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docx
- 文档编号:19299566
- 上传时间:2023-04-2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0.87KB
幼儿园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docx
《幼儿园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
幼儿园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察觉水平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改善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
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
反思是个体在分析自我经验、监控和评价自我行为的基础上,依据某种标准对自己的经验和行为所进行的批判性的思考。
教学反思说到底是教师的一种自我意识、思维习惯、批评精神。
有时,经验反思是教师个人的一种缄默知识,惯于理性思考的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内省和剖析,从而进行自我调控。
那幼儿教师应该从哪些角度去反思呢?
一、实话实说——写得、失
一节课下来,教学的状况教师在不同程度上是心知肚明的,教学效果抑或超乎所想,抑或不尽人意。
组织教学活动可因教师一个有趣的开头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可因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种新的教法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为讲得多坐得多而使幼儿索然无味;也会因为一个环节的疏忽而开了小叉走了弯路。
再者,“因”与“果”是相互作用的,不管得失成败,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工作中考虑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弯路,少走弯路。
如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教师课后应记录下来,日后查找资料,再补充解答。
【反思案例:
科学活动——拆装圆珠笔】
在本次活动中,我没有注意幼儿已有的经验差异,所以,一些幼儿很容易就能完成整个过程,显得无所事事。
我应该事先准备一些更复杂的笔,一旦出现以上情况,就可以给这些幼儿创设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另外,请个别幼儿为大家演示的时候,虽然使用了实物投影仪,但是效果还是不理想,幼儿依然看不清楚一些细小的、关键的步骤,可以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每组会装的幼儿在组内演示,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加强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同时,也能够给这些幼儿带来自信。
还有,在把笔拆开后,要引导幼儿加深对各个零件的认识,特别了解圆珠笔里弹簧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互动的过程。
教师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教师对幼儿、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教法、学法、教具的运用直接作用于幼儿,影响课堂气氛和活动质量。
相反,幼儿的注意情况、参与程度、疲劳状态、个性特征和经验差异等也反作用于教师。
此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牵连,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因此,组织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反馈,将师生双向的表现与活动的质量作辨证的分析,以帮助教师在日后备课、上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把握。
如公开课效果不好,教师往往会说“这些孩子没配合好”,这里面就要反思教师你,你了解孩子以及他对于学习相关内容的经验和最近发展区吗?
活动中你是一相情愿还是能顾及幼儿独特的想法与感受呢?
你的提问语言能够让幼儿明了你的要求和意思吗?
教师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求对策。
【反思案例:
主题活动——春天在哪里】
在开展主题活动《春天在哪里》的初次谈话中,发现孩子们对春天已有一定的了解,经验较丰富,涉及了天气、植物、动物、人们的活动等几个方面。
有几个孩子能用优美的语言去描述春天的美景,当问什么是芽?
什么是冬眠?
孩子们则难以回答。
因此,如何根据幼儿当前的水平帮助幼儿去丰富经验,如何才能发挥幼儿寻找春天的最大能动性与创造性呢?
《春天在哪里》这个主题内容复杂、头绪繁多,如果按一个线索发展可能太偏又不利于幼儿整体经验的获得和积累,而且容易掉入传统教育的模式。
基于对本班幼儿的分析和思考,我想是否大胆一些,用分组的形式来满足不同幼儿需要,几个线索同时展开,不仅能加快探究进程,而且能相互补充,让幼儿与同伴共同分享自己获得的经验?
思来想去,我决定作这样的一次尝试。
三、综合分析——写教、学
教学反思应该是说课的外延,它与说课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说课——备课——上课——写教学反思”的基本程序。
一节课过去了,教师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综合分析。
本内容幼儿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如何?
教法应用如何?
儿童的主动性有没有得到发挥?
提问的效度怎样?
理答和追问的方式、儿童的学习方式有效吗?
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效果怎样?
幼儿的学习出现困难吗?
幼儿学到了什么?
有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
一个主题延续了一段时间,做完后教师同样要综合分析:
通过这几个活动,能不能完成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开展的具体活动哪些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效果反应好;哪些内容幼儿缺乏兴趣、远离生活经验,效果不够理想?
主题展开中是如何在预设中进行有机生成的?
教师如何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激励幼儿自主探索、多元表达?
