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286105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4.07KB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Word下载.docx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
7、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
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取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的主帅能够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翻译】子夏说: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总结归纳精选
(2):
译文及注释
作者:
佚名
译文
孔子说:
“学了(知识)然后按必须的时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
“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一样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温习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明白与体会,那么就能够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
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能够做我的老师。
我选取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子夏说: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注释
子:
先生,指孔子。
时习:
按必须的时刻复习。
{不亦说乎}乎:
语气词。
说:
通“悦”,愉快。
愠:
生气,发怒。
君子:
那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吾:
人称代词,我。
日:
每一天。
立:
站立,站得住。
惑:
迷惑,疑惑。
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总结归纳精选(3):
《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资料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1。
【原文】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翻译】:
孔子说:
“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
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赏析】
这是《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是孔子用心向上的人生态度的流露和写照。
在古汉语中,“学习”是两个词。
学:
求学、学习,理解教育。
习:
复习,温习。
时:
按时。
现代汉语中,“学习”是一个词,只保留了古汉语中“学”的好处。
“说”通“悦”,愉快。
同学们想想,如果课堂上认真学习,课后再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会忘记吗?
考试会考不好吗?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家长高兴,老师高兴,同学们羡慕,自己肯定内心欢喜的不得了。
“学而时习之”,主要谈学习的方法。
古汉语中,“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有共同爱好的人;
“友”指的是友人,关联亲密的人;
现代汉语中“朋友”多指古汉语中的“友”。
古代没有学校,据说孔子是第一个设立私塾传道授业的人。
那时候书生学习,一方面请教老师,另一方面就靠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即“游学”——志同道合的人之间互相拜访,切磋交流。
你想,读书人之间互相交流,研究学问,感悟圣贤之道,而且互相走动,欣赏风景名胜,品茗对弈,对酒当歌,难道不快乐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知,了解。
愠,恼怒,怨恨。
亦,也。
君子,道德是上有修养的人。
乎,助词,相当于“吗”。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被人误解。
如果被人误解了,就计较起来,怨恨别人,那岂不是得罪了一大圈子人?
怎样能交上朋友呢?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注重交往,重视团结合作,为人要宽容大度,要有修养。
这些就是高情商。
情商往往比智商更重要!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为人态度。
这三句话,正是人生征途上的三个历程。
第一句,侧重青少年时期,要讲究学习的方法,要乐于学习;
第二句,侧重讲在二、三十岁时,我们一要学习,二要交友,要好好享受人生的黄金时代;
第三句话,侧重讲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后,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要有平静的心态,要有涵养。
这正是: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三句话三层意思,“一层杨柳一层风”,是一气相连的。
孔子的人生是用心进取的人生,也是充满快乐和幸福的人生。
同学们,期望你们认真领悟孔子的话:
一要注重学习方法;
二要与同学和睦相处,交流切磋;
三要心胸宽广,为人大度。
老师期望你们端正态度,用心进取,祝愿你们学有所成,享受快乐人生!
=====================我来扮演分割线=====================
2。
【原文】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说:
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
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曾子,孔子著名的大弟子曾参(shēn),鲁国人,孔子的学问主要是靠曾子传授下来的。
吾,我。
日,每一天。
三,虚数,“多次”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三”、“六”、“九”、“百”、“千”、“万”,往往都是虚指。
省(xǐng),反省,自我检查。
谋,谋划,那里指替别人办事。
忠,忠诚,真心为人。
信,诚实守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那里是名词用作动词(名词动用)。
习,复习,温习。
“为人谋而不忠乎”,讲的是为人之道;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的是交友之道;
“传不习乎”,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
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养成完美的理想人格。
《论语》中多次谈到反省是问题,强调治学的人务必重视品德修养,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
自省是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式,它是自觉地对内心世界的一种审视行为,目的是为了如何做人,如何处世。
宋代范仲淹、苏轼,明代的袁黄等人用划“功过格”的办法进行自省,以检查自己在道德修养上的进步或退步;
宋代的赵概在几案上置黄豆和黑豆,以便区分自己每一天所做的好事和错事;
清代的曾国藩从三十一岁起,每一天写《过隙影》,记录每一天的过错(心过、口过和身过),终身没有间断;
鲁迅时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
以上名人均受曾子“三省吾身”的启发,终成大业。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
“未经省视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
”这句话与曾子的“三省吾身”具有异曲同工之趣。
同学们,你们正在成长之中,心智还不成熟,知识还不丰富,更应当每一天反省自己啊!
