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318078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3.15KB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文档格式.docx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低血容量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
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组织低灌注、无氧代谢增加、乳酸性酸中毒、再灌注损伤以及内毒素易位,最终导致MODS[5~7]。
低血容量休克的最终结局自始至终与组织灌注相关,因此,提高其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去除休克病因的同时,尽快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以改善组织细胞的氧供,重建氧的供需平衡和恢复正常的细胞功能。
本指南旨在根据低血容量休克的最新循证医学进展,推荐临床诊断、监测以及治疗的共识性意见,以利于低血容量休克的临床规范化管理。
推荐级别依据Delphi分级法[8](见表1)。
表1
推荐级别与研究文献的Delphi分级
推荐级别
A
至少有2项Ⅰ级研究结果支持
B
仅有1项Ⅰ级研究结果支持
C
仅有Ⅱ级研究结果支持
D
至少有1项III级研究结果支持
E
仅有Ⅳ级或Ⅴ级研究结果支持
研究文献的分级
Ⅰ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Ⅱ
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III
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Ⅳ
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Ⅴ
系列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推荐意见1:
应重视临床低血容量休克及其危害(E级)。
2
低血容量休克的循环容量丢失包括显性丢失和非显性丢失。
显性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至体外,失血是典型的显性丢失,如创伤、外科大手术的失血、消化道溃疡、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及产后大出血等疾病引起的急性大失血等。
显性丢失也可以由呕吐、腹泻、脱水、利尿等原因所致。
非显性容量丢失是指循环容量丢失到循环系统之外,主要为循环容量的血管外渗出或循环容量进入体腔内以及其它方式的不显性体外丢失[9]。
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
传统的诊断主要依据为病史、症状、体征,包括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收缩压下降(<
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大于40mmHg)或脉压差减少(<
20mmHg)、尿量<0.5ml/(kg·
h)、心率>100次/分、中心静脉压(CVP)<5mmHg或肺动脉楔压(PAWP)<8mmHg等指标[10]。
然而,近年来,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传统诊断标准的局限性。
人们发现氧代谢与组织灌注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早期诊断有更重要参考价值。
有研究[11-15]证实血乳酸和碱缺失在低血容量休克的监测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人们也指出了在休克复苏中每搏量(SV)、心排量(CO)、氧输送(DO2)、氧消耗(VO2)、胃黏膜CO2张力(PgC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等指标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临床意义,但尚需要进一步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低血容量休克的发生与否及其程度,取决于机体血容量丢失的量和速度。
以失血性休克为例估计血容量的丢失(见表2)。
成人的平均估计血容量占体重的7%(或70ml/kg)[16],一个70kg体重的人约有5升的血液。
血容量随着年龄和生理状况而改变,以占体重的百分比为参考指数时,高龄者的血容量较少(占体重的6%左右)。
儿童的血容量占体重的8%~9%,新生儿估计血容量占体重的9%~10%[17]。
可根据失血量等指标将失血分成四级[18]。
大量失血可以定义为24h内失血超过病人的估计血容量或3h内失血量超过估计血容量的一半。
表2失血的分级(以体重70kg为例)
分级
失血量(ml)
失血量占血容量比例(%)
心率
(次/分)
血压
呼吸频率
尿量
(ml/h)
神经系统症状
Ⅰ
<
750
15
100
正常
14~20
>
30
轻度焦虑
Ⅱ
750~1500
15~30
下降
20~30
中度焦虑
Ⅲ
1500~2000
30~40
120
5~15
萎靡
IV
2000
40
140
无尿
昏睡
推荐意见2:
