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企业应急救援预案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9256738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03
- 大小:152.17KB
机械制造企业应急救援预案Word下载.docx
《机械制造企业应急救援预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造企业应急救援预案Word下载.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
xxxxx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三部分,针对综合应急预案中各级各类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和主要危险源制订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并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
2.1综合应急预案
综合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处理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
2.2专项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综合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
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
2.3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
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
现场处置方案是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第三章综合应急预案
3.1总则
3.1.1编制目的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规范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有效预防和控制危险化学品突发事故,提高防范事故风险能力和应急救援工作效率,建立统一领导、职责明确、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最大限度减少或降低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全体职工和周边公众的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公司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运行,特制定本预案。
3.1.2编制依据
3.1.2.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年,主席令第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2014年,主席令第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主席令第2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8年,主席令第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主席令第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1年,主席令第5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主席令[2007]第069号)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
《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2006年1月22日起施行)
《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安委办字[2005]48号)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第88号)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
号);
《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送和处置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21号);
《企业生产安全应急管理九条规定》(国家生产安全监督管理总局令[2014]第74号);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评估暂行办法》(安监总厅应急〔2014〕95号);
3.1.2.2地方性法规、规章
《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07年1月1日实施)
《四川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规定》(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216第216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落实企业全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指导意见》(川安委〔2016〕8号)
《四川省消防条例》(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78号)。
3.1.2.3标准规范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2013)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桥、门式起重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指南》(YZ0501-2009);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AQ/T9007-2011);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3.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的区域范围为:
xxxxx生产作业过程中突然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
3.1.4应急预案体系
本预案是针对我公司突发的安全生产事故而制定的综合应急预案,由公司主要负责人牵头制定,报请大邑县安监局备案。
公司各部门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分别针对本部门实际情况制专项应急预案,并与本预案相衔接。
3.1.5应急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切实履行职能部门的管理、监督、协调、服务职能,把保障员工及公众的生命和健康作为首要任务,调用所需资源,采取必要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重大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对重大安全隐患进行评估、治理,努力减少未遂事件的发生,长抓不懈,防患未然。
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重大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在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应急体制,落实应急职责,实行应急分级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应急机构的作用。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的管理制度,在应急工作中,本着对国家、社会、员工和公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应急管理,使应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3.2生产经营单位的危险性分析
3.2.1生产经营单位概况
3.2.1.1单位概况
3.2.1.2周边情况
该公司位x。
具体位置见下图。
3.2.1.2公司内部平面布置情况
xx
3.2.1.3工艺流程
xxxxxxx。
各物料安全数据如下:
表3-1物料安全数据表(液氧、氧气)
物料安全数据表
MATERIALSAFETYDATASHEET
CAS
7782-44-7
RTECS
RS2000000
UN
1072
危序号
2528
中文名称
氧;
氧气
理化性质
外观及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
英文名称
Oxygen(cylinder)
溶解性:
溶于水、乙醇。
饱和蒸汽压(kPa):
506.62/-164℃
分子式
O2
燃烧爆炸危险性
闪点(℃):
无意义
自燃温度(℃):
无意义
相对
密度
空气:
1.43
爆炸极限(V%):
无意义
火灾危险性分类:
乙
水:
1.14/-183℃
危险特性:
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元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
与易燃物(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毒性与健康危害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无资料
毒性资料:
无资料
燃烧(分解)产物:
职业接触限值
禁忌物:
易燃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乙炔。
MAC:
避免接触的条件:
PC-TWA: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雾状水、二氧化碳。
PC-STEL:
侵入途径及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健康危害:
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
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窒息。
吸入的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
