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文化的胜利与绿林文化的挽歌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311972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5.01KB
正统文化的胜利与绿林文化的挽歌Word格式.docx
《正统文化的胜利与绿林文化的挽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统文化的胜利与绿林文化的挽歌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浒传》主要成书来源有三:
一、历史。
《宋史·
徽宗本纪》载“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
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后张叔夜定计,“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北宋时期李若水《忠愍集》卷二《捕盗偶成》诗也记载了当时作者亲眼见到宋江招安入城时的情景,可见历史上确有其事,但记载较简略。
水浒故事正是在这些史实的基础上在民间逐渐流传、渐进丰满。
二、北宋以来的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造的说话、杂剧等说唱艺术。
宋江起义故事在宋代便开始流传,宋末元初,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序说:
“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话,不足采者,虽有高如、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
”可见它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也受到士大夫的注意。
南宋以来是说话和杂剧的重要题材,话本中有《花和尚》、《武行者》、《青面兽》等。
《大宋宣和遗事》中有“梁山泊聚义本末”等。
元代亦有多种水浒题材的杂剧。
可见宋江起义故事当时已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在流传中渐进发展、完善。
三是作者自己的加工创造。
这三点中主要依据还是民间传闻、说话杂剧等说唱文学,历史成份较少。
所以,它具有社会性,它不是纯粹的个人创作行为,更不是历史的实录。
二百余年的流传过程更能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因而从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角度解读《水浒传》也就更有意义。
二
所谓的“正统文化”是指主流社会所提倡的、为大多数士人普遍接受、认可的文化。
主要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这三种文化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进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先秦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社会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了各种思潮: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农家、纵横家等。
在众多学派中,儒家最为耀眼,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历代统治者所提倡,儒家如日中天,占居了统治地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其文化也传播华夏大地,深深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甚至波及海外,在每位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无不受其影响、左右。
道家溯源早于儒家,相传孔子曾向道家创始人老子求教。
道家学说与儒家大相径庭,儒家强调入世,道家强调出世;
儒家注重进取,道家注重无为。
但其能为儒家思想互补,也曾被统治者所提倡,成为古代士人的常规心态。
唐朝时被尊为国教,也使道家思想广为流传,其文化也源渊流长,在主流文化中道家文化也占有一席之地。
佛家源于印度的释迦牟尼,于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属外来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汉化”。
因其学说迎合统治者,有利于其统治,因而被历代统治者所提倡,声势浩大。
佛家文化为众多士人所接受。
儒、道、佛三种文化的相互补充,几千年来一直占着统治地位,每位士人无不受其影响,董仲舒、杜甫受儒家影响较深,李白受儒、道影响较深,苏轼受儒、佛影响较深。
研究历史文化不能不谈及儒、道、佛文化。
那么“绿林文化”又处于何地?
其源于何方呢?
“绿林”一词始于西汉王莽时的“绿林军”,其为反抗压迫,呼啸山林之辈,后人把土匪称为“绿林好汉”。
绿林文化源于先秦时期红极一时的墨家。
⑴墨家在当时即为显学,可与儒家争辉。
其学说主要是“兼爱”、“尚同”、“非攻”、“天罚”等思想,代表着当时小生产者的利益。
“天罚”思想是古代墨侠集团扶弱除暴之举的内存动机。
因为他们认为朝廷不明,奸臣当道,贪官污吏,陷害百姓,理应受到惩罚。
而他们呼聚山林,是顺应天意,替天行道,有天意和神明给自己撑腰,因此能气壮如牛。