传统的诊断指标对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C级)。
推荐意见3:
低血容量休克的早期诊断,应该重视血乳酸与碱缺失检测(E级)。
3
有效循环血容量丢失触发机体各系统器官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以保存体液,维持灌注压,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流[19,20]。
低血容量导致交感神经-肾上腺轴兴奋,儿茶酚胺类激素释放增加并选择性地收缩皮肤、肌肉及内脏血管。
其中动脉系统收缩使外周血管总阻力升高以提升血压;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导致毛细血管内静水压降低,从而促进组织间液回流;
静脉系统收缩使血液驱向中心循环,增加回心血量。
儿茶酚胺类激素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
低血容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同时刺激压力感受器促使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从而加强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保存体液。
上述代偿反应在维持循环系统功能相对稳定,保证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注的同时,也具有潜在的风险[19,20]。
这些潜在的风险是指代偿机制使血压下降在休克病程中表现相对迟钝和不敏感,导致若以血压下降作为判定休克的标准,必然贻误对休克时组织灌注状态不良的早期认识和救治;
同时,代偿机制对心、脑血供的保护是以牺牲其他脏器血供为代价的,持续的肾脏缺血可以导致急性肾功能损害,胃肠道黏膜缺血可以诱发细菌、毒素易位[19-21]。
内毒素血症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发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入血,促使休克向不可逆发展[21-24]。
机体对低血容量休克的反应还涉及代谢、免疫、凝血等系统[19,20],同样也存在对后续病程的不利影响。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前列腺素分泌增加与泌乳素分泌减少可以造成免疫功能抑制,病人易于受到感染侵袭。
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等病理过程导致凝血功能紊乱并有可能发展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组织细胞缺氧是休克的本质[19,20,25]休克时微循环严重障碍,组织低灌注和细胞缺氧,糖的有氧氧化受阻,无氧酵解增强,三磷酸腺苷(ATP)生成显著减少,乳酸生成显著增多并组织蓄积,导致乳酸性酸中毒,进而造成组织细胞和重要生命器官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直至发生MODS。
推荐意见4:
应当警惕低血容量休克病程中生命体征正常状态下的组织细胞缺氧(E级)。
4
低血容量休克时,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下降,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因而DO2降低。
对失血性休克而言,DO2下降程度不仅取决于心输出量,同时受血红蛋白下降程度影响。
在低血容量休克、DO2下降时,VO2是否下降尚没有明确结论。
由于组织器官的氧摄取增加表现为氧摄取率(O2ER)和动静脉氧分压差的增加,当DO2维持在一定阈值之上,组织器官的VO2能基本保持不变。
DO2下降到一定阈值时,即使氧摄取明显增加,也不能满足组织氧耗。
血红蛋白下降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对血氧含量的影响增加,进而影响DO2。
因此,通过氧疗增加血氧分压应该对提高氧输送有效[26]。
有学者在外科术后高危病人及严重创伤病人中进行了以超高氧输送(supranormalDO2)为复苏目标的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降低手术死亡率[3,27]。
但是,也有许多研究表明,与以正常氧输送为复苏目标相比,超高氧输送并不能降低死亡率。
有研究认为两者结果是相似的,甚至有研究认为可能会增加死亡率[28-30]。
Kern等[31]回顾了众多RCT的研究发现,在出现器官功能损害前,尽早复苏可以降低死亡率,对其中病情更为严重的病人可能更有效。
推荐意见5:
低血容量休克早期复苏过程中,要在MODS发生之前尽早改善氧输送(C级)。
5
有效的监测可以对低血容量休克病人的病情和治疗反应做出正确、及时的评估和判断,以利于指导和调整治疗计划,改善休克病人的预后。
5.1一般临床监测
包括皮温与色泽、心率、血压、尿量和精神状态等监测指标。
然而,这些指标在休克早期阶段往往难以表现出明显的变化。
皮温下降、皮肤苍白、皮下静脉塌陷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休克的严重程度。
但是,这些症状并不是低血容量休克的特异性症状。
心率加快通常是休克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但是心率不是判断失血量多少的可靠指标。
