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 24 大自然的文字教案 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257044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82.30KB
六年级语文上册 24 大自然的文字教案 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 24 大自然的文字教案 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 24 大自然的文字教案 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灰色的石头,你只知道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可在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普通。
它是石灰石❷,是由碎贝壳造成的。
[⑦这句话介绍了哪一种文字?
]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⑧认识石灰石有什么作用?
人们通过石灰石了解一座城市的过去。
在森林里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⑨这句话介绍了哪一种文字?
]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
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树林的呢?
[⑩一连用了三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
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就没有森林。
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认识森林中的花岗石这种文字有什么作用?
人们能够通过花岗石了解地质变迁。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
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及其作用。
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
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
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
这是什么石头?
这是什么树?
这两句指出了解决观察中发现的疑难问题的方法:
查阅书籍,请教别人。
]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写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2.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理清层次。
3.学习生字、新词。
伊林的资料,挂图。
一 由“文字”引出课文题目
1.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印在书本上的文字,写在白纸上的文字。
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既不是写在白纸上的,也不是印在书本上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
文字
教师问:
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
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上面有文字呢?
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到底是什么呢?
这上面写了什么?
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思考:
课文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当题目?
(大自然中的事物可以帮助人们辨别方向、了解历史等,它们就像文字一样,可以使我们了解信息、增长知识。
)
三 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铁砧:
锻锤金属用的垫座,大多两头尖而突起。
星座:
天文学上为了研究的方便,把星空分为若干区域,每一个区域叫做一个星座,有时也指每个区域中的一群星。
罗盘:
测定方向的仪器,由有方位刻度的圆盘和装在中间的指南针构成。
3.讨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段。
一 第1自然段:
三 第7自然段:
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
四 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有巨大的作用,画出这些句子。
2.交流标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
“他们朝天望望……就是北方。
”
(从中看出星星可以帮助人们辨认方向。
3.“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
”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我们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并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4.默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五 学习生字
1.观察字的结构。
2.将形近字进行比较。
3.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写出反义词。
普通—(特别) 炎热—(寒冷) 耸立—(低陷) 茂密—(稀疏)
3.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答:
吉林雾凇、蚂蚁搬家、枫叶变红、树的年轮等。
1.理解大自然的文字是指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查找有关大自然文字的资料、图片,自制多媒体课件。
一 认读生字、新词
铁砧、星座、罗盘、耸立、汪洋、预兆
二 默读课文,回顾主要内容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它们有哪些作用呢?
2.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自己有什么收获。
三 拓展延伸
1.课件演示,开阔视野。
教师:
同学们,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充满了智慧,我们来看,这不同样也是大自然的智慧吗?
课件一:
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学生介绍:
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鲜艳,多美呀!
望着这枫树林,我们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件二:
雾凇图。
吉林的雾凇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呀!
看着它,我们不禁想起了岑参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件三: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断流前的图片)。
教师讲述:
巴西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巴西总统亲自为它举行葬礼。
大自然用这种方式提醒着我们(多媒体出示):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课件四:
太湖综合治理后的图片。
环境变美了,太湖水逐渐清澈了,大自然再次提醒人们: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教师小结:
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
请你再找找生活中的事例,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2.学生实践。
举例: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可能有一场地震来临。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
有多少年轮,树就有多少树龄。
(4)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在远古时代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5)看见正在枯竭的大瀑布,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大自然在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
四 教师小结
1.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能从大自然中学到这么多知识。
其实,我们每天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善于从大自然中学习知识。
课文告诉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学到大自然更多的知识呢?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观察、寻找、请教。
2.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
走进大自然,不仅仅要领略其美妙的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多研究大自然,解开大自然的奥秘,从而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1.讲清楚细节。
文中花岗石是在森林里,上面披着青苔。
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穿过森林呢?
学生找出书上的语句并不难,可是未必真正理解。
我上课时结合了以前科学书上的一个小故事,告诉学生这叫“冰川漂砾”,是冰川带着这些碎石从上游漂过来的,冰川融化了,石头留在了这里。
上面还布满了擦痕,甚至有明显的洞,那是与冰川撞击的结果。
后来河流可能消失了,长出了现在的森林。
这样学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这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意思是漂。
2.扣题导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自读课文,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拓展思维,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掌握方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从下列成语中选择四个,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精彩的话。
背水一战 旗开得胜 胜券在握
成竹在胸 马到成功 人多势众
再接再厉 一决雌雄 穷途末路
面对人多势众、仿佛胜券在握的敌军,我军战士并没有气馁,而是鼓足士气,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誓与敌军一决雌雄。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登山观景
离学校不远有座山。
星期天,老师带我们到山上游玩。
我们站在山顶上,眺望家乡的景色。
往东看,看见的是城市。
城里有一座座高大的楼房,有一条条宽阔的街道。
城外有许多工厂,高耸的烟囱冒着淡淡的青烟。
往南看,看见的是田野。
田野里长着玉米、高粱、稻子、棉花,一片片的庄稼望不到边,在很远的地方跟蓝天连在一起。
一条笔直的公路穿过田野,通向远方,载重汽车在公路上来回奔跑。
往西看,看见的是果园。
果园的后面是高山,层层叠叠,连绵不断。
山上是绿色的森林,山下是我们美丽的校园。
我们的家乡多么美好,多么可爱呀!