想想课堂认真听课了吗?
听爸爸妈妈的话了吗?
作业认真完成了吗?
在学校与同学交往有哪些不足吗?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长年坚持,何愁不能成就辉煌的人生呢?
3。
”(《为政》)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
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
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按:
是七十三岁死)。
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
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职责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练,到了三十岁而“立”。
立就是不动,是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那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
这句话很难明白,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
可能是“六十而”下方有一个句读。
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做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
注意!
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忙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
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
下方有一句很重要的话:
“不逾矩”。
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拿来就吃,“从心所欲”嘛!
行吗?
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
“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超过这个范围,因此“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讲到那里,我们要研究孔子为什么把几十年所经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要放在《为政》篇里。
这经验太重要了,本来为政就需要人生的经验。
……而人生的经验累积成什么东西呢?
简单的四个字——“人情世故”。
4。
有人说,如果每一天花费一个小时,去思考某一问题,那么5年后就能够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了。
事实上,一些对于法律不甚了解的人,由于自己的某一个案件而涉及到诉讼领域,用不了很长时刻,那就对于自身就涉及的法律问题相当熟悉了。
思考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因此《论语》说:
子曰:
”意思是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的时候,就必须能从中有新有发现和新的收获,不用多长的时刻就能够去做别人的老师了。
思考是一个温故而知新过程,思考会受到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
“正面”的影响是创造性和建设性的因素;
而“负面”的影响则是令人失望和破坏性的因素。
前者让人进步和改善,后者则让人放下和伤害。
英国辞典编纂专家塞缪尔·
约鞠逊说:
“习惯的锁链通常太小以至难以察觉,但它又太坚固而难以打破。
”平时如果养成了太多负面的思考习惯,就会受制于这些习惯性的思考模式而不自知。
当人们认识或开始意识到自己有不良习惯时,又为什么去不改掉这些坏习惯呢?
而人们不改变自己的这种不良习惯的原因,恐怕与不愿意承担职责有很大关联。
成功的秘密就在于成功者习惯了去做那些失败者不喜爱或不愿做的事。
正因他们养成了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习惯。
一切习惯在刚刚构成的时候都
是很不起眼的,但最终往往往会变得难以打破。
此时,就要用新的良好习惯去破除和代替旧的不良习惯。
防止坏习惯的构成比克服那些已构成的坏习惯容易得多。
要构成好习惯就要战胜诱惑。
快乐和不快乐是一种习惯,优秀品质的构成是有意识地付出一次又一次发奋的结果,它需要经过超多的实践直到变成一种习惯。
习惯对人生有很大的影响,它能够帮忙人到达新的高峰,同样它也可能限制人的行动。
习惯是以某种习惯性的方式思考问题的。
大多数的行为反映出深藏在潜意识之中的讯息。
所有的想法几乎都受到过去的感受和经验的影响,因此,务必学习成为一个思考者,一个原创的思考者。
惟有这样,才能让理性战胜过去的阴影。
有这样的感知,过马路前人会习惯的先看清左右两边的车辆。
生长在美国,会习惯先看左边,再看右边;
而生长在英国,则习惯先看右边,再看左边,正因英国的车子靠左行驶的。
如果美国的游客在伦敦的街头往往就感到无所适从。
这是从小就学习并养成的习惯,一种储存的程序,几乎不需要思索,只是一种下意识的行动。
同样,思考模式被输入到人的潜意识之中,就会造就一个新的个体。
这些模式能够正因重新学习、认识的不一样,会更有效地提升认知层次,在想象之中不断丰富新的生活经验,长此下去,“能够为师
矣”也就当成自然了!