比如较年轻病人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血管收缩来代偿中等量的失血,仅表现为轻度心率增快。
血压的变化需要严密地动态监测。
休克初期由于代偿性血管收缩,血压可能保持或接近正常。
有研究支持对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维持“允许性低血压”(permissive
hypotention)
[32]。
然而,对于允许性低血压究竟应该维持在什么标准,由于缺乏血压水平与机体可耐受时间的关系方面的深入研究,至今尚没有明确的结论。
目前一些研究认为,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0~80mmHg比较恰当
[33,34]。
尿量是反映肾灌注较好的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循环状态。
当尿量<
0.5ml/(kg·
h)时,应继续进行液体复苏。
需注意临床上病人出现休克而无少尿的情况,如高血糖和造影剂等有渗透活性的物质造成的渗透性利尿。
体温监测亦十分重要,一些临床研究认为低体温有害,可引起心肌功能障碍和心律失常,当中心体温<
34℃时,可导致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35,36]。
5.2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5.2.1
MAP监测
有创动脉血压(IBP)较无创动脉血压(NIBP)高5~20mmHg
持续低血压状态时,NIBP测压难以准确反映实际大动脉压力,而IBP测压较为可靠,可保证连续观察血压和即时变化。
此外,IBP还可提供动脉采血通道。
5.2.2
CVP和PAWP监测
CVP是最常用的、易于获得的监测指标,与PAWP意义相近,用于监测前负荷容量状态和指导补液,有助于了解机体对液体复苏的反应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CVP和PAWP监测有助于对已知或怀疑存在心功能不全的休克病人的液体治疗,防止输液过多导致的前负荷过度。
近年来有较多研究表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CVP和PAWP与心脏前负荷的相关性不够密切。
5.2.3
CO和SV监测休克时,CO与SV可有不同程度降低[31]。
连续地监测CO与SV,有助于动态判断容量复苏的临床效果与心功能状态。
除上述指标之外,目前的一些研究也显示,通过对失血性休克病人收缩压变化率(SPV)[37]、每搏量变化率(SVV)
[38]
、脉压变化率(PPV)
、血管外肺水(EVLW)[39]
、胸腔内总血容量(ITBV)的监测[38]进行液体管理,可能比传统方法更为可靠和有效。
而对于正压通气的病人,应用SPV
、SVV与PPV可能具有更好的容量状态评价作用。
应该强调的是,任何一种监测方法所得到的数值意义都是相对的,因为各种血流动力学指标经常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单一指标的数值有时并不能正确反映血流动力学状态,必须重视血流动力学的综合评估。
在实施综合评估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结合症状、体征综合判断;
分析数值的动态变化;
多项指标的综合评估。
推荐意见6:
低血容量休克的病人需要严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动态观察其变化(E级)。
推荐意见7:
对于持续低血压病人,应采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E级)。
5.3氧代谢监测
休克的氧代谢障碍概念是对休克认识的重大进展,氧代谢的监测进展改变了对休克的评估方式,同时使休克的治疗由以往狭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调整转向氧代谢状态的调控
传统临床监测指标往往不能对组织氧合的改变具有敏感反应,此外,经过治疗干预后的心率、血压等临床指标的变化也可在组织灌注与氧合未改善前趋于稳定。
因此,给予低血容量休克的病人同时监测和评估一些全身灌注指标(DO2、VO2、血乳酸、SvO2或ScVO2等)以及局部组织灌注指标如胃黏膜内pH值(pHi)与PgCO2等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5.3.1脉搏氧饱合度(SpO2)
SpO2主要反映氧合状态,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组织灌注状态。
低血容量休克的病人常存在低血压、四肢远端灌注不足、氧输送能力下降或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的情况,影响SpO2的精确性[40]。
5.3.2动脉血气分析
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可鉴别体液酸碱紊乱性质,及时纠正酸碱平衡,调节呼吸机参数。
碱缺失可间接反映血乳酸的水平。
当休克导致组织供血不足时碱缺失下降,提示乳酸血症的存在[41]
碱缺失与血乳酸结合是判断休克组织灌注较好的方法[11,42]。
5.3.3
DO2、
SvO2的监测
DO2
、SvO2
可作为评估低血容量休克早期复苏效果的良好指标,动态监测有较大意义[43]。
ScVO2与
SVO2
有一定的相关性,前者已经被大量研究证实是指导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的良好指标。
但是,DO2、
