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地理事物现象的各种因素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278764
- 上传时间:2023-01-0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3.67KB
影响地理事物现象的各种因素Word下载.docx
《影响地理事物现象的各种因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地理事物现象的各种因素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
③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
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例如,澳大利亚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的广大地区,除副高控制外,还受信风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
再如,英国和挪威的海港终年不冻就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状况: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6)人类活动:
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
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效区多。
⒊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
(1)海拔高度:
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海陆分布:
因海陆存在热力性质差异,所以海陆间气温与气压随季节发生变化。
北半球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
冬季相反。
(3)气温:
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则气压低,反之气温低则气压高。
(4)空气垂直运动:
上升气流处往往气压比同一水平面略低;
下沉气流处相反。
⒋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
(1)气候(纬度位置):
不同纬度位置的气候状况不同,则蒸发量与降水量不同。
全球的海水盐度分布规律为——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南北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2)洋流:
同一纬度,有暖流流经时则盐度偏高,有寒流流经时则盐度偏低。
(3)河流:
同一纬度,沿岸有淡水河流注入时,海水盐度偏低;
同一河流不同季节对沿岸海水盐度的影响也不一样,雨季河流流量大,海水盐度偏低;
旱季相反。
(4)距海远近:
同一纬度,距海岸近的海水盐度偏低,距海岸较远的海水盐度偏高。
(5)结冰或融冰:
高纬海区结冰时盐度偏高,融冰时盐度偏低。
(6)海区封闭性:
海区较封闭,与外海海水交流少,盐度走极端。
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或纬度:
太阳高度角越大,穿越大气的路径就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
太阳高度角越大,等量太阳辐射散布的面积越小,太阳辐射越强。
例如,中午的太阳辐射强度比早晚的强。
(2)海拔高度: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
例如,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
(3)天气状况:
晴天云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例如四川盆地多云雾阴雨天气,太阳辐射消弱强,太阳辐射成为我国最低值区。
(4)大气透明度:
大气透明度高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5)白昼时间的长短。
(6)大气污染的程度:
污染重,则对太阳辐射消弱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
⒍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1)纬度:
不同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则温度不同。
全球海水温度分布规律:
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
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水温度较低。
(3)季节:
夏季海水温度高,冬季海水温度低。
(4)深度:
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米——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常年保持低温状态。
⒎影响渔业资源分布的因素:
(1)深度:
沿海大陆架海域,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阳光充足,生物光合作用强;
氧气充足,为海洋生物提供好的生存环境。
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2)温度带:
温带海区水温适宜,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因此渔业资源丰富。
(3)洋流:
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海水上泛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渔业资源丰富。
如世界四大渔场的形成。
(4)河流:
河流入海时从陆上带来大量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例如我国舟山渔场的形成就得益于长江。
⒏影响河流流量的因素:
(1)雨水:
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补给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因各地气候类型而异。
(2)冰雪融水:
分为季节性积雪融水、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
主要指温带、寒带地区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后带来的流量。
如我国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现象。
②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
主要指内陆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河流主要靠高山永久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河流流量随气温变化。
(3)地下水:
地下水与河流是互补关系。
洪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
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4)湖泊(水库):
与河流也是互补关系。
有削减河流洪峰、补充枯水期水量的作用。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水量的作用。
特别是河流源头和上游山区的水源林。
河流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都会影响到下游的流量。
⒐盐场区位选择:
地形平坦;
泥质沙滩;
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或气候干燥多晴朗天气,或地处背风坡)⒑影响雪线高度分布的主要因素
(1)温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
全球雪线高度分布的总趋势是两极最低,向低纬度逐渐升高。
同一山体,一般阳坡,日照强,气温高,雪线高于阴坡。
(2)降水量:
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相关。
同一山体,一般迎风坡雪线低于背风坡雪线;
海洋性冰川雪线低于大陆性冰川。
(3)地表起伏影响:
平坦的缓坡,积雪易遭风吹蚀,而使雪线抬高;
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
⒒农业区位选择:
①自然因素(光热水土):
光照充足、热量丰富、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酸性红壤适宜种茶树;
甜菜耐盐碱)、地形平坦
②社会经济因素:
科技(机械化、良种、水利、电气化)、市场(人口数量、饮食习惯)、交通运输(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工业(机械化、农药、化肥等)、政策⒓工业区位选择:
原料(农产品加工、钢铁)、能源(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工业)、劳动力(数量、素质)、市场(腹地)、交通、农业经济基础(提供食品和原料)、环境(风向、河流)、资金、政策、自然因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⒔城市区位选择:
地形(平原,热带地区分布于高原)、气候(降水和气温适中的中纬度地区)、河流(供水和运输功能)城市多分布在河流运输的起止点,河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河流下游;
资源(多为资源型城市,如:
攀枝花、包头、鞍山;
大庆、玉门、克拉玛依、阿伯丁;
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抚顺、开滦;
约翰内斯堡);
交通(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我国北方的城市多位于大道交汇处(如邯郸);
南方多位于河流交汇处(如:
武汉、重庆、宜宾);
铁路枢纽(如:
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
政治、军事、宗教(政治中心:
雅典、罗马、西安、洛阳、杭州、合肥、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
宗教:
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拉萨);
科技和旅游(筑波、硅谷;
桂林、张家界)⒕交通的区位选择铁路:
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促进区域间交流和联系(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线路长,经济效益高;