再者,也可进一步反思,在主题背景下如何兼顾领域平衡……教师应对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把影响教与学的因素综合出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反思案例:
美工活动——做拉花】
这个活动是从我班的生成性主题《我们喜欢玩蹦蹦床》,幼儿从蹦蹦床的弹簧到观察生活中有弹性的东西引导而来,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了解到弹簧是由没有弹性的东西——铅丝做成的。
我们鼓励大班幼儿来做拉花:
将没弹性的纸想方设法变成有弹性的东西,从而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弹性,领悟事物之间的转换和变化关系,了解事物的性质和特征。
这看似小小的剪拉花活动,却包括了许多知识难点。
如数学概念:
折成三角形、平行的概念、几层、对等,从何剪起,……美感:
粗细、宽窄、匀称、色彩……在引导孩子学习时,要等待,成人必须学会等待!
因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无穷的潜能,有自己的创造和想象。
如果一开始成人就想用教的方法,也许就束缚了孩子的思维空间,所以要给孩子琢磨、探究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尝试中积累经验,学会主动探索、认真做事。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我告诫自己,让幼儿在前,我退位一步,竭力把前一天想教孩子的念头一再压制在我的心底,事实证明,我做对了。
四、找准要点——写特点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上一节好课不容易,一节课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
一节课能有个特色,有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得承认其成功。
如一所幼儿园有一位男教师,他上体育课用的道具材料特别简单,他善于用简单的材料创设富有情趣的游戏和学习情境,如用一根长绳围成圆圈变成“池塘”,让幼儿在池塘里学做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再把长绳变成“河”,让青蛙选择宽窄不等的距离跳“过河”等;有的教师特别注意活动中动态资源的生成和利用;也有的教师对合作学习或小组活动有独到的做法……在教学反思中就可以把这些闪光点扼要地记上,写下该活动的特点,以便于日后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
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一个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来比较发现桔子和柚子的不同之处,并要求幼儿作记录。
孩子语言一百中,儿童的成长有自己的发展步调,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思维方式,教师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想法。
如:
活动中杨凯和居婷波小朋友想到了分别用画棉袄和裙子来记录表示柚子皮的厚和桔子皮的薄。
而一向害羞的袁琦的小朋友居然能带头要求要让他自己来做记录,让我感到非常惊喜。
从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幼儿的能力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弱,还是很有潜力可挖。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相信孩子“能行”,还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五、捕捉灵感——写遐想
常有这样的感觉:
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随机生成,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给活动带来勃勃生机。
课堂上的一些开放性提问能打开幼儿想象的门窗,展现智慧的火花。
一些童稚趣语、幽默问答,探究性的发现、竞赛性的游戏、展示性的表现或随机生成的问题能够拓展幼儿思维的空间,帮助幼儿迁移经验,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
如有个教师在组织大班幼儿关于“声音”主题的活动时,让幼儿说出大自然和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声音极其作用,并区分哪些是好听的,哪些是难听的。
当有的幼儿说到装修房子的声音很难听时,有的幼儿辩解说:
“装修时声音很难听但住进新房子就舒服了,我们有时听到不好听的声音要忍一忍”。
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动态生成性资源,把它写在课后反思本上,随后开展了“让我们有个好心情”的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幼儿调整消极情绪,培养积极情感,发挥教学的教育性。
有时,活动中节外生枝的小插曲也应记下来,以吸取教训。
【反思案例:
音乐活动——小树叶】
新授歌曲《小树叶》,歌曲中有一个难点:
“明年春天我会回来,打扮树妈妈。
”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这句歌词呢?
小树叶落下来化作了肥料,树叶妈妈从中吸取了养料,明年春天又长出了新的叶子……这是一种多么抽象的知识,而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那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这句歌词,使幼儿投入感情来演唱呢?
我决定带孩子玩一个科学实验,将落叶埋在树下,过一阶段再去观察那腐烂的树叶,来理解肥料、理解打扮树妈妈这句歌词,我相信,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唱这首歌曲,一定会唱得深情并茂。
六、深度反思——写建议
在教完每堂课、组织完活动后,教师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堂课的得与失,学习材料的提供、活动环境的支持、组织的方式方法,教学重点的把握、难点的分析,是否有新的生长点或者遗留点,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幼儿反馈出的信息,写写“修改建议”,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质疑或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以重点考虑某个环节应该怎样处理才更有效,一步步明确问题,寻找对策,使自我反思达到一定的深度。
【反思案例:
科学活动——吹泡泡】
在组织幼儿“做中学”《吹泡泡》活动中,教师首先提问:
你刚才在玩吹泡泡游戏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幼儿一般比较关注泡泡的形状大小和数量,这时教师特意提问幼儿:
那你们是拿什么形状的泡泡器吹的?
