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史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303472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43.61KB
中国共产党党史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共产党党史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共产党党史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会议主要内容:
马林强调指出:
国民党是各阶级联合的党,无产阶级应该加入并改造国民党,以推动民主革命。
他认为,中共加入国民党符合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精神,并要求中共尊重共产国际的意见。
会议着重讨论了中共是否加入国民党的问题。
起初,大多数中央委员反对马林关于加入国民党的提议。
经过马林的说服和解释,多数中央委员从尊重共产国际指示出发,基本上接受了加入国民党的主张。
但对马林关于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提议也作了部分修正,决定党的少数负责人加入国民党,同时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
4.影响:
西湖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国共两党“党外联合”方针向“党内合作”方针的转变。
西湖会议为中共三大确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从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作了必要的准备。
《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该宣言是中俄双方第一次以平等互助的精神发表的宣言,其中表明了孙中山公开确立联俄政策,也表明苏俄政府对孙中山的支持。
《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对中国大革命的兴起虽然有促进作用,但因为它的实用主义方式,预示着中俄双方,日后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阶级利益冲突,最终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只有靠共产党独立领导才能完成。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叛变后,孙中山从广东退居上海,绝境中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
1923年1月16日,苏联特使越飞来到上海,在香山路中山寓所内与孙中山会晤,商讨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以及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的问题。
以此为精神,苏俄代表越飞与孙中山在26日签订了《孙文越飞宣言》。
宣言的签订,表明孙中山开始抛弃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并表达了寻求国际进步势力援助的愿望。
当时孙中山想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手下只有几万杂七杂八拼凑起来的军队,美国、英国和日本在中国看中的是北洋军阀,谁也不支持他,孙中山连广东都统一不了,迫切需要外来援助。
当时他向刚刚取得十月革命的苏俄政府求援,这个时候的苏俄恰恰刚刚驱逐了日本支持的白俄武装,进入到远东,但是在国际上受到了列强包围,那个时候的苏俄几乎没有党政的外国朋友,因此苏俄想在中国找一个有实力的派别结盟就看中了孙中山,正是由于这种共同的利益,使双方走到了一起。
2.内容:
(1)孙逸仙博士认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中国无使此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
越飞完全同感,认为中国最要最急之问题在民国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
关于此项大事业,且可以俄国援助为依赖。
(2)依孙逸仙的要求,越飞重申1920年9月27日苏俄对华声明:
即苏俄准备且愿意根据俄国抛弃帝政时代中俄条约之基础,另行开始中俄交涉。
(3)因承认中东铁路问题只能于适当之中俄会议解决,孙逸仙以为现在中东铁路之管理,事实上只能维持现状。
越飞同意铁路管理办法以双方实际利益与权利,适当时候进行改组。
孙逸仙认为此点应与张作霖商洽。
(4)越飞宣称俄国现政府决无亦从无在外蒙实施帝国主义之政策,或使其与中国分立。
孙博士因此以为俄国军队不必立时从外蒙撤退。
3.意义
《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与苏俄正式建立了合作关系。
表明了孙中山公开确立联俄政策,也表明苏俄政府对孙中山的支持,这为后来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开展大革命奠定了基础。
4.影响
当时苏俄的政治信仰和奋斗目标是辅助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取得胜利,可是这个时候的中共刚刚建立,没有底盘更谈不上有一兵一卒。
从苏联现实的国家利益需要,苏联领导人瞩目的是在中国有实力而且能够联俄的集团,找来找去就只有中国国民党,因为孙中山毕竟手下有数以万计的党员,在广东有几万军队,尽管他们不赞成共产主义和苏维埃制度,却是唯一能够同他们联合的实力派,正是出于这种国家当前利益与意识形态和长远目标的矛盾,苏联一方面联合孙中山,并在意识形态问题上表示迁就,另一方面对《孙文越飞宣言》一直采取淡化态度。
《孙文越飞联合宣言》签字之后,苏联官方在塔斯社的报道和《真理报》上曾经记载有此事,可是刊登的文字非常简单,而且有意回避了具体内容,此后的几十年来苏联官方出版的历史书和文件汇编提到这个宣言也只讲题目对内容做了省略。
苏联对华政策这种两面性实际上也种下了后来国共破裂,以及国民党同苏联破裂的隐患,1926年至1927年初大革命风暴兴起之后,面对共产党的大力发展,国民党要人马上指责这违反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后来的历史证明在原则问题上可以求同存异,却不应该采取实用主义,《孙文越飞联合宣言》对中国大革命的兴起虽然有作用,却因为它的实用主义方式,预示着苏俄和国民党以及中国的国共两党的奋斗目标不同,日后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阶级利益的冲突,那么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只有靠共产党独立领导才能完成。
中共三大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
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
国民党一大会议内容、政治纲领:
大会通过了改组国民党使之革命化的具体办法,在保留总理的名义下,强调“国民党之组织原则,当为民主主义的集中制度”。
领导机构采取委员制。
