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264277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7.76KB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Word文件下载.docx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好父母决定孩子一生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二、会鼓励:
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
十三、会引导:
教孩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学会待人
教育孩子的十个最佳时机
对孩子来说,生日是最难忘而又愉快的日子。
父母为孩子准备生日礼物和美味饭菜的同时,不要忘了生日赠言。
生日赠言,既可是书面的,也可是口头的。
赠言应使孩子明白一些道理。
1.新学期开始或进入下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时
此时,孩子会有一种新的学习意识或学习动力,家长若能注意因势利导,会旗开得胜,事半功倍。
2.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
每当孩子取得成功时,家长在祝贺的基础上,对孩子进一步提出明确而具体的高要求,孩子会以此为目的,自觉地去努力,去奋斗,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3.孩子感受委屈的时候
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了。
4.老师来访的时候
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指出孩子的缺点。
5.孩子有困难或遭遇失败的时候
家长不应训斥,应肯定成绩,点拨不足,帮其走出“困境”。
这时家长的理解、同情、体谅是孩子最需要的。
6.就餐或家务劳动时
就餐时,就从小教育孩子珍惜粮食、菜肴,使他(她)明白饭菜来之不易的道理。
让孩子在餐桌上学会礼貌和谦让。
家务劳动能培养孩子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可从他(她)三四岁时教其干诸如洗手帕、铺床、叠被、扫地等入手,然后随年龄增长而“加码”。
7.孩子对某一事情怀有浓厚的兴趣时
只要这种兴趣是正当的,家长都应尽自己的力量在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鼓励,激励孩子深入钻研。
一些发明家、科学家就是这样产生的。
8.有较大集体活动的时候。
这是教育孩子遵守纪律,为集体争光,培养集体观念的极好时机。
应积极支持孩子参加,以培养其遵守纪律,加强集体观念。
9.孩子有成绩或过错时
孩子有了成绩,在鼓励的同时要让其看到不足,从而激励其更进一步;
有过错,应帮其找出原因,分析危害,并“约法三章”,使孩子养成知错即改的好习惯。
在教育孩子时,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时间或时机,甚至发挥的效果是不同的,有时甚至回截然相反。
他人取得成绩的时候。
孩子会暗下决心“我也要做出成绩”,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提出适当要求,使其变为持久的行动。
10.外出作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候
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揭短”,多谈优点和长处,恰当地提出希望。
应利用家庭交际的机会,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热情、大方的交际素质。
怎样调教性格软弱的孩子
性格是一种个性心理特点,畏首畏尾、缺乏独立性、过分依恋亲人、在生人面前不敢说话等,是性格软弱孩子最突出的表现。
在性格形成时期,孩子表现出性格意志的缺陷,父母应引起重视并及时进行帮助、引导。
1.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
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
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
2.让孩子接触同伴,锻炼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
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
3.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
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孩子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当众揭孩子的短,会损伤孩子的尊严,无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强化孩子的弱点。
4.让孩子大胆地说话。
要做到这一点,功夫还是在父母身上。
首先,父母应该戒急戒躁,不能当面打骂、责备,逼迫孩子说话;
其次,可以邀请一些同龄小孩和性格软弱者一起参与集体活动,这时父母在一旁引导或干脆回避,让他们有一个自由的无拘束的语言空间。
如果条件允许,父母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到一些视野、空间开阔的地带,鼓励孩子放声宣泄。
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应注意十个要点
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