他们向往的是“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若,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诈不欺愚”(《墨子·
兼爱》)的乌托邦世界。
这种社会理想尽管公正美好,但是很难付诸实施,亦预示受其影响的绿林事业的悲剧结局。
英国学者韦尔斯在《人类的命运》中说:
“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
”实际上还应再加上一个“佛家”。
这四者里,儒家注重名分和秩序,告诉人们如何去积极地面对生活,服从社会秩序。
而当这种秩序一旦解体,或者社会上出现不公时,道家和佛家告诉人们要超脱和回避,而墨家则主张用强力去讨回公道。
道家和佛家的回避态度尽管不够积极,但可以与儒家思想相互补充,成为古代士人的常规心态。
所以,儒家、道家能被统治者所接受,成为仅次于儒家的正统文化。
而墨家的主张和做法对社会的危害作用较大,所以,在先秦曾红极一时的墨家,在秦汉以后就被取消了在社会上流传的权利,被排挤至民间,有生存和温饱危机的下层民众更容易接受墨家思想,故其思想和意识仍然在民间蔓延滋长。
当社会出现弱肉强食、遍地不公,或下层民众生存和温饱出现危机时,便打着“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旗帜以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历代社会上绿林土匪及其意识产生的根源。
然而,以儒、道、佛为代表的正统文化和受墨家影响的绿林文化,并非是井水不犯河水,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相对而言,生活优裕的上层人士易接受正统文化,注重秩序和名分的稳定;
而有生存危机的下层民众更易接受绿林文化,“路见不平一声吼”,反抗社会不公与强暴。
但二者并非泾渭分明,而是随着人们的地位和境遇的变化,在人们的意识和潜意识里不断游移。
当人们被官府和社会所逼,活不下去时,绿林思想便凸现出来,挺而走险,赴汤蹈火,拯救自己和天下;
当生存危机得到解决后,正统思想便会自然地浮现出来,受儒家影响的要解决名分和忠君问题,便会走向招安;
受佛家“皆空”影响的便会出家;
受道家“功成身退”影响的便会归隐。
而绿林意识便会烟消云散,遗失殆尽,即使奸臣依旧当道,贪官依旧横行,社会依旧黑暗。
纵观历史,除被镇压者外,绿林事业的结局也大抵如此。
三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尤其西汉末年后,中国历史一直处于治――乱――治的循环之中,而绿林文化在乱世便显现出来,形成了正统文化――绿林文化――正统文化的循环,这里的循环并非指绿林文化取代正统文化,而是指绿林文化一直隐于正统文化之中,遇到乱世便表现出来,但最终又要回归正统文化里,隐于正统文化之中。
而《水浒传》所反映的正是如此,即正统文化的胜利,绿林文化的挽歌。
我们从《水浒传》中分析决定其循环的思想文化因素,以及这种思想文化因素对人物的处世方式的影响。
大部分中国人的思想,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绿林的影响。
总的来说,受儒家影响最深,其它影响或深或浅,或有或无。
在人生常态中,表现为受儒、道、佛等正统文化影响。
纵观一百单八好汉,在未聚梁山之时,都融入主流社会中,正统文化里,或官或民,或商或道。
据笔者统计,除12人以绿林好汉身份出场,以前身份无从知晓外,其余96名好汉中,官吏军官37人,财主大户11人,商人小贩16人,秀才3人,道士2人,船夫2人,渔夫4人,猎户2人,医士2人,匠人5人,江湖闲汉7人,盗3人,江湖卖艺2人。
其中绝大多数都融入这个社会,有不少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
例如,军官中就有不少是统制、团练使、都监的;
而北京卢俊义、沧州柴进等更是富甲一方的大户。
如果没有这样或那样的变故,他们都衣食无忧,声名远播,倍受社会尊敬。
这即是他们的人生常态,而此时亦为社会常态,人们受正统文化的影响,注重社会秩序和名分,对当时的社会不公与黑暗并未提出异议,或者虽不苟同,但却没有实际行动。
此时的绿林意识深埋在思想深处,并未迸发出来,但从他们豪气冲天的言语和仗义疏财的行为中亦可初见端睨。
只有当境遇发生重大变化,看到他人遇到不公或自己遭受到生存危机时,思想深处的绿林意识才迸发出来,演绎出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故事,张扬了绿林文化精神。
如打抱不平的鲁智深,在经略府当提辖官,遇到被郑屠欺压的翠莲父女,大骂郑屠并立刻要去打死那厮,被史进等拦住后,送银两与父女俩。
第二日送走翠莲父女,径投状元桥寻郑屠。
以上描写,其疾恶如仇、豪爽急躁、粗中有细的性格顿跃纸上。
看他打郑屠时,先不急于下手,而是像猫玩老鼠似的,戏弄够了,三拳打去,书中写到,第一拳“却便是开了一个油酱铺:
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第二拳“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
红的、黑的、绛的都滚将出来。
”第三拳“却似做了个全堂水陆的道场:
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⑵ 郑屠一命呜呼了,大快人心!
鲁智深被官府捉拿,出家当了和尚,后又仗义救了林冲,被高俅捉拿,从此占据二龙山成为绿林好汉。
鲁智深身上体现的全是一股绿林豪气,从正统眼光来看,为了他人的是非恩怨,却牺牲了自己的前程,岂不冤哉!
但从绿林角度看,好汉亦当如是。
另一个人物林冲却不同,他身上体现了被逼上梁山的全过程。
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头有脸,但高衙内调戏妻子时,林冲“恰待下拳时”、“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
”⑶ 林冲忍让、息事宁人换来的却是黑恶势力的得寸进尺,为霸占其妻,他们设下毒计,使林冲执刀误入白虎节堂,刺配沧州。
蒙此不白之冤,怎能伏罪?
