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粘膜保护机制的研究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314230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9.18KB
胃粘膜保护机制的研究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胃粘膜保护机制的研究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粘膜保护机制的研究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介质的释放,如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inteatinalpeptide,VIP)、垂体腺苷酸环化活性多肽、乙酰胆碱和褪黑素,也能刺激HC03—分泌[2]。
胃粘膜急性损伤后,大量组织液和HC03—渗透到胃腔内,中和腔内胃酸,为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快速修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中性环境,有利于胃粘膜损伤后的修复。
基础状态的HC03-分泌量极小,最大分泌量也仅为H+最大分泌量的2%一20%。
如果分泌的HC03—直接进入胃液中,分泌的HC03-对胃内PH值显然不会有太大影响,近年发现在胃粘膜表面有一层厚度约400um的紧贴上皮细胞的连续的粘液凝胶,粘液是由胃表面黏液细胞分泌。
粘液细胞有强大的修复和更新能力,平均3—5天更新一次[3]。
粘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
糖蛋白分子是聚合体,互相重叠形成粘稠的不溶于水的凝胶,贴附于胃粘膜表面并形成黏液层,此层将胃腔与胃粘膜上皮细胞顶面(胃腔内)搁开,与来自血流的或来自细胞内代谢产生的HC03一道,构成屏障作用。
粘液凝胶作为保护屏障的有效性取决于它结构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粘液层不是流动层,H+在其中扩散极慢,有利于与HC03—向胃腔内渗漏,使HC03-中和腔内胃酸在胃黏液内进行,故在粘液层胃腔面(PH接近于2)和上皮逆乡弥散,从而保护胃粘膜免疫酸的侵蚀。
此外,由于胃粘液具有很强的粘滞性,使粘液凝胶层能牢固粘着于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
胃机械消化过程中,粘膜屏障损伤和固体食物推进对粘膜上皮细胞的磨损能有效的被粘滞性润滑剂一粘膜层所消除[5],以保护胃粘膜屏障的完整,因而粘液层对胃粘膜屏障有机械保护作用。
Fiemstrom和Garner等测定近黏膜表面的PH梯度证实,粘液凝胶对分子和离子可以自由通透,但蛋白酶和分子量大于34KD者则不能通透,形成了快速分泌H+和胃蛋白酶的胃腺与腔面的静水压力,使分泌物能穿过薄层粘液而进入腔内,而粘液的流体性质也使它在分泌停止后能封闭粘膜表面,有效抵御胃蛋白酶。
2.胃粘膜屏障
胃粘膜上皮屏障是胃粘膜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包括损伤后的快速迁移、增生修复和基底膜为上皮修复提供结构支撑。
胃腔内H+进入胃粘膜上皮组织,只有跨细胞通道和细胞旁通道。
胃粘膜上皮细胞胃腔面的细胞膜由脂蛋白构成。
胃腔内H+不能通过细胞膜顺浓度梯度逆行扩散进入细胞内,避免了细胞内PH的降低。
实验证明胃粘膜上皮细胞膜,其腔面膜的通透性比底膜的通透性小。
也就是说跨细胞通道对H+的进入,已经变得狭窄或阻塞。
至于细胞旁通道则由于胃粘膜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而封闭。
紧密连接是由粗细不等和结构复杂的膜蛋白条索组成,通透性较大[4]。
3.胃粘膜上皮的更新
胃粘膜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是机体中细胞更新较快的组织之一,衰老的细胞通过细胞凋亡的途径被清除,并通过位于胃颈部的干细胞增殖分化进行补充,胃粘膜结构保持完整和粘膜损伤后的及时修复是胃粘膜保护机制的重要方面,许多胃粘膜病变的发生、发展都和细胞更新过程发生异常有关。
胃粘膜上皮的更新包括快速上皮整复和上皮的增殖。
胃粘膜表层上皮受损脱落后,如果粘膜深层的微血管保持完整,胃小凹及粘液颈区的健康细胞即伸出扁平伪足,沿裸露的基底膜表面移行,将裸露区域完全覆盖,形成细胞间紧密连接,使上皮层恢复完整,这一过程称为“快速上皮整复”。