发现泡泡是什么颜色的?
于是孩子有了不同的看法。
(由于泡泡本身是一种无色的薄膜,它之所以五彩缤纷,是因为它把光给分解了。
肥皂泡有正面和背面,光在肥皂膜的正面和背面都会产生反射。
在肥皂膜不同厚度的地方,有的光会得到增强,有的光却会减弱,甚至消失。
)由于幼儿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颜色也不同。
另外有的幼儿在游戏中是慢慢的吹出泡泡,因而发现了由于气流不足,导致在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下还未愈合成一个封闭的球体,泡泡那时是椭圆的。
在此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质疑精神,提出问题,进行实验验证。
并要鼓励幼儿敢于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看法。
作为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首先应掌握科学正确的原理,以免在活动中对幼儿的表现作出片面甚至错误的评价,误导幼儿。
其次教师要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创设宽松情境,这是让孩子在活动中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的前提。
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还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观察,有意识的提出一些能让幼儿有不同想法的问题,多提一些类似:
谁有不同的想法?
谁还想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鼓励并引导孩子积极的思维,这是培养孩子质疑能力的关键。
总而言之,反思是强调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鼓励教师敢于挑自己的“刺”,是跟自己“过不去”,是主动澄清和质疑自己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信念;反思是一种探究过程,“实践的反思把经验与理论的或哲学的探究结合起来了”,而这种探究是没有终结的,反思者坚信:
教学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写教学反思,可以承前启后,扬长避短,挖掘教师个性智慧。
我们习惯于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
有时不妨珍视一下自己,在自己的经历中提取有价值的东西。
写一点教学反思,与心灵对话,做个主体的人,自己的经历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学会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只要长期坚持,必定能逐渐把我们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
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
1.主题鲜明
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趣的论题上,它应是生动事例的再现,必须要有一个中心论题。
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每天都要经历很难数清楚的许多事情。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不是“记流水账”,不是简单地把一段时间或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这样做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应该有重点、有选择地记叙教育情境中发生的事情。
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肯定有一些难以忘却、留有深刻印象的事情,这类事情或令人振奋,或令人激动,或令人感慨,或令人惊诧,或令人不安,或令人悔恨,等等。
诸如此类的事情,通常表现为矛盾或问题,有矛盾、有问题,就有它产生的特定原因,面对矛盾、问题的产生就要有一定的应对策略,有一个经历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就要有一定的结果。
这些就是具有研究价值的事情,教育故事自然应该围绕这些主题,叙述这些事情。
教师要留意、认识、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发现并捕捉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撰写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
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正是在不断地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一步步得到提高、走向成熟。
2.思想正确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要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支撑。
教师在叙写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时,总是要受到一定教育思想支配的,不管是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教育叙事研究案例总是体现了讲述者一定的教育思想。
因此,教师叙写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应该在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
只有在正确、先进教育思想支配下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对于叙述者和阅读者(倾听者)来说,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帮助的、有促进作用的。
深有体会、大有触动从而花费气力撰写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就具有的较强的“研究性”,在叙述中显示出其在亲身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认识、形成的主张,往往更能够打动人、感染人,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共鸣、受到影响。
如果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受到不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支配,那么对于撰写者来说就会步入误区,对于阅读者来说则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误导。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
正确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观念保证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方向性、科学性;教师在讲述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鲜明的教育情境的回顾、剖析、揣摩,又将会使得某种教育思想得以内化,形成相应的教育信念。
3.意义深刻
要求一个故事有“意义”,也就是让听者听故事之后,明白某种“道理”。
有意义的故事总是以深藏不露的方式表达了某种关于教育的或人生的“道理”。
有“道理”,表明一个故事能够让听者听故事之后被“感动”。
一个故事是否隐含了某个“道理”,应看这个故事是否能够让听者“感动”,听者为谁“感动”?
“感动”什么?
