人们喜欢用下面这样一些词汇:
¡FirstMover,FirstMoverAdvantage(FMA)
¡SecondMover,SecondMoverAdvantage(SMA)
我们还可以看到VCD在中国创新和衰退的故事(由于篇幅太长,另起一个博客)
下面是一些IT行业的FirstMover,和最近的marketleader:
¡PersonalComputer:
§FirstMover:
Altair(1975)
§MarketLeader:
Dell(2006),HP(2010)
¡WordProcessingSoftware:
§FirstMover:
WordStar(1979)
§MarketLeader:
MicrosoftWord(2006)
¡WebBrowser:
§FirstMover:
Mosaic(1992)
§MarketLeader: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2006),但是从2006年以来,出现了很多强有力的竞争者。
¡InternetSearchEngine:
§FirstMover:
Excite(1993)
§MarketLeader:
Google(2010)
¡MP3player
§FirstMover:
Rio
§MarketLeader:
iPod
¡OnlineBookstore
§FirstMover:
B(多好的域名,可惜这第一家网站没能成功)
§MarketLeader:
A(2ndmover)
¡PersonalFinanceSoftware
§FirstMover(unknown)
§MarketLeader:
Intuit(the47thmover)
这里要提一下的是Intuit这个公司,它在start-up阶段分析了市场上所有个人财务软件的情况,发现已经有46家公司出现在市场上,公司创始人自嘲说他们有47thMoverAdvantage.J结果就是这第47个竞争者最后成为市场的老大,打败了包括微软公司在内的诸多对手-微软在2009年宣布停止其个人财务软件Money项目,退出这个市场。
迷思之五–要成为领域的专家,才能创新
这个想法看起来没什么错,我们不就是为了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才来上学,拿学位,希望拿到学位之后成为专家,然后再开始这个领域的创新?
但是统计数据表明,70%的创新者说,他们最成功的创新,是在他们的拿手领域之外发现的。
TimBerners-Lee是一个物理学家,他在1989年3月份提出了一个想法,想利用HyperText实现方便的信息共享和更新。
他的老板看了之后,说“vague,butexciting”。
一年后,他和同事们实现了通过互联网的HTTP协议通信,WWW就这样诞生了。
这个现在看起来这么顺利成章的想法,为什么是由一个物理学家,而不是计算机学家实现出来?
事实上在WWW/HyperText协议刚出现的的时候,一些计算机专家非常看不起这个玩意(根据我看到的2001年资料),专家们认为,一个文本文件上有一些文字,有些是蓝色的,用鼠标一点,就能打开另一个文件,网页上都不记录状态,这算什么难度,这又是什么创新呢?
这能在什么地方发表论文呢?
当时计算机科学家在搞COM,DCOM,RemoteProcessCall这样一些高难度的东西。
事实上,正是这种看似简单的stateless的网页,改变了世界。
在中国甚至全世界,B2B网站做的最好的是阿里巴巴,它的创始人是学计算机,互联网专业的么?
最近新闻不断的的Nokia公司,它在进入通信领域之前,是芬兰一家做森林木材相关产品(纸浆,卫生纸,雨靴)的企业。
芬兰全国人口只有500万,能用多少卫生纸和雨靴?
于是有一天公司领导决定创新,他们看上了通信领域–但是当公司想去融资的时候,专家们,包括资本家们都笑话他们。
15年之后,Nokia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和通信企业,拥有790亿美元的营收。
当然Nokia成了行业领头羊,成了专家之后,也碰到了自己的问题。
它不得不从自己着火的平台跳进冰冷的海水里…
另一个例子是索尼公司的“单放机”(Walkman).索尼公司在大型的收录机取得成功之后,其创始人盛田昭夫想进一步让所有人都能随时听到音乐,有了“随声听”的想法。
但是这个想法在公司内部遭到很多阻力.公司的专家们认为市场的认知是-“收录机,收录机,就要能收能录”,随声听没有市场,他们还做了多次市场调查,来证明大众不会喜欢“只能放音乐,不能录音乐的小玩意”。
盛田基于他对电子消费品的趋势的洞察,和对未来的直觉,坚持推动研发,甚至以自己辞职相要挟。
最后产品快要上市的时候,大家要给它取名字,Walkman是最后的候选名字之一。
公司请教了语言专家,语言专家语重心长地指出,Walkman是不符合语法的!
动词不能修饰名词,改成WalkingMan才是正解!
值得庆幸的是,盛田昭夫没有听专家的建议。
Walkman(而不是walkingman)上市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Walkman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点燃了爆炸性的增长。
在Walkman的生命周期中(1979-2010),它卖出了2.2亿台,开辟了一个市场,引起许多厂商的效仿(从Panasonic,Aiwa到国内的许多厂家)。
这是许多专家们当初想不到的。
为什么领域的专家有时候没有领域外的创新者那么有创意?
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迷思之六–技术的创新是关键
这个想法对理工科的同学们来说更是自然不过,很多同学孜孜不倦地跟踪某编程技术各个版本的细节,津津乐道其中奥秘。
大家的思想无外乎-我们就是要学习各种科学技术,然后创新,齐家治国平天下。
例如我们看看手机的发展历史:
哪一个进步不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的?
这当然不错,但是最有技术含量的手机,在这个图上还没有显示。
它是这个:
你看那天线,那么粗,里面都是技术啊!
这就是著名的Iridium铱星计划的手机,它的确凝聚了多种先进的技术,看似简明的思想–我只用往天上发66颗卫星,把地球全覆盖了,大家就可以随时随地打电话了。
这比在地面上每隔几十公里就建造一个手机基站要好不知多少倍.对吧!
不幸的是,这个服务在1998年开始,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申请破产保护了。
在事后诸葛亮看来,铱星的想法有许多不靠谱的地方。
铱星的独特价值点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也可以打电话,“荒无人烟”的定义是-人们很少去的地方!
它为最不常见的条件优化。
用户在哪里?
他们大多呆在大城市里,在房间里打电话。
但是在房间里反而打不了铱星电话。
它的说明书有这样一段–当你在室内感觉通话效果较差时,请走到室外,把手机天线指向卫星所在的方位。
但是用户哪里知道你的卫星是在哪一片天空中飞呀?
由于使用了卫星通讯技术,铱星的带宽,延时都比不上普通手机。
铱星有用户么?
当然有,那些登山运动员,在南极科学考察的人士,想只身驾船周游七大洋的孤胆英雄们,他们希望有一部这样的电话。
但是这样的用户在全世界有多少呢?
铱星电话现在变成了一个租赁业务,为这些几千,几万用户提供短期服务。
与此同时,全世界手机用户早突破了10亿。
我们在这里看到,除了技术的创新,还有很多方面的创新:
商业模式的创新
o在网上买书
o网络竞拍,网店
o网络微量交易和支付
用户体验的创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IT行业的创新 创新的迷思 IT 行业 创新 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