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319574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6.13KB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Word文档格式.docx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是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主要有两种途径:
第一,信息产品广泛地渗透到其他产业中,使其他产业的产品和社会价值中包含有信息产业所创造的价值;
第二,信息部门作为其他产业或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外开展有偿信息服务。
同时,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催生了一些新的“边缘产业”,如光学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创造了大量的产值与需求。
以汽车电子产业为例,每辆汽车电子装置价值从1990年的1383美元,上升至2000年的2000美元,全行业产值达千亿美元以上。
3.高倍增性。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与工作效率,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一方面,在信息产品的生产、流通及提供利用的过程中,大量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减少生产中的物质与能源消耗,在信息产品生产和服务中虽然增加了信息资源的投入,但由于信息资源是一种非消耗性的资源,可多次反复使用,因而其成本在后来是比较低的。
另一方面,信息劳动是智力劳动,而智力劳动是一种高效率、高效益的劳动,有些信息劳动能在短时期内创造出超过其本身价值多倍的价值。
国际电联统计结果显示,一个国家对通信建设的投资每增加1%,其人均国民经济收入可提高3%。
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极大地改变了劳动力结构,如体力与脑力劳动者的比例——在机械化初期阶段,两者之比为9:
1;
在半机械化阶段,两者之比为6:
4;
在自动化条件下,两者之比为1:
9。
4.高带动性。
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很强的带动性。
如在信息产业内部,带动一批如新材料、新能源、机器制造、仪器仪表、生物、海洋、航天航空等产业的发展。
同时,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可使之重现昔日辉煌。
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信息服务业及其相关产业的高度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这一市场反过来又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
5.高投入性。
一是资金的高投入,信息技术的RD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以美国为例,为了开发360系列计算机,总投资达50亿美元。
目前,一个公司的力量已难以支持庞大的信息技术RD的资金投入,许多公司往往采取结盟、合资、兼并的办法联合起来,实施某一计划或目标。
二是智力的高投入。
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更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联合与协作。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方面信息产业因其具有的高度倍增性和高度带动性,成为世界各国产业发展的共同选择;
另一方面,面对世界范围内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发展信息产业不仅着眼于本国,而是更多地希望占据全球竞争的优势地位。
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地区与国家的界限。
(二)全球经济变革的助推器
二次大战后,全球经济结构经历了几次大规模调整,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行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60、7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转向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耗能材料少、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良机,实现了由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世界产业结构进入了新一轮重组,这次重组的特点是:
受到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的突出影响,表现在发达国家加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加速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和部分产业的转移;
主导产业及产业群体转换周期缩短;
产业调整的条件改变,竞争加剧;
出现了劳动密集型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亚洲“四小龙”转移到中国和东盟国家,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现象。
信息技术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促使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变化速度的提高。
信息技术产业化促进了新兴产业——信息产业相关部门的诞生,如计算机业、设备业、网络业、信息服务业等的形成与发展。
目前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中已有50%以上的增加值是由信息产业创造的,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2000年信息产业也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
随着新产品和新部门的不断涌现,产品更新速度加快,因而使得产业结构处于不断改革和变动之中。
(2)促进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的改造,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信息技术对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的改造可以提高其技术水平,改变其生产面貌,促进原有产业与部门产品的更新换代并提高其质量,进而创造出新产品。
据统计,由于计算机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使汽车、金属加工、纺织等工业节约劳动力30%~40%,最多可达85%。
发达国家由于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其工业能耗只有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1/3。
被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称为“夕阳工业”的汽车、钢铁、石油、化工、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在获得高新技术改造之后,不仅没有衰落,而且坚强地挺立于产业结构的变化浪潮之中,持续增长。