“快速上皮整复”由于不需细胞繁殖分裂,因此比再生或愈合迅速得多,大大加快了粘膜上皮缺损的修复,随后再由增殖区细胞的再生产生新细胞加以代偿。
“快速上皮整复”需基底膜必须完整,它是细胞移行的基础;
暴露的基底膜上方,首先要有粘液样罩膜遮盖,罩膜下微环境的PH须保持在5—6范围。
细胞只有在这种酸碱条件下,才得以移行。
粘液样罩膜由粘液、坏死细胞、细胞碎片和血液成分(主要为纤维蛋白)混合形成。
罩膜下适度PH的维持,则全赖粘膜血供的充足和及时[4]。
胃肠粘膜其完整性的维持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有赖于上皮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之间的动态消长平衡。
细胞凋亡是由内在基因调控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性的死亡方式。
与细胞坏死不同,它不
是一种被动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细胞死亡。
细胞凋亡在正常胃粘膜上皮更新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胃肠粘膜存在着细胞凋亡,从胃腺底部到粘膜表面都可见到凋亡小体[8]。
但如细胞凋亡过度而细胞增殖受抑必将破坏粘膜的完整性,最终造成粘膜损伤,如应激性粘膜损伤的发生即与此有关。
近年来研究显示N0对细胞凋亡具有双向调节作用[9],即生理条件下的低水平N0通过不同的机制及在不同的水平阻断凋亡信号传导通路有助于维持这种平衡,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而病理状态下产生的高水平N0压制了细胞内的保护通路,使促凋亡因素处于优势,导致某些类型细胞凋亡。
4.表面活性磷脂
wasscf等人提出,胃粘膜表面和胃粘液中活性物质甘油糖脂和磷脂是胃粘膜保护机制组成成分之一。
胃粘液磷脂组成一道疏水性屏障。
磷脂分子中铵离子和磷酸分子间形成氢键,使磷脂单分子层与胃粘膜表面之间形成很强的粘着力。
实验发现大鼠损伤后,其胃粘膜表面粘液凝胶层中总磷脂明显减少。
外源性双饱和卵磷脂混悬使0.6mol∕L盐酸所致的胃粘膜溃疡指数和溃疡面积与溃疡总面积之比值变小。
电镜细胞化学研究发现,正常大鼠胃表面上皮粘液层中邻脂结构破坏,缺失。
此外,还发观粘液层缺失部位在损伤后1h时已由磷脂形成的结构覆盖,故认为磷脂在胃粘液中与粘蛋白等其他成分一起或单独阻碍胃腔内H+逆弥散,发挥胃粘膜屏障作用。
5.胃粘膜血流量(gastricmucosalbloodfiow,GMBF)
胃粘膜血流不仅可以向粘膜上皮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氧,同时还带走组织中多余的H+,和送来临时不足的HC03—,对细胞内的代谢和维持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
在对粘膜血管的解剖学研究中发现:
毛细血管先紧靠泌酸细胞的基底膜,随后又紧贴表面上皮细胞的基底膜,而且血管壁上较大的孔,胃的壁细胞每分泌一个H+进入胃腔,同时从细胞的基底膜释出一个HC03—进入血流。
这种碱的输出称为“碱潮”。
壁细胞的碱潮很容易通过血流直接运送到表面上皮细胞的底面。
HC03—除来自碱潮外,还可来自循环血液,机体血液中含有大量的HC03—。
正常情况下,由此可见,胃粘膜血流和全身酸碱平衡状态对胃粘膜屏障的防御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0]。
6.前列腺素
PG是胃粘膜合成的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防御因子,PG的细胞保护作用包括:
促进胃粘膜和碳酸氢盐分泌,促进表面活性磷脂的释放,改善胃粘膜血流量,促进粘膜上皮的更新和修复,抑制胃肠运动过强,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和白细胞黏附,刺激大分子合成,稳定溶酶体,维持胃粘膜中疏基物质的含量,清除氧自由基等[11]。
PG合成的关键酶是COX,最近研究发现COX至少存在两种异构形式。
一种是结构型环氧化酶(constitutive,COX),即COX一1,在胃肠道持续表达,合成PG保护胃肠粘膜,因而认为NSAID所致胃肠道损害主要抑制COX一1活性产生。
另一种是诱导型环氧化酶(induced,COX),即COX一2是诱生型的,在炎症介质、内霉素或各种丝裂源等的刺激下,在炎症部位表达迅速增加。
故认为由COX一2合成的PG与胃粘膜损伤后修复及抗炎作用有关。
7.一氧化碳