大会还通过了接受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
大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即反对帝国主义,“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即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主张“把政权放在人民掌握之中”,实行民主政治;
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反对“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反对私有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经过此次大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国民党的基本政策。
大会通过了国民党的施政纲领,提出了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和实行新三民主义的具体方针。
对外政策包括废除清政府及军阀政府同帝国主义订立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攫取的特权,争取国家独立自主等。
对内政策规定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以反对封建主义保障民权民生主义的实施,规定“实行普通选举制,废除以资产为标准之阶级选举”;
“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
“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等等。
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1.国共合作的形成,壮大了革命的力量,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
2.北伐战争的的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列强收到震慑。
3.使中国共产党地组织和成员得到了迅猛发展,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
4.合作失败后,我们党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使党成长成熟起来,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黄埔军校的建立及其作用:
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
以“亲爱精诚”为校训;
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革命为目的。
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
一方面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
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中共四大: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
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研究和讨论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以及党在组织上和群众工作上如何进行准备的问题。
大会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
农民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若不去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是不可能取得的。
会还在总结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党同国民党关系的新政策,基本方针是:
打击右派,争取中派,扩大左派。
大会强调指出,共产党要在国民党内和党外,坚持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二月罢工:
1925年2月9日,上海日资的22个纱厂4万余人为抗议厂方无故开除40余名工人,拘捕4名工人代表,在中共党员邓中夏、刘华等人领导下举行了震惊远东的大罢工。
罢工得到全国各界的声援,上海、杭州等地发起募捐活动,成立后援会。
日本帝国主义利用收买工贼、出动军舰示威,以及唆使北京政府出面干涉等方法破坏罢工。
2月25日,在罢工的影响下,日本资本家被迫与工人谈判并签约。
罢工于3月1日结束。
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也称为五卅血案,或写作五卅惨案)因发生于1925年5月30日而得名,是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的导火线。
5月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一百余人。
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
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十三人,重伤数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五卅运动的形成发展过程、作用影响:
五卅惨案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纷罢工罢课,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
从而形成了更大规模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涨的序幕。
从学生运动到全面的反帝爱国斗争。
6月1日北京外交部向驻京公使团领袖意国公使提出抗议。
最后将此案做为地方事件处理,即在上海谈判,北京政府乃派专使蔡廷干、郑谦、曾宗鉴南下,英日等国亦派委员六人至上海。
6月16日开会,中国代表提出解决办法十三条。
五卅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斗争中受到很大锻炼,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干部,党组织也得到极大发展,在斗争实践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党领导大规模的群众斗争奠定了基础。
省港大罢工的形成、意义影响:
省港大罢工,1925年6月19日为了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广州和香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省港大罢工,省港大罢工无容置疑是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沉重最成功的一笔,这次大罢工有效的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在香港经济的统治,并且让广州的金融得到了保障。