”以美国为例,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美国传统产业衰退的势头在90年代得以扭转,重新夺回了在半导体、汽车等领域的竞争优势;
劳动生产率自1990年以来,保持了年均2.5%的增长速度,这一速度是1970-1990年间的两倍多,促进了美国整体竞争力的回升,呈现出所谓“高增长速度、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的“新经济”特征。
(3)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20世纪初,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5%~20%是靠新技术成果的采用。
而现在,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的60%~80%是靠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从1990年以后,美国由于信息技术产业化的迅猛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超过了日本,国际竞争力于1994年在世界竞争力排行榜上重新夺冠。
美国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输出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是最高的。
目前,世界信息产品在商品贸易总额中已经占到12%以上,超过了农产品的比重,而且增速很快。
(三)全球经济增长源泉
20年多前,在世界上能源还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许多国家曾担心经济会因缺油而陷于停顿。
而现在,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动力,越来越多的人们担心因信息不灵而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担心因信息系统失灵而造成巨大损失。
信息、知识、智力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在现代经济中,知识作为生产函数的投入要素产生知识效应,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知识要素的投入更为重要,投资收益更为明显。
据预测,硬件与软件比例的发展趋势是:
10:
1-10:
10-1:
10,软件产值将逐步超过硬件产值。
这表明知识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工业经济正向信息经济乃至知识经济的转移,发达国家信息工作人员已经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信息部门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例迅速上升。
美国在1940年这一比例为25%,1960年40%,1990年64%,现已提高到80%左右。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在65%左右。
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1900种工作中,约有90%属于脑力劳动。
发达国家劳动力结构已经由产业型转向服务型和智力型,劳动力由生产领域大量转向服务领域,服务领域的劳务成本已占到了总成本的80%。
同时,“蓝领”工人大量减少,“白领”工人大量增加,制造业工人占工人总数的比例已降至10%左右,知识工人上升到占绝大多数。
并且,这一趋势仍在加强,“知识工人将是未来社会的重心”。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不仅以结构因素方面推动着经济增长,而且它本身就是增长的内生因素,作为内在的源泉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我国传统产业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0年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
但是,今天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创造了绝大部分产品、产值、利税和就业机会。
据统计,1999年工业领域传统产业增加值占91%,固定资产原值占95%,利润总额占82%,上缴税金占94%,从业人员占94%,出口占86%。
我国二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令世人瞩目。
特别是今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风景这边独好。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而不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方式,高新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很小,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仍在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导致经济结构调整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多,地区间产业趋同现象严重
传统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突出。
从现象上看,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宏观调控不力、条块分割、局部利益和短期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量传统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甚至严重过剩,但是生产和生活中许多有着大量需求的传统产品,不是没有能力生产就是因品种、质量满足不了需要,不得不依赖于进口。
供给与需求结构之间的严重不适应导致了生产能力的结构性过剩。
例如,我国已连续四年居世界头号产钢大国,但一些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钢材品种还需要进口,不锈钢的80%、镀锌板的70%、冷轧薄板的50%等要靠进口,而国内却有2000万吨左右小型钢材生产能力空置。
(二)产业整体素质低,技术开发能力严重不足,工艺陈旧,设备老化,产品更新缓慢
生产工艺现代化程度不高。
在设计技术方面,我国机械制造业CAD覆盖率仅为5%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超过了60%。
1998年,我国用微电子技术控制的生产设备拥有量仅占生产设备总值的9.2%,仅有个别企业使用了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
企业设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水平较低,设计和制造周期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少。
在制造技术方面,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仍处于机械化为主的阶段,而发达国家则已从优质高效节能节材工艺向以计算机控制的柔性化、智能化、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生产阶段转移。
设备技术落后。
据调查,1996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生产装备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占43.7%,达到“国内一般水平”的企业占35.1%,达到“国际水平”的企业仅占3.2%。
总体来说,我国装备工业技术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约20-30年,大多数传统企业装备技术水平还处于60-70年代的水平。