(1)短文写了家乡的哪些景物?
说说短文的叙述顺序。
田野、楼房、街道、工厂、公路、烟囱、果园、高山、校园、森林;
方位顺序。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眺望:
从高处往远方看。
连绵不断:
山峰连在一起,看不到尽头。
(3)把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人物动作的词按顺序抄在下面。
带、游玩、站、眺望
(4)填空。
连绵不断的(高山) 宽阔的(街道)
眺望(家乡)绿色的(森林)
高耸的(烟囱)穿过(田野)
(5)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6)在第三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读一读
大自然的语言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发现。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白云飘得高高,
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就要带好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春天已到人间。
大雁集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写着:
秋天已在眼前。
如果你砍倒大树,
就会把“年轮”发现;
一年只长一圈,
计算起来方便。
如果你捕到大鱼,
鱼鳞上也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岁,
从不把人欺骗。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
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在告诉人们,
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巨大的“漂砾”,
搁在温暖的庐山,
那又在告诉人们,
这儿曾有寒冷的冰川……
可是你别以为,
大自然的语言很难,
也许有时过于平凡,
人们才视而不见——
行星亿万年运转,
多么平平淡淡,
直到哥白尼眼里,
才把“太阳中心说”创建。
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计算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计算?
大自然的语言呵,
真是妙不可言:
懒汉永远看不懂,
粗心人怎么能发现。
附送: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案苏教版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读报的好处以及如何读报。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懂得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以及怎样才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1.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课时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这件事也许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也许就是你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他边读报纸边烧菜,报纸还没读完,焦味却已充溢房间——原来读报读得着❶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❷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用一种猜测的语气,形象地描绘了大人们读报着迷时的情景。
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回答是肯定的。
[①句中“竟”字的运用有什么巧妙之处?
]爱读报纸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假使这一天没有看报,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
看报看到上瘾的程度,可真算是养成读报的习惯了。
[②从这里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有位名人说得好:
“读报这件事,对于千百万人来说,几乎和吃饭一样必不可少。
”[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提出并回答“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这一问题。
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呢?
[④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惊天动地的新闻,回肠荡气的故事,是不会天天有的。
不过,形形色色的消息,五花八门的知识,同样会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人们。
[⑤“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说明了什么?
]世界天天在变化,社会天天在发展,新人新事新科技层出不穷。
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使你有新的感受,给你新的启发。
[⑥连用了六个“新”字,有什么用意?
]报纸的诱惑力如此之大,怎可一日不读它呢?
[⑦反问句表明了什么观点?
提出并回答了“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呢”这一问题。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介绍了读报的重要性。
那么又该怎样读报呢?
由为什么读报到怎样读,简洁、醒目,直入正题。
]过去一份报纸一般有4至8个版面❸。
如今,社会信息量比过去明显增大,有的报纸已达到或超过32个版面。
[⑧版面数量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每个版面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一个人读自己喜爱的报纸,时间一长,各个版面的分工自然也就熟悉了。
经常读报的人都知道,我们并不需要每天去细读每个版面。
拿到报纸,我们可以先扫描式地将重要新闻和主要标题过一过目,然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细读一番。
[⑨阅读时要讲究什么方法?
介绍了读报的方法,要将精读与略读结合起来。
看报也要讲究❹文明。
如果是看集体或别人的报纸,看完后都应该想到还有人要看,所以要稍加整理,并放在一定的地方。
另外,看完后最好去洗一洗手,以免沾染❺油墨污垢❻。
讲卫生,也是讲究文明的一种表现。
看报时要讲究文明。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
怎样读报,读报既要讲究方法又要讲文明。
忠实的读者因经常读报,不仅乐趣无穷,而且开阔了视野,陶冶❼了性情,有的人因此而走上成功之路。
[⑩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毫无疑问,报纸是千百万人终身的良师和益友。
将报纸比作“良师益友”,而且是伴随终身的,再次让人感受到了报纸的魅力,以及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的必要性。
报纸是良师和益友,使人从中受益。
勤读报,会读报,你就会和大千世界❽息息相通。
做到“勤”和“会”,养成习惯,有什么益处?