但是牺牲是惨痛的,无数的革命烈士为此付出了生命。
不过这些英雄们将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省港大罢工,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沉重地打击了英帝国主义。
据统计罢工以来,英帝国主义平均每月损失达2.1亿元。
这次大罢工在全国人民的声援和支持下,坚持到1926年10月才结束。
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对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准备北伐战争,起了巨大作用。
省港大罢工历时1年零4个月,是世界工运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大罢工。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巩固:
1924年10月,孙中山在共产党人支持下,依靠黄埔学生军和工农武装,迅速平定了商团叛乱,使广东革命政权得到了初步稳定。
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组织东征军讨伐陈炯明,取得了胜利。
接着东征军回师广州,平定了杨希闵、刘震寰发动的叛乱。
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并将所辖部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10月,国民革命军再组由蒋介石任总指挥、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的东征军,开始第二次东征讨陈,至11月中旬取得胜利。
同时还进行了南征,收复了雷州半岛和海南岛。
至此,广东全境各敌对势力都得到肃清,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统一。
国民党二大:
1926年1月4日至19日在广州举行。
这次会议是在孙中去世之后举行的。
汪精卫、蒋介石、李大钊、毛泽东、张国焘、周恩来均出席了这次会议。
陈独秀留在上海没有参加。
苏联顾问鲍罗廷对该会影响重大。
到会代表265人,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占优势。
大会议决接受“总理遗嘱”和“一大”所定的政纲,重申了反帝反军阀的政治主张。
大会宣言指出:
中国之生路,“对外当打倒帝国主义”,“对内当打倒一切帝国主义之工具,首为军阀,次则官僚买办阶级土豪”。
关于达到后者的“必要手段”,“一曰造成人民的军队,二曰造成廉洁的政府,三曰提倡保护国内新兴工业,四曰保障农工团体,扶助其发展”。
大会议决继续执行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大会对西山会议首要分子邹鲁、谢持永远开除党籍;
居正、石青阳因列名“国民党同志俱乐部”(由国民党老右派冯自由、马素等组织的右派团体)予以除名;
对林森书面警告;
对戴季陶也发出了“促其猛醒,不可再误”的警告。
大会选出中央执行委员36人,其中有汪精卫、谭延闿、胡汉民、蒋介石、谭平山、戴季陶、李济深、林伯渠、李大钊、宋庆龄、何香凝、吴玉章、恽代英等,其中中共党员7人;
选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24人,其中有白云梯、毛泽东、王乐平、夏曦、邓演达、董必武、屈武、邓颖超、何应钦等,其中中共党员也有7人。
中共党员谭平山、林祖涵继续担任组织部长和农民部长,毛泽东为宣传部代理部长。
当代历史学者发现有资料表明,外事部部长彭泽民也是中共党员。
各部做实际工作的秘书均为共产党员。
中山舰事件:
1926年3月20日,开始执行反共政策的蒋介石,设计将中山舰调出广州,随后又以该舰未接命令擅自移动为名诬其阴谋暴动,随即下令逮捕该舰长、中共党员李之龙,并展开一系列的清共行动。
史称此为“中山舰事件”。
《整理党务案议案》:
1926年5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蒋介石提出的排斥共产党的《整理党务决议案》。
意图在于把共产党人排挤出国民党中央领导机关,打击国民党左派,夺取国民党最高领导权。
“整理党务案”后,蒋介石夺取了国民党和军队的最高领导权,为发动反革命政变准备了条件,已经蜕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新右派的代表。
三、北伐的胜利进军与工农运动的高涨
北伐战争的背景条件、战略方针、发展进程:
1924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贿选”的大总统曹锟,然后邀请孙中山北上。
等孙中山北上抵达时,冯玉祥已经与张作霖商定,接受段祺瑞进京任“临时执政”摄行大总统,并废除了曹锟宪法,终止《临时约法》和取消国会。
孙中山主张召开民选的国民会议,段祺瑞主张召开军政商学实力派组成的善后会议。
1925年2月1日善后会议召开。
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1925年7月1日国民党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
同年10月爆发反奉战争,1926年4月反奉战争失败。
张作霖奉军占领北京,并与吴佩孚修好联合。
段祺瑞下台。
1926年7月4日,为完成总理孙中山的遗愿,国民党中央在广州召开临时全体会议,通过《国民革命军北伐宣言》,陈述了进行北伐推翻北洋政府的理由。
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行动方针,首先向军阀吴佩孚部队盘踞的湖南、湖北进军。
与此同时,北伐军向江西进军。
经过艰苦战斗,11月占领九江、南昌,并一举歼灭了军阀孙传芳的主力。
同时,福建、浙江等省的军阀也纷纷倒向北伐军。
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仅半年,就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控制了南方大部分省区。
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也控制了西北地区,并准备东出潼关,响应北伐军。
北伐战争的胜利大局已定。
叶挺独立团:
叶挺独立团,1925年11月21日在广东肇庆成立,团部设在肇庆阅江楼,全团有2100多人,设有三个营及两个直辖队。
1926年1月,叶挺独立团正式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
以叶挺为团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
在北伐战争中,率先从广东出发,首战碌田,长驱醴陵,力克平江,直入中伙铺,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攻占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部队赢得了“铁军”称号。
团长叶挺也被誉为“北伐名将”。
汀泗桥、贺胜桥战役:
第4军代理军长陈可钰决定乘吴佩孚军主力未到达之机,于8月26日凌晨向汀泗桥发起进攻。
第12师第35团在高猪山击退吴军一部的阻击,进至铁路桥头,遭对方火力封锁;
第36团进至汀泗桥东南高地前,遭敌俯射,前进受阻。
第10师第29、第30团分别在第36团两侧展开,激战入夜,仍无进展。
第36团乘夜暗实施中央突破,也未得手。