新修线路短,成本低;
稳定客货源(人口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
自然条件好,施工难度低(地形平坦)港口:
陆上→筑港条件(地形平坦);
腹地条件(稳定客货源)水域→停泊条件(水深,等深线密集,较封闭海湾);
航运条件⒖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是商业中心形成的主要条件;
发达的商品生产是商业中心形成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布局对生产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商品经济向新开发区发展,从而促进新的商业中心的形成;
高度集中的人口直接影响着商品消费量和消费构成;
政治及历史条件会对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存在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⒗影响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
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布类型(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的海拔高度和坡向等因素有关。
(1)山地所在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反之越简单。
(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起始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一致,如赤道附近的最高山岭,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类似。
(3)同一山体相同自然带阳坡分布的高度高于阴坡。
(4)同一山体雪线分布的海拔一般阳坡高于阴坡,迎风坡低于背风坡
九、问题地理专题
1.农业问题①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
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
③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
④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
⑤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盐运动);
⑥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
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⑦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2.工业问题
①废气:
矿物燃料燃烧→CO2→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
矿物燃料燃烧→SO2、NOX→酸雨;
冰箱和空调大量使用致冷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②废水:
污染水源、土壤、核电站排放大量热水③废渣:
占用土地、污染水源和土壤、放射性污染3.工程建设问题①地下水开采过量→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下陷、沿海海水倒灌水质变坏
②水库:
淹没农田城镇、文物景观;
后靠移民导致环境人口容量不足→水土流失;
下游矿物质减少→耕地肥力下降、渔业受影响;
河口三角洲后退,海岸线后退(泥沙堆积减少、海浪侵蚀);
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
某些物种消失→生态破坏;
水库地震。
③道路建设(铁路、公路):
破坏植被→水土流失、荒漠化;
阻断野生动物迁徙路线;
环境污染④开矿: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
地下水和土壤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4.旅游活动问题:
环境污染;
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5.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①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
②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
a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b地表植被稀少;
c黄土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
a植被的破坏;
b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c开矿。
③治理的措施:
a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b植树造林;
c小流域综合治理;
d增施有机肥,培育绿肥,秸杆还田;
④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
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①我国典型的地区:
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a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
b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c鼠害、蝗害。
a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③治理措施: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控制载畜量;
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
退耕还林、还牧;
建设人工草场;
推广轮牧;
禁止采伐发菜等
④治理意义:
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①我国典型地区:
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十年九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南方地区冬旱
②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
a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
b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a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b水污染严重;
c浪费多,利用率低。
治理措施:
(开源节流)a南水北调;
b修建水库;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d减少水污染;
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e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f发展节水农业;
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
g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海水淡化等。
(思考:
华北春旱原因:
①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②夏季风弱,雨季未到③春耕需水量大。
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①春季气温回升慢,蒸发较弱②有春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长江中下游伏旱:
7、8月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广东冬旱:
①冬季盛行大陆风,降水少②冬季气温较高,蒸发较强③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等。
西亚干旱:
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副高控制,降水少。
中亚干旱: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海洋水汽影响小,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而蒸发旺盛)
(4)土壤盐碱化
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②华北平原盐碱化原因:
a地形低洼;
b春秋季节干旱,蒸发量旺盛c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
;
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大水漫灌)
①引淡淋盐;
②井排井灌;
③生物措施;
农田覆盖;
④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
⑤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
①我国典型地区:
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②产生的原因:
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沉降,沿海海水倒灌入侵,土壤盐渍化,水质恶化。
③治理措施:
a控制抽取地下水;
b实行雨季回灌;
c跨流域调水
(6)赤潮
①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
洋流缓慢,水温较高;
封闭海湾。
(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
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②易发生赤潮的区域:
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③易发生赤潮的时间:
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④带来危害:
a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b危害人体健康,
c影响海洋旅游业。
(7)咸潮
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