SvO2对低血容量休克液体复苏的指导价值缺少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44]。
5.3.4
动脉血乳酸监测动脉血乳酸浓度是反映组织缺氧的高度敏感的指标之一,动脉血乳酸增高常较其他休克征象先出现。
持续动态的动脉血乳酸以及乳酸清除率监测对休克的早期诊断、判定组织缺氧情况、指导液体复苏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37,45]。
但是,血乳酸浓度在一些特别情况下如合并肝功能不全难以充分反映组织的氧合状态。
研究显示,在创伤后失血性休克的病人,血乳酸初始水平及高乳酸持续时间与器官功能障碍的程度及死亡率相关[12-13,46]。
5.3.5pHi和PgCO2的监测
pHi和PgCO2能够反映肠道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和病理损害,同时能够反映出全身组织的氧合状态,对评估复苏效果和评价胃肠道黏膜内的氧代谢情况有一定的临床价值[47-48]。
推荐意见8:
对低血容量休克病人,应监测血乳酸以及碱缺失水平与持续时间(C级)。
5.4实验室监测
5.4.1血常规监测
动态观察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的数值变化,可了解血液有无浓缩或稀释,对低血容量休克的诊断和判断是否存在继续失血有参考价值[49]。
有研究表明[50],HCT在4h内下降10%提示有活动性出血。
5.4.2电解质监测与肾功能监测
对了解病情变化和指导治疗十分重要。
5.4.3凝血功能监测
在休克早期即进行凝血功能的监测,对选择适当的容量复苏方案及液体种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功能监测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D-二聚体。
此外,还包括血栓弹力描记图(TEG)等[51]。
6
6.1病因治疗休克所导致的组织器官损害的程度与容量丢失量和休克持续时间直接相关。
如果休克持续存在,组织缺氧不能缓解,休克的病理生理状态将进一步加重。
所以,尽快纠正引起容量丢失的病因是治疗低血容量休克的基本措施。
创伤或失血性休克的相关研究较多,对于创伤后存在进行性失血需要急诊手术的病人,多项研究表明尽可能缩短创伤至接受决定性手术的时间能够改善预后,提高存活率[52-54]血部位的病人,进一步评估很重要。
因为只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才能早期进行处理。
目前的临床研究提示,对于多发创伤和以躯干损伤为主的失血性休克病人,床边超声可以早期明确出血部位从而早期提示手术的指征[58,59];
另有研究证实:
CT检查比床边超声有更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60-62]。
另有研究表明,对医生进行60分钟初诊急救时间限制的培训后,可以明显降低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死亡率[55]。
大样本的回顾分析发现:
在手术室死亡的创伤失血病人主要原因是延迟入室,并且应该能够避免[56]。
进一步研究提示,对于出血部位明确的失血性休克病人,早期进行手术止血非常的必要,一个包括271例的回顾对照研究提示,和早期手术止血可以提高存活率
[57]。
对于存在失血性休克又无法确定出
推荐意见9:
积极纠正低血容量休克的病因是治疗的基本措施(D级)。
推荐意见10:
对于出血部位明确、存在活动性失血的休克病人,应尽快进行手术或介入止血(D级)。
推荐意见11:
应迅速利用包括超声和CT手段在内的各种必要方法,检查与评估出血部位不明确、存在活动性失血的病人,(D级)。
6.2液体复苏液体复苏治疗时可以选择晶体溶液(如生理盐水和等张平衡盐溶液)
和胶体溶液(如白蛋白和人工胶体)。
由于5%葡萄糖溶液很快分布到细胞内间隙,因此不推荐用于液体复苏治疗。
6.2.1晶体液
液体复苏治疗常用的晶体液为生理盐水和乳酸林格液。
在一般情况下,输注晶体液后会进行血管内外再分布,约有25%存留在血管内,而其余75%则分布于血管外间隙。
因此,低血容量休克时若以大量晶体液进行复苏,可以引起血浆蛋白的稀释以及胶体渗透压的下降,同时出现组织水肿。
但是,应用两者的液体复苏效果没有明显差异[63]。
另外,生理盐水的特点是等渗,但含氯高,大量输注可引起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64-66];
乳酸林格液的特点在于电解质组成接近生理,含有少量的乳酸。
一般情况下,其所含乳酸可在肝脏迅速代谢,大量输注乳酸林格液应该考虑到其对血乳酸水平的影响。
高张盐溶液的复苏方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
一般情况下高张盐溶液的钠含量为400~2400mmol/L。
近年来研究的高张盐溶液包括高渗盐右旋糖酐注射液(HSD
7.5%NaCl+6%dextran70)、高渗盐注射液(HS
7.5%
、5%
或3.5%氯化钠)及11.2%乳酸钠等高张溶液,其中以前两者为多见[67-69]。
荟萃分析表明,休克复苏时HSD扩容效率优于HS和生理盐水,但是,对死亡率没有影响[70]。
迄今为止,没有足够循证医学证据证明高张盐溶液作为复苏液体更有利于低血容量休克。
一般认为,高张盐溶液通过使细胞内水进入循环而扩充容量
[71]。
有研究表明,在出血情况下,应用HSD
和
HS可以改善心肌收缩力和扩张毛细血管前小动脉[72]。
其他有关其对微循环以及炎症反应等的影响的基础研究正在进行中,最近一项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研究,初步证明高张盐溶液的免疫调理作用