但林冲认了。
在“野猪林”时,险些丧命,被鲁智深救后,对社会仍存幻想,不想反抗。
到达沧州,高俅仍不放过,千里派人追杀,火烧草料场。
当林冲看见杀自己的竟是自己从前的好友陆虞候时,终于按纳不住,才起杀机,杀了陆虞候、拔差等。
其绿林精神最终冲出了正统文化的束缚,使人解颐。
以此为转折,林冲思想中的正统意识逐渐隐去,绿林思想占了上风。
总之,大多数梁山好汉受正统文化影响都能融入社会,当他们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变故后,思想中的绿林意识便爆发出来。
最终,走向梁山,成就一番绿林事业,使绿林文化大放异彩。
但当打抱不平的绿林豪情得到极度释放、自己的生存危机问题得到完全的解决后,思想中原先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又会浮现出来,要解决名分问题,要融入社会之中,而最可行、最简单的途径往往便是“招安”。
“招安”得到了梁山绝大多数头领的支持,仅李逵、武松、鲁智深表示反对,但仍接受了招安。
对招安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头领宋江,他实际在未上梁山时,对去上二龙山落草的武松,已表露了有一日朝廷招安,去边庭建功,封妻萌子,青史留名的想法。
所以,带领梁山走向招安,也在意料之中。
此时,梁山好汉随境遇的变化,思想中正统影响又一次占了上风。
招安后最终结局凄惨,在征方腊过程中大部分惨死、病死,苟存者一部分出家、归隐,另一部分被高俅害死,社会依旧如初。
一曲曲轰轰烈烈的绿林豪杰事业便在“招安”的旗帜下烟飞灰灭了,正统文化又一次取得了胜利,绿林文化只是唱出了一曲曲挽歌,让人感慨、沉思。
《水浒传》所具有的悲剧性常让我们既叹息又惋惜。
这样一群血气方刚、疾恶如仇的汉子全葬送在宋江的“招安”旗帜之下。
所以宋江成了全书中性格最复杂,最容易引起争论的人物了。
实际上,分析人物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所受到的思想文化影响。
从这点来看,在一百单八将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宋江,他把儒家文化和绿林文化发展到了极致,并将其完美融合。
一方面,他受绿林文化的影响,其绿林精神使他成为梁山首领;
另一方面,儒家文化的影响使其走向招安。
他一出场,书中写到“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孝义黑三郎。
”⑷“孝”是儒家思想内含,“义”是绿林义气的“义”,而非儒家“仁义”的“义”,即他受儒家、绿林文化的影响。
接下来写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爱习枪棒”、“平生只爱结交江湖好汉”⑸更能说明这一点。
他身为郓城县押司,相当于现在县政府的一般干部,当得知官府要捕劫了生辰纲的晁盖等人时,先向晁盖通风报信,致使晁盖等人外逃。
所以有人说,宋江脚踏黑白两道,称不上一个“忠”字,实际从另一方面来看,恰恰体现了宋江的一个“义”字。
宋江的“义”是江湖上闻名的,人称“呼保义”、“及时雨”。
别人有难,自己仗义疏财,“视金似土”,“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
”⑹ 所以,当人们听到是宋江,无不钦佩。
宋江将绿林好汉所推崇的“义”做到了极致,这也使面黑身矮,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的他坐上了梁山水泊头把交椅的原因吧!
另一方面,宋江受儒家影响颇深。
他杀了阎婆惜,死罪一条,宁可冒险亡命江湖,到柴大官人庄上避难,也不愿上梁山,不愿落个“贼名”,垢污祖先。
在发配江州,途经梁山泊,为避众好汉,夜走小路,晁盖众人力请上山,宋江不从,以死相逼,“做了不忠不孝的人在世,虽生何益。
”“如哥哥不肯宋江下山,情愿只就兄长手里乞死。
”⑺ 这些都反映出了他受儒家正统文化影响较深。
最终,浔阳楼上题反诗,被处斩时梁山众好汉劫了法场,不得已才上了梁山。
宋江在梁山位居第二把交椅,但事实上与晁盖平起平坐。
在斩杨雄、石秀问题上晁盖议建相左时,众好汉都支持宋江,最终按宋江的意思办了。
打青州时宋江通过宿太尉向朝廷传达“招安”之意,“为官司所逼,不得已啸聚山林,权借梁山水泊避难,专等朝廷招安,与国出力。
”⑻“招安”是不是晁盖的意思不得而知,但当晁盖打曾头市中史文恭毒箭身亡时,宋江等众头领都在帐前,晁盖留下遗言:
“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
”⑼ 这句话即把宋江排除在外,而与宋江初上梁山时,晁盖力主宋江坐头把交椅形成了鲜明地对照,晁盖留下遗言仅是为自己报仇吗?
难道宋江坐上了头把交椅就不会为他报仇了吗?