(气候)a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
b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地形)c地势地平,河汊纵横;
(天文)d朔望月天文
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
a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
b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
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b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
c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
a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
b采取调水以淡压咸;
c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d节约用水
(8)温室效应问题:
①温室气体:
主要是CO2;
其它有氯氟烃等
②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原因:
a海面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b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B、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a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b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c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③产生原理:
CO2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而使大气温度增高,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产生原因:
a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的CO2
b森林被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④解决措施
a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于b植树造林、保护植被c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⑤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发多种环境问题
a加剧了风暴潮灾害b加大了洪涝威胁c减弱了港口功能d引发海水入侵e引发土壤盐碱化
f海岸侵蚀加剧g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h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排污能力降低
(9)酸雨(酸雨、酸雾、酸雪)
十几年来,由于硫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日渐增多,酸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现在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
①形成条件:
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和湿润的气候
②主要污染源: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O2、NOX;
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③危害:
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
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危害人体健康。
④欧洲和北美的酸雨危害比我国严重得多,试从历史角度加以说明
(欧洲、北美工业化起步早,比我国多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规模也比我国大得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环境的治理,因此酸雨危害比我国严重得多)
⑤十几年来,我国酸雨危害为什么越来越突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迅猛发展,由于现代工业起步较晚及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性,再加上治污经验不足等原因,环境污染严重;
西方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在投资的同时,也把污染转嫁到我国)
⑥我国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
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排放酸性气体)、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四川盆地(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⑦解决措施:
减少酸雨根本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a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b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c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
(10)臭氧层空洞
①产生原理:
氯氟烃等气体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层,破坏臭氧,使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臭氧含量低于200DU,DU为多布森单位)
②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
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③南极地区的臭氧在9—11月含量最低(联系季节我国秋季)
④近十多年来,青藏高原上空也出现了臭氧低谷(约比同纬度地区低11%左右),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A.大部分地区气温有所上升B.大部分地区降水有所增加C.山地雪线上升,冰川消融量增大,河流水位猛涨D.藏羚羊、野牦牛等动物的分布区域发生明显改变
⑤氯氟烃等气体主要源于北半球,却对南极上空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引起这些物质迁移的原因是:
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南极上空
⑥措施:
减少并逐渐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11)海洋沙漠化效应
①成因:
人类以各种方式向海洋中排放大量石油,并使海洋表面漂浮一层很厚的油层所产生的。
该油层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自己本身强烈增温,抑制氧气的溶解和海水的蒸发,阻止上下层海水之间热量的交换,导致了海洋上的油层表面象沙漠一样炎热而干燥,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海洋沙漠化效应。
②危害:
海洋沙漠化,可使海洋水生生物因为得不到氧气而大量死亡,使沿岸地区地区气候变得更加炎热干燥,干旱面积将会扩大。
(12)、厄尔尼诺(ELNINO)
⒈概念: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文“圣婴”的意思。
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
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2.“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出现洪涝灾害;
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干旱。
“厄尔尼诺”也会影响到热带以外的中高纬度地区,甚至给全球气候带来异常。
就我国来讲,“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我国有可能出现暖冬气候;
夏季,东北地区温度容易偏低,主要降雨带位置偏南,华北雨季偏弱的可能性大;
登陆我国的台风也比常年减少。
3.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秘鲁渔场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
影响生态环境
4.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发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常年减少。
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
第三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13)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气候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恰好与“厄尔尼诺”相反,并同厄尔尼诺书成为当前预报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最强信号。
(14)生态问题的地区分布
①东北地区:
松嫩平原洪涝灾害和低温冻害;
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土地盐碱化、森林火灾与病虫害
②东部平原地区:
暴雨与洪水灾害,春旱与伏旱、地震、土地盐碱化与沙化,沿海台风与风暴潮、渤海冰冻
③黄土高原地区:
水土流失、塌陷、滑坡、干旱、地震、雹灾
④华南地区:
台风、暴雨、风暴潮、春伏旱、地震、水土流失、洪水
⑤西南地区:
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森林火灾与病虫害
⑥蒙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影响 地理 事物 现象 各种 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