]这样的好习惯,我们从小就应该养成。
照应文题,指出养成好习惯,要从小做起。
发出号召,鼓励我们从小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
说明勤读报、会读报的好习惯使人受益,我们应该从小养成。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懂得为什么要养成读报的好习惯以及怎样才能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图片,投影。
一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
2.读准字音。
3.理解下列词语。
魔力:
使人爱好、沉迷的吸引力。
息息相通:
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
回肠荡气:
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充溢:
充满;
流露。
佳肴:
精美的菜肴。
陶冶:
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
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二 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每天读报的好处。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
怎样读报。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
读报的收益。
1.学习第一部分。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这段写了什么?
出示投影:
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①你从“九霄云外”这个词体会到什么?
(写出了读报着迷的程度,也说明报纸作为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有时会超出人对物质的需求。
②像这样的人和事,在你们身边有吗?
(2)仔细品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看报看到上瘾的程度”。
(3)学习第三自然段,思考:
报纸上有什么东西令人着迷呢?
出示句子:
“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使你有新的感受,给你新的启发。
(这里连用了三个“新”字,第一个“新”表示报纸的时效性,紧跟时代和社会,后两个“新”说明人们不断地通过报纸了解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学习第二、三部分。
(1)用直线画出描写读报方法的句子。
(2)找出读报纸要注意的事情。
(3)讨论:
经常读报有哪些好处?
三 朗读全文,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
1.全文用了不少问句,比如:
“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呢?
”这些放在自然段开头的问句,揭示了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也提醒了读者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2.篇末点题。
3.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发出号召,点明写作本文的用意。
1.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读报常识和读报方法。
这篇文章很有实用性,从读报的好处和方法两方面进行了叙述。
在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读书的必要性,还让学生组成读书小组、制订读书计划、进行读书竞赛、写好读书心得,切实落实读书活动,养成读报的习惯。
这篇课文,主要是讲解读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样的课文无须老师讲解,只要略加指点,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就可以了。
2.类似本课的阅读教材,传统的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成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而完全忽视和抹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具备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现代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九(霄)(云)外 (感)天(动)地 欢(天)喜地
回(肠)荡气层出(不)(穷)五(花)八(门)
2.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回答问题。
书是知识的宝库。
人们常说:
“开卷有益。
”当你打开五彩缤纷的图书,你便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动人的小说,美丽的诗歌,感人的童话……让你爱不释手,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
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还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一位大文豪说过:
“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寂寞时,它会给我们以安慰;
有疑难时,它会给我们解答;
遇到挫折时,它会给我们鼓舞和力量;
迷失方向时,它会指引我们向光明的前程迈进。
(1)短文中有这么一句名言:
”你能再写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或谚语吗?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③读书是我唯一的快乐。
(答案不唯一)
(2)在文中用“‖”把这段话分为两层,并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每层的意思。
第一层:
写书是知识的宝库。
第二层:
写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3)为什么说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最后一句。
1.读报的方法
(1)报题阅读法。
报纸的文章标题,等于报纸的眼睛。
阅读报纸的题目,往往能较快地了解作者、编辑的意图,明确文章要表达的内容
(2)粗读、细读结合法。
粗读,即浏览,主要是扩大知识面,捕捉需要精读的文章。
细读,就是精读,对一些重要的阅读材料,应该逐字逐句琢磨,逐段逐节咀嚼,仔细地了解它的内容、思路等。
这样点面结合,既省时且效果好。
(3)剪贴法。
剪报的范围可根据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和个人爱好而定。
剪下后,要注明报纸的名称和日期。
(4)资料摘录法。
有些文章的片断、出色语句、出色的标题,一些有用的事实、数据等,因其比较短小,不一定剪下,可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
摘录时要注明出处,以便日后查对。
(5)读写结合法。
读报后,写些读后感,对报纸写点书面意见,模拟报上的文章练习写作,给报社投稿,都是读报写作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6)小组读报法。
可以找三五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读报小组。
2.读书的方法
回忆法。
“回忆法”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种读书方法。
巴金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说:
“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来量体温。
我坐着,一动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
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时,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结合法。
“结合法”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读书方法。
老舍说:
“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有关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作来读,也应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
把作品与作家的传记以及文艺评论结合起来读,我们将这种读书方法称为‘结合法’。
记账法。
《北京日报》高级记者曹世钦有一本珍贵的小本子,那是他几十年来记录的“读书账”。
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读书时除了作读书笔记,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每读一本书,都记录在专门的小本子上。
前面记读毕的月日,中间记书名、作者及国籍,后边记书的字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语文上册 24 大自然的文字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大自然 文字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