此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务必潜心研究,刻苦钻研,只有这样才有突破,才有创新,才有进步,才有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教育办好,才能真正让“高密的孩子理解最好的教育”,才能真正践行“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这句话。
5。
(《为政》)
“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
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
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必须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
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够说是惊人的一致。
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学习要听别人讲解,也要自己思考,不好一味听信别这个是我给你找的,能够借鉴一下:
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
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学习,大脑却一片空白,学习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
学习在思考,也在于吸收。
也有不少人,为了思考而
思考,缺少必要的学习。
只是一味地思考,没有必须的学习指导,结果思考钻进了死胡同,就难免是非不分。
因学习而思考,而感到充实。
因思考而学习,而感到明智。
可见,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缺一不可。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6。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
贤哉,回也!
”(《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
孔子这句话说的就是儒学极为推崇的“安仁乐道”的思想。
安仁乐道的思想,是由孔子开创的。
那里的道在孔子看来有仁道和大道之分。
就个体修养而言,道即是仁或仁道,即做人的大道理;
就社会目标而言,道即是大道或大同的理想状态。
乐道即是在追求“道”的过程中纵有贫穷困苦,但想到理想的社会目标将在这个过程中诞生,因此虽苦亦乐,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
以德为乐,指不以物质享受之多寡衡量苦乐,而是以追求道德精神上的完成和满足为乐,即使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物质生活极端困苦,也不改其乐,这就是所谓“仁者安仁”和“孔颜乐处”。
孔子号称弟子三千,但最为他欣赏的是颜回。
之因此如此,是正因颜回将孔子的乐道思想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孔子以前叹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颜回在生活贫困不堪的状况下,仍能快乐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就是历代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
由孔子开创的乐道思想并不是简单地以道为乐,而是指人到达与道为一的境界所自然享有的精神上的乐。
这就是孔颜乐道的精髓。
能够说,孔子的安仁乐道向我们展示了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平静和安宁,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无限的价值,在理性的资料中蕴含着感性的形式这一壮美的图卷。
这与其说是一种人生态度,毋宁说是一种审美态度,正因它已摆脱了物欲的羁绊、世事的纷扰,对生活进行了艺术的观照,趋向于诗意的人生境界。
孔子“安仁乐道”的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表现出了禁欲主义倾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
孔子说“安贫乐道”,是说“以苦为乐”。
通俗一点说,就是正因“得道”的快乐而忘记了自己在受苦。
但是,随着时代愈往后移,禁欲主义倾向愈明显。
孔子宣扬“一箪食,一瓢饮”的苦行精神,孟子也有过“寡欲”的主张,但尚无明确的禁欲主义主张。
苟子的“以道制欲”则出现了禁欲主义的倾向。
而到朱熹那里以“一切声色嗜好洗得净,一切荣辱得丧看得破”方为“至乐”的说法,则把德行的完善和人的个人利益和欲望相对立起来,这就表现出明显的禁欲主义。
把禁欲主义当着安贫乐道的先决条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的消极作用也是不待而言。
正因当“贫固自在,富贵多忧”、“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君子固穷”、“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等谚语在民间广为流行时,也很可能造就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竞争、缺乏冒险精神的国民性格。
但综观历史,儒家安仁乐道的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更多地是起着用心的作用的。
7。
【子曰】:
【翻译】∶孔子说: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很多的不如喜爱(想)去知道的(好奇的人),好奇的不如以知道更多知识为乐的。
告诉我们要对知识产生兴趣,只有对“知”乐而为之,才能不断积累更渊博的知识。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
不一样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资料的态度或感觉。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从而会学得比别人好。
《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句,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
这就如同数学中的逻辑推导,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8。
”(《述而》)
【解释】孔子说: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十二 原文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