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为父母应十分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
那么,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调查显示:
家长心理成阻隔小学生交流的“罪魁”
温馨调查"
引发思考:
家长心理成阻隔交流"
罪魁"
同学关系融洽列"
温馨元素"
榜首
在孩子心目中,一个“温馨教室”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
近日,在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的一次调查中,近百名小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温馨元素是同学关系融洽。
原来,生活在“钢筋森林”里的孩子们,已经失去了昔日上海滩小伙伴弄堂嬉戏的乐趣,他们渴望同学之间的友爱和互助。
孩子心中“温馨”更重“软环境”
此次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既有班干部,也有普通同学,调查开始前严格保密。
结果,在温馨元素排行榜中,位列榜首的是“同学关系融洽”,得票率高达85%,第二位是“老师和蔼亲切”,而布置漂亮、有特色、有自己需要的东西等选项都排在了后面。
可见,孩子们更看重“软环境”,认为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教室的硬件设施。
每份问卷上还有专门的留言栏,一位三年级小学生写道:
“教室里应该有一个班级交流墙,让同学自己的心声吐露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还可以设三原色、三心情的小卡片,黄色代表一般,红色代表高兴,蓝色代表不高兴。
如果班级里有同学带蓝色卡的,我们就耐心帮助他,让他的心情慢慢变好。
”
“孩子们把同学关系看得很重,这说明他们最缺的就是这方面。
”本市一小学大队辅导员坦言,如今家长与孩子的交流都已经“口头禅化”,最常说的几句话是“功课做好了吗”,“书看好了吗”,“快点睡觉去”,更谈不上对孩子与伙伴交往的关心了。
客观原因:
“钢筋森林”围成小世界
小学生与同学交往的缺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许多家庭都住进了高楼,邻里的关系日益淡漠,连邻居都可能相互不认识。
铁门一关,小朋友们似乎就生活在一个“小世界”里,每天除了做功课之外只能和电视机、电脑为伴,少有和人打交道的机会。
主观原因:
家长“补偿心理”作祟
除了客观居住条件的限制,家长的“补偿心理”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我们小时候都住在亭子间、阁楼里,常常一家人挤在一间房子里,读书的环境极差,现在当然要给孩子创造些好条件。
和老师打交道,可以由我们来做。
和同学相处,其实并不重要。
”家长奚先生说。
“有这种想法的家长绝对不是一个两个。
实际上他们认为是问题的,未必是问题。
他们认为不成问题的恰恰是问题。
”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耿愈认为,时下的家长平时要忙工作,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最好。
因此也造成许多孩子不知道如何关爱别人。
专家说法:
片面渲染竞争不可取
学校校长程华一针见血地指出,个别家长片面强调建立在别人失败基础上的所谓成功,曲解“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有些小朋友与同学关系不好,心里是很难过的。
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会不相信友谊,把友谊当成是灰色的东西。
现在,包括学校、老师和家长要做的,是让孩子学会沟通,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孩子会从中长远受益。
[记者小调查]
小学生与伙伴交流的时间多吗?
经过对本市多所小学的走访调查,记者发现,虽然如今的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占去了一天中的大半,与同学接触的时间很长,可是真正交流的时间却很少。
一般情况下,一名小学生上午上四节课,下午上两三节课。
由于上课时主要以学习为主,同学之间即使有对话交流也是商量题目、讨论课文,真正沟通的时间也就是课间休息那40-50分钟。
现在,小学生中午吃饭的时间大约为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里可以有比较长的时间聊聊天。
“可是除去吃饭,有些家长还要求孩子做好功课回家,有的孩子自己喜欢看看书或者到操场上‘疯一疯’,剩下和小伙伴聊天的时间已所剩无几。
”一位小学教师坦言,下午的课一上完,家长就匆忙把孩子带回家。
这样算起来,每天一名小学生和伙伴开心聊天的时间,零敲碎打加起来也只有一个多小时。
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根源于家庭不良教养模式
日前从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了解到,今年前9个月哈尔滨市心理咨询人数呈上升趋势,其中大约一半都是青少年,困扰孩子的问题大多集中在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心理专家分析,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来自家庭不良的教养模式。
采访中记者发现,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处理不当,从而引起青少年不良心理反应,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加大,影响正常人际关系等问题较为普遍。
心理咨询记录中专家建议一栏80%以上都注明“家长应改善家庭不良的教养模式”。
不良的家庭教养模式到底包括哪些?