绿林好汉最讲“义气”,宋江深知此理,一个“义”字,使众好汉最终把宋江推上头把交椅,最有意思的是:
宋江一上台,先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
这便能说明宋江与晁盖的观点不同,一个是彻头彻尾的绿林好汉,另一个是在绿林思想深处还有一个儒家,颇耐人寻味。
而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的人最终能把绿林事业领向何处呢?
这也许是晁盖不愿宋江做寨主的一个原因吧?
以后,宋江思想始终都贯穿着“忠义”。
对朝廷尽“忠”,对梁山讲“义”,把儒家和绿林完美地结合起来,把梁山绿林绿林事业发展壮大,到了梁山英雄排座次后,梁山的绿林事业发展到了顶峰。
宋江在同众兄弟大摆筵席赏菊花的欢庆气氛中,唱出了“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⑽的凄愁之调,便于武松、李逵看法相背。
“当日饮酒,终不畅怀。
”⑾这也便是其走向衰落的转折。
当个人生存危机得到解决,打抱不平的绿林意识得到极度补偿后,人们开始渐渐平静,便思考起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一些以前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便凸现出来,而解决的最佳途径、最简单方式便是招安。
这也是宋江等众好汉随地位和境遇的变化思想中儒家影响又占了上风的表现。
绿林是没有出路的,是注定要失败的,这一点宋江最清楚。
一方面,不管哪个朝代,任何统治者,都不会容忍其存在的,现在能存在,只是统治者力所未及,但最终还是要被剿灭的。
另一方面,不受人民支持。
“墨家本意是要实现一个以平均为原则的秩序,结果走向了自由行动的路,是破坏旧秩序。
只看见破坏旧秩序,而没有看见建设新秩序的办法,这是人们所痛恶的,尤其是中国人的心理,即令不公的秩序,也比完全没有秩序强。
”⑿(闻一多 《关于儒、道、匪》) 当大伙儿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时,宋江就看见了这一点,作为首领,就要带领大家走出一条明路。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宋江是当时绿林中最先觉醒者,为绿林寻找出路的最先尝试者,只不过受当时儒家文化的影响,没有取得成功。
从这点上看,他亦是失败的英雄。
绿林文化为正统文化所不容,梁山好汉要真正融入这个社会又是何等的艰难!
第一次“招安”即在闹剧中收场,在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后,又通过名妓李师师牵线,最终全伙招安。
在不择一切手段只是为了乞求朝廷招安的过程中,梁山好汉那气冲牛斗的绿林豪情又在哪里呢?
被儒家思想指导下的招安路线所吞湮了。
梁山好汉的“乞降”不能不说是绿林文化的悲哀!
正统文化又一次的胜利!
招安后的结局如何呢?
征方腊后朝觐天子仅二十七人,一百单八好汉最终死的死,出家的出家,归隐的归隐,绿林文化失败了,社会又回归正统,是正统文化的胜利。
当宋江得知高俅要毒死自己时,已无任何反应,死时又害怕李逵得知后又要造反,使自己死了也落下个“贼”名,便把李逵也毒死了。
此时,宋江思想中的绿林精神已遗失殆尽。
“真绿林”李逵被宋江毒死,预示着绿林的彻底失败,少了斗志,少了造反精神,少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气。
最后,吴用、花荣也来到宋江墓前,双双上吊而亡。
一场轰轰烈烈的绿林豪杰事业就这样结束了,社会又尽归正统,正统文化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综上所述,以宋江为代表的梁山泊好汉,受到儒家、绿林思想的支配,从一小吏到梁山泊首领,最后又招安为朝廷官员,直至失败这一过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即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文化对人们思想的交错影响,以及人们随着地位和境遇的变化,思想中这四者此消彼长,并在这四者中游移,影响人们的处世方式和行为;
揭示了以儒、道、佛为代表的正统文化根深蒂固,不可动摇,绿林文化最终必然走向衰落的命运,是一曲绿林文化的挽歌。
绿林豪杰事业虽无出路,但仍会在以后的历史中重复上演,最终又会被镇压或招安,走向失败,形成了正统文化――绿林文化――正统文化――绿林文化――……的循环。
如此循环,至于无穷,如何跳出这个怪圈,这也许是这本书留给我们后人的思考吧!
注释:
(1)《中国古代文学史》主编:
罗宗强 陈洪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年10月第一版。
P271
(2)《水浒传》 施耐庵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4月北京第一版。
P37
(3) 《水浒传》P81
(4)《水浒传》P191
(5)《水浒传》P191
(6)《水浒传》P191
(7)《水浒传》P412
(8)《水浒传》P696
(9)《水浒传》P712
(10)《水浒传》P842
(11)《水浒传》P843
(12)《关于儒、道、匪》闻一多(载《闻一多全集》第三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正统 文化 胜利 绿林 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