有“道理”,即有“教育道理”、“教育理论”。
但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不能直接讲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论,“理”必须隐藏在故事背后。
真正懂得讲道理的人从来不直接讲道理,他只讲“事”,让“理”在“事”中,一起构成“事理”。
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可以使读者对故事所涉及的人产生移情作用。
在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描述某一个人或单位面临的独特情景,读者往往能对故事所反映的情景产生同情等态度。
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价值还体现在对己经作出的决策的评价。
也就是说,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不仅要提供论题,而且也有对以往决策的评价,以便为新的决策提供参照点,要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要能教读者掌握一定的管理方面的技能、教学方面的技巧,或者引发读者情绪情感方面的共鸣。
幼儿园科学活动《拆装圆珠笔》案例反思
在《拆装圆珠笔》的活动中,按正确的程序安装每个零件是重点与难点。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一方面,教师在幼儿拆圆珠笔时就注意引导他们关注每个零件的摆放位置,另一方面,教师设计了程序式的记录单,要求幼儿将自己成功组装圆珠笔的操作顺序用现成的小图标和简单的箭头标记记录下来。
这一记录内容不仅引导幼儿关注自己操作的过程,而且让幼儿将自己的操作程序与操作结果建立联系,从而调整错误的操作程序,将无意识的摆弄转换成有目的、有意识的操作。
在这一活动中,记录不仅成为幼儿反思自己操作过程的手段,更是培养幼儿思维条理性的重要形式。
2.记录方式的提供大班幼儿由于绘画能力的限制,还不能用图画记录圆珠笔的每个零件。
因此,为了降低幼儿的记录难度,避免幼儿分散注意力,我们将圆珠笔的所有零件制作成标记,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黏贴。
这样不仅解决了幼儿记录的难度,而且缩短了记录时间。
《拆装圆珠笔》是一次操作活动,幼儿必须在试误过程中不断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操作策略,直到成功。
如果教师一开始就要求幼儿记录自己的预测(怎样装好圆珠笔),那么这种预测就是一种没有根据的猜测,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
那么,是否可以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呢?
通过尝试,我们发现这样的记录也不合时宜。
首先,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的精力全部集中在零件的装配上,如果此时让幼儿边操作边记录,势必会打断幼儿的思维和操作。
其次,操作过程需要幼儿集中注意力,如果增加记录的要求,就会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那么,记录环节放在何时最恰当呢?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的操作带有随意性,他们不断地变换着装配零件的顺序,即使成功了,也对自己的操作方法及零件安装顺序不甚了解。
因此我们将记录安排在幼儿成功安装的时候。
此时一方面幼儿有了成功的喜悦,产生了记录的愿望;另一方面,幼儿通过记录自己成功安装圆珠笔的过程,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程序,有助于梳理经验,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
案头工作挤占了教师许多休息时间,是导致幼儿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的最直接的原因。
据统计,平均每位幼儿教师每个学期的案头工作达17种之多,且名目繁多,主要包括有教案、个案、摘抄、计划、观察记录、教养随笔、会议记录、科研、工作总结、家园联系、报告请示、演讲稿、各种教具等等。
许多幼儿教师反映许多案头工作是内容上重复、缺乏针对性的,且案头工作花费了她们许多精力,占据了她们许多思考,吸取新知识的时间和自由创作的空间。
一、引言
德国哲学家约瑟夫?
皮珀提出闲暇是文化的基础,认为闲暇是一种寻常的人生哲学,是一种生活的观念,闲暇时的倾听、观看、沉思、默想状态会让人获得对世界的了解而感到巨大的快乐,没有闲暇,人就不可能有思想活动。
只有当人处于放松状态时,思考才会深刻而有意义,思维才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才会不断有新的灵感冒出来,安静的沉思是有效反思的条件与保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但是笔者经常听到幼儿教师说:
和孩子在一起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然而现在我们除了面对孩子,还被要求做大量其它的工作,这些工作经常是占据了我们所有的午休和一半的业余时间,浪费了我们大量的心力和时间,致使我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更好地与幼儿互动和观察孩子。
那么幼儿教师在非和孩子接触时究竟在忙什么,忙的是否有意义?