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朱广雨研究员认为,目前,哈尔滨市大部分家庭教育都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
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
溺爱和放纵孩子,把考分当成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如此的家庭教养,孩子的人格易形成对“健康”的认识不全面,心理承受能力弱化,个性成熟程度较低,不善于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不能准确地预见自己行为的结果,以及人际交往障碍等缺陷。
朱广雨强调,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其中影响最为重要和突出的,当数父母的文化素质、教养方式、健康状况、夫妻关系、经济状况及父母的品德行为等因素。
孩子的同情心、自尊心、独立性等许多方面都取决于父母与子女良好的相互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爱,缺乏精神上的亲近,是孩子心理发育不全或教育缺陷的根源。
朱广雨建议家长,科学的家庭教育应涵盖孩子身、心、智、德等诸多方面,应是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
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正确估价孩子的实力,不给孩子规定不切实际的目标。
对青少年而言,家长是他们模仿学习的对象,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给每个青少年以宽松、尊重、支持、鼓励的发展空间,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同时,要不断提高孩子维护自己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至少在出现心理问题时有求救意识。
家长教育孩子的案例
著名作家、画家、教育家刘墉有一双儿女,儿子叫刘轩,已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出版了四本书,女儿叫刘倚帆,才貌双全,14岁便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总统奖”。
虽是同胞兄妹,可刘墉对儿女的教育方式却明显不同。
他对儿子承袭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告诫儿子:
“你必须成功,不能失败。
”而对比哥哥小了17岁的女儿则给予更多的鼓励。
儿子小时候种花,不敢用手和泥,刘墉就和了一堆稀泥,强迫儿子把手伸进去;
儿子看电视他要管;
儿子打电话他要限制;
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他把儿子送到曼哈顿“毒蛇猛兽出没”的地方上中学,每天路上要花3个小时;
儿子考上哈佛大学,他带着儿子跪在爷爷坟前说,你的孙子考上了哈佛大学!
刘墉这种“强权教育”让儿子出类拔萃的同时,也让父子关系一度变得很紧张。
儿子对刘墉说:
“你为什么老是管着我,而对妹妹却那么温柔?
”儿子开始跟刘墉唱反调,大学报了心理学系,他对刘墉说:
“你知道我为什么报心理学系吗?
因为你有病,将来好给你治病。
正是这些啼笑皆非、可笑又可爱的情感纠葛,才使刘墉有了更多的教育子女的独家心得。
他总结自己的教训说,以前,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后来才发现,这使儿子养成了做事不负责的坏习惯。
父母过度包办就会使孩子不懂礼貌、不懂得珍惜,这是家庭教育中最忌讳的事。
教育孩子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对于这一点,刘墉有着切身的体会。
儿子虽是哈佛博士,可经常不务正业,到动物园给狮子、老虎照相。
一天,刘墉去看舞台剧,发现那个忽而辣妹、忽而扮小丑的演员竟是儿子。
他气不打一处来,回家跟妻子说养了个“没用”的儿子。
朋友开导他:
这有什么奇怪的?
你年轻时不就很调皮吗?
”刘墉想,还真是的。
时代不同了,做父母的应该“与时俱进”。
后来,他对儿子放宽了,给他自由,效果反而更好。
儿子跑到阿拉斯加拍立体电影,又出书又做公司,事业做得很成功。
在教育孩子方面,刘墉非常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有朋友暗示刘墉,父母太聪明了,孩子往往比较笨。
比如,一个聪明的妈妈,在孩子只张了一下嘴就冲过去说,你要喝奶吗?
好,来了,喝吧。
那孩子根本用不着讲话,怎么会有语言天分呢?
后来,刘墉慢慢修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在女儿的成长中,尽可能地放开手脚,让她自己管自己。
夜里两三点了,女儿还在洗澡、听音乐,他提醒了一遍,便不管了。
第二天,女儿哈欠连天地去上课,自然就会意识到生活有规律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女儿12岁时,迷上了露脐装。
他对女儿说,露肚脐娃娃是可爱,可这会不会着凉感冒呢?
不用多说,女儿一下就知道爸爸的意思了。
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教育方法也不一样。
女儿可以趴在地毯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做功课,“她有本事这样每科照样拿A,我有什么话可说呢?
”刘墉说,女儿—边听音乐,一边上网,一边做功课,她能一心多用,不正好适应了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吗?