[73]。
对存在颅脑损伤的病人,有多项研究表明,由于可以很快升高平均动脉压而不加剧脑水肿,因此高张盐溶液可能有很好的前景,但是,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颅脑损伤高张盐溶液使用的循证医学证据[74-81]。
一般认为,高张盐溶液主要的危险在于医源性高渗状态及高钠血症,甚至因此而引起的脱髓鞘病变,但在多项研究中此类并发症发生率很低[74,77-78]。
6.2.2.胶体液
目前有很多不同的胶体液可供选择,包括白蛋白、羟乙基淀粉、明胶、右旋糖苷和血浆。
临床上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治疗中应用的胶体液主要有羟乙基淀粉和白蛋白[80]。
羟乙基淀粉(HES)是人工合成的胶体溶液,
不同类型制剂的主要成份是不同分子量的支链淀粉,最常用为6%的氯化钠溶液,其渗透压约为300mOsm/L。
输注1升羟乙基淀粉能够使循环容量增加700~1000ml。
天然淀粉会被内源性的淀粉酶快速水解,而羟乙基化可以减缓这一过程,使其扩容效应能维持较长时间。
羟乙基淀粉在体内主要经肾清除,分子质量越小,取代级越低,其肾清除越快。
有研究表明,HES平均分子质量越大,取代程度越高,在血管内的停留时间越长,扩容强度越高,但是其对肾功能及凝血系统的影响也就越大[81-83]。
在使用安全性方面,应关注对肾功能的影响、对凝血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过敏反应,并且具有一定的剂量相关性[83-91]。
目前关于应用羟乙基淀粉对凝血的影响缺乏大规模的随机的研究,多项小规模研究表明:
分子质量小和取代级稍小,但C2/C6比率高的羟乙基淀粉可能对凝血功能影响较小[92-95]。
目前临床应用的人工胶体还包括明胶和右旋糖苷,都可以达到容量复苏的目的。
由于理化性质以及生理学特性不同,他们与羟乙基淀粉的扩容强度和维持时间略有差距,而在应用安全性方面,关注点是一致的。
推荐意见12:
应用人工胶体进行复苏时,应注意不同人工胶体的安全性问题(C级)。
白蛋白是一种天然的血浆蛋白质,在正常人体构成了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80%,白蛋白的分子质量约66000~69000D。
目前,人血白蛋白制剂有4%、5%、10%、20%和25%几种浓度[26]。
作为天然胶体,白蛋白构成正常血浆中维持容量与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份,因此在容量复苏过程中常被选择用于液体复苏。
但白蛋白价格昂贵,并有传播血源性疾病的潜在风险[96]。
6.2.3.复苏治疗时液体的选择
胶体溶液和晶体溶液的主要区别在于胶体溶液具有一定的胶体渗透压,胶体溶液和晶体溶液的体内分布也明显不同。
研究表明,应用晶体液和胶体液滴定复苏达到同样水平的充盈压时,它们都可以同等程度的恢复组织灌注[97]。
多个荟萃分析表明,对于创伤、烧伤和手术后的病人,各种胶体溶液和晶体溶液复苏治疗并未显示对病人病死率的不同影响[98-101]。
其中,分析显示,尽管晶体液复苏所需的容量明显高于胶体液,两者在肺水肿发生率、住院时间和28天病死率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意义[98]。
现有的几种胶体溶液在物理化学性质、血浆半衰期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截止到目前,对于低血容量休克病人液体复苏时不同人工胶体溶液的选择尚缺乏大规模的相关临床研究。
临床上对于白蛋白的争论和相关研究也从未间断过。
上个世纪末,一些研究认为应用白蛋白可以增加死亡率[102]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比较的大规模临床研究。
这之后的两项荟萃分析认为:
应用白蛋白对于低白蛋白血症病人有益,可以降低死亡率[103]。
研究又显示对于合并颅脑创伤的病人白蛋白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104]。
与白蛋白相比,分子质量大的人工胶体溶液在血管内的停留时间长,扩容效应可能优于白蛋白[105],但目前尚缺乏人工胶体液与白蛋白或晶体液应用于
推荐意见13:
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表明晶体液与胶体液用于低血容量休克液体复苏的疗效与安全性方面有明显差异(C级)。
6.2.4.复苏液体的输注
(1)静脉通路的重要性
低血容量休克时进行液体复苏刻不容缓,输液的速度应快到足以迅速补充丢失液体,以改善组织灌注。
因此,在紧急容量复苏时必须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中心静脉导管以及肺动脉导管的放置和使用应在不影响容量复苏的前提下进行[26,106]。
推荐意见14:
为保证液体复苏速度,必须尽快建立有效静脉通路(E级)。
(2)
容量负荷试验 一般认为,容量负荷试验的目的在于分析与判断输液时的容量负荷与心血管反应的状态,以达到即可以快速纠正已存在的容量缺失,又尽量减少容量过度负荷的风险和可能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容量负荷试验包括以下四方面:
液体的选择,输液速度的选择,时机和目标的选择和安全性限制。
后两条可简单归纳为机体对容量负荷的反应性和耐受性,对于低血容量休克血流动力学状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容量 休克 复苏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