第12师师长张发奎决心以叶挺独立团和炮兵营向汀泗桥东北的古塘角迂回,从右侧后包围歼敌。
27日凌晨,叶挺独立团从小路隐蔽接近古塘角,配合正面部队的全线攻击。
吴军遭前后夹击,全线溃败,被俘2400余人,残部向北逃遁。
第4军占领汀泗桥。
叶挺独立团乘胜猛追,当日中午攻占咸宁城。
吴佩孚亲率湖北暂编第4师和陆军第8师及在汀泗桥战役中败退的残部共2万余人,在贺胜桥及其以南的杨林塘、桃林铺、王本立地区梯次设防,企图死守。
国民革命军不给吴军以喘息之机,于8月29日由第4、第7军发起贺胜桥战役。
第7军第8旅在袁家铺附近击退吴军约1个团的抵抗后,向王本立前进,途中遭吴军反击,被迫后撤。
第4军第12师在杨林塘附近与吴军激战后,形成对峙。
30日拂晓,第4、第7军继续攻击,叶挺独立团猛打猛冲,在杨林塘突入吴军主阵地,向桃林铺攻击前进。
此时,吴军一部从侧翼反击,企图对叶挺独立团实施包围。
第10师第28团和第12师第36团适时增援,协力抗敌,突破吴军桃林铺防线,向贺胜桥发展进攻。
第7军攻占王本立后,迅即向贺胜桥东侧的南桥攻击。
吴军正面失利,侧背受敌,全线动摇,纷纷溃退。
国民革命军于当日上午占领贺胜桥,俘敌3500余人,中路第四,第七、第八军主力全线击破汨罗江吴军防线,继在汀泗桥、贺胜桥打败吴军主力,进围武昌,一部绕道攻克汉阳、汉口,前锋进追武胜关。
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1.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为北伐提供了坚强的领导。
国共两党在北伐问题上意见一致,因而能够通力合作,进行正确的政治指导和军事指挥。
两党能够发挥各自的专长,调动各自的力量,为共同的目标竭智尽力。
没有两党的团结合作,北伐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2.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是北伐胜利的基础。
北伐出师时,广东工农群众就组织了运输队、卫生队、宣传队等随军出征,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
北伐进军中,沿途农民为北伐军担任侦察、向导、送信、运输、救护,甚至拿起武器参战。
湖南各界纷纷成立人民反吴战争委员会,组织宣传队、慰劳队、破坏队、交通队、向导认、暗探队、长矛队、敢死队等,英勇投入反军阀斗争,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支持了战争。
两湖粤汉路工人破坏铁路,迟滞了敌人的军事运输。
汉阳兵工厂从9月1日起举行总罢工,断绝了敌人的军火来源。
上海的解放,更是工人武装斗争的结果。
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根源。
3.中国共产党员英勇作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在北伐军中,许多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担任军事和政治的负责工作,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影响和鼓舞了广大官兵。
叶挺独立团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觉悟程度特别高,战斗力特别强,担任北伐军先锋,一路夺关斩将,所向披靡,为北伐立下殊功。
4.北伐军出兵时机恰当,战略部署正确。
当时,吴佩军主力在南口,两湖空虚。
而孙传芳兵力分散,又在山东、江苏与泰军对峙,无力主动出击。
北伐军集中兵力先取两湖,然后由粤、湘、鄂数路夹击孙传芳,这一战略决定完全正确。
蒋介石、李宗仁等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在北伐中的正确指挥.是北伐胜利进军的重要保证。
5.北洋军阀黑暗腐败,矛盾重重。
张、吴、孙三派互不统属,各怀鬼胎,不能配合行动。
一些省级小军阀和大军阀亦有矛盾.为保存实力,在蒋介石争取下改换门庭。
军令混乱、军心涣散、人民唾弃,加速了北洋军阀的瓦解。
6.苏联的援助。
苏联派了大批军事、政治顾问,协助北伐军制订战略方针和政治工作制度,并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
1926年运来飞机、大炮、机枪、步枪等各种物资,仅步枪就有2万余支。
北伐战争胜利的影响:
北伐仅一年时间,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
国民革命军能以少胜多,原因是多方面的。
就军事指挥而言,主要是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首先向北洋军阀实力较为薄弱的湖南、湖北进军,消灭吴佩孚军,再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军,最后北上解决实力最雄厚的张作霖军;
发扬长驱直入,运动歼敌,穷追猛打,速战速决,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作风;
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兵力,适时转变战法,保持战争的主动权;
分化瓦解敌军,补充扩大自己。
这次战争中途共产党被抛弃、被屠杀的教训,使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建立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军队,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国民党政权的另一条革命道路。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年(丁卯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由广东开始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到全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河南、陕西、四川、广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农民运动相继展开。
1926年6月,农民协会已遍及粤、湘、鄂等17个省,全国200多个县成立了县农民协会,会员达915万多人。
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考察了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五个县的农民运动,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四、大革命的失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国民党“清党”运动:
1927年至1928年间,国民党发动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清党运动。
在过去的国共历史书写中,一方颂之为“护党救国运动”,一方谴之为“反革命政变”。
中共倍受打击是无疑的。
实际上,国民党在清党过程中的自我创伤几乎不亚于共产党所受的打击。
国共合作之际,共产党在国民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共产党 党史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