刘墉给了女儿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但在某些必修课上,他的要求还是非常严厉的。
一次,女儿学汉语发音不准还咯咯直笑。
他板着脸,命令她一遍遍重来,不读准不罢休。
他认为,学中文是华裔后代的必修课,来不得半点马虎。
表面上,刘墉是个“强势”父亲,实际上,他与儿女的沟通非常有趣。
一次,刘墉感到刘轩弹钢琴时错了一个音符,儿子说没错,刘墉就把他的头拍了一下。
事后一看,是自己弄错了,他开玩笑地给了刘轩5块钱赔偿他的“精神损失”。
而刘轩又退回2元钱,说:
“爸爸,你打得不够痛,应该物有所值。
刘墉说,他的书都是以儿女为对象,说的都是他心底想说的话,没想到,这些絮絮叨叨的家庭随笔,一下走进了读者的心间,让有教育困惑的家庭获得了一些启发。
[案例分析]教育孩子首先要读懂他们的心
人们总爱用“天真无邪”来形容孩子,认为孩子没有什么心理活动。
其实不然,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具有复杂的心理活动,而且由于心理抵抗力差,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父母要细心观察,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并引导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故事一:
支配狂阳阳
5岁的阳阳站在超市的玩具柜前,向妈妈索要一个“音乐坦克”妈妈说不买,阳阳沉默片刻便开始大吵大闹起来。
妈妈无奈之下只好屈服。
谁知这时阳阳的注意力已经不在“音乐坦克”上了:
他一把将妈妈递过来的“音乐坦克”扔到地上,用脚踢妈妈、踹“音乐坦克”,甚至对过来劝说的售货员又抓又打,围观的人越多他越闹得欢。
这时,“音乐坦克”似乎早已在阳阳的视线之外,他失去控制般地撒野。
分析
任性是不少孩子的通病,如果孩子的任性行为得不到及时矫治,就会发展为心理障碍—支配狂。
显然,阳阳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任性”的范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已经由任性发展为支配狂。
支配狂是一种由于性格过分偏激,导致情绪控制方面的障碍。
具有支配狂的孩子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无理要求所有的人都必须围着他转,并倾向通过极端的语言、行为等来引起旁人的注意,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如上例中的阳阳,后来的目的已经不是要获得“音乐坦克”,而是通过吵闹、撒野的方式来引起周围人对他的关注。
特别提示:
有慢性疾病或身体有缺陷的孩子、被宠爱过度的孩子以及自幼受到忽视的孩子最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对策
防胜于治。
下面这些及时而恰当的早期教育相信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走火入魔”。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情绪变化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晴雨表”。
当孩子出现任性行为时,一定要找出原因:
是孩子没有得到恰当的关注,受了委屈,还是孩子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
然后针对具体原因及时疏解孩子的情绪,而不是一味斥责孩子。
不要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父母绝不能因疼爱孩子而不断无原则地满足他,不管合不合理。
比如,孩子挑剔食物,不妨就让他饿一饿,绝不额外给食物,几次之后,他就会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得不到父母支持的。
教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比如在家通过食物分享、角色游戏等各种方式,让孩子了解到自己只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而不是核心。
树立起父母的权威。
当发现孩子开始有“支配狂”的行为苗头时,应当明确告诉孩子“不行就是不行”,让孩子能够看到并领教父母的权威。
当然,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这种心理障碍,纠正起来就绝非一日之功了,建议尽早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故事二:
小心眼的甜甜
大年初一,奶奶给甜甜和她的表哥各准备了小礼包。
甜甜看看手上的黄色礼包,又看了看表哥手中的紫色礼包,突然大哭起来,把自己的礼包摔到地上,扑上去抢紫色礼包。
奶奶忙把两个礼包当着甜甜的面拆开,原来是两盒一模一样的巧克力糖。
甜甜破涕为笑,甜甜妈却愁上心头:
这么小的孩子哪来这么强烈的妒意?
细细想来,甜甜的嫉妒情绪存在已不是一两天了。
4岁时,邻家孩子有一架钢琴,而甜甜只有电子琴,甜甜为此生了许多天的闷气。
到邻家做客时,她竟逮着钢琴发泄般地乱弹一气,甜甜妈当时虽然制止了她的恶劣行为,却忽略了甜甜心理上的扭曲情绪。
到了6岁,甜甜的妒意表现得更强烈了。
有一次,同学娜娜向她借辅导书,明明甜甜昨天刚买回家,她却说没有。
甜甜妈问她为何要说谎,甜甜毫无愧色地说,谁让她什么都比我强,我就是不想借给她!
