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最佳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19256750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1.31KB
记承天寺夜游最佳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
《记承天寺夜游最佳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最佳复习资料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和,连词。
)
遂:
遂至承天寺。
(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至: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
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
空: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三峡》
【古今异义】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只是,只不过;
今义: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户(月色入户):
窗(门户)户;
住户、人家
念(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纪念,思念
,读
盖(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
院子里;
庭子中间。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
名词作动词,睡;
卧。
【特殊句式】
倒装句
(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省略句
解衣欲睡:
(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
(起判断作用)
【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
【写作背景】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
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
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
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
【内容理解】
主旨:
本文记叙作者与友人夜游承天寺,生动地描绘当夜庭院中澄明的月色,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压抑、无奈的苦闷心情,并夹杂着作者自解、自矜、自嘲的复杂情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
(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
(5)漫步悠闲。
段意:
第一层(前两句):
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与起因。
第二层(第三句):
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寺院中清澈空明的月色。
第三层(第四句):
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
“闲”字表达了作者复杂的心情,诉说洒脱中的无奈。
写作特色:
①层次分明: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
②比喻传神:
月光如积水,竹柏影如藻荇,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
③借景抒情:
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哀,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旷达等复杂的情感融入景色中。
【重点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睡,卧;
一起,共同;
行走)
翻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清澈透明;
纵横交错)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
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阅读指南】
1、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
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之一。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____________”。
此文是作者被贬____________(任团炼副使)时所作。
因此在描写承天寺夜游时的____________的同时,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文末以“____________”自居,其中夹杂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种况味,值得咀嚼、领略
2、全文可分三层,先____________,继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
第一层____________点明夜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描写承天寺庭院中____________的月色。
虽然只有三句,却展现了高妙的想像力,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____________的写意图,具有一种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的美。
第三层____________,以两问一答收结,述说“闲人”洒脱出的无奈,其中“闲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全文脉络分明,言简意赅,如此短小的篇幅却蕴含了丰富的内涵。
3、文中以“____________”喻月色,以“____________”喻竹柏之影是全文亮点。
不仅视角独特,言人所谓未言,而且将月色的清澈空明,赏景者的似醒欲睡的情态表现得十分贴切,不愧为大家手笔。
文章还运用“____________”的技巧,将赏月的____________、漫步的____________、贬谪的____________、人生的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等复杂的情感融入景色中。
【点击题目链接】
一、词语解释
1、欣然起行
2、遂至承天寺
3、寻张怀民
4、庭下如积水空明
5、相与步于中庭
6、何夜无月
二、句子解释
1、相与步于中庭。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对“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月色进入门户,我高兴地起来出门
B、月光照入室内,我兴致盎然地起身出门
C、月光照入室内,我兴致勃勃地起身步行
D、月光进门入户,我高兴地起来出门
三、内容理解
1、苏轼见月色而决定夜游,就想到“寻张怀民”,其原因是
⑴
⑵
2、“何夜无月?
”运用了
修辞方法,其作用是:
3、文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将
当作
的错觉,表现了
4、下列对文中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收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两个人成为“闲人”感到自卑,无地自容
B、作者对自己和张怀民两个人成为“闲人”十分达观,听之任之
C、作者为自己成为“闲人”,有张怀民作伴感到欣幸
D、作者为自己和张怀民两人成为“闲人”感到苦闷无奈,借此自嘲,夜游也是解闷之举
四、常识填空
苏轼是宋代文坛的大家,文、诗、词俱佳,而且兼擅书画。
请写出一两篇他的作品的名称,或写出一两句他写的名句(及出处)
一、1、行走
2、于是,就
3、寻找
4、透明
5、在
6、什么
二、3、B
三、1、
(1)出游无人相伴而想找个游伴
(2)张怀民同样也是遭贬失意的人,有共同的思想与语言
2、设问
(1)指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2)为下文“闲人”之说作铺垫
3、庭中竹柏之影
水中的藻荇等水草
月色的清澈空明如水
4、D
【同步达纲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填空: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等句都与"
闲"
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7."
月色入户"
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
___________"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9."
寻张怀民"
一句中的"
寻"
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10.文章"
记"
的要素是:
时间:
_______________地点:
_______________
人物:
_______________事件: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
实际上是用_________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⑴月下美景;
壮志难酬
3.⑴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
⑵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4.A
5、A
6.乐观、豁达
7.月光进入了屋子;
拟人
8.欣然起行;
解衣欲睡
9.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
因此要"
,其次,"
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1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我和张怀民;
承天寺;
夜游承天寺
11.B
12、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②秋令,晚秋景色之美,"
傲霜枝"
,孤高傲世的品格。
二.阅读理解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
把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
5.“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
念无与乐者"
念"
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的美妙境界。
9.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
10.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1.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3分)
13.对"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
闲人"
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1.都是闲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
4.月下中庭
积水空明;
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
5.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7.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8.庭下……竹柏影也;
空灵澄澈、宛似仙境9.月色入户,近然起行。
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10.D
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2.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13.D
【真题、模拟考练习】
2010年中考真题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何夜无月?
9.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
(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9.北宋
10.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11.A
2015上海中考浦东一模语文
记承天夜游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本文的作者是
,我们还学过他的其他作品,如《
》等。
9、作者夜寻张怀民同游承天寺,一方面是因为
,
另一方面是因为
。
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中“欣然”一词,说明作者夜访张怀民心里很是兴奋。
B、“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写出了庭院的空旷明亮。
C、文章结尾以“两问一答”,诉说了“闲人”洒脱中的无奈.
D、末句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因独赏美景而深感遗憾之情。
8.苏轼(1分)《黠鼠赋》(1分)(《江城子·
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
9.两人有共同的志趣(或:
两人都是“闲人”);
都是不汲汲于名利的人。
(3分)(只写闲人,未加引号,得1分)
10.C(3分)
2015上海中考普陀语文二模
(三)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8—9题(8分)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乙】
8.甲文作者是柳宗元,乙文作者是宋朝的
(人名),他们与另六位散文代表作家合称“
”。
9.甲文以潭中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
乙文提到的“积水空明”用以表现
从而衬托出作者
的心情。
(6分)
8、苏轼
唐宋八大家(2分)
9、若空游;
月光清朗澄澈;
闲适
(各2分,共6分)
2016年初三一模闸北:
8.本文作者是
(人名),初中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3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0.对文中传达出的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漫步赏月的悠闲和欣喜
B.无端被贬的悲凉和感概
C.没事找事的无聊和空虚
D.苦中作乐的旷达和洒脱
8、宋
苏轼(最后一空诗文皆可,《饮湖上初晴后雨》或《江城子,密州出猎》或《黯鼠赋》(3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9、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无事可做的人罢了。
〔3分,定语后置句及“但”“少”“闲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记承天寺 夜游 最佳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