这与设备折旧周期长,计改投资匮乏或不足有很大关系。
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
尽管现阶段我国传统企业拥有一批自己的生产技术和知识产权,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传统企业的RD偏重于试验产品与规模生产,而且优势领域产品的关键部件仍需要依靠进口或购买外国专利来生产。
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大多步人后尘,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我国缺少领先世界的技术产品,缺少能赚到大钱、能产生巨大效益的产品。
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已占出口总额的近90%,但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却占出口商品总额的一半以上,多年来,外贸增长主要靠扩大出口数量来实现。
(三)技术引进工作重硬件、轻软件,重引进、轻消化吸收,技术源对国外依赖度较大
据统计,1998年,我国技术贸易一直以引进外国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为主,设备引进的合同金额占全部技术引进金额的80%以上。
另外,技术引进工作往往只停留在消化阶段,根本谈不上吸收和创新,这与日本差距较大。
事实上,我国的技术引进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仅为1:
3.2,远低于日本的1:
10。
我国技术引进费用及其增长速度一直高于RD的支出,致使我国装备工业国产化和技术自有化工作往往停留在引进、仿制、翻版的水平上,技术源对国外依赖度较大,技术引进工作中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低
目前,我国约*****家大中型企业中,有10%左右的企业实现了企业信息化,而在1000万家左右的中小企业中,只有极少数企业拥有一定的现代化信息手段。
据统计,已经上网的企业不到企业总数的1%。
我国加入WTO后,所有行业将直接面向国际市场。
外向化程度的提高,将迫使我国企业更多地遵循国际惯例,电子商务活动将逐渐提上日程。
而目前我国企业如此低下的信息化水平,将很难适应入世后的新局面,必须及早寻求对策。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思路和建议
目前,我国的人均GDP仅为800美元左右,70%的人口还在农村,工业化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传统产业在我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传统产业大多技术层次较低,因此,在信息经济时代,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信息知识产业,更要高度重视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即在一切产品和服务所创造的价值中,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信息知识的含量比重。
十五届五中全会更是高瞻远瞩地明确指出,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同时,加入WTO也要求我国必须加快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一)思路
必须从战略高度提高对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整体认识。
我们认为: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信息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企业再造为核心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诸因素良性互动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仅仅理解为技术改造。
就具体改造方式而言,第一产业的农业生产环节可以走基因生物工程、由计算机控制和管理的农业工厂化道路,其相应的农产品流通领域可采用电子商务技术进行改造;
智能化、网络化、虚拟化、敏捷化生产将成为第二产业中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一部分服务业如金融业、旅游业、出版业、住宅业等的改造目标是实现信息化。
在这一改造过程中,要抓好共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如在第二产业中要重点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模糊控制、交流变频调速、工业过程控制自动检测和系统管理等五大关键共性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
加强对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重点抓好机电一体化、精密系列加工、超细化工生产、新型节能建材等重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全面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
抓好企业创新示范工程的实施,围绕壮大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强化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此外,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过程中,与之相应的是,所有产业、行业中的企业都面临着公司再造(其核心内容是业务流程再造和管理再造)的问题。
也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才可能扎扎实实地取得成效。
黑龙江省斯达公司的经验也说明了我们上述的论述——信息技术要与企业原有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运作模式诸多利益格局根本性变革互为基础和条件,要有一个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的过程,才能真正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二)建议
1.选择重点行业和内容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应有所侧重,重点应提升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行业,包括冶金、机械、石油石化、电力、煤炭、轻纺、有色、造船、汽车和建材等行业。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改造的内容必须重点突出。
主要应围绕以下三大方面进行:
(1)装备制造业;
(2)工艺流程;
(3)企业信息化。
其目的是提高传统产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术促企业技术创新、促企业管理创新、促企业制度创新,一句话,就是“以信息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还要还要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相关配套技术水平、工艺及装备水平。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也应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最终目标。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传统产业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的提高;