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眼睛接触:
食入: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
道通畅。
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眼睛防护:
手防护:
必要时戴防护手套。
身体防护:
穿工作服。
储存
不燃性压缩气体。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
仓温不宜超过30℃。
远离火种、热源。
防止阳光直射。
应与易燃气体、金属粉末分开存放。
验收时要注意品名,注意验瓶日期,先进仓的先发用。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泄漏处理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相应的工作服。
切断火源。
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触。
切断气源,然后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
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
包装
危险性类别:
第2.2类不燃气体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5;
38
表3-2物料安全数据表(二氧化碳)
124-38-9
FF6400000
1013
642
中文名称:
二氧化碳
英文名称:
Carbondioxide
分子式:
CO2
理
化
性
质
无色无臭气体;
燃烧性:
不燃;
溶于水、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1013.25/-39℃;
溶于水、烃类等多数有机溶剂。
;
相对密度:
1.53;
1.56/-79℃;
燃
烧
爆
炸
危
险
火灾危险类别:
戊;
稳定性:
稳定;
不燃。
切断气源。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窒息性气体,在密闭容器内可将人窒息死亡。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健康危害
吸入;
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
高浓度时则引起抑制作用,更高浓度时还有麻醉作用。
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
急性中毒:
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
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
慢性中毒,在生产中是否存在,目前无定论。
固态(干冰)和液态二氧化碳在常压下迅速汽化,造成局部低温,可引起皮肤和眼腈严重的低温灼伤。
急
救
措
施
若有皮肤冻伤,先用温水洗浴,再涂抹冻伤软膏,用消毒沙布包扎,就医;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如有条件给高压氧治疗;
防
护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
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高浓度环境中,建议佩带供气式呼吸器。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必要时戴防护手套。
其他:
避免高浓度吸入。
进入罐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运
输与
储
存
应与易燃、可燃物分开存放。
泄
漏
处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建议庳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相应的工作服。
表3-3物料安全数据表(丙烷)
74-98-6
1978
139
丙烷
C3H8
propane
分子量
44.10
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纯品。
熔点(℃):
-187.6沸点(℃):
-42.1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纯品无臭。
相对密度(水=1):
0.58(-44.5℃)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1.56燃烧热(kJ/mol):
2217.8
饱和蒸气压(kPa):
53.32(-55.6℃)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无资料
临界温度(℃):
96.8临界压力(MPa):
4.25闪点(℃):
-104
引燃温度(℃):
450爆炸极限%(V/V):
2.1-9.5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
主要用途:
用于有机合成。
危险性
本品有单纯性窒息及麻醉作用。
人短暂接触1%丙烷,不引起症状;
10%以下的浓度,只引起轻度头晕;
接触高浓度时可出现麻醉状态、意识丧失;
极高浓度时可致窒息。
燃爆危险:
本品易燃。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消防措施
易燃气体。
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
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
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
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库温不宜超过30℃。
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接触控制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
300;
TLVTN:
ACGIH窒息性气体TLVWN:
未制定标准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个体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稳定性
禁配物:
强氧化剂、卤素。
急性毒性
急性毒性:
LD50:
无资料LC50:
废弃处置
用焚烧法处置。
运输信息
包装类别:
O52包装方法:
钢质气瓶。
运输注意事项:
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耐压液化气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
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
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
严禁与氧化剂、卤素等混装混运。
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
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表3-4物料安全数据表(乙炔)
74-86-2
AO9600000
1011
2629
乙炔;
电石气
无色无臭气体,工业品有使人不愉快的大蒜气味。
Acetylene;
Ethine;
Ethyne
C2H2
闪点:
(℃):
<-50℃
305℃
微溶于水、乙醇,溶于丙酮、氯仿、苯
4053/16.8℃
爆炸上限(V%):
2.1(V%)
爆炸下限(V%):
80.0(V%)
建规火险分类:
甲
0.91
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0.62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强氧化剂、强酸、卤素。
受热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冻伤时用大量水冲洗,不要脱去衣服
职业接触限值
先用大量水冲洗几分钟(如可能易行,摘除隐形眼镜),然后就医
注意保暖,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高浓度环境中,佩带供气式呼吸器。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穿工作服,必要时戴防护手套。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
切断气源,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
具有弱麻醉作用。
接触10~20%乙炔,工人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缺氧症状;
吸入高浓度乙炔,初期兴奋、多语、哭笑不安,后眩晕、头痛、恶心和呕吐,共济失调、嗜睡;
严重者昏迷、紫绀、瞳孔对光反应消失、脉弱而不齐。
停止吸入,症状可迅速消失。
目前未见有慢性中毒报告。
有时可能有混合气体中毒的问题,如磷化氢,应予注意。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
桶装堆垛不可过大,应留墙距、顶距、柱距及必要的防火检查走道。
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
充装要控制流速,注意防止静电积聚。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表3-5物料安全数据表(液化石油气)
标识
英文名:
Liquefiedpetroleumges
--
分子量:
危险货物编号:
21053
UN编号:
1075
RTECS号:
IMDG规则页码:
――
CAS号:
68476-85-7
理化
性质
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有特殊臭味。
主要用途:
用作石油化工的原料,也可用作燃料。
熔点(℃)
相对密度(空气=1)
沸点(℃)
相对密度(水=1)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Mpa)
饱和蒸汽压(Kpa)
燃烧热(kJ/mol)
最小引燃热量(mJ)
不溶于水,溶于醇、醚、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
毒性
健康危害及
接触限值
(mg/m3)
中国MAC:
1000
美国TLV-TWA:
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
美国TLVTN:
ACGIH1000ppm,1800mg/m3
侵入途径
接触
毒性:
LC50:
本品有麻醉作用。
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械制造 企业 应急 救援 预案