他们有哪些看法,期待改变的是什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质的研究方法。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2000:
12)。
本研究收集资料的时间从2010年5月至2010年12月(注:
面对面的访谈是5月28日进行完的,文本的转录在访谈结束后的一个月内完成。
但是撰写研究报告前,又针对原来面对面访谈中没有深追的问题和不清楚的问题进行了电话访谈和网上访谈),收集资料的方式主要是访谈、调查案头资料等。
访谈对象的选择采取的是最大差异的目的性抽样。
受访者A的工作单位是上海市公立二级幼儿园;受访者B的工作单位是上海市公立一级幼儿园;受访者C的工作单位是上海市郊区公立示范园;受访者D的工作单位是上海市郊区公立二级幼儿园;受访者E为山东某私立园的老师。
其中与受访者A、B、C、D的访谈是直接访谈即面对面的访谈,与受访者E的访谈是电话和网上访谈,即间接访谈。
本研究的思路是通过访谈不同类型幼儿园的一线老师和调查其案头工作的文本资料,试图映视幼儿教师非主班时间工作的现状。
文中聚焦的老师的工作指的是幼儿教师在非主班时间(包括了其配班时间和业余时间),即幼儿教师与儿童非零距离相处的时间所从事的工作。
案头工作原指导演、演员在创作过程中所做的分析剧情、角色等的文字工作。
本文所指的案头工作主要是指与幼儿园教育行为、管理行为等相关的文字工作。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的案头工作花费了老师很多的精力和时间
1、最不开心的事,就是不停地写东西
当问及受访者最开心的事和最不开心的事时,受访者的回答基本上是和孩子呆在一起是最快乐的,写东西是最不开心的,也最累。
受访者E说到“我们幼儿园目前每位教师案头工作就达10多种:
教案、案例、反思、计划、观察记录、听课记录、科研、工作总结、家园联系等,仅计划就有,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游戏计划,教研计划等。
大量的案头工作花费了我们很多的精力占据了很多的时间,过多的案头工作只能让我们感到很多都是机械地应付。
”(除特殊说明外,引号内的文字均为笔者对幼儿园教师的访谈原文。
)
受访者A说“我觉得真的反思你可以反思你的课程或是游戏,一个星期写一到两个反思,就基本上可以了。
你说一个人精力有限,你能抓到一个点两个点就真的很好了,不能太多,这也反思那也反思,反思到后面有时候也实际上没办法,你能做到一个点两个点就真的很努力了。
”
2、案头工作带回家
当我问到幼儿园里是否能够准时下班时,受访者的回答是基本上能按时下班。
但是人虽然回了家却不一定是真正的下班,大量的案头工作让你无法“下班”。
受访者A说:
“空班时间,不能进行完(写东西),就带回家。
反正都是电脑就带回家去做。
”“有时候因为做事家里真的顾不着。
都说女人嘛,就应该顾家一点。
不像男人总在外面,有时难免会将情绪带回家里。
比较烦躁,有时真的比较烦躁。
会将情绪带回家里,对孩子(自己的)的态度上不是很耐心,反而是对小孩子(幼儿园里的)比较耐心。
”
受访者B说,“我是三年以内的教师,我每天要写计划和反馈。
我每天要写。
比如我是上午带班,我要对上午的情况作反思。
然后,我每天要带回去写。
我两周要交一次教研笔记、还有案例、有时候还会让我们写文章。
就是这些东西要带回去写。
”当谈到,晚上做幼儿园的案头工作大概一个星期平均能有几次?
受访者D回答道:
“晚上两三次是有的。
”
3、主要的案头工作的种类及要求
通过对访谈资料和受访者发给我的案头资料的分析,其中的案头工作主要有如下的类别和要求:
案例:
两周一次
教案:
一周两个
教养笔记:
两周一次(工作1-5年)、一周一次(刚开始工作的)
日计划:
每日一次
周计划:
一周一次
反思:
每天两个(集体活动和其他活动)
观察记录:
一周一次
教研笔记:
两星期一次
月计划:
每月一次
学期计划:
每学期一次
师徒结对心得:
每月一次
培训总结:
不固定(新教师通常是一个月两次参加外面的培训)
家园联系手册:
平均每个月每个孩子写一次
听课记录:
不固定
写文章:
不固定
课题:
不固定
幼儿成长档案:
不固定
4、幼儿园老师对案头工作的期望
谈及对案头工作的期望时,受访者的看法基本上是案头工作少一点,建资料库,资源共享及对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要求,或者让老师们自己决定,有感而发,而不只是为了应付而写。
老师们希望还更多的时间给她们。
受访者D说:
“说实话,关于月计划、周计划,我写好了,就不会更多地去看它。
最好的办法是幼儿园里写好就好了,我们照着执行就好了,没必要每个人都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园教师 如何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