N0即血管内皮舒张因子,是胃肠道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所释放的主要抑制性递质,在胃肠活动和病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N0由NOS催化生成。
根据的NOS免疫克隆,细胞定位和对钙刺激的敏感性,NOS可分为两类3型同工酶,即结构型NOS(constitutiveNOS,cNOS)和诱导型NOS(inducedNOS,iNOS),cNOS需要依靠钙离子或调钙蛋白激活还原性辅酶II(NADPH)等参与反应,根据产生部位不同又可分为神经型NOS(nervousNOS,nNOS)和内皮型NOS(endothelialNOS,eNOS),后者也存在于上皮及结肠简质中。
CNOS在正常情况下持续表达,由它催化生成的N0主要起神经递质和第二信使的作用。
而iNOS只有在某些细胞因子,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a)等诱导下才表达其活性。
INOS主要分布于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受催化iNOS生成的N0较多,持续时间长,不需要钙离子或调钙蛋白参与反应,可引起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1989年,MacNaughton首次证实研究,表明[12]:
1.N0可降低黏膜对损伤的易感性,促进上皮修复,抑制细胞凋亡,维持胃粘膜上皮的完整性[9]。
2.生理状态下,胃粘膜的血管系统可合成并释放N0,调节血管壁平滑肌的基础张力,从而实现其队粘膜血流动力学的调节作用,使GMBF维持在一定的基础水平上;
损伤因素作用于胃粘膜后,N0参与调节了损伤因子和保护因子的“藕连”,使GMBF明显增加,可有效阻止粘膜损伤的进一步加重;
某些弱刺激作用于胃粘膜可产生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以防止或减轻随后给予的强刺激所致的胃粘膜损伤的发生,N0可通过扩张血管,增加GMBF介导这一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N0可迅速弥散至黏附于血管内壁上的血小板内,抑制其黏附,聚集阻止血栓形成,保持血管通畅;
内源性N0可明显抑制血管通透性的增加,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3.N0并不影响基础状态的胃酸分泌,但N0通过抑制肠嗜铬样细胞释放组胺而抑制刺激性胃酸分泌,当胃减轻粘膜的损伤,也有利于损伤后的修复过程。
4.胃粘膜细胞可表达高水平的NOS活性,它合成的N0可明显促进黏液及粘蛋白合成,增加了黏液层的厚度,并抑制HC03—分泌,加强了粘膜屏障功能。
5.胃粘膜发生急性或慢性,浅表或深部损伤,内源性N0在损伤的修复,愈合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介导了溃疡边缘组织的充血反应及肉芽组织中的血管生成作用,而且可促进粘膜细胞的增殖,维持了粘膜的修复,重建功能。
6.内外源性N0对肥大细胞(mast1eukocyte,MC可发挥)可发挥稳定剂的作用,防止其脱颗粒释放可溶性炎性物介质,消除了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抑制了它黏附于血管内皮并最终浸润于粘膜组织内,从而可防止或明显减轻某些实验性胃粘膜损伤的发生。
7.应激性粘膜损伤亦与氧自由基(主要是02-)的作用有关,因应激后粘膜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明显上升。
N0可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和(或)NADPH氧化酶而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同时过量的N0还可迅速与02-,抑制其细胞毒作用。
8.PC及内源性巯基化合物(谷光甘肽等)均是作用极强的内源性保护因子,内外源性N0亦可维持粘膜内谷胱甘肽,从而起到其粘膜保护作用。
但也有报道N0对细胞凋亡有双向调节,即生理条件下的低水平N0对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而病理状态下的高水平N0可导致某些类型的细胞凋亡。
Abraham等研究发现N0生成最多是布洛芬导致胃粘膜损伤的机制之一,而N0合酶抑制剂则可减轻布洛芬对胃粘膜的损伤[13]。
一般认为由iNOS产生的N0可能参与疾病发生的病理过程,对细胞有毒性作用。
INOS在溃疡愈合及粘膜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8.生长因子