面对女儿如此强烈的嫉妒心理,甜甜妈不知所措。
嫉妒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外在表现,一般来说,2岁之前的孩子还不会表现出妒意,但随着年龄增大,逐渐与周围的伙伴攀比,对自己几经努力也无法达成的目标充满不甘,这时,对“幸运儿”的心理排斥和强烈妒意就冒出来了。
嫉妒一方面是待人不够宽容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表现,是成长的副产品。
通常,嫉妒情绪强烈的孩子,好胜心也强,愿意为某方面超出同龄人而付出加倍的努力。
父母要做的,是解决因此而产生的虚荣、攀比、说谎、任性等负面因素,而不要把嫉妒背后的进取动力也一笔抹煞。
鼓励孩子承认自己的嫉妒:
假如发现孩子有妒意,父母便斥之为“可耻想法”予以打压,会加深孩子内心的矛盾与扭曲;
鼓励孩子说出来,才是舒解孩子内心压力的最佳途径。
合理地解决孩子的一些需求,并鼓励孩子化嫉妒为力量,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机智地诱导:
有些腼腆、内向的孩子不会当面承认自己的嫉妒,他会把不甘和不满压抑在心里,然后找不相干的事发脾气,借题发挥。
这时父母很容易较起真来—我就不信戳不穿你这点小把戏!
但专家认为,点破大可不必,不妨让孩子与被嫉妒的对象一起生活一两天,让他自己去感受十全十美的孩子和家庭是不存在的,对方也有烦恼,也有得不到的东西,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故事三:
玩忽悠的小虎
小虎5岁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带他去吃肯德基,他满心欢喜地跟着爸爸妈妈出了门,到了肯德基店门口,却突然说不想吃了。
“为什么?
”“我不想浪费那么多的钱。
”小虎的回答让爸爸妈妈十分感动,觉得有如此懂事的孩子真是自己的福分。
虽然爸爸妈妈一再劝说小虎进去,但小虎坚持己见,丝毫没有要退让的意思,于是爸爸妈妈也只好作罢。
过了一会儿,小虎发话了:
“妈妈,我想买个东西。
”“买什么?
”“我什么都不要。
”小虎狡黠地笑了。
一家人在大街上溜达着,小虎不时地冒出一句:
”但每次妈妈问他想要什么,他都回答说他什么也不要。
爸爸妈妈终于明白,实际上,小虎是真的想要买点什么。
“我知道你是真的想买点什么。
到底想要什么呢?
”“我不敢说,怕你们不让。
”小虎终于扭扭捏捏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当爸爸妈妈向他保证为了庆祝他的生日,会满足他的要求以后,小虎才将真实想法告诉了爸爸妈妈——原来,他想要一个梦寐以求而价格不菲的玩具。
孩子之所以不敢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源于爸爸妈妈一向限制孩子买那些他们自己认为毫无意义的玩具。
孩子害怕失败,所以只好与爸爸妈妈玩忽悠。
爸爸妈妈给了孩子一种“任何要求都不可能实现”的挫折感,使孩子失去自信,不敢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爸爸妈妈,这种过分压抑的心态对孩子未必是一件好事情。
对孩子的要求,只要合理,爸爸妈妈就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给予满足。
不能满足的,要向孩子解释清楚,让孩子自愿放弃要求。
如何满足孩子的愿望有个度的问题,比如,如果周围的孩子都拥有众多的玩具,我们又如何限制自己的孩子期盼获得喜爱的玩具的愿望呢?
给孩子适当的成就感与挫折感都是必要的,孩子需要宽松但又不放任自流的环境来磨炼良好的心态。
有着良好心态的孩子成人后才能健康地面对社会,并最终走向成功。
贴心提示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是父母教养是否得当的反照。
要想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父母需要做的不是软硬兼施地去改变孩子,而是更多地窥探孩子的心理,并因势利导,让孩子心服口服地改变自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父母 孩子 最好 老师 决定 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