(2)使传统产业出现控制智能化趋势;
(3)加快传统产业管理信息化、国际化趋势;
(4)促进传统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5)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2.发挥政府的重要推动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关键在于如何让传统产业自觉应用信息技术并通过提高效率、看到效益。
在市场经济并不发达、刚刚入世的今天,政府在这方面可发挥很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而言,政府可采取引导和支持相结合的组合性措施。
引导性措施主要包括加大宣传力度、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和积极的示范引导;
支持性措施主要围绕环境、资金、人才和技术、设备等方面展开工作。
3.企业自身组织和战略上的调整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迎接挑战的根本所在。
据权威调查统计表明,20世纪70年代名列美国《财富》杂志“500家大企业”排行榜的公司,到了80年代已有三分之一销声匿迹。
国内有些企业更是仅仅风光一时、昙花一现,有的或已经走向灭亡,有的或正在走向衰败。
究其原因主要是组织的障碍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和成长,使组织被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侵蚀,甚至吞没了。
无数事实证明,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当前,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幻莫测、不确定性大大增强,特别是全球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和入世后面临的挑战,使得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复杂多变,竞争日趋激烈。
况且传统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升级改造是一项复杂的、持续的、渐进的系统过程,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持续学习能力。
企业再造——应用信息技术和提升竞争力的武器。
众所周知,影响企业竞争力和绩效的因素很多,但归根结底无非是“两只手”在起作用,即看不见的市场力量之手和看得见的管理之手。
如何设法让市场力量之手与管理之手在企业运营中携手合力,特别是以看得见得手去迎合看不见的手,借力发威,乃是企业管理的灵魂和核心。
风靡于西方世界近十年,被誉为第二次管理革命的公司再造,或者说业务流程再造,是一种概念上全新的企业经营模式,旨在以一组与之相配的技巧办法重新创立公司,谋求在新世界中竞争。
据“六大会计事务和咨询公司中的两家1994年分头作过调查研究,75%至80%的美国最大公司已经开始再造,今后几年里会进一步致力于“再造”。
而来自于一家市场调研公司的估计显示,美国诸公司1994年花费在“再造”上的钱,超出70亿美元,其中仅包括人工和咨询费用;
如果要计入所需的技术投资,“再造”开支即刻膨胀至300多亿美元。
这些大公司之所以如此钟情于企业再造是因为顾客、竞争和变化(简称3C)这三股力量的驱动。
目前,再造已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例如,美国捷运公司通过再造使年度开支下降了10亿多美元,美国电报电话公司下属的全球商务通信系统部由于对制造、服务和做定单等流程进行了再造,使原本亏损亿元变为盈利亿元。
在1989年-1993年之间,美国保险业巨子CIGNA进行了多达20项的流程改革,其结果是:
经营费用降低了42%,经营周期缩短了一半,顾客满意度上升了50%;
质量标准提高了75%。
在流程再造中每“栽种”的1美元,在降低成本和提高收入上会收获2-3美元。
国外的公司再造实践表明,信息技术在公司再造中起核心作用,是再造的根本条件。
当然,信息技术最终能起何种作用,关键还在于人。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信息技术认识的程度越深刻,冲破传统陈旧观念的束缚,充分发挥想象力,开展再造就越有成功的把握。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仅要重视“硬件”改造——技术改造,更应重视“软件”改造,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对“软件”的改造——业务流程再造。
实施战略转型。
全球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的主要经济贸易方式之一,将给各国和世界经济的增长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是未来25年内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其产生的作用甚至可以与200年以前工业革命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媲美。
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电子商务将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也必将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
通用公司对一些电子商务欠发达的国家,甚至不惜终止有关业务;
又比如思科(Cisco)公司近70%的订单是络获得的,就连它的客户支持咨询,也有71%是在网上解决的,而且近一半的网上订单都直接转给了贸易伙伴和供应商。
结果,公司的利润率提高了18%,再加上一流的公司运作以及35次并购活动,该公司已经把持了网络设备的各个领域。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传统产业在全球均出现了不同程度过剩的迹象,信息产业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亮点,因此全球都面临着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和大转型。
在90年代兴起的信息化浪潮中,美国率先完成了这一重大转变,因而摆脱了80年代国际竞争力下降的困境,经济逐渐步入持续健康良性增长的发展轨道。
未来的国与国的竞争实质上是高科技产业的竞争,为在未来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受美国经济的启示,近年来各国都在致力于本国高科技的发展。
目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传统产业企业纷纷借助自身在消费市场的优势和经验,如市场运作、品牌知名度、销售渠道、生产组织等,大举进军IT产业。
造成这种战略性调整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形势变化、行业因素等因素,又有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自身多元化战略调整等因素。
当然,高科技产业本身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产业,机遇与风险共存。
机遇源于风险,风险创造机遇。
作为企业,应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抓住机遇,规避风险,走向新的辉煌,创造美好的未来。
(感谢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各研究机构特别是CCID的大力协助!
——作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 技术改造 传统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