8.1.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
EGF是一种含有53个氨基酸的单链多肽,富含于颌下腺,在正常胃粘膜中几乎不能表达,EGF刺激上皮细胞及周边细胞的增殖。
因此,EGF与胃层和胃粘膜细胞膜上的受体相结合而发生增殖效应。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存在于胃粘膜上皮细胞及壁细胞中,是一种分子量为170kD的糖蛋白。
对EGF有高度亲和力。
EGF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以及抗溃疡的作用。
EGF对胃粘膜修复的可能机制是:
①激活鸟氨酸脱羧酶(orinithinedecarboxyiase,ODC);
②增加黏膜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cleicacid,DNA)合成;
③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粘膜粘液糖蛋白的合成个分泌;
④增加胃粘膜血流量。
吸烟可延迟溃疡愈合,可能与抑制唾液腺和十二指肠EGF释放有关。
8.2.转化长因子一a(TransforminggrowthfaCtOralpha,TGF—a)
TGF—a是EGFA家族中另一参与胃粘膜损伤后修复的主要调节肽。
TGF—a是与EGF和EGF受体(ECFreceptor,EGFR)竞争的生长因子,在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ribonucleicacid,mRNA)水平上证实了它存在于胃黏膜中,仅局限于壁细胞。
在胃肠道,TGF—a参与调节粘膜上皮的更新和粘膜损伤的修复过程中,特别是损伤后6h,可发现TGF—a的强烈表达,幽门螺杆菌([i]Helicobacterpylori[/i],Hp)可能通过影响EGF、TGF—a及其受体的表达而影响胃粘膜修复[15]。
EGF可使胃粘膜血流量增加。
8.3.转化生长因子一B(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TGF—B)
TGF—B是由39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生长因子,是分子量约235KD的高分子量复合物,是创伤早期重要的炎性细胞趋化因子,可以促进肉芽组织形成。
具体的作用表现为:
(1)TGF—B1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大量合成I型、III型和VIII型胶原蛋白、弹性纤维和纤连蛋白,这些成分在创口内相互连接,为毛细血管的长入和基底细胞的迁移提供临时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fixECM)[16];
(2)ECM分子的合成及细胞粘着是组织修复的主要内容。
TGF-B1通过ECM合成沉积,抑制胶原酶的产生,增加胶原酶抑制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和a2—巨球蛋白的组织抑制物的产生,减少细胞周围蛋白质分解,调整细胞表面粘着受体来完成其对组织修复的调节;
(3)在肉芽组织中血管形成方面,TGF—B1可促进创面底部小血管的内皮细胞增生、分裂,呈芽状向肉芽组织生长,并逐渐出现腔隙,相互连接成襻,最终形成血管;
(4)TGF一B1尚可以刺激成纤维细胞转化成为肌成纤维细胞,后者具有合成和分泌a平滑肌肌动蛋白丝的能力[17],而a平滑肌肌动蛋白丝则可牵拉创缘的基底向创面中心部位迁移,其宏观表现为伤口的收缩。
8.4.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owthfactor,bFGF)
bFGF是一种分子量为5~20KD单链多聚肽,存在于正常胃粘膜。
BFGF作为一种重要的促有丝分裂原,可以直接作用于组织修复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周期,使细胞G1期比例下降,S期和G2期+M期比例增加,使细胞周期转换时间缩短,加速细胞的分裂和增殖。
BFGF不仅对成纤维细胞具有生长刺激作用,而且也是一种强烈的促血管生成剂,具有很强的促血管再生作用,对消化性溃疡的修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Szaba等[18]利用bFGF可促进慢性伤口血管形成并加快其愈合的特性,把具有酸稳定性的(bFGFCS23)用于治疗小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结果显示,bFGF虽不影响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却能比西米替丁更有效地促进溃疡面血管形成,加速溃疡愈合。
