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简答论述题汇总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307459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2.54KB
福建省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简答论述题汇总Word下载.docx
《福建省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简答论述题汇总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简答论述题汇总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抑郁症;
(3)强迫症:
(4)恐怖症;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6)性偏差;
(7)进食障碍;
(8)睡眠障碍。
3.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智慧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4.简述教师成长的历程。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5.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哪些特征?
(1)分工合作;
(2)密切配合;
(3)各自尽力:
(4)社会互动;
(5)团体历程。
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前五个阶段的发展危机各是什么?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
(3)主动感对内疚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7、论述题:
举例说明,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辩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2006年1月
1、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
影响因素有:
(1)庭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
2、学习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学习的心理实质是:
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3、心智技能的特点有哪些?
心智技能具有三个特点,即:
①对象具有观念性;
②执行具有内潜性:
③结构具有简缩性。
4、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教师成长与发展有如下基本途径: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②开展微格教学;
③进行专门练;
④反思教学经验。
5、资源管理策略有哪些方面?
资源管理策略有如下方面:
1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才资源的利用。
6、什么是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包括几个环节?
①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②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
③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④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
⑤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习。
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几大类?
其中认知目标有哪几个层次?
①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类。
②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2006年7月
1、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①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③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简述怎样搞好促进迁移的教学。
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从如下方面予以考虑:
1精选教材;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3、态度的实质是什么?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②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两者都是内部倾向;
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4、简述怎样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应从如下方面予以考虑:
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5、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
①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
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③知识的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6、简述常用的复述策略。
①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②排除相互干扰;
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④多种感官参与;
⑤复习形式多样化;
⑥画线。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答:
知识概括是指主体通过深度加工过程,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应:
①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②正确运用变式;
③科学地进行比较;
④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2007年1月
1、迁移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迁移的作用表现在:
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③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哪些?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1忆术;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心理健康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心理健康的意义表现在:
①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③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偿。
4、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
1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的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5、如何搞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搞好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从如下方面着手:
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③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④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6、怎样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培养良好的态度和品德应从如下方面予以考虑:
①有效的说服;
②树立良好的榜样;
③利用群体的约定;
④价值辨析;
⑤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怎样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培养应:
①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
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与间接转化途径来培养。
学习动机的激发应: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007年7月
1、简述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的主要内容。
(1)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
(2)任务容易或简单,最佳激起的水平较高。
(3)任务困难或复杂,最佳激起的水平越低。
2、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哪些?
(1)列提纲
(2)利用图形
A.系统结构图B.流程图
C.模式或模型图D.网络关系图
(3)利用表格
A.一览表B.双向表
3、什么是态度?
态度的实质是什么?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3)态度不同予能力。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
(4)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4、简述指导教学的六个主要活动。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
(2)呈现新教材。
(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
(4)提供反馈和纠正。
(5)提供独立的练习。
(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5、根据遗忘曲线的进程.我们要怎样进行复习?
(1)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2)及时复习。
(3)分散复习。
(4)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6、简述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而且知识并不是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二)学习观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三)学生观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
要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2008年1月
1.分析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有:
(1)教师的领导方式。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3)教师的情绪状态。
2.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迁移?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表现出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一致的情况是:
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
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
不一致的情况是:
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
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
4.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5.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评价不等同于测量和测验。
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而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
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和解释。
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学评价。
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否则所得数据或结果毫无实际价值。
6.简要分析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
7、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
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并谈谈应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保持。
根据记忆规律,教师的这种做法是行之无效的。
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保持的方法有:
一、深度加工材料。
二、有效运用记忆术。
三、进行组块化编码。
四、适当过度学习。
五、合理进行复习。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2008年7月
1.简述个体自我意识发展过程。
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
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1周岁末,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已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
3岁左右生理自我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
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他们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
社会自我到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这时。
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2.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1)场独立与场依存。
具体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具体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沉思型与冲动型。
在解决问题中,深思型儿童解决问题的方式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冲动型儿童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3)辐合型与发散型。
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的人表现出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特征。
3.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性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另外,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
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
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成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经验。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4.操作技能培养有哪些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
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
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准确性、速度、协调性等会逐步提高。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准确的结果反馈可以引导学生矫正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
并鼓励学生努力改善其操作。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获得的特征,如紧张、放松等,而不是外界事物的特性。
因此,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5.简述罗森塔尔效应。
(1)经典实验:
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的期望进行了研究。
他们对小学生做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实际上只是普通的智力测验)。
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
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
(2)实验效应:
十分明显,由实验者提供的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语言效应。
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教师的语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
这种教师期望的语言效应就称做罗森塔尔效应。
6、论述题:
试论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
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2)原有认知结构。
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已有的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
其次。
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
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是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极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这需要学习者首先能意识到定势的双重性。
2009年1月
1.简述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其学习观主要观点如下: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十分强调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他主张应当向学生提供具体的东西,以便他们“发现”自己的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认为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的获得,获得了新知识后,还要对它们进行转化,超越给定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应新任务;
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验。
2.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2)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适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
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
改进学习策略。
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成绩而增强学习动机。
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3.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
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通过其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
4.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
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讨论的过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
(2)班级规模。
首先,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
其次,班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掌握班级集体的特点,运用促进和维持的高度技巧,获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4)对教师的期望。
班内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同样会形成定型的期望。
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
这种定型的期望必然会影响课堂管理。
5.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经。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通过观摩分析,学习优秀教师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能力:
(2)开展微格教学。
使教师更加深入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研究表明,专家教师所具有的教学常规和有效地教学策略可以通过专门化的训练,交给新教师;
波纳斯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思考,那么其发展将大受限制,因此,他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
经验+反思=成长。
6、试论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而模象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因此,一般而言,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予实物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目标,提出确切的观察指导。
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
再次。
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①强度律;
②差异律;
③活动律;
④结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前,必须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
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观察记录或报告。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
2009年7月
1.简述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当条件刺激先于无条件刺激出现,间隔时间很短(几乎同时出现),二者多次重复,则可以建立一个条件作用;
而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2)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刺激分化则指通过选择。
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刺激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
2.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发散思维是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教育 心理学 历年 真题简答 论述题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