8.5.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
HGF能显著地促进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其作用远比EGF强。
HGF不仅促进增殖,而且还促进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趋化移行,这种作用也远强于其它因子。
在上皮细胞再生的早期,其趋化移行起着主导作用,而HGF对这种早期趋化移行发挥重要的功能。
Hori是影响胃、肠上皮细胞迁移和增殖主要的内源性刺激物。
研究表明,在胃溃疡愈合过程中,HGF极其受体表达增加。
胃纤维母细胞内产生HGF。
胃粘膜缺损后,首先被肉芽组织所替代,然后由上皮细胞所覆盖。
因此,认为HGF与间质细胞和胃粘膜上皮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关,把肉芽形成或纤维化等信息传递给上皮细胞。
这样,促进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趋化移行、增殖,进而起到修复胃粘膜的作用。
8.6.三叶因子家族(Trefoilfactorfamily,TFF)
1989年,Thim首先命名了一种新的蛋白质家族,鉴于它们均带有三对二硫键,呈三叶状结构,故称为三叶因子家族,并将其相应的同源序列命名为P结构域。
三叶因子家族包括三个因子:
乳癌相关肽(PS2或TFF)、解痉多肽(SP或TFFZ)和肠三叶因子(1TF或TFF3)。
三叶因子主要在胃肠道表达,其他组织仅有少量表达。
在正常情况下,PS2和SP在胃内表达,则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三叶因子是一类较新的,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的因子,其对胃粘膜保护作用的机理可能在于:
增强受损粘膜周围完好上皮细胞向损伤粘膜表面迁移覆盖或ITF明显增加可溶性黏液的分泌量并增加其黏度,通过与粘糖蛋白的相互作用或交联,形成粘弹性的粘液凝胶层,阻止胃蛋白酶以及机械应力改变等因素造成的胃粘膜损伤,从而增强胃肠道粘膜防御屏障的保护能力。
胃肠道发生溃疡时三叶因子表达量增多。
8.7.Midkine因子
Midkine(MK)是一个最近才被识别的生长因子,与肝素结合生长相关分子/多效营养因子一起组成一个新的蛋白质家族,它可促进神经元轴突的生长,并可刺激成纤维细胞的增殖[12]MKmRNA增加可伴随着成纤维细胞增生,而且,纤维细胞株MRC5强烈表达MKmRNA。
新近的研究表明,在实验性胃溃疡的愈合期,Mkidkine表达增加并伴随肉芽组织的形成,故推测Mkidkine在伴随纤维细胞增生的深部胃溃疡的愈合过程中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8.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lei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
PDGF是分子量为30kD的糖蛋白,由A、B两条亚基而成的多肽。
血小板和活化的巨噬细胞均可产生PDGF。
PDGF有3种存在形式:
PDGF—AA、PDGF—AB和PDGF-BB。
PDGF受体分子量为164~185kD,由(a,B)两种亚基构成。
PDGF受体结构与原癌基因cfms、c-kit表达产物相关。
PDGF是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成骨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促有丝分裂原。
在细胞增殖过程中,它可促进细胞内有丝分裂期(MI期)向间期(G2期)转变,并通过与生长调节素的相互协同作用,完成对细胞增殖的调节。
在半胱胺酸介导的大鼠十二指肠溃疡中,PDGF—AB的水平在12h升高,24h到峰值,48h后开始下降[22]。
这些实验表明,PDGF促进血管生成,从而进一步促进腺体组织形成,加速溃疡愈合。
非甾体类抗炎药可通过影响PDGF-AB等生长因子的表达而使溃疡愈合延迟。
8.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fo,VEGF)
VEGF也称血管通透性因子(VPF)或促血管素。
是由两个分子量为17~22kD的相同亚基通过二硫链形成的同源二聚体碱性糖蛋白。
VEGF的受体含激酶插入区受体(KDR)与fms样酪氨酸激酶1(K1t-1),这两种受体只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中,为膜受体类,只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中。
PEGF极其家族成员,在生理性或病理性血管生成中是不可缺少的诱导因子。
VEGF在很多正常人和动物组织中表达,但一般表达水平低。
在一些代谢旺盛、血供丰富的组织,由于生长发育和血管生成的需要,VEGF的表达往往呈较高水平。
VEGF是一种糖蛋白,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维持血管正常状态和完整性,提高血管通透性,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
因此在组织修复、血管再生方面引起极大关注。
VEGF作为一种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在体外能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在体内能诱导血管发生,可能是通过激活细胞上的磷脂酶C,短暂诱导Ca2+er而实现的。
而且VEGF可刺激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碳,并使其浓度呈剂量依赖性升高,从而起维持血管作用。
VEGF在胃粘膜保护和慢性溃疡愈合中起双重作用,既通过增加微血管通透性稀释胃内有害物质保护胃粘膜,又通过刺激腺体和血管生成促进溃疡愈合。
研究发现,内窥镜下确诊为患不同时期胃溃疡的61例病人,其胃内VEGF的合成在溃疡急性期不断增加,愈后期达到高峰,到瘢痕期又有所下降,并同时伴有内皮细胞的增殖、血管的重建和黏膜细胞的再生[23]。
9.胃肠动力
生理状态下胃肠道的排空功能可促进机体清除消化腔内的脱落上皮、食物残渣、微生物等有害物质,有利于保持胃肠道环境的平衡,减少胃肠道粘膜的损伤,如消化间期运动复合波第III时相目前被认为是机体“自净”功能的一种表现。
病理状态下的胃排空功能对胃粘膜是否有保护作用尚未见报道,但临床研究发现不少胃溃疡病人存在胃运动异常,无胃排空功能下降、胃窦收缩功能下降、胃窦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异常、十二指肠胃返流增多。
胃运动功能异常可造成损害因素消除能力下降,胃内胆盐浓度增加,而促进胃肠动力药普瑞博斯可以消除胃动力异常的不良影响,并能增加消化间期运动复合波第Ⅲ频率,从而保护胃粘膜的完整性。
10.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LPS在胃肠道的作用日渐引起重视。
Brzozows等[26]发现,给大鼠反复使用Hp来源的LPS4d后,无水酒精对胃粘膜的损害作用会明显减轻,并且这一作用可能与胃粘膜微循环增加有关;
而在单次使用PLS的大鼠,则观察不到这一效应。
由此他们认为LPS长期使用具有细胞保护性作用。
尽管Hp来源的LPS和其他细菌来源的LPS结构相似,它们的生物学特性不尽相同,表现在Hp来源的LPS的免疫学活性、毒性都较低,因此其他细菌来源的LPS对胃粘膜是否有相同的作用就引起人们的关注。
Konturek等[28]发现,不同浓度的E.coli来源的LPS预处理大鼠,30min后以100%乙醇灌胃,则大鼠胃粘膜损伤呈剂量依赖性减轻。
由此提示,在胃粘膜细胞保护作用方面不同来源的LPS可能存在相似之处。
Konturek等[29]在浆膜层注射醋酸造成的大鼠胃溃疡模型发现,连续注射E.co1i来源+的LPS7d可以通过减少胃粘膜血流量、增加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分泌而损坏胃粘膜的愈合过程。
因此,LPS的使用方式以及其在胃粘膜细胞保护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
11.氧自由基、Ⅱ相酶及其诱导剂
氧自由基的产生在胃粘膜损伤中占有重要位置。
氧化爆发也是造成胃肠粘膜炎症(粘膜缺血损伤以及非甾体抗炎药、乙醇或Hp感染所致的粘膜损伤模型)、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30]。
Ⅱ相酶通常是指醌还原酶(quinonereductas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粘